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 秋坟听取楚鞭声七律读后感 我写下的有关春早先生的诗评为数不少,在诗情激发下的灵感带给我许多意想不到的体验和思考,并且将这些奇思妙想形诸于文字,不仅为诗作添上一条差强人意的脚注,也是对我思考和写作的锻炼和提升,大略回顾一下我的诗评写作,是伴随《再见童年》的创作同时进行的,大约春早先生发来一首新作,我就在网上写上三言两语,因此,最初的诗评只是一种即兴的评论罢了;随着春早先生诗力一日千里的增长,很显然,只言片语就无法概括、抒发我的审美趋向和阅读后的情感诉求,于是,就专门著文来写诗评,《再见童年》杀青后,发现为诗集所写的诗评竟然不少,而这种习惯也就保持了下来,几乎春早先生每发来新诗,都会写下诗评作为一种欣赏之后的感想,久而久之,“诗评”竟然成为了我固定的写作题材,假如一段时间没有写诗评,反而有些落寞,而在这个夜晚,当我收到春早先生的这首《七律》之后,每每跃升而起的灵感却莫明地沉淀下去,不是因为别的,而是这首诗触及的内容将作者和读者推到了历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而这历史不是别人的,正是我们的历史,这历史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发生在二十一年前,一个夏天的夜晚,而这个夜晚,改变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的走向和命运,现实充满了残酷地嘲讽,我们没有天赐的幸运,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历史选择了后者,换句话说,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蒙昧、迷惘、犬儒、功利主义、仇恨、痛苦……都是历史选择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是我们今天所有人,从有权者到无权者共同付出的代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历史没有终结,至少,我们苦难的历史远未终结,今天,以及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要不断地为这个选择付出代价,而这一天,我们称它为“历·史”。
就在我这样称谓这一天,甚至将其视作历史的一个记号时,我感到一种错位的迷惑,“历·史”,当一些人,甚至我自己,也习惯这样的称谓时,而这个词却迟迟得不到体制的承认,在今天网络发达的情况下,如果输入“历·史”、“xx民运”一类的字词,竟然得不到应有的回答;不仅如此,此类词语已经是各大网站、博客的通用敏感词,如若不信,可以试试看包含有“历·史”字样的文章是否可以顺利发布而不被删贴,也许你比我幸运,至少我的经历告诉我,从来没有一次成功发出的时候,而这种情况不惟我一人独有那么,体制为什么对“历·史”讳莫如深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成为这个国家道路以目的共识如果这一天发生的事情事关国家机密,那么有什么重要的秘密在二十一个春秋之后,依然牢牢紧锁不对关心它的人开放,并且要无限期地保守下去实际上,这些问题无法被回答,与其说无法回答,不如说它无法被提出,因为每一个问题都会有一个答案与之对应,无论这个问题看上去多么地荒谬绝伦或天马行空,都会有一个答案向钥匙一样对应者问题的锁孔,那么,只有消灭问题,让问题根本不可能被提出,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的答案造成的影响和破坏,这种思路就是过去二十一年中,体制在对待“历·史”事件上的策略和结果,且不说这种策略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从“维稳”的意义上,效果显著),只是从目前所造成的结果来看,至少呈现出这样两个趋势: 一、人为的历史空白体制有意制造历史空白,运用所垄断的资源对民众进行蒙蔽来维持自身统治的合法性由来已久,从专制统治的历史来看,所有专制政体无不采取“愚民”策略来维持其统治,从封建专制到极权、后极权,乃至新极权专制制度,剥夺民众的知情权,用体制掌握的“喉舌”对民众进行“洗脑”,用“报禁”的方式审查出版物,在网络时代用“防火墙”来屏蔽消息,借此来掩盖事实真相,人为地制造历史空白,是所有专制政体一脉相传的法宝,如果回望建国以来,甚至追溯到中共建立之时,那么这种历史的空白充斥在史书的各个段落,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过去,要么就是被伪造过的,要么就是彻底空白,人们和历史之间发生了断裂,我们无法说清,也不能说清自己从哪里来,我们是突然间来到这个世上的,这个突然地动作里充满了暴力的意味,当我们抬起无辜的眼睛四下打量的时候,周围是光滑的镜面,里面映出我们苍白的面孔,而在镜子背后却是无尽的空白,真相被从历史中抽走,像是从时间的身躯中偷走脊柱,沉重的肉身只能以匍匐的姿态爬行;当人们回首过去,想将自己和历史对接起来,获得一种存在上的证明和意义时,就会发现,这些空白的段落俨然将这种愿望彻底肢解,仿佛以水投水的举动,没有水花、没有声音、没有涟漪……什么都没有,我们和精神的家园永远失去了联络,音书断绝的时光中,心灵只有不停地流浪,这也是二十一年来我们精神面貌最显著的特征,我们被精神的故乡诅咒、驱逐,没有可以尊奉的上帝却早已跋涉在这条无望的出走之路上,只有真相,才可以救赎我们犯下的原罪,而这惟一的得救之道,却被体制拒之千里,不仅如此,体制还在变本加厉地炮制更多的谎言,罄竹难书之外还要自绝跳出生死轮回的后路, 二、虚幻的未来现在是夹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阶段,从时间的坐标来看,现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时间单位,它是一种变化着的瞬间,它的变化正是因为它要将过去和未来连接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过去和未来具有相同的气息和性质,而对于每一个生活在“现在”的人来说,他的责任就是将两者最密切地接合在一起,而这种历史任务的前提就是,我们需要拥有完整的历史真相,而我们的历史则是千疮百孔,既然没有过去,也就没有未来;既然不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无法回答我们向何处去;既然不能获得历史谱系中的准确位置,就无法在未来中占据一席之地;既然已经背弃真相从历史的空白中出走,就无法真正走进未来,因为未来是从精神世界中向“现在”走来,于是,我看到许多假先知向人们描绘的“未来”: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他们用褪色的颜料、没有底气的音调、摇摇欲坠的模型来拼凑所谓的“未来”,我不知道有谁会相信这些显而易见的谎言,因为只要将这些“未来”的蓝图和现实的生活对照一下,这些漂亮的“皇帝新衣”就会不攻自破,而肥皂泡破灭后,未来就呈现出我们一直认为的那个面目,那里一片贫瘠没有丝毫生气和希望,而对于许多人来说,此时此刻,他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未来之中。
我们就是体制策略的承受者,我们不是无法追问“历·史”,而是连追问都变得不可能;我们并非痛苦于无法求索一个答案——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仍旧有一种获得救赎的可能,而是在一无问题可求索的谎言中变得麻木不堪——从而永远成为柏拉图洞穴中的观众,对于历史撒下的谎言,同样蒙住了未来的眼睛,可是,历史是由公共记忆和私人记忆共同谱写的,前者由体制书写,后者由个体完成,当两者在价值向度上达成默契时,历史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丰富、细腻的面貌;相反,如若公共记忆和私人记忆势如水火,那么历史就会产生叙事的断裂,体制话语和私人话语南辕北辙,在非彼即此的选择中历史被消解,后果就是我们被迫中断历史滋养的脐带,在未发育完成的前提下开始启蒙的进程;如果说在这种不幸中有何幸运可言,就是在历史的断裂之处,我们获得了一个填补历史空白的机遇,比如“历·史”在现实的意义上,我们并不是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除了影像、照片、目击者,这些无可辩驳的铁证之外,我相信,作为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在权力的履带碾过黑夜的时候,在一系列文件、通知、密令、指示上,无不留下罪恶的指纹,而这些呈堂证供,二十一年来就躲藏在体制内的某个地方,某个房间,某个文件柜里;不仅如此,与“历·史”事件有关——这里指那些体制内——的人们,同样是这一事件的证人——或者说未来的被告,从最高的掌权者到那个夜晚手持步枪行进在通向广场路上的士兵,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据称,当年参与制造“历·史”事件的最高当轴之一,不久前出版了一本关于其在“历·史”当中所作所为的“日记”,讽刺的是,这本“日记”就像许多意见不同人士的文字一样,无法在大陆出版发行,而不得不以其他渠道在香港出版,另据读过这本“日记”的人表示,“日记”的确是该人手笔,而之所以“日记”不能在大陆付梓,其原因在于,“历·史”事件已经不允许任何一个人——无论体制内外、无论是否亲身参与其中——对其进行解读、追忆、述说,体制决心制造关于“历·史”的历史空白,哪怕是曾经制造它的策划人,意欲将自己和“历·史”撇清关系,都变得不可能实现,更何况弱智弱力的百姓。
可以说,每个人——包括体制内外——都知道二十一年前的六月四日发生了什么,虽然,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那些细节是模糊的、缺失的,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在那个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吊诡就在这里发生了:我们无法在“历·史”事件上与历史吻合起来,我们要对付比谎言更可怕、更强大的对手——空白,它像一道鸿沟将我们和真相分割开来,它挡在我们面前,把我们的记忆和灵魂留在二十一年前的那个夜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历·史”的幽灵,总是不停地返回到生命倒下的地点永不超生,我不禁在想:这个敌人是怎么被召唤来的我们与真相只有一句话的距离,我们却不能抵达,只能在空白周围徘徊,这是为什么那些在“历·史”中失去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的人们,他们的痛苦没有得到诉说和平抚;那些亲手策划,以及执行“历·史”事件的人们,依然握紧屠刀,灵魂不被救赎;而更多人,还没来得及弄清“历·史”的经过,就和过去分道扬镳,再无法满怀信心和勇气走向未来对于这个国家而言,“历·史”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起始点,从这里开始,我们进入未来的岔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共同的敌人,它是盘踞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斯芬克斯,我们无法绕开它继续自己的行程 秋声赋读后感 1《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读罢全文,唯其肃杀,却见清明,即悟未悟,将以何种心境应和这秋声感秋之悲犹如体验死亡,不知归于消极还是坦然面对人生,更增添了明白与勇气秋声自然,叶落如归,人又有何不同,随其荣发,终归沉寂,散失如尘既然任谁不过如此,何须有悲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此句有前文为证,凡伤皆因心,启人无争而我却体会到另一种真,那就是于肃然中看到清明,常怀一颗平常心,少一些名利计较,多一些涉世的勇气自然,淡然,坦然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这是自然规律,于人如何呢 读欧阳修的《秋声赋》正值乍暖还寒的时节虽不是秋日,但和着欧阳子叹息般的呓语,我仍然依稀从扑面而来的暖风中辨认出肃杀的气息让我试试聆听我自己的秋声 秋声赋读后感 2最先响起的是琵琶,玉珠般错落而出的声响,悄悄地以共鸣的方式拨动了我的心弦,节奏清脆简短,却又如思念般悠长,它彻彻的落寞,在无形中感染着它的听众,如孤独的飞禽在旷野呼喊一般的声音从我的耳朵进去,如麻药般哽咽了我的喉咙接下来,有笛声从遥远的天边传来,与琵琶的低语错杂交织在一起,带着弥漫起荒沙的征人之思来到我的身边。
它的声音似乎是忧伤的化身,它淡然地环绕着我,从未靠近,也从未离开,它拂过的时候,不带有丝毫的踪迹,但它离去的时候,却会发现它已改变了一切不经意间,箫声从笛声之中傲然脱出,开始了独奏,水面回荡开来它的回声,如传说般落寞,如月光般冰冷它浸染了被时间擦干的泪水,它包容了有爱恨交织的回忆;它拾起了让过往遗弃的忧伤,它揭示了被繁盛遮盖的空荡;它收拢了如细网交织的思绪,它错乱了如梦般朦胧的音符;它焚烧了记载着往事的丘陵,它冻结了曾经炙热着的感情它如同黄昏的余晖,在晚风未吹拂到的地方,默默地将秋思埋葬,只余下一个孤独的墓碑,上面空无一字于是乐章从低谷涌向了高-潮,如繁星般在一瞬间将我的思绪闪烁成了一片空白,被遗忘的记忆就此复苏,将我的心残酷地撕开,在光影交织中将我的灵魂映成了透明的形体,我无从躲避这来自内心的审判,任凭亘古未变的悲哀,将我心底的微震扩大成风中响亮的呼喊,直到这乐声消逝 《秋声赋》仍如同刚才一样放在桌上,它旁边的时钟还在嘀嗒地走,丝毫没有注意到之前到来的时光与心灵交错碰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会存留有那些记忆,也许是这篇《秋声赋》把它们唤醒的吧我明明听见了,隔着书页穿越千年的吟诵正与我心里盛大而落寞的乐章交织成辉煌的交响。
但是,秋声注定是寂寞的,它不孤独,但它寂寞 秋声赋读后感 3近读欧阳文忠的散文,尤为喜爱这一篇《秋声赋》虽然我们耳熟能详的《醉翁亭记》、《伶官传序》似乎也是脍炙人口的篇章,然而现今我独爱此一篇,就如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独爱其陋室之安宁一般 纵观全文,欧阳修由秋风扫过之声而悲秋,而悲人,最后笔锋一转,道出秋声之悲不过是自然之声,何苦来“亦何恨乎秋声”我以为这与道家的思想有有一些相承的因素道家讲求无为,事物自有其规律,有意为之往往会适得其反然而我们看他慢慢说来,便可渐渐看出“体物言志”的特点 欧阳修夜读书,忽闻风吹草动,于是叫童子出去看看童子回报星汉灿烂,天上银河高挂,并无人迹,声音乃是由树林中传出由此欧阳修长叹一声,感秋之意油然而生第二段分为三层来写;第一层写秋之“为状”,从色、容,气、意四个角度来写,渲染秋之萧条,惨淡;第二层写秋之“为声”,写秋对于草木的摧残之力;第三写秋之“为心”,这是从物到人的递进,把秋比作刑官,兵象,商声,夷则之律,种种物事都是主凶事的,醉翁意在进一步说明秋风之摧残力正是“秋风无力百花残”,在秋风面前,万物均要凋蔽 文章最末,作者说完,童子早就昏昏睡下,独有鸣虫作伴。
倒也有些意境,童子纵是醒着,又怎么能理解作者所论何义恐怕作者只有如《醉翁亭记》里那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那番心境罢了 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