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9-2020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

xt****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7.50KB
约17页
文档ID:4307665
2019-2020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页
1/17

2019-2020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a-23 Cl-35.5 C-12 N-14 O-16一、题(本题共21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2分/题,共42分)1. 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硫酸工业使用V2O5作催化剂是为了提高SO2的转化率B. SiO2是人类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常用材料C. 卫生洁具的清洁常用盐酸不用醋酸,是因为醋酸的腐蚀性大D. 小苏打是抗酸药,服用时喝醋将降低药效【答案】D2. 下列物质对水的电离平衡无影响的是:A. KNO3 B. NH3 C. Na D. H2SO4【答案】A【解析】KNO3是强酸强碱盐,对水的电离平衡无影响,故A正确;NH3的水溶液氨水,一水合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抑制水电离,故B错误;Na与水反应,消耗水电离的氢离子,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故C错误;H2SO4电离出氢离子,抑制水的电离,故D错误3. 恒温下, 反应aX(g) bY(g) +cZ(g)达到平衡后, 把容器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且达到新平衡时, X的物质的量浓度由0.2mol/L增大到0.35mol/L,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a>b+c B. a<b+c C. a=b+c D. a=b=c【答案】A【解析】把容器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若平衡不移动,X的物质的量浓度由0.2mol/L增大到0.4mol/L,达到新平衡时, X的物质的量浓度由0.2mol/L增大到0.35mol/L,说明加压平衡正向移动,所以a>b+c,故A正确。

4. 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用托盘天平称取5.85gNaCl固体配制0.1molL-1的NaCl溶液B. 将NO2球放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C. 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5.00mL0.1000 molL-1的HCl溶液D. 用石蕊作指示剂通过中和滴定实验测定未知酸碱的浓度【答案】C【解析】托盘天平的精度是0.1g,用托盘天平可以称取5.8gNaCl,故A错误;将NO2球放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探究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故B错误;滴定管的精度是0.01mL,酸式滴定管用来量取酸性溶液,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5.00mL0.1000 molL-1的HCl溶液,故C正确;用酚酞作指示剂通过中和滴定实验测定未知酸碱的浓度,故D错误5.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1L0.1 molL-1NaHCO3溶液中含有0.1 NA个HCO3-B. 0.1 mol Cl2参加化学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一定为0.2 NAC. 常温常压下,28g N2和CO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总数为2NAD. 足量Na与1 molO2加热反应,转移电子总数为4NA【答案】C【解析】NaHCO3溶液中HCO3-既能水解又能电离,所以1L0.1 molL-1NaHCO3溶液中含有HCO3-小于0.1 NA个,故A错误;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中,若0.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0.1 NA,故B错误;利用极值法,28g N2的物质的量是,含有氮原子2mol;28g CO的物质的量是 ,含有原子2mol;所以28g N2和CO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总数为2NA,故C正确;足量Na与1 molO2加热反应生成1mol过氧化钠,转移电子总数为2NA,故D错误。

6. 下列溶液一定呈酸性的是:A. pH<7的溶液 B. c(H+)>c(OH-)的溶液C. 能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 D. 滴加酚酞仍为无色的溶液【答案】B【解析】100℃时pH=6的溶液呈中性,故A错误;c(H+)>c(OH-)的溶液呈酸性,故B正确;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气,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故C错误;滴加酚酞为无色的溶液可能呈中性,故D错误7. 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关于pH=1的CH3COOH溶液和pH=1的HCl溶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两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H3COOH>HClB. 向CH3COOH溶液中通入HCl(g),的值不变C. 均加水稀释100倍,稀释后的pH:HCl>CH3COOHD. 与相同镁条反应,开始时的速率:HCl>CH3COOH【答案】D【解析】醋酸是弱酸,部分电离,所以PH相同时,物质的量浓度:CH3COOH>HCl,故A正确;= ,所以温度不变值不变,故B正确;醋酸是弱酸,加水稀释,醋酸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均加水稀释100倍,所以稀释后的pH:HCl>CH3COOH,故C正确;开始时氢离子浓度相同,所以与相同镁条反应,开始时的速率相同,故D错误。

8. 如图曲线表示其他条件一定时,反应2M+N2R ΔH <0,达到平衡时M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图中标有a、b、c、d四点,其中v正1B. 用稀HNO2溶液做导电性实验,灯泡较暗C. 在HNO2溶液中HNO2、NO2-同时存在D. 用NaOH中和0.1LpH=2的HNO2溶液消耗的NaOH大于0.001mol【答案】B【解析】常温下0.1mol/LHNO2溶液的pH>1,说明亚硝酸部分电离,A能证明HNO2是弱酸;用稀HNO2溶液做导电性实验,灯泡较暗,只能说明离子浓度小,不能说明亚硝酸部分电离,所以B不能证明HNO2是弱酸;在HNO2溶液中HNO2、NO2-同时存在,HNO2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能证明HNO2是弱酸;用NaOH中和0.1LpH=2的HNO2溶液消耗的NaOH大于0.001mol,说明LpH=2的HNO2溶液浓度大于0.001mol/L,D能证明HNO2是弱酸;故选B。

点睛:用导电性实验证明电解质强弱,必须用同浓度强电解质溶液做对比实验;若用同浓度的HNO2和盐酸做导电性实验,HNO2溶液的灯泡较暗,能证明HNO2是弱酸10. 已知H+(aq) + OH—(aq) = H2O(l) △H1 = -57.3 kJmol—1 CH3COO-(aq) + H2OCH3COOH(aq) + OH-(aq) ΔH2 =a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 57.3B. a > 57.3C. 0<a<57.3D. 增大c(CH3COO-),a值增大【答案】C【解析】醋酸是弱酸,电离过程吸热,所以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则1mol CH3COO-水解吸收的热量小于57.3 kJ,所以0<a<57.3;增大c(CH3COO-),CH3COO-(aq) + H2OCH3COOH(aq) + OH-(aq)平衡正向移动, 但焓变不变,所以a值不变,故选C11. 已知:H2(g) + I2(g)2HI(g) ΔH =-aKJ/mol(a>0),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H2(g) 和1molI2(g),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为Q1,在相同条件下,向该容器中通入2molHI(g)达平衡时发现各物质的浓度与前平衡完全相同且吸收的热量为Q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H2的燃烧热为aKJ/molB. 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可用如图来表示C. H2(g) + I2(s)2HI(g) ΔH <-aKJ/molD. Q1和Q2的大小关系为Q1 + Q2 = aKJ【答案】D........................12. 向50 mL 18 molL-1的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A. 等于0.9 mol B. 小于0.45 mol C. 等于0.45 mol D. 大于0.45 mol【答案】B【解析】根据方程式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是参加反应硫酸物质的量的一半,50 mL18 molL-1的硫酸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是0.9 mol,由于稀硫酸与铜不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硫酸小于0.9mol,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小于0.45 mol,故B正确。

13. 下列化学用语的表达正确的是:A. Na2S2O3溶液与稀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2O32- + 6H+ =2S↓ +3H2OB. H2S的电离方程式:H2S 2H+ + S2-C. 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的离子方程式:Fe3+ +Cu = Fe2+ + Cu2+D. HCO3-的电离方程式:HCO3- + H2OCO32- + H3O+【答案】D【解析】Na2S2O3溶液与稀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2O32-+2H+═S↓+SO2↑+H2O,故A错误;H2S的电离方程式:H2S H+ +H S-,故B错误; 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的离子方程式:2Fe3+ +Cu =2 Fe2+ + Cu2+,故C错误;HCO3-的电离方程式:HCO3- + H2OCO32- + H3O+,故D正确14. 在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3molL-1的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K+、Cl-、NO3-、Fe2+ B. K+、Fe2+、I-、SO42-C. Na+、Cl-、CO32-、SO42- D. K+、Ba2+、Cl-、NO3-【答案】A【解析】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3molL-1的溶液,水的电离受到抑制,说明溶液呈强酸性或强碱性。

K+、Cl-、NO3-、Fe2+在酸性溶液中Fe2+被NO3-氧化为Fe3+,在碱性溶液中Fe2+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沉淀,所以A一定不能大量共存,故A正确;K+、Fe2+、I-、SO42-在酸性条件下不反应可以共存,故B错误;Na+、Cl-、CO32-、SO42-在碱性条件下不反应可以共存,故C错误;K+、Ba2+、Cl-、NO3-在酸性、碱性条件下都不反应,可以共存,故D错误15.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可逆反应:M(g)+ N(g) R(g)+2L(?),此反应符合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正反应放热 ,L是气体 B. 正反应放热 ,L非气体C. 正反应吸热 ,L是气体 D. 正反应吸热, L非气体【答案】B【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当压强相等时T1首先达到平衡状态,说明温度是T1大于T2但温度高生成物R的含量低,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当温度相等时,压强为P2首先达到平衡状态,说明压强是P2大于P1压强越高生成物R的含量越高,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所以生成物L一定是非气态,故B正确16. 下列溶液中通入SO2一定不会产生沉淀的是:A. H2S B. Ba(OH)2 C. BaCl2 D. Ba(NO3)2【答案】C【解析】H2S与SO2反应生成S沉淀,故A错误;Ba(OH)2中通入少量SO2生成亚硫酸钡沉淀,故B错误; BaCl2 与 SO2不反应,故C正确; Ba(NO3)2溶液与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D错误。

17. 已知反应N2O4(g)2NO2(g) ΔH>0,平衡体系中总质量(m总)与总物质的量(n总)之比M(M=)在同温度下随压强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T1<T2B. 平衡常数:K(a)=K(b)<K(c)C. 反应速率:vb<vaD. 当M=69 gmol-1时,n(NO2)∶n(N2O4)=1∶1【答案】D【解析】N2O4(g)2NO2(g) ΔH>0,相同压强下,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气体物质的量增大,M减小,所以T1>T2,故A错误;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K增大,K(b)>K(c),a、c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同,K(a)=K(c),所以K(b)> K(a)=K(c),故B错误;温度T1>T2,所以温度b>a,压强b点大于a点,所以速率vb>va,故C错误;当n(NO2)∶n(N2O4)=1∶1时,M=,故D正确18. 某学生以酚酞为指示剂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三次实验分别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滴定次数待测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mL0.100 0 molL-1盐酸的体积/mL滴定前刻度滴定后刻度第一次25.000.0027.45第二次25.000.0030.30第三次25.000.0027.5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当溶液从无色刚好变成红色时,则滴定终点达到B. 该氢氧化钠溶液中c(NaOH)=0.110 0 molL-1C. .滴定达终点时,滴定管尖嘴有悬液,则测定结果偏低D. 实验中锥形瓶应用待测氢氧化钠溶液润洗【答案】B【解析】当溶液从红色变成红无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则滴定终点达到,故A错误;第二次实验数据偏离正常误差,舍去,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平均消耗盐酸的体积是27.50mL,根据 ,该氢氧化钠溶液中c(NaOH)=0.110 0 molL-1,故B正确;.滴定达终点时,滴定管尖嘴有悬液,,消耗酸的体积偏大,则测定结果偏高,故C错误;实验中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氢氧化钠溶液润洗,故D错误。

19. 工业上用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含Fe2O3杂质)为原料冶炼铝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试剂X可以是硫酸B. 反应①过滤后所得沉淀1为氧化铁C. 图中所示转化中:Al2O3→Al可选用热分解法D. 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2AlO2 - + CO2 + 3H2O = 2Al(OH)3↓+ CO32-【答案】B【解析】根据流程图,X是氢氧化钠溶液,Al2O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溶液1,Fe2O3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所以沉淀1是Fe2O3;向溶液1中通过量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根据分析,若X是硫酸,则溶液1含有铝离子、Fe3+,通入过量的氨气,程度2是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铁,不能生成纯净的氧化铝,故A错误;反应①过滤后所得沉淀1为氧化铁,故B正确;图中所示转化中:Al2O3→Al用电解法,故C错误;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AlO2 - + CO2 + 2H2O = Al(OH)3↓+H CO3-,故D错误点睛:向偏铝酸钠溶液中通过量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氢钠,通少量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钠20. 常温下,pH=13的NaOH溶液与pH=2的H2SO4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溶液的pH=7,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为:A. 1∶10 B. 10∶1 C. 1∶11 D. 11∶1【答案】A【解析】pH=7溶液呈中性,pH=2的H2SO4溶液中 、pH=13的NaOH溶液 ,混合后pH=7,溶液呈中性,,,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为1∶10,故A正确。

21. 类比是重要的化学学科方法,类比pH的定义可定义pOH 和pKW在水的电离平衡中,c(H+)和c(OH-)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图中温度T2>25 ℃B. 位于AB直线上任意点的溶液均有c(H+)=C. 位于AB直线上任意点的溶液均有pH=pOH =D. 图中D点处的溶液显碱性【答案】D【解析】温度越高,水的电离程度越大,根据图像T2时,水的离子积是 ,T1时水的离子积是,T1是25 ℃,故T2>25 ℃,故A正确;位于AB直线上任意点c(H+)= c(OH-),所以c(H+)=,故B正确;位于AB直线上任意点c(H+)= c(OH-),所以pH=pOH =,故C正确;图中D点处c(H+)> c(OH-),溶液显酸性,故D错误Ⅱ卷(填空、简答题、计算,共58分)22. 化学用语表示下列过程(1)NaHSO4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___________2)已知:C(s) + O2(g)CO2(g) ∆H1=aKJ/mol2CO(g) + O2(g)2CO2(g) ∆H2=bKJ/mol写出C(s) 和O2(g) 转化为CO(g) 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

已知25 ℃时,两种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HCN:Ka=4.910-10,H2CO3:Ka1=4.410-7,Ka2=4.710-11,向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答案】 (1). NaHSO4 = Na+ + H SO4- (2). C(s) +1/2 O2(g) = CO(g) ∆H= (a-b/2)KJ/mol或2C(s) + O2(g) = 2CO(g) ∆H= (2a-b)KJ/mol (3). CN- + H2O + CO2 = HCN + HCO3-【解析】试题分析:(1)NaHSO4在熔融状态下电离出钠离子、硫酸氢根离子;(2)根据盖斯定律写C(s) 和O2(g) 转化为CO(g) 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Ka=4.910-10,H2CO3:Ka1=4.410-7,Ka2=4.710-11,可知酸性H2CO3>HCN> HCO3-,强酸制取弱酸,向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CO2生成氢氰酸和碳酸氢钠解析:(1)NaHSO4在熔融状态下电离出钠离子、硫酸氢根离子,NaHSO4在熔融状态下电离方程是NaHSO4 = Na+ + HSO4-;(2)①C(s) + O2(g)CO2(g) ∆H1=aKJ/mol②2CO(g) + O2(g)2CO2(g) ∆H2=bKJ/mol根据盖斯定律①-② 得C(s) 和O2(g) 转化为CO(g) 的热化学方程式C(s) +1/2 O2(g) = CO(g) ∆H= (a-b/2)KJ/mol;根据Ka=4.910-10,H2CO3:Ka1=4.410-7,Ka2=4.710-11,可知酸性H2CO3>HCN> HCO3-,强酸制取弱酸,向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CO2生成氢氰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离子方程式是CN- + H2O + CO2 = HCN + HCO3-。

点睛:熔融状态破坏离子键,水溶液中破坏离子键和部分共价键NaHSO4在熔融状态下电离方程式是NaHSO4 = Na+ + HSO4-;NaHSO4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是NaHSO4 = Na+ + H+ + SO42-23. 常温下,将某一元碱BOH溶液和HCl溶液等体积混合,两种溶液的pH和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如下表:实验编号HCl溶液的pHBOH溶液的pH混合溶液的pH①212pH=9②a12pH=7回答下列问题:(1)BOH是________碱(选填“强”或“弱”);a_________ 2 (填“>”、“=”或“<”,下同);(2)浓度均为0.1molL-1的HCl和BOH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c(H+)的大小关系是HCl__BOH;(3)在实验编号为②所得的混合溶液中c(B+)和c(Cl-)的大小关系是c(B+)__________c(Cl-)答案】 (1). 弱 (2). < (3). < (4). =【解析】试题分析:(1)若BOH为强碱,PH=2的盐酸与PH=12的BOH等体积混合溶液呈中性,而实验①溶液呈碱性,说明PH=2的盐酸与PH=12的BOH等体积混合后BOH有剩余;(2)根据实验①PH=2的盐酸与PH=12的BOH等体积混合溶液呈碱性,实验②溶液呈中性,说明实验②酸的酸性大于实验①;(2)BOH是弱碱,浓度均为0.1molL-1的HCl和BOH溶液,盐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大于BOH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3)根据电荷守恒判断混合溶液中c(B+)和c(Cl-)的大小关系。

解析:(1)若BOH为强碱,PH=2的盐酸与PH=12的BOH等体积混合溶液呈中性,而实验①溶液呈碱性,说明说明PH=2的盐酸与PH=12的BOH等体积混合后BOH有剩余;BOH没有完全电离,所以BOH是弱碱;根据实验①PH=2的盐酸与PH=12的BOH等体积混合溶液呈碱性,实验②溶液呈中性,说明实验②酸的酸性大于实验①,所以a<2;(2)BOH是弱碱,浓度均为0.1molL-1的HCl和BOH溶液,盐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大于BOH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盐酸对水电离的抑制作用大于BOH,所以浓度均为0.1molL-1的HCl和BOH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c(H+)的大小关系是HCl

当压强从4105 Pa增加到8105Pa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________(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利用反应:(NH4)2CO3(aq)+H2O(l)+ CO2(g)2NH4HCO3(aq) △H = aKJ/mol 可以用(NH4)2CO3溶液捕获CO2以减小温室效应为研究温度对(NH4)2CO3捕获CO2效率的影响,在某温度T1下,将一定量的(NH4)2CO3溶液置于密闭容器中,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用氮气作为稀释剂),测定容器中CO2气体的浓度在其它实验条件不变、时间间隔相同时,测得容器中CO2气体浓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图如下:则△H______0(填>、=或<)在T3前后容器内CO2气体浓度呈现如图变化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温度下,水的离子积KW = 1.010-12,现将100体积pH=a的H2SO4溶液和1体积pH=b的NaOH溶液混合使之呈中性,则a + b = __________答案】 (1). = (2). 向左 (3). 反应物B在此压强下已由气态转化为液态 (4). < (5). 在T3前反应未达平衡,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CO2的捕获量增加,T3后反应达平衡,升高温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CO2的捕获量减小 (6). 14【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压强从2105增大到4105,体积缩小一倍,c(A)从0.2增大到0.2,也增大一倍,说明平衡没移动;当压强从4105 Pa增加到8105Pa时,c(A)从0.2增大到0.44,浓度的变化大于2倍,说明平衡逆向移动;(2)由图可知,当温度为T3时,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温度升高,CO2的浓度逐渐增大,说明平衡逆向移动;②在T1~T3区间,此时可逆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正向进行,CO2的捕获量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 。

3)溶液混合后呈中性,根据 计算;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压强从2105增大到4105,体积缩小一倍,c(A)从0.2增大到0.2,也增大一倍,说明平衡没移动,加压平衡不移动,说明气体系数和不变,故m+n=p;当压强从4105 Pa增加到8105Pa时,c(A)从0.2增大到0.44,浓度的变化大于2倍,说明平衡逆向移动,说明气体系数和不相同,则反应物B在此压强下已由气态转化为液态;(2)由图可知,当温度为T3时,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温度升高,CO2的浓度逐渐增大,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H<0;②在T3前反应未达平衡,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CO2的捕获量增加,T3后反应达平衡,升高温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CO2的捕获量减小3)KW = 1.010-12, pH=a的H2SO4溶液中 、pH=b的NaOH溶液 ; ,;则a + b =14点睛:增大压强,容器体积减小,平衡向气体系数和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容器体积增大,平衡向气体系数和增大的方向移动25. 化学反应原理对学习化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某学习小组特邀你参与下列探究:(1)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因素的探究:在NH4Cl 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NH4Cl + H2O NH3.H2O + HCl,某同学以此为例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结果记录如下:改变条件适当升高温度加水稀释通入HCl(g)加少量NaOH固体平衡移动方向无需填写正向逆向正向①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同学认为,上表中在“条件改变”一栏除列举的4种之外,还添加一种就更为完美,你认为最好添加哪一种“改变条件”?_____________;③“学习之道在于悟”,结合NH4Cl与水反应的方程式和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分析:加水稀释对上述平衡的影响类似于_____________A.使用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B.减小生成物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C.升高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D.减小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方向的探究【提出问题】为什么只要有难溶物质、弱电解质、易挥发的物质生成复分解反应型离子反应就可以发生?【分析解决问题】小组同学进一步深入思考,发现上述问题其实质是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问题请你结合化学反应原理的相关知识对上述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生成难溶物质、弱电解质、易挥发的物质时将会导致体系的___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3)反应条件(介质环境)的探究已知I- 能被O2氧化生成I2,为探究反应条件(介质环境)设计了如下方案:操作现象第一组向2mL1mol/LKI溶液中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未出现蓝色第二组向2mL1mol/LKI溶液中滴加2mL1mol/LNaOH溶液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未出现蓝色第三组向2mL1mol/LKI溶液中滴加2mL1mol/LH2SO4溶液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①上述实验证明,该实验不能选择在中性或者碱性条件下进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②写出第三组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答案】 (1). (2). 加少量NH4Cl固体(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 D (4). 焓减(或∆H<0) (5). 熵增(或∆S>0) (6). O2在中性或者碱性条件下的还原产物为OH-,能与I2反应 (7). O2 + 4I- + 4H+ = 2I2 + 2H2O【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写平衡表达式;根据影响水解平衡移动的因素分析;③加水稀释,同等倍数的减小各微粒的浓度,类似与扩大容器体积减小压强。

形成化学键放热;(3)①OH-能与I2反应;②第三组实验中I- 能被O2氧化生成I2解析:(1)水是纯液体,不能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所以该反应平衡常数= ;根据影响水解平衡移动的因素,表格只有稀释溶液对平衡的影响,没有增大反应物浓度,所以“条件改变”一栏除列举的4种之外再加少量NH4Cl固体;③加水稀释,同等倍数的减小各微粒的浓度,类似与扩大容器体积减小压强,故选D形成化学键放热,生成气体熵增大,生成难溶物质、弱电解质、易挥发的物质时将会导致体系的能量降低∆H<0或者熵增∆S>0;(3)①O2在中性或者碱性条件下的还原产物为OH-,OH-能与I2反应,造成淀粉溶液不变蓝;②第三组实验中I- 能被O2氧化生成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O2 + 4I- + 4H+ = 2I2 + 2H2O26. 已知:CO(g)+ 2H2(g)CH3OH(g),经测不在定同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如下:温度(℃)250300350 K2.0410.2700.012(1)该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放热”).(2)假设该反应在恒容绝热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能判断该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2v正(H2)=v逆(CO) D.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E.容器内温度不变 F.c(CO):c(H2):c(CH3OH)=1:2:1(3)若某温度下,该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为c(CO)=0.4 molL-1、c(H2)=0.4 molL-1、c(CH3OH)=0.8 molL-1, 则此时的温度___________;A.小于250℃ B.在250℃~300℃之间 C.在300℃~350℃之间 D.大于350℃ (4)某温度下,在体积固定的1L的密闭容器中将1 mol CO和2 mol H2混合,测得不同时刻的反应前后压强关系如下:时间(min)51015202530压强比(P后/P前)0.980.900.800.700.700.70则0~15 min,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H2)=______________ molL-1min -1,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该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 (1). 放热. (2). ABE (3). A (4). 0.04 (5). 45% (6). 0.68(保留两位小数)【解析】试题分析:(1)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平衡逆向移动;(2)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3)平衡时测得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为c(CO)=0.4 molL-1、c(H2)=0.4 molL-1、c(CH3OH)=0.8 molL-1,计算平衡常数,根据平衡常数判断温度;(4)根据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 利用“三段式”计算15 min时氢气的物质的量,根据 计算氢气的反应速率;20 min时压强保持不变,达到平衡状态,利用“三段式”计算平衡时的物质的量,再计算CO的转化率、平衡常数; 解析:(1)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放热;(2)A.该反应物质的量、温度都改变,所以压强是变量,容器中压强不变一定平衡,故A正确;; B.根据平衡定义,混合气体中c(CO)不变一定平衡,故B正确; C.正逆反应速率比等于系数比达到平衡状态,所以v正(H2)=2v逆(CO) 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D.根据 ,容器体积、气体质量都不变,所以密度是恒量,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不一定平衡,故D错误; E、反应放热,温度是变量,容器内温度不变一定平衡,故E正确; F、c(CO):c(H2):c(CH3OH)=1:2:1时,浓度不一定保持不变,故F错误。

(3)平衡时c(CO)=0.4 molL-1、c(H2)=0.4 molL-1、c(CH3OH)=0.8 molL-1,则> 2.041,根据平衡常数,温度小于250℃,故A正确;(4)根据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15 min时气体总物质的量是1-x+2-2x+x=2.4x=0.3mol根据 ,氢气的反应速率 molL-1min -1 ;20 min时压强保持不变,达到平衡状态,根据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20 min时气体总物质的量是1-x+2-2x+x=2.1x=0.45CO的转化率= ;平衡常数0.68 ;点睛:容器中变量不变时一定达到平衡状态在恒容绝热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温度是变量,当温度不变时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