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 相互关系的科学水体:即水的载体实际上是指地表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河流、湖泊、沼泽、 水库、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水体含有多种物质,其中包括悬浮物、水生生物以及基底等水文学发展简介 水文学定性描述阶段 水文科学体系形成阶段 应用水文学兴起阶现代水文学阶段水文学的体系① 传统水文学按研究的水体来进行划分:河流水文学、湖泊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 水文学、海洋水文学、地下水水文学、土壤水文学、大气水文学等② 由水文学采用的实验方法,派生出三个分支学科:水文测验学、水文调查、水文实验③ 由水文研究内容分为:水文学原理、水文预报、水文分析与计算、水文地理学、河流 动力学等④ 作为应用科学,水文学分为:工程水文学、农业水文学、土壤水文学、森林水文学、 城市水文学等⑤ 随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和引进,出现新分支:随机水文学、模糊水文学、灰色系统 水文学、遥感水文学、同位素水文学等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成因分析数理统计法 地理综合法水资源概念: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既具有数量要求和质量前提的 水量水资源的涵义:1. 按社会需要供给或有可能提供的水量2. 有可靠来源且可通过水循环得以更新补充3. 这个水量可由人工加以控制4. 水量及水质能适应人类用水要求 水文现象:指地球上的水受外部作用而产生的永无休止的运动形式。
作用:主要指太阳 辐射、地心引力,还有其它如周围行星的作用力运动形式:主要包括四种,有降水、 蒸发、渗流、径流等降水:大气中水汽凝结后以液态水或固态水降落到地面的现象如雨、雪、雾、雹、霰 等蒸发:水分子从水面、冰雪面或其它含水物质表面以水汽形式逸出的现象包括截留蒸 发、地面蒸发、叶面蒸发、水面蒸发等径流:陆地上的降水汇流到河流、湖库、沼泽、海洋、含水层或沙漠的水流包括地面 径流和地下径流渗流:水从地表渗入地下及在地下流动的现象包括入渗和渗透两种现象 水资源的特性1. 循环再生性和有限性2. 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3. 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4. 利与害的两重性5. 社会性和经济性6. 开发利用上的整体性地球总面积5.1 亿平方公里 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公里地球总水量13.86亿立方公里1.海洋总水量13.38亿立方公里2. 淡水总储量0.35 亿立方公里世界各国通常采用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来表示区域水资源 量中国水资源概况全国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7115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 亿立方 米,扣除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水量7279亿立方米后,全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 亿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特点1. 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亩均拥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2.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与人口、生产力布局不匹配3. 水资源时间分布极不均衡,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旱灾区,自北而 南为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东部和北部、云贵高原至广东湛江 一带全国约有 70%以上的受旱面积在这些地区,以黄淮海平原受旱最严重,受旱面 积占全国受旱面积一半以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黄河、海河、长江、珠江、松花江、 辽河等 7 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其中以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严重,受灾面 积占全国水灾面积四分之三以上4. 水土流失和江河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 效益5.天然水质良好,但人为污染严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和多年变化1. 地区分布因受海陆位置、水汽来源、地形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 不均匀,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全国5 个地带:1)多雨-丰水带2)湿润-多水带3)半湿润-过渡带4)半干旱-少水带5)干旱-干涸带1)多雨-丰水带 年降水量大于1600毫米,年径流深超过800毫米,年径流系数在0.5 以上。
包括浙江、 福建、台湾、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广西东部、云南西南部、西藏东南隅,以及江西、 湖南、四川西部的山地其中台湾东北部和西藏东南的局部地区,年径流深高达5000 毫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地区2)湿润-多水带年降水量 800—1600 毫米,年径流深 200—800 毫米,年径流系数为0.25—0.5主要包 括沂沭河下游和淮河两岸地区,秦岭以南汉水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云南、贵州、四 川、广西等省区的大部分及东北的长白山区3)半湿润-过渡带年降水量400—800 毫米,年径流深50—200 毫米,年径流系数0.1—0.25包括黄淮海 平原,东北三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分,甘肃和青海的东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山地, 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部4)半干旱-少水带 年降水量200—400 毫米,年径流深10—50毫米,年径流系数在0.1以下包括东北地 区西部,内蒙古、宁夏、甘肃的大部分地区,青海、新疆的西北部和西藏部分地区5)干旱-干涸带年降水量小于200 毫米,年径流深不足10 毫米,有的地区为无流区包括内蒙古、宁 夏、甘肃的荒漠和沙漠,青海的柴达木盆地,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西藏北 部羌塘地区。
2. 多年变化 水资源通常以丰枯变化规律反映多年变化过程,以极值比表示年际变差幅度1)丰枯变化规律根据全国53 个有长系列年降水和年径流资料的测站的模比系数差积曲 线分析,全国水资源丰枯变化规律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① 有比较明显的60—80年长周期② 有比较明显的30—40年短周期③ 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 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机理1 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水循环乃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2 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3 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4 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5 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运动,这些物质不 可能象水分那样,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所以通常意义上的水文循环仅指水分循环,简 称水循环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1. 海陆大循环 大循环的主要特点是,在循环过程中,水分通过蒸发与降水两大基本环节,在空中 与海洋,空中与陆地之间进行垂向交换,与此同时,又以水汽输送和径流的形式进 行横向交换。
2.小循环1〉内陆间循环 就是从陆地上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陆地上的循环过程2〉海上内循环 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海洋上的循环过程 水体的更替周期水体的更替周期,是指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 间意义:是反映水循环强度的重要指标;是反映水体资源可利用率的基本参数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1. 深入并紧密联系四大圈层2. 影响全球气候:是大气能量的来源;调节全球气候;影响气候特征3. 水循环受制于地表形态,又塑造地貌,改变地表层应力平衡4. 水循环支持生物圈的生命活动,同时制约一个地区生态平衡6. 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7. 全球水循环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降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全球变暖打破了以往降水的区域分布平衡状况,使得有的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增加了, 从中国范围来看,近100年来,中国的年降雨量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振荡,但是趋势性 变化不明显近 50 年 , 中国东北部、华北中南部的黄淮海平原和山东半岛、四川盆地以及青藏高原部 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全国的其余地区年降水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 中长江下游、华南沿海和西北地区的增加比较显著,西部大部分地区、东北北部和内蒙 古大部分的年降水量也有增加趋势。
2)散发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蒸散发既是地表热量平衡的组成部分,又是水量平衡的组成部分,是水循环中受土地利 用和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的;反过来,蒸散发又可减小辐射向感热的转化,对气候进行 反馈1960~2000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年蒸发皿蒸发量在20 世纪 80~90年代较60~70年代下降了 99.8mm,下降幅度为5.8% 蒸发是要消耗热量、降低气温的,所以蒸散发增加抵消了气候变化的升温因素 所谓水量平衡,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 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 总体上说收支平衡从本质上说,水量平衡是质量守恒原理在水循环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地球上水循环 能够持续不断进行下去的基本前提水量平衡方程式则是水循环的数学表达式水量平衡的研究意义1、 为水循环提供了重要定量依据(1、2) 水量平衡是水循环内存的规律,是水分循环的定量表达据水量平衡方程,可由某些已 知水文要素推求待定的水文要素2、 为正确合理评价和开发水资源提供依据3、4、5)3、 利用径流系数和蒸发系数可推求区域干湿状态 流域内年总蒸发量与年降雨量的比值。
它与径流系数之和等于1,其综合反映了流域内 气候的干湿程度干燥地区蒸发系数大,径流系数小;湿润地区径流系数大,蒸发系数 小中国的水量平衡 与世界大陆相比,中国年降水量偏低,但年径流系数较高,这是中国多山地形和季风气 候影响所致中国内陆区域的降水和蒸发均比世界内陆区域的平均值低,其原因是中国内陆流域地处 欧亚大陆的腹地,远离海洋之故中国水量平衡要素组成的重要界线,是1200mm年 等降水量线通用水量平衡方程系统中输入的水(I)与输出的水(Q)之差就是该系统内的蓄水量(△S),其通式为:l-Q=±AS 按系统的空间尺度,大可到全球,小至一个区域;从大气层到地下水的任何层次,均可 根据通式样写出不同的水量平衡方程式一)海洋水量平衡方程式(二)陆地水量平衡方程(一)水面蒸发 从能态理论观点来看,在液态水和水汽两相共存的系统中,每个水分子都具有一定的动 能,能逸出水面的首先是动能大的分子,而温度是物质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反映,所以 温度愈高,自水面逸出的水分子愈多由于跃入空气中的分子能量大,蒸发面上水分子 的平均动能变小,水体温度因而降低水面蒸发是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发通常所指的蒸发量E,即是从蒸发面跃出的水量 和返回蒸发面的水量之差值,称为有效蒸发量。
物质三态变化都是相变,因此汽化热、熔解热、升华热都是相变潜热单位质量的水,从液态变为气态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蒸发潜热,以L表示,其值与蒸 发面温度T有以下关系:L=2491-2.177T (J/g)反之,水分子因本身受冷或受到水面分子的吸引作用而重回水面,发生凝结在凝结时 水分子要释放热量,在相同温度下,凝结潜热与蒸发潜热相等所以说蒸发过程既是水 分子交换过程,亦是能量的交换过程二)土壤蒸发 土壤蒸发是发生在土壤孔隙中的水的蒸发现象,它与水面蒸发相比较,不仅蒸发面的性 质不同,更重要的是供水条件的差异土壤水在汽化过程中,除了要克服水分子之间的 内聚力外,还要克服土壤颗粒对水分子的吸附力1. 定常蒸发率阶段 毛细管运行阶段,当土壤湿润时,水充满土壤孔隙,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不断快速地 向地表运行,水分在地表汽化、扩散,土壤水分蒸发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发 蒸发量等于或近似同等气象条件下的水面蒸发,受气象条件影响2. 蒸发率下降阶段 薄膜水运行阶段当蒸发耗水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小于田间持水量,毛细管水断开,毛 细管传导作用停止,土壤水分则以薄膜水形式,由水膜厚的地方向水膜薄的地方运动 由于这种运动缓慢,土壤蒸发明显减弱。
此时,蒸发不仅在地表进行,土壤内部水分也 可汽化,并经土壤孔隙向大气扩散蒸发量随土壤含水量减少而减少 蒸发量大小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大小,气象因素居次要地位3. 蒸发率微弱阶段 扩散运行阶段,当土壤含水量降低,接近凋萎系数(其值相当于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水 而开始凋谢枯死时土壤含水量)时,土壤水分由底层向土面的薄膜运动已基本停止,地 表土壤内只有气态水进行扩散,蒸发率甚小此时地表干土层很厚,水分不能满足作物 需要土壤蒸发在较深土层进行,汽化扩散速度和上下土层间水汽压梯度和通过路径长短和弯 曲程度有关三)植物散发(植物蒸腾)过程大致是: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后,经由根、茎、 叶柄和叶脉输送到叶面,并为叶肉细胞所吸收,其中除一小部分留在植物体内外, 90% 以上的水分在叶片的气腔中汽化而向大气散逸所以植物蒸发不仅是物理过程,也是植 物的一种生理过程根土渗透势 散发拉力 二、影响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的因素(一)供水条件 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发:水面蒸发及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的土壤蒸发 不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发:土壤含水量小于田间持水量情况下的蒸发 通常将特定的气象环境中,具有充分供水条件的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量,称为蒸发能力, 又称潜在蒸发量或最大可能蒸发量。
对于水面蒸发而言,自始至终处于充分供水条件下, 因此可以将相同气象条件下的自由水面蒸发,视为区域(或流域)的蒸发能力蒸发能力的表示方法:由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蒸发面与大气之间的显热交换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而辐射平衡的净收入基本上消耗于蒸发,蒸发能力可以表示为:Ep为蒸发能力,L为蒸发潜热,R为辐射平衡值,At为时段长实际情况下的蒸发可能 等于蒸发能力,亦可能小于蒸发能力吐鲁番:新疆吐鲁番盆地年降水量约16 毫米, 蒸发量 3000 毫米以上) 对于某个特定的蒸发面而言,其蒸发能力并不是常数,而要随着太阳辐射、温度、水汽 压差以及风速等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二) 影响蒸发的动力学与热力学因素1. 动力学因素1) 水汽分子的垂向扩散 蒸发面上空的水分子,在垂向分布上极不均匀,存在着水汽含量垂向梯度和水汽压梯度, 越近水面层,水汽含量越大,于是水汽分子有沿着梯度方向运行扩散的趋势垂向梯度 愈显著,蒸发面上水汽的扩散作用亦愈强烈2) 大气垂向对流运动 垂向对流运动把近蒸发面的水汽不断地送入空中,使近蒸发面的水汽含量变小,饱和差 扩大,从而加速了蒸发面的蒸发3)大气中的水平运动和湍流扩散 在近地层中的气流,既有规则的水平运动,也有不规则的湍流运动。
运动不仅影响水汽的水平和垂向交换过程,影响蒸发面上的水汽分布,而且也影响温度 和饱和差,进而影响蒸发面的蒸发速度2. 热力学因素1) 太阳辐射(植物散发的特殊性) 太阳辐射强烈,蒸发面的温度就升高,饱和水汽压增大,饱和差也扩大,蒸发速度就大 反之蒸发速度降低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而变并有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因而各种蒸发 面的蒸发,亦呈现强烈的时空变化特性当温度低于1.5°C,植物几乎停止生长,散发量极少在1.5°C以上,散发随温度升高而 递增但当温度>40 C时,叶面的气孔失去调节能力,气孔全部敞开,散发量大增,- 旦耗水量过多,植物将枯萎2) 平流时的热量交换 主要指大气中冷暖气团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与下垫面之间的热量交换这种交换过程具有 强度大,持续时间较短,对蒸发的影响比较大三) 蒸发体自身的特性 水面大小与形状、水深、水质 水体的含盐度、浑浊度以及水深的不同,会导致水体的比热、热容量的差异,因而在同 样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其热量变化和蒸发速度也不相同土壤特性和土壤含水量对蒸发的影响的质地不同,土壤的孔隙率及连通性也就不同, 进而影响土壤中水的运动特性,影响土壤水的蒸发土壤的质地: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 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不同质地的土壤,其含水量与土壤蒸发比(E/EM)之间关系线都有一个转折点与此转折 点相应的土壤含水量,称为临界含水量当实际的土壤含水量大于此临界值时,则蒸发 量与蒸发能力之比接近于 1,即土壤蒸发接近于蒸发能力,并与土壤含水量无关 当土壤含水量小于临界值,则蒸发比与含水量呈直线关系在此情况下,土壤蒸发不仅与含水量呈正比,而且还与土壤的质地有关土壤质地不同, 土壤的空隙率及连通性也不同,进而影响土壤中水的运动特性,影响土壤水的蒸发 二、影响植物散发的因素土壤特性和土壤含水量对植物散发的影响 植物散发的水来自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所以土壤的特性和土壤含水量自然会影响植物 散发,不过对影响的程度还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植物的散发量与留存在土壤内可供植物使用的水大致成正比;另一些人 则认为,土壤中有效水在减少到植物凋萎含水量以前,散发与有效水无关所谓有效水 是指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与凋萎含水量之间的差量气象因素(1)光照首先是引起气孔的开放,减少气孔阻力,从而增强蒸发作用其次,光可以 提高大气与叶子的温度,增加叶内外蒸气压差,加快散发速率。
2) 温度当大气温度降低时,叶温比气温高出2〜10°C,因而气孔下腔蒸气压的增加 大于空气蒸气压的增加,使叶内外蒸气压差增大,散发速率增大;当气温过高时,叶片 过度失水,气孔关闭,蒸腾减弱3) 湿度在温度相同时,大气的相对湿度越大,散发越弱;反之,大气的相对湿度较 低,则散发速率加快4) 风速风速较大,可将叶面气孔外水汽扩散层吹散,而代之以相对湿度较低的空气, 可以加速蒸腾强风可能会引起气孔关闭,内部阻力增大,蒸腾减弱 三、蒸发量的计算 蒸发量的计算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散发以及流域总蒸发量的计算,涉及面比 较宽,方法亦多种多样一是采用一定的仪器和某种手段进行直接测定; 二是根据典型资料建立地区经验公式,以进行估算; 三是通过成因分析建立理论公式,进行计算水面蒸发量的确定1. 器测法2.经验公式法3.热量平衡法土壤蒸发量的确定1.器测法2.经验公式法植物散发 量测定法:有器测法、坑测法及棵枝称重法分析计算方法等区域(或流域)总蒸发量 的估算1.水量平衡法2. 水热平衡法3. 经验公式法水汽扩散:由于物质、粒子群等的随机运动而扩展于给定空间的一种不可逆现象扩散 现象不仅存在于大气之中,亦存在于液体分子运动进程之中。
分子扩散紊动扩散紊动扩 散作用远较分子扩散作用大水汽输送: 大气中水分因扩散而由一地向另一地运移,或由低空输送到高空的过程水汽在运移输 送过程中,水汽的含量、运动方向与路线,以及输送强度等随时会发生改变,从而对沿 途的降水产生重大影响1. 水汽输送主要有大气环流输送和涡动输送,并具有强烈的地区性特点和季节变化,有 时以环流输送为主,有时以涡动输送为主,总体以前者为主2. 水汽输送主要集中于对流层的下半部,其中最大的输送量出现在近地面层的850~900 百帕左右的高度,由此向下向上水汽输送量均迅速减小,至500~400百帕以上高度处, 水汽输送量很小3. 大气水分平衡方程式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3、影响水汽输送的主要因素1)大气环流的影响 水汽的输送有两种形式,大气环流输送和涡动输送,其中环流输送处于主导地位由于 大气环流决定的全球流场和风速场,而流场和风速场直接影响全球水汽的分布变化,以 及水汽输送的路径和强度2)地理纬度的影响 地理纬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辐射平衡值,影响气温、水温的纬向分布,进而影响蒸 发以及空中水汽含量的纬向分布,基本规律是水汽含量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3)海陆分布的影响: 海洋是水汽的主要源地,距海远近直接影响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4)海拔高度与地形屏障作用的影响: 一是随着地表海拔高度的增高,近地层湿空气层逐渐变薄,水汽含量相应减少 垂直于气流运行方向的山脉,常常成为阻隔暖湿气流运移的屏障,迫使迎风坡为多雨区 而背风坡绝热升温,湿度降低,水汽含量减少,成为雨影区 我国水汽输送基本特点 第一,存在三个基本的水汽来源,三条输出入路径,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来源:极地气团的西北水汽流(路径:西北方向入,东南方向出);南海水汽流(有广 东福建入,长江附近出);孟加拉湾水汽流(北部湾入,长江中下游出海)第二,水汽输送既有大气平均环流引起的平均输送,又有移动性涡动输送,其中平均 输送方向基本上与风场相一致第三,地理位置、海陆分布与地貌上总体格局,制约 了全国水汽输送的基本态势北纬30 度横贯整个中国大陆腹地,由西向东穿越西藏、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 徽、浙江等几大省区,整个地带大山大川广布、物产人文荟萃第四,水汽输送场垂直 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在 850 百帕气层上,一年四季水汽输送场形势比较复杂;在 700 百帕气层上,在淮河流域以北盛行西北水汽流,淮河以南盛行西南水汽流,两股 水汽流在北纬 30°—35°一带汇合后东流入海;在 500 百帕高度上,一年四季水汽输送呈现纬向分布;而低层大气中则经向输送比较明 显,因而自低层到高层存在经向到纬向的顺钟向切变。
\降水是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和水量平衡方程中的基本参数,亦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与时间变化上的不稳定性又是引起洪、涝、旱灾的直接原因 降水要素1.降水(总)量: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一天内的降水总量称日降 水量;一次降水总量称次降水量单位以毫米计2. 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前者指一场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后者指对应于某一降 水而言,其时间长短通常是人为划定的(例如,1、3、6、24 小时或1、3、7天等), 在此时段内并非意味着连续降水3. 降水强度简称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在实际工作中 常根据雨强进行分级4. 降水面积即降水所笼罩的面积,以平方公里计 降水特征的表示方法1.降水过程线(反映雨强、降水时间):以一定时段(时、日、月或年)为单位所表示的 降水量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曲线或直方图2.降水累积曲线(反映雨强、时空变化): 以时间为横坐标,纵坐标表示自降水开始到各时刻降水量的累积值自记雨量计记录纸 上的曲线,即是降水量累积曲线曲线上每个时段的平均坡度是各时段内的平均降水强 度,即I=AP/At;如果所取时段很短,即At-O,则可得出瞬时雨强i,即i=dP/dt。
3. 等降水量线:指地区内降水量相等各点的连线等雨量线综合反映了一定时段内降水量 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绘制方法与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图作法类似面降水的计算算 术平均法)垂直平分法)等雨量线法客观运行法6 影响降水的因素地形条件影响 森林对降水的影响 水体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垫面可能最大降水(一)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所谓可能最大降水(PMP)或可能最大暴雨(PMS),系指在现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 件下,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段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水量(或暴雨)由此可见,可 能最大降水,含有降水上限的意义,亦即该地的降水量只可能达到,不可能超越这数值 总体上说,地理环境的明显变化,一般以世纪为单位,所以可能最大降水量具有相对的 稳定性可能最大降水的提出,主要是顺应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需要,因为由可能最大降水及其 时空分布,通过流域产流和汇流计算,可推算出相应的洪水,称为可能最大洪水(P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