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806经济学试题一、 名词解释5×4=20)1.绝对收入假说绝对收入假说也称为绝对收入理论、绝对收入假设、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种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五条: 第一,可支配收入由储蓄和消费支出组成、第二,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都可以表示成一元一次函数第三,边际消费倾向一般小于平均消费倾向,且二者都是递减的,这说明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储蓄量在可支配收入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第四,边际效用倾向是一个恒小于一的正数第五,自发性消费是广泛存在的2.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3.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4.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是由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简单地说,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来衡量对比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差异例如,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一篮子商品,在中国用了80元人民币,在美国用了20美元,对于这篮子商品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是4:1,也就是说,在这些商品上,4元人民币购买力相当于1美元。
购买力平价实质上是一个特殊的空间价格指数,与比较某一国家两个时期价格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不同,它是比较某一时期内两个国家的综合价格水平因此,用购买力平价作为货币转换因子,能满足GDP国际比较三个条件的要求5.混合策略在完全信息博弈中,如果在每个给定信息下,只能选择一种特定策略,这个策略为纯策略如果在每个给定信息下只以某种概率选择不同策略,称为混合策略混合策略是纯策略在空间上的概率分布,纯策略是混合策略的特例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6×5=30)1.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区别规模经济是企业在扩大规模时,总产量的增加幅度大于总成本的增加幅度,即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反之,则称为规模不经济规模报酬也叫规模收益,厂商因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同比例变动(即生产规模变动)而得到的收益,表示当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同比例增加对产出量(即总产量)的影响分为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类型报酬递增:产出量的增长比例大于投入量的增长比例规模报酬递增:产出量的增长比例小于投入量的增长比例内在经济:当企业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内部因素所引起的平均总成本下降反之,则称为内在不经济外在经济:行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单个厂商平均总成本下降。
反之,则称为外在不经济规模经济,不一定是内在经济,也可能是外在经济,要是具体条件而定2.自然失业率与实际失业率之间的区别实际失业率包括结构性失业,摩擦失业和周期失业,摩擦失业和结构失业是自然失业,所以实际失业就是自然失业和周期失业之和其中,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因而又称均衡的失业率3.劣等土地永远不会有地租第一,这句话不对第二,根据西方经济学,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的稀少,供给不能增加;如果给定了不变的土地供给,则地租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对土地的需求曲线的右移土地需求曲线右移是因为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提高或土地产品(如粮食)的需求增加从而粮价提高如果假定技术不变,则地租就由土地产品价格的上升而产生,且随着产品价格的上涨而不断上涨因此,即使是劣等土地,也会产生地租4.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是短期的包络线。
第一,这句话不对第二,如下图,长期边际成本图6.11中的每一个产量上的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都有一条相应的SMC曲线,每一条SMC曲线都过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在的产量上,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由曲线和曲线所代表,相应的短期边际成本由点P给出,既是短期边际成本,又是长期边际成本,即有同理,在的产量上,有在的产量上,有在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无数个类似于P、R、S的点,将这些点连结起来便得到一条光滑的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C O Q1 Q2 Q3 SMC1 SAC1 P SAC2 SMC2 R SAC3 SMC3 S LMC LAC Q 5.长期,垄断厂商可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调整使自己的境况得到改善 第一,这句话是对的 第二,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调整生产规模(生产要素投入劳动、资本等),从而实现最大利润因为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因此他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简而言之,垄断厂商之所以能在长期内获得更大的利润,在于长期内企业的生产规模的可调性(具体调整有三种情况,简述第一种情况,短期亏损,但达不到最优生产规模,退出生产;第二种,短期亏损,达到最优,扭亏为盈;第三种,短期盈利,调整,更大利润。
以及不存在新厂商加入的情况所以当MR=SMC=LMC,级长期均衡时,垄断厂商是获利的三、计算题2×10=20)1.垄断厂商的成本需求计算 (1)厂商的利润函数为:π=TR-TC=PQ-TC=Q(8-0.4Q)-(0.6Q²+3Q+2)=-Q²+5Q-2令dπ/Dq=0,即-2Q+5=0,得Q=2.5将Q=2.5带入反需求函数P=8-0.4Q,得P=7,TR=PQ=17.5,π=4.25(2)由已知条件可得总收益函数为:TR=P(Q)*Q=(8-0.4Q)Q=8Q-0.4Q²令d TR/dQ=0,即8-0.8Q=0,得Q=10令d²TR/dQ²=-0.8<0所以,当Q=10时,TR达到最大值将Q=10代入反需求函数P=8-0.4Q,得P=8-0.4*10=4将Q=10,P=4代入利润等式,有π=TR-TC=PQ-TC=4*10-(0.6*10²+3*10+2)=-522.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方程式 (1)本题中没有考虑现金存款比率的问题,因此,货币乘数是准备率的倒数于是,货币供给M=C+D=1000+400/0.12≈4333.33(亿美元)(2)当准备金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D`=400/0.2=2000(亿美元),现金不变。
则货币供给为:M`=C+D`=1000+2000=3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变化量为M`-M=-1333.33(亿美元),即货币供给减少1333.33亿美元3)若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变化量为10/0.12=83.33(亿美元),即货币供给量增加83.33亿美元四、简答题4×10=40)1.费雪效应费雪效应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第一个揭示了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费雪效应表达公式: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把公式的左右两边交换一下,公式就变成: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的上升幅度和通货膨胀率完全相等,这个结论就称为费雪效应或者费雪假设2.逆向选择问题说明逆向选择,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逆向选择”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它的一个定义是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和常规不一致的现象本来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因为可能担心生产者提供的产品质量低,是劣质产品,而非原来他们心中的高质量产品);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3.乘数与加速数模型相互作用的原理分析1)在经济中投资、国民收入、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如果政府支出为既定(即政府不干预经济),只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发调节,那么就会形成经济周期周期中各阶段的出现,正是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这种自发调节中,投资是关键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投资引起的2)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引起产量的更大增加,产量的更大增加又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然而,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产量继续减少,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会使经济进入萧条萧条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产量回升又使投资增加、产量再增加,从而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
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就形成了由繁荣到萧条,又由萧条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过程3)政府可以通过干预经济的政策来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即利用政府的干预(比如政府投资变动)就可以影响减轻经济周期的破坏性,甚至消除周期,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4.工资上升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分析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指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逐渐减少的情况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约束条件下对获取收入和消费闲暇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结果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与消费商品一样,消费闲暇也可以获得效用不同的商品和闲暇时间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满足可以由一系列的无差异曲线加以表示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使效用满足为最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商品的收入来源为劳动收入,这样,只有当劳动者每单位收入获得的收入购买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与每单位收入用于闲暇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消费者才处于最优状态结果,对应于任意的工资率,消费者决定闲暇消费,从而决定劳动时间因此,由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可以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由此可见,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闲暇,从而对劳动时间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因而二者的强度决定了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上升这就意味着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如果原来的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则此时的劳动供给量较小,工资上涨的收入效应不能抵消替代效应;但如果工资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劳动供给量也相对较大,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从而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这就是说,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因此,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后弯曲画图说明)五、论述题2×20=40)1.市场失灵的原因与纠正方法1)含义依照微观经济学的论证,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完全竞争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不存在,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出现资源配置失当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2)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
3)垄断垄断的存在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社会福利受到损害政府对垄断进行干预,主要手段是反垄断法、价格与产量管制此外,政府也采取税收和补贴,甚至是政府直接经营的手段4)外在性由于外在性的存在,使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因为外部影响导致社会与私人在最优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判断上出现不一致政府干预的基本思想是将外部经济影响内部化,可以采取以下政策:税收和津贴、企业合并和明确产权的方法5)公共物品是消费者需要而私人厂商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物品原因是这类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公共物品有时也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存在使得经济当事人试图成为一个“免费搭车者”,而非竞争性则意味着增加一单位物品的消费需要支付的边际成本等于零政府干预可以借鉴对外在性问题的解决措施此外,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投票也被认为是解决方案6)不完全信息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由于经济当事人只以平均水平判断交易对象的质量,因而交易的结果将使得那些高质量的产品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对此,政府可以采取的策略是促进信息的传递,如公布产品的质量、提高经济当事人的能力等7)尽管大致说来市场机制是有效率的,但由于条件严格,现实中很难达到即使能够达到,经济波动和分配问题仍然是严重的。
因此,政府仍有发挥作用的余地政府干预可以增进资源配置效率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别对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国家的不同影响分析该模型扩展了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政策效应的分析,说明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其目的是要证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米德冲突”可以得到解决在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使得货币政策无力影响收入水平,只能影响储备水平;而财政政策在影响收入方面则变得更有效力,因为它所造成的资本流入增加了货币供给量,从而避免了利率上升对收入增长的负作用引入浮动汇率制下的情形(1)货币政策-无论在哪种资本流动性假设下,货币政策在提高收入方面都比固定汇率制下更加有效(P624-625图) 2)财政政策-在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形下,浮动汇率下收入的增长大于固定汇率下的收入增量;在有限资本流动性的情形下,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影响仍然有效,但是收入的增长幅度小于固定汇率制下情形;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的情形下,财政政策对于刺激收入增长是无能为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