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天津市2018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件

细水****9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13MB
约49页
文档ID:168067165
天津市2018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件_第1页
1/49

专题九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典题精研析(2013课标全国卷)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A.B.C.D.-3-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4-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5-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重难深探究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6-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2.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2)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3)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7-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考题优训练53(2017江苏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旨在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排除D项扁鹊提出的“望、闻、问、切”诊断疗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中医药此后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故选A项B、C两项在题中未涉及答案解析关闭A-8-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典题精研析(2012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

这表明()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A.B.C.D.-9-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10-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重难深探究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1)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层含义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11-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考题优训练54(2014天津卷)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B.C.D.答案解析解析关闭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宋明理学,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会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不会使文化差异性消失,说法错误;“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以儒家为主导”说明正确;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而不是文化交流借鉴,说法错误。

故选C项答案解析关闭C-12-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典题精研析(2015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13-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4-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15-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重难深探究1.全面正确地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3)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6-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17-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考题优训练55(2017天津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下列表述与该展览主题最为贴切的是()A.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B.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新C.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精神D.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艺繁荣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旨在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故A项最贴切B、C、D三项与题干中的主题展览内容不符答案解析关闭A-18-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典题精研析(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19-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20-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21-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22-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重难深探究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3-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24-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25-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考题优训练56(2016浙江卷)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

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BBC2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成为继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从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的角度,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对我们的启示26-答案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中英联合摄制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并在BBC2电视频道播放这一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文化“借船出海”;纪录片通过叙事方式、结构处理等的创新,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这一成功事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我国的文化是有价值和生命力的纪录片的播放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引发收视热潮,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27-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典题精研析(2015课标全国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事求是”大学校训引导莘莘学子成长成才2014年4月,某报推出校训的故事专栏,挖掘和阐述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校训的故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原因是()校训的实质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校训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校训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校训宣传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A.B.C.D.-28-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29-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30-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重难深探究1.全面把握思想道德建设-31-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32-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3-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34-考点53考点54考点55考点56考点57考题优训练57(2016全国卷)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

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A.B.C.D.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以“工匠精神”为依托考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侧重于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弘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正确;弘扬“工匠精神”既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更不能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夸大了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故排除答案解析关闭C-35-热点专题九感动中国光耀中华热点聚焦材料一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他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02年创办,已走过15年历程该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当年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十多年来,“感动中国”已评选出100多位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人物和群体,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获奖人物的不平凡事迹一次次湿润着我们的眼睛,温暖着我们的心房,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向世人诠释着感动的含义。

36-材料二2017年2月8日,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电视公益活动“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2016年度人物分别是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玥飞,训练中壮烈牺牲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君,让众多患者挺直脊梁的好医生梁益建,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量子通信的领跑者潘建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37-新题预测1.“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助于()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文化的主导作用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A.B.C.D.答案解析解析关闭与材料无关;“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作用,表述不准确;正确答案解析关闭D-38-2.就像他沉默的事业一样,于敏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他毕生信奉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曾对身边人说,不要计较有名无名,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传统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A.B.C.D.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材料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敏的影响,正确且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传统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表述不科学。

答案解析关闭B-39-3.师昌绪回国前,他的导师柯恩想挽留他,提出如果是因为职务低,挣钱少,他可以帮忙师昌绪拒绝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这表明()A.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B.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D.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A项表述错误,材料没有体现B、C两项,D项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解析关闭D-40-4.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电影好好地活着以陇海大院的大量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获得“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数十年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的感人事迹这表明()艺术创作是对客观存在的复制艺术创作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主体A.B.C.D.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表述不妥;材料没有体现,故选D项答案解析关闭D-4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从2002年以来每年评选一次,始终以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模范人物,推动形成崇德尚义、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材料二2016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中包括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敬业奉献、赢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踏实务实、摒弃浮躁的大国工匠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身份各异,却都有着打动人心的感人事迹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开展“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意义2)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知识分析材料二,并结合“感动中国”获奖者事迹谈谈对你的人生启示42-答案(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有利于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培育“四有”公民,培育文明风尚;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和不竭的精神动力2)获奖者身份各异是矛盾的特殊性,事迹感人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共性感动通过获奖者不同事迹的个性体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获奖者身份各异是个性,但都有感人事迹的共性感动中国”获奖者的事迹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43-解析 本题以“感动中国”为背景材料,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文化角度切入,考查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第(2)问从哲学角度切入,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的知识分析材料,并从价值观方面回答“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给我们的人生启示44-45-复习点睛本专题复习要把握一条主线,理解两个特征和两对关系,把握三个作用一条主线:中华文化两个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两对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三个作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46-跨点知识整合一、全面把握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47-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大特征1)独特性:中华文化曾长期处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区域性:中华民族拥有各具风采的地域文化受历史、地理、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民族性:中华民族拥有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4.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的关系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8-二、全面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富强。

49-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