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鉴别腹水与巨大卵巢囊肿视诊:卵巢囊肿腹部膨隆多呈圆形;腹水膨隆多呈蛙腹触诊:卵巢囊肿可能扪及异常游走的包块,尺压试验阳性叩诊:卵巢囊肿浊音区于仰卧时常在中腹部,鼓音区在两侧;而腹水患者浊音区于仰卧时常在两侧,鼓音区在中腹部卵巢囊肿的浊音不呈移动性,腹水>1000ml时,移动性浊音阳性2. 简述肝硬化的体征视诊:面色灰暗,缺少光泽,皮肤、巩膜多有黄疸,面、颈、上胸部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或蜘蛛痣及肝掌,男性患者可见乳房发育,腹部膨隆,呈蛙腹,可见腹壁静脉曲张,脐疝触诊:脾肋下可扪及,液波震颤阳性叩诊:腹水移动性浊音阳性听诊:脐周或剑突下有时可听到静脉营营音3. 简述腹部常用的触诊法及适应征触诊方法:(1)浅触诊法:用以检查腹壁的紧张度及有无压痛、肿块、搏动感;(2)深部滑行触诊法:用以检查腹腔脏器或肿块,触诊肝脾时尤其注意与呼吸运动的配合;(3)双手触诊法:主要用于肾的触诊,也可用于脾触诊;(4)深压触诊法:用于检查压痛及反跳痛;(5)冲击触诊法:用于有腹水的病人检查腹腔内肿大的脏器或肿块;(6)钩指触诊法:适于腹壁薄软者和儿童4. 简述腹部触诊的内容(1)腹壁紧张度;(2)压痛及反跳痛;(3)脏器触诊:肝脏、胆囊、脾脏、肾脏、膀胱、胰腺;(4)腹部包块:正常腹部可触及的包块及异常包块;(5)液波震颤;(6)振水音5. 试述如何检查Babinski征Babinski征的检查方法如下: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者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也可出现这种反射,不属于病理性6. 嗅神经检查方法和结果判断嗅神经系第1对脑神经检查前先确定患者是否鼻孔通畅、有无鼻黏膜病变然后嘱患者闭目,依次检查双侧嗅觉先压住一侧鼻孔,用患者熟悉的、无刺激性气味的物品(如杏仁、松节油、肉桂油、牙膏、香烟或香皂等)置于另一鼻孔下,让患者辨别嗅到的各种气味然后,换另一侧鼻孔进行测试,注意双侧比较根据检查结果可判断患者的一侧或双侧嗅觉状态嗅觉功能障碍如能排除鼻黏膜病变,常见于同侧嗅神经损害,如嗅沟病变压迫嗅球、嗅束可引起嗅觉丧失7.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检查方法和结果判断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系第9、第10对脑神经,两者在解剖与功能上关系密切,常同时受损1.运动 检查时注意患者有无发音嘶哑、带鼻音或完全失音,是否呛咳、有无吞咽困难观察患者张口发“啊”音时悬雍垂是否居中,两侧软愕上抬是否一致当一侧神经受损时,该侧软腭上抬减弱,悬雍垂偏向健侧;双侧神经麻痹时,悬雍垂虽居中,但双侧软腭上抬受限,甚至完全不能上抬2.咽反射 用压舌板轻触左侧或右侧咽后壁,正常者出现咽部肌肉收缩和舌后缩3.感觉 可用棉签轻触两侧软腭和咽后壁,观察感觉。
另外,舌后1/3的味觉减退为舌咽神经损害,检查方法同面神经8. 浅感觉浅感觉检查1.痛觉 用别针的针尖均匀地轻刺患者皮肤,询问患者是否疼痛为避免患者将触觉与痛觉混淆,应交替使用别针的针尖和针帽进行检查比较注意两侧对称比较,同时记录痛感障碍类型(正常、过敏、减退或消失)与范围痛觉障碍见于脊髓丘脑侧束损害2.触觉 用棉签轻触患者的皮肤或黏膜,询问有无感觉触觉障碍见于脊髓丘脑前束和后索病损3.温度觉 用盛有热水(40~50℃)或冷水(5~10℃)的玻璃试管交替接触患者皮肤,嘱患者辨别冷、热感温度觉障碍见于脊髓丘脑侧束损害9. 若患者出现大量腹腔积液,简述腹部的视诊、 叩诊的主要特点视诊:全腹膨隆,可表现为蛙腹或尖腹;呼吸运动中腹式呼吸减弱,可有脐疝出现;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10. 脊柱后凸1)佝偻病(2)结核病:(3)强直性脊柱炎(4)脊椎退行性变5)其他:如外伤所致脊椎压缩性骨折,造成脊柱后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少年胸段下部均匀性后凸,见于脊椎骨软骨炎11. 器质性侧凸病因有先天性脊柱发育不全,肌肉麻痹,营养不良,慢性胸膜肥厚、胸膜粘连及肩部或胸廓的畸形等12. 匙状甲又称反甲,特点为指甲中央凹陷,边缘翘起,指甲变薄,表面粗糙有条纹(图2-8-8)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和高原疾病,偶见于风湿热及甲癣13. 姿势性侧凸姿势性侧凸的原因有:①儿童发育期坐、立姿势不良;②代偿性侧凸可因一侧下肢明显短于另一侧所致;③坐骨神经性侧凸,多因椎间盘突出,患者改变体位,放松对神经根压迫的一种保护性措施,突出的椎间盘位于神经根外侧,腰椎突向患侧;位于神经根内侧,腰椎突向健侧;④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
14. 腹部肿块的腹部检查内容?(1)视诊:注意观察腹部的轮廓,是否有局限性隆起,肿块位置、外形,有无搏动,是否随呼吸或体位变动 (2)触诊:为诊断腹部肿块最重要的检查步骤注意检查顺序,后查肿块,手法轻柔,一旦发现应注意肿块的位置、大小、轮廓、质地、压痛、搏动及活动度等,还应注意肿块的数量、边缘及有否震颤等特征 (3)叩诊:肝脾肿大时,其浊音界扩大胃与结肠肿瘤发展到一定的大小,可以叩到浊音区,与肝脾浊音区不相连巨大卵巢囊肿与腹腔积液在叩诊上表现不同;前者浊音区在上方,鼓音区在二侧腹部;而后者浊音区在两侧,鼓音区在上方,且有移动性浊音 (4)听诊:腹主动脉瘤患者可听到血管杂音肿块引起胃肠道梗阻时,可听到肠呜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15. 腹部肿块的症状肿块形成的过程、大小、形状及硬度变化、肿块伴随的症状等具体提示诊断的意义如历时1年以上肿块而一般情况无改变者多为良性;肿块进行性长大多为恶性肿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肿块活动幅度大多在小肠、系膜或网膜;肿块伴黄疸多为肝胆胰病变;肿块伴腹部绞痛、呕吐多与胃肠道有关16. 简述急性腹膜炎的体征视诊:急性危重病容,表情痛苦,被迫采取仰卧位,两下肢屈曲,呼吸频速表浅,腹式呼吸明显减弱或消失,腹壁运动受限,有积液时,腹部膨隆。
触诊:皮肤弹性减退,脉搏频速而无力,腹肌紧张,腹壁压痛和反跳痛叩诊:有胃肠穿孔时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有积液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17. 简述脾肿大的测量法及临床分度测量法:第一测量(又称甲乙线):指锁骨中线左肋缘至脾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脾轻度肿大只作第一测量第二和第三测量:脾明显肿大时,加测第二线(甲丙线)和第三线(丁戊线),第二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最远点的距离(应大于第一测量),第三线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如脾肿大向右越过正中线,测量脾右缘至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表示,未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表示临床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肿大;超过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18. 简述九区法两肋弓下缘连线以上的腹部常见的包块(1)上腹部常见的包块:胃癌、胰腺癌及囊肿、肝左叶癌;(2)左上腹部常见包块:主要是肿大的脾、肾和横结肠脾曲及胰腺尾部的癌肿;(3)右上腹部常见包块:肝、胆囊、右肾肿大及结肠肝曲的癌肿19. 试述杵状指的临床意义杵状指(趾)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称为杵状指或鼓槌状指(趾)。
杵状指(趾)发生机制一般认为与肢体末端慢性缺氧、代谢障碍及中毒性损害有关杵状指(趾)临床常见于:(1) 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肺癌、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脓胸及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等2) 某些心血管病症: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3)营养障碍性疾病:如肝硬化等20. 何为病理反射?临床常用的测试方法有那些1 Babinski征: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正常反应为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2.Oppenhein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3.Gordon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4.Hoffmann21. 三叉神经检查方法和结果判断三叉神经系第5对脑神经,是混合性神经感觉神经纤维分布于面部皮肤、眼、鼻、口腔黏膜;运动神经纤维支配咀嚼肌、颞肌和翼状内外肌1.面部感觉 嘱患者闭眼,以针刺检查痛觉、棉絮检查触觉和盛有冷或热水的试管检查温度觉两侧及内外对比,观察患者的感觉反应,同时确定感觉障碍区域注意区分周围性与核性感觉障碍,前者为患侧患支(眼支、上颌支、下颌支)分布区各种感觉缺失,后者呈葱皮样感觉障碍。
2.角膜反射 嘱患者睁眼向内侧注视,以捻成细束的棉絮从患者视野外接近并轻触外侧角膜,避免触及睫毛,正常反应为被刺激侧迅速闭眼和对侧也出现眼睑闭合反应,前者称为直接角膜反射,而后者称为间接角膜反射直接与间接角膜反射均消失见于三叉神经病变(传入障碍);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3.运动功能 检查者双手触按患者颞肌、咀嚼肌,嘱患者作咀嚼动作,对比双侧肌力强弱;再嘱患者作张口运动或露齿,以上下门齿中缝为标准,观察张口时下颌有无偏斜当一侧三叉神经运动纤维受损时,病侧咀嚼肌肌力减弱或出现萎缩,张口时由于翼状肌瘫痪,下颌偏向病侧22. 共济失调检查方法1.指鼻试验 嘱患者先以示指接触距其前方0.5m检查者的示指,再以示指触自己的鼻尖,由慢到快,先睁眼、后闭眼,重复进行小脑半球病变时同侧指鼻不准;如睁眼时指鼻准确,闭眼时出现障碍则为感觉性共济失调2.跟—膝—胫试验 嘱患者仰卧,上抬一侧下肢,将足跟置于另一下肢膝盖下端,再沿胫骨前缘向下移动,先睁眼、后闭眼重复进行小脑损害时,动作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者则闭眼时足跟难以寻到膝盖3.其他 ①快速轮替动作:嘱患者伸直手掌并以前臂作快速旋前旋后动作,或一手用手掌、手背连续交替拍打对侧手掌,共济失调者动作缓慢、不协调;②闭目难立征(Romberg’s test):嘱患者足跟并拢站立,闭目,双手向前平伸,若出现身体摇晃或倾斜则为阳性,提示小脑病变。
如睁眼时能站稳而闭眼时站立不稳,则为感觉性共济失调23. 试述心肌梗塞各期的心电图表现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呈规律性演变:①早期(超急性期):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斜型抬高,尚未出现异常Q波,仅持续数小时②急性期:高耸T波开始降低,出现异常Q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继而下降;直立的T波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持续数小时至数周③近期(亚急性期):抬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Q波持续存在,倒置T波逐渐变浅持续数周至数月④陈旧期(愈合期):心梗后3~6月或更久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留下坏死的Q波2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主要的心电图表现有:①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药物纠正;②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③在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基础上,常出现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房速、房扑、房颤等),又称为慢一快综合征;④若病变同时累及房室交界区,可出现房室传导障碍,或发生窦性停搏时,长时间不出现交界性逸搏,此即称为双结病变25. 脊柱颈椎段活动受限脊柱颈椎段活动受限常见于:①颈部肌纤维织炎及韧带受损;②颈椎病;③结核或肿瘤浸润;④颈椎外伤、骨折或关节脱位26. 脊柱腰椎段活动受限脊柱腰椎段活动受限常见于:①腰部肌纤维织炎及韧带受损;②腰椎椎管狭窄;③椎间盘突出;④腰椎结核或肿瘤;⑤腰椎骨折或脱位27. 脊柱前凸脊柱过度向前凸出性弯曲,称为脊柱前凸(lordosis)。
多发生在腰椎部位,病人腹部明显向前突出,臀部明显向后突出,多由于晚期妊娠、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第五腰椎向前滑脱、水平骶椎(腰骶角>340)、患者髋关节结核及先天性髋关节后脱位等所致28. 浅反射的内容1角膜反射 嘱患者睁眼向内侧注视,以捻成细束的棉絮从患者视野外接近并轻触外侧角膜,避免触及睫毛,正常反应为被刺激侧迅速闭眼和对侧也出现眼睑闭合反应,前者称为直接角膜反射,而后者称为间接角膜反射直接与间接角膜反射均消失见于三叉神经病变(传入障碍);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2.腹壁反射 检查时,患者仰卧,下肢稍屈曲,使腹壁松弛,然后用钝头竹签分别沿肋缘下(胸髓7~8节)、脐平(胸髓9~10节)及腹股沟上(胸髓1l~12节)的方向,由外向内轻划两侧腹壁皮肤,分别称为上、中、下腹壁反射正常反应是上、中或下部局部腹肌收缩反射消失分别见于上述不同平面的胸髓病损双侧上、中、下部反射均消失也见于昏迷和急性腹膜炎患者一侧上、中、下部腹壁反射均消失见于同侧锥体束病损肥胖、老年及经产妇由于腹壁过于松弛也会出现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应予以注意3.提睾反射 竹签由下而上轻划股内侧上方皮肤,可引起同侧提睾肌收缩,睾丸上提。
双侧反射消失为腰髓1~2节病损一侧反射减弱或消失见于锥体束损害局部病变如腹股沟疝、阴囊水肿等也可影响提睾反射(图2-9-1)4.跖反射(plantar reflex) 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手持患者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由足跟向前至近小趾跖关节处转向足母趾侧(图2-9-2),正常反应为足跖屈曲(即Babinski征阴性)反射消失为骶髓1~2节病损5.肛门反射(anal reflex) 用大头针轻划肛门周围皮肤,可引起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反射障碍为骶髓4~5节或肛尾神经病损29. 深反射1.肱二头肌反射 患者前臂屈曲,检查者以左拇指置于患者肘部肱二头肌腱上,然后右手持叩诊锤叩击左拇指,可使肱二头肌收缩,前臂快速屈曲反射中枢为颈髓5~6节 2.肱三头肌反射 患者外展前臂,半屈肘关节,检查者用左手托住其前臂,右手用叩诊锤直接叩击鹰嘴上方的肱三头肌腱,可使肱三头肌收缩,引起前臂伸展反射中枢为颈髓6~7节 3.桡骨膜反射 被检者前臂置于半屈半旋前位,检查者以左手托住其前臂,并使腕关节自然下垂,随即以叩诊锤叩桡骨茎突,可引起肱桡肌收缩,发生屈肘和前臂旋前动作(图2-9-5)反射中枢在颈髓5~6节。
4.膝反射 坐位检查时,患者小腿完全松弛下垂与大腿成直角;卧位检查则患者仰卧,检查者以左手托起其膝关节使之屈曲约120°,用右手持叩诊锤叩击膝盖髌骨下方股四头肌腱,可引起小腿伸展(图2-9-6)反射中枢在腰髓2~4节 5.跟腱反射 又称踝反射患者仰卧,髋及膝关节屈曲,下肢取外旋外展位检查者左手将患者足部背屈成直角,以叩诊锤叩击跟腱,反应为腓肠肌收缩,足向跖面屈曲反射中枢为骶髓1~2节 6.阵挛 在锥体束以上病变,深反射亢进时,用力使相关肌肉处于持续性紧张状态,该组肌肉发生节律性收缩,称为阵挛,常见的有以下两种:(1)踝阵挛:患者仰卧,髋与膝关节稍屈,医生一手持患者小腿,一手持患者足掌前端,突然用力使踝关节背屈并维持之阳性表现为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发生连续性节律性收缩,而致足部呈现交替性屈伸动作(图2-9-8),系腱反射极度亢进 (2)髌阵挛: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以拇指与示指控住其髌骨上缘,用力向远端快速连续推动数次后维持推力阳性反应为股四头肌发生节律性收缩使髌骨上下移动,意义同上30. 脑膜刺激征1.颈强直 患者仰卧,检查者以一手托患者枕部,另一只手置于胸前作屈颈动作如这一被动屈颈检查时感觉到抵抗力增强,即为颈部阻力增高或颈强直。
在除外颈椎或颈部肌肉局部病变后,即可认为有脑膜刺激征2.Kernig征 患者仰卧,一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成直角,检查者将患者小腿抬高伸膝正常人膝关节可伸达135以上如伸膝受阻且伴疼痛与屈肌痉挛,则为阳性 3.Brudzinski征 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托起患者枕部,另一手按于其胸前当头部前屈时,双髋与膝关节同时屈曲则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