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蒲松龄的哲理故事关于蒲松龄的哲理故事汇总 关于蒲松龄的哲理故事汇总1 蒲松龄由奇闻异事写成《聊斋志异》 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在山东淄川东城的满井庄大路口上,每天当金鸡唱晓,炊烟四起之后,常常可以看到在路旁一棵大树底下,三十多岁的蒲松龄粗布短衫坐在芦席上,身边放着一个装满浓茶的大瓶子,那茶瓶小口大肚,瓶边放有四五只粗瓷大碗和一包当地出产的烟丝 每当有行人路过的时候,蒲松龄就站起身来,热忱地邀对方坐下,喝茶休息蒲松龄有个规则,喝茶不收茶钱,喝茶人只要讲一讲自己的所见所闻于是来往行人都喜爱在这个茶摊歇脚闲聊,说着各种奇闻异事,讲得口渴了,蒲松龄立刻又献上一碗茶,让人润润嗓子接着把故事讲完 有一个白发苍苍的驼背老人,见多识广,蒲松龄对他落落大方,毕恭毕敬地请老人讲他所知道的奇闻异事,老人一边喝着茶一边抽着烟,说了个“马骥飘海到罗刹国”的故事,蒲松龄听得入神,回去就写了“花面相迎、世情如鬼”的《罗刹海市》他就这样搜集一篇写一篇,日积月累,最终写成了容纳百川的《聊斋志异》 有一天,一个身背包袱的中年人风尘仆仆地来到茶摊前,蒲松龄请他坐下,一边倒上浓茶,一边笑着说:“你得讲个故事给我听听。
中年人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茶,说:“我给你讲个茶的故事吧于是中年人起先绘声绘色地讲起来 说杭州灵隐寺有个和尚,以擅长烹茶而遐迩著名,他所用的茶具都非常精致,保藏的名茶也许多,而且分出好几个等次烹献哪一等级的茶,经常依据来客身份的凹凸而定,最上等的名茶,假如不是贵客或擅长品茶的知己,他是肯定不会拿出来的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大官,和尚恭尊敬敬地迎上去行礼,然后拿出好茶,亲自汲泉烹茶,献给大官品饮,满以为能得到大官的一番赞誉谁知大官只喝茶一句话也没说,和尚特别怀疑,又拿出了家里最上等的名茶沏好给大官奉上,茶快喝完了,那大官还是没有一句赞扬的话和尚急得再也等不下去了,鞠躬问道:“大人觉得这茶怎么样?”大官拿起茶杯拱了拱手说:“很烫!” 蒲松龄一听哈哈大笑,说:“刚才一位客人说了一个鸽子的故事一个叫张幼量的鸽子迷,四处搜罗各个品种的名鸽,像母亲培育婴儿一样喂养鸽子有位大官想要鸽子,张幼量见是父亲的好挚友,便选了两只最宝贵的白鸽送去过了几天,张幼量见到大官忍不住问起鸽子,大官说:‘挺肥美的,煮着吃了’张幼量后悔不已我听你说的故事与张幼量赠鸽给大官,是同一性质的笑话 到了晚上,蒲松龄坐在灯下,细细品尝白天所听到的'故事,便加工成篇,写成了《鸽异》。
蒲松龄在村口大路旁设茶摊,供行人歇脚闲聊,在边喝茶边闲聊中,蒲松龄“搜奇索异”,时常能够捕获到写书的素材 读故事,悟道理 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始终未能实现夺冠科场、博取功名、匡时补世的夙愿,然而,他在无限孤独凄凉、明珠暗投的境况中,以坚韧的意志,不屈的性格,最终在文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关于蒲松龄的哲理故事汇总2 蒲松龄赴宴 蒲松龄中了贡生回来,心里很兴奋虽还没有中举,也算是个“候补举人”了亲戚都来贺喜的时候,蒲松龄接到了新上任的淄州县官的请帖,请他明天赴新官上任的喜宴 几十年来,蒲松龄从不赴新官上任的宴请今日一见请帖,倒是高兴起来也就答应送帖的衙役,明日准时赴宴 这新上任的县官,是两榜进士出身,也是苦熬了几十年,才考中进士当上知县的五十出头的年纪,比蒲松龄小了20岁 其次天,蒲松龄到了宴会厅一看:在座的全是县里的财主和秀才,也有稀稀朗朗的几个举人,足有三十来号人宴会起先,衙役们先抬上两坛“状元红”他一看这酒,就知道不是本地生产,是从外地买的珍贵酒三班”“六房”斟满酒,端上菜,县官起身拱手说:“列位才士、东家,下官来此,请多行便利今日特备水酒一杯,不成敬意来,共干一杯?"众秀才们也都起身,端起"状元红"一饮而尽。
一齐咂摸咂摸嘴儿,拱手说:"蒙大人恩典,好酒?好酒?"县官看大家一饮而尽,心里也挺兴奋可看到蒲松龄那里,只见他咂了一小口儿,就把酒杯放下了,也不拱手致谢,只是低头沉吟 县官一看,心想:此中定有道理便自己另斟一杯,端着走到蒲松龄的跟前,说:“蒲兄,这酒如何?”“苦涩这状元红是天下名酒,人人都说好,怎么苦涩哪?”“这酒来之苦涩是富人家送的吧?”“不错,下官上任,本县富户庆贺,送酒两坛,特请大家来一起享用大人应知无功不受禄无功受禄则为贿赂行贿者如无求于大人,何必行贿?平日说吃了人家嘴软,使了人家手短日后,如涉官司,行贿谋私而理歪,大人何以对之?顺其歪理则不法这样,百姓冤不能伸,理不能直,如何治天下?大人岂不就成了赃官了?做官不为民作主,满腹才学总是零所以,我说这酒味儿是苦涩的?”县官一听,一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时,一个衙役过来拉了拉他的袖子,说:“大人,酒喝光了,酒兴正浓,您看怎么办?”县官随即从衣袋里摸出一锭银子,说:“这是在京临上任时领的一点俸禄,到街上打点白酒,请客人们尽欢吧?”不大工夫,又来了白酒三坛揭盖一饮,就不是状元红那个味道了众客为了不抹面子,都小口儿抿,只沾沾嘴唇,不比从前那个场面了,也没有拱手的了。
蒲松龄一见,可来了劲他大叫衙役:“拿大碗来衙役拿来了饭碗只见蒲松龄一连骨突突喝了三大碗七十多岁的人了,喝完把胡子一摸,哈哈大笑着说:“真好酒,天下第一美酒又向秀才们拱拱手,说:“列位知道这酒的名吗?”半天没人放声这叫清明酒是咱县太爷,用自己的俸禄,买酒款待列位它不是列位方才喝的那种贿赂酒——状元红就这工夫,只见那些袍儿帽儿的富户,都一个个地溜跑了秀才、举人们没走,倒是大快朵颐地又喝了三坛酒 酒宴散后,这位县官闭门三天,也不问案,也不出门,只是在屋里打转转,琢磨蒲松龄这话中的道理 听说,这县官官做得清明如水临卸任时,蒲松龄死了他嚎啕大哭,挂冠出了城门,百姓也泪汪汪地送行,边送边问:"大人为官清正,今日升调本是好事,为何大哭起来?"县官擦擦泪,边走边说:"官职大小是小事,失去恩师教育,却是痛心的大事啊?""谁是恩师?""本县蒲圣人,松龄先生"这县官叫什么名,没传下来关于蒲松龄的哲理故事汇总3 三次第一名 十九岁那年,蒲松龄参与了一次考试这次考试很重要,确定他是否能成为“秀才”他自信能考好,因为在这以前的县、府两次考试中,他都得了第一名 那时候,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在起股到束股这四段中,每段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写的主要是四书五经上的东西,文章格式死板,就连字数都有规定所以,这种考试制度,很难看出一个人的真才实学 蒲松龄参与的这次考试,主考官是闻名诗人施闰章他不喜爱八股文,所以,出的作文题目同一般糊涂的考官不大一样,有些文学色调 那天,天刚刚亮,考生们排着队进入考场考场有士兵把守,严密地监视着考生,这气氛真是令人惊慌 蒲松龄从容进入考场,领了试卷,根据卷面上印的座位号坐好这时候,考场的院门已经上了锁,一阵敲击木板的声音响起,场内一片安静,只有差役举着题目牌在过道上走来走去 作文的题目是《早起》蒲松龄看了题目以后,不禁有些迟疑,要是完全根据八股文的要求写,只能把文章写得死板枯燥,就对不起这道好题了经过一番斟酌,他确定按自己的心愿,写出一篇好文章他想到,大官儿们早早起来,去朝廷争权夺利;那些卑鄙的小人,也早早起来,跑到富贵人家,奉承拍马想到这儿,他忍不住笑了,立即提笔写起来一篇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文章完成了 考试成果如何呢?蒲松龄又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因为施闰章特别赞许他的文章施闰章写下了这样的批语:似乎在空中闻到了奇异的芳香,把当时人追逐富贵的丑态集中在“早起”这两个字上面。
读了这样轻松明快的文字,使人能享受到甩着胳膊随意游玩的乐趣 后来,施闰章见到了蒲松龄,特别喜爱这个有才华的青年,就收他做了自己的学生蒲松龄也对自己的将来充溢希望关于蒲松龄的哲理故事汇总4 摆茶摊 蒲松龄回到家乡以后,为了谋生,到本乡的有钱人家产了一名教书先生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从今竟一连教了四十年书 但是,他最大的乐趣,还是写故事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他常常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个茶水摊,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过往的行人: “歇歇脚吧,喝口水,抽袋烟 “感谢啦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客人问 “水随意喝,烟随意抽,不要钱 “噢?有这么好的事?” “不过,您要是有什么簇新的故事,就请讲给我听听蒲松龄恳切地说 客人惊奇地问: “您这么爱听故事吗?喜爱听什么样的呢?” “讲什么都行蒲松龄爽快地说,“当然越惊奇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欢迎我最爱听奇闻宋朝的苏东坡,不就喜爱听别人讲鬼的故事吗?我跟他一样 客人们见他这么好玩,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他们中间有出外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听得都非常仔细,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登记来,等有了时间,再编成完整的故事。
有一回,蒲松龄听一个木匠讲了这么一个新颖 的故事: 有个皇帝喜爱斗蟋蟀(就是蛐蛐)玩地方官吏就逼老百姓每年捉蟋蟀上贡有个人因为交不出蟋蟀,被官府打得死去活来,还罚了许多钱后来,那个人好不简单捉住一只又大又凶的蟋蟀,不料又被他的小儿子弄死了小儿子胆怯 父亲打他,就静静地投了井全家人正哭得死去活来,突然见到一只大蟋蟀,忙捉住它献给皇帝,全家人才免遭灾难后来才知道,这只蟋蟀是那人的小儿子变的 这个故事多凄惨哪!蒲松龄听了,不觉流下了眼泪他想:我肯定要把这件事写成动人的故事,让大家看看官府压榨百姓是多么残忍! 后来,他真的写下了不朽的名著《促织》多少年来,谁看了《促织》这篇故事,都会感慨万分的关于蒲松龄的哲理故事汇总5 灯下读诗 淄川城的东边有一个蒲家庄村子四周被垂柳环绕,村外有条澄澈见底的小河,不远处是蜿蜒起伏的群山1640年,蒲松龄就诞生在这个山青水秀的村庄 蒲松龄家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三父亲蒲某很有学问,却没有取得功名,后来就去做生意由于不善经营,买卖并不兴隆,家里人口又多,生活很不富有,没钱请老师,父亲就亲自教孩子们念书几个孩子里数蒲松龄最聪慧,最刻苦,也最得父亲的宠爱 蒲松龄不但学习用功,方法也很奇妙。
一天晚上,他在灯下读诗,一首古人描写月光的诗吸引了他,尤其对“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这两句,非常观赏他的脑海里出现出这样的图景: 山峦披着月光,就像布满了积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铺了一层银色的沙子 这两句写得多么逼真,多么美丽啊!蒲松龄立刻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他又想:这位诗人还有没有其它描写月光的诗呢?于是,他又翻阅起诗集,把写月的诗都找出来,细致抄在本子上 后来,蒲松龄又把其他诗人写月的诗都抄录下来,还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抄录了许多古人咏雪的诗歌 就这样,他广泛阅读,分门别类抄录下来,再加以比较,细心体会,慢慢地驾驭了写诗的方法后来,他的诗写得非常精彩,和小时候下了功夫很有关系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