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构想

zou****hu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KB
约3页
文档ID:154266514
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构想_第1页
1/3

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构想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层层深入,康复医疗事 业的发展面临新机遇与挑战,探索建立符合区域实际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成为医 疗卫生领域一重要课题本文从背景意义、结构体系、运行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三 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构想,旨在为建立区域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积累经验 【关键词】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康复医疗;分级诊疗【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397-02本文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结合本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自身工作实 际,谈谈本地区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构想设想是建立以三级综合医院 为龙头、康复医院为枢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 系,建立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联动机制,通过电子病历互联、患者信息共享、 检验检查互通、远程会诊、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等手段,对患者个人健康需求进 行长期化、资讯化、精细化的互动式管理,探索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打造本 地独具特色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1. 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意义1.1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康复及健康相关服务需求增大,特别是老年 人的康复与长期照护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

2013 年中国老龄人口达到 2.02 亿人 其中失能老年人口高达3750万人[1]人口老龄化既是一门医学课题,又是一门 社会课题,2013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 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康复医学事业作为一项应对人口 老龄化的重要国家战略,被提上了全新的高度,为康复医疗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 内涵1.2 应对疾病谱变化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居民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 了巨大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创伤后遗症、恶性肿瘤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成为 严重困扰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2]此类疾病通常为终身性疾病,病痛、 伤残和昂贵的医疗费用,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带来不堪重负的社 会和经济负担如何对现有的医疗资源配置进行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让患者在 疾病的各阶段均能得到适宜的康复医疗服务,提高生命质量,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又一难题1.3 顺应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需要 正值公立医院改革进入纵深推进阶段,为了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应,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城市公 立医院的发展思路已转变成为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 控制医疗费用。

在此背景下,各级各类的康复医疗机构更被看作是综合性医院患 者渡过急性期后的重要出口发展康复医疗服务,将大型医院长期压床或反复阶 段性入院的患者进行分流,成为实现分级诊疗、急慢分治的理想途径1.4 代表未来学科发展的趋势 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下,传统单学科的优势日益消耗殆尽,远远不能适用现代医学学科发展需要,以“专病 中心 ” 和 “ 疾病链 ” 为代表的多学科联合发展,成为未来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康复 医学要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主动作为,将早期康复、稳定期康复和恢复期康复有 机结合,将康复医疗技术科学贯穿于临床诊疗的各个阶段,充分体现康复医学的 核心价值,让患者得到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逐步转变重治疗、轻康复的传统 观念,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2. 结构体系对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中各级成员单位的准确定位是构建康复医疗体系的 基础条件,只有准确把握康复医疗的内涵及机构在体系中的职责与分工,才能结 合体系建设、机构发展和社会需求,高效利用现有康复医疗人、财、物和政策资 源笔者通过对本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康复医疗服务现况调查,提出本 地区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架构和功能设置的建设构想。

2.1 三级康复以一所大型综合医院为依托,充分发挥其学科齐全、功能完善的优势,负责 区域内疑难病症及急危重症急性期的诊疗救治康复医学科在临床诊疗方面立足 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康复介入,与相关临床专科充分融合,提供及时、有效、高 水平的康复医疗服务;在业务指导方面负责建立专科培训基地、人才培养、制订 质控指标、制订诊疗规范及技术标准等2.2 二级康复康复专科医院为二级康复机构,以大专科、小综合的模式配置医疗资源,承 接综合医院非急性期的康复治疗及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的适宜病源,如神经康复、 骨科康复、儿童康复、社区康复等,主要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医疗及疾病稳定期 的治疗与康复2.3 一级康复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纳为一级康复机构,承担疾病恢复期患者 的康复、健康体检、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病情随访等工作,为患者 提供基本康复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3. 运行机制明确了各级康复医疗机构的定位和分工后,需要建立机构之间完善的运行机 制,确立协作关系和转诊联系,完善患者医疗服务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 全,确保体系内运行便捷、高效3.1 畅通衔接机制,确立协作关系对体系内的各级医疗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建立一体化转诊工作机制,明确责 任分工,设置转诊量化指标,制定考核激励措施;建立沟通协调长效机制,设置 综合协调机构,定期召开多方工作协调会议;建立一体化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和一 体化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综合医院龙头作用,协助下级医疗机构建 立完善的人才队伍,增强诊疗服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建 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分工协作机制。

3.2 规范转诊指南,建立质控体系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制定急慢分治、分层级、分阶段的诊疗规范 双向转诊标准及患者管理流程,以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管理为重要手段,建立 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常见病种的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各时间 段的康复诊疗工作内容和治疗进程,规定各级康复医疗机构的住院时间、转诊条 件和转诊流程,结合各康复医疗机构康复专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从而形成一套 规范有序的三级康复专病治疗体系,使患者在康复医疗体系间穿梭流动,享受连 续性的医疗服务[3]3.3 优化服务流程,拓展服务内涵以信息化建设为重要途径,建立远程会诊、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等服务平台 打通社区、医院、医保等机构间信息壁垒,实现不同机构间患者信息、医保服务 信息、医院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对转诊体系内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规范工作 程序,优化服务流程,将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有机结合,以信息化促进流程再 造同时,加强基层服务内涵建设,发挥上级医疗机构技术优势,深入社区、家 庭开展疾病预防、健康教育、义诊、随访等医护延伸服务3.4 争取医保政策,提高体系绩效 医保支付制度对加强机构合作和推动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积极争取医保政策,合理利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支付内容和支付标准,取 消转诊体系内二次支付起付线等措施,主动加强管理和费用控制,实现减轻患者 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运行成本、提升机构诊疗服务能力的目的,形成医保、医院、 患者三方得利的良性循环,有效推动机构建立纵向合作联系,盘活区域康复资源, 从而提高康复医疗体系绩效[4]。

参考文献】[1] 《社会蓝皮书:2014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张传政,赵列宾,仇晓春,等援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10年文献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3, 33(9):1292-1296.[3] 单春雷,余滨宾,励建安•建立规范化的卒中三级康复治疗体系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6(9):281-283.[4] 肖月,赵琨•关于建立三级康复医疗体系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2.11:10-12.。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