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涯教育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 摘要:借鉴美国生涯教育的模式代写论文,实现从单纯就业指导向生涯教育模式转变是落实科学开展观,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之道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实现方式是:加强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建立生涯规划的效劳网络体系,开发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强化生涯规划队伍建设 关键词:就业指导;生涯教育;实现方式 职业指导工作最初发祥于美国20世纪初叶美国处于迅速工业化的阶段,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人员供应出现矛盾的背景下,职业咨询工作应运而生1908年职业指导运动的奠基人帕森斯在?职业的选择?一书中首次使用职业指导一词,并建立了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及使自身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职业指导模式其所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知识技能与其所从事职业的匹配问题,为青年学生提供诸如职业分析、就业信息以及职业介绍的效劳但这还仅仅停留在人职匹配阶段,其局限性在于静态地理解职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变化,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所表现的择业难与就业后暴露出的信心缺乏、缺乏职业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毕业生的种种就业困惑引起了政府及社会的普遍关注。
早在1996年,国家教委就正式发文要求各个高校应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但从十年来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其内容主要集中在毕业思想教育、形势政策介绍、就业程序和法律咨询、就业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供需双方见面等方面,即只实现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局部功能应该说,我国当前所处的就业指导阶段与世界职业指导工作最初的雏形是相吻合的,而且实事求是地讲甚至是稍显滞后的,因为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方面,我国还仍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这一切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有的就业指导效劳体系 应该看到,大学生在择业期间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仅仅用现行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很难得到解决的,有实效的就业指导应渗透在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并且需要相关的理论背景支持更重要的是,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关乎人的开展的根本问题美国早在上世纪初就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由职业指导运动演化而来的生涯教育活动因此应运而生,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有效解决了高校教育中大学生的社会化的问题,从而与专业知识教育并驾齐驱,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局部这一模式也迅速被世界各国所吸纳,并结合本国实际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涯教育体系。
一、生涯教育的内涵 生涯教育是1971年由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最早提出的,是职业指导工作长期开展的必然产物职业指导时期只是生涯教育形成与开展的必经阶段,生涯教育模式已经完全超越了职业指导的层面 生涯教育是通过生涯(career nuidance)实施的,生涯是协助个人建立并开展一个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包括职业自我),然后将此概念转化为实际的选择与生活方式,到达个人的生涯开展目标,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1]具体来说是依据一整套方案,通过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与以下有关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这些知识经验包括:对自我的了解,对职业世界及其他有关影响因素(如工作者的态度、训练等)的了解,对休闲活动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与重要性的了解,对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的了解,对在工作与休闲中达成成功或自我实现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的了解 确切地讲,生涯在于引导个人在深入了解与认识自己的根底上,将职业做为自己生活中的重要局部予以思考和认知,同时评估职业对生活中其他局部所产生的影响,所以,通过生涯确立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前期准备阶段,是为其个人实现终身可持续开展奠定的根底。
大学生生涯规划既是大学生个人终极目标的高远立意,又具有眼前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要全面把握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内涵,主要应把握以下四个方面:自我评估、环境评估、明确志向、目标设定[2] 这也正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需要重视的重要内容知识的累积与专业化的教育,肯定不能涵盖教育的全部内涵,教育最终面向的是社会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是高等教育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生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乏生涯教育的产品是社会人,生涯教育促使个体尽早体味、思考和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角色,并为此积极地提前做好准备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生涯教育为核心 推行生涯教育模式是我国当前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开展观的内在需要生涯教育涵盖了职业指导的内容,但它不仅仅是职业指导内容的丰富与拓展与职业指导阶段相比,生涯教育其最深刻的变化是首先将视点从关注学生择业期的一个点扩展为对人一生开展的关心生涯教育最终解决的是知识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的整合问题,解决的是人的生存与生存质量的问题 生涯教育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既定程序引导个体认识自身,认识社会,使知识与个人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从小培养个体努力成为社会人、职业人的观念与技能,旨在使个体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逐步完成其社会化,逐步掌握进入社会的生存能力与劳动能力,为走上社会、步入职业生涯做好积累与准备工作。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生涯教育的关键在于增强个体的主体意识,使个体学会自主思考,思考“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学会自主决定人生前进的方向,这也正是我国传统的知识教育亟待填补的空白现在,局部大学生不仅缺乏对个人的能力、兴趣志向的深入思考,对职业的认知更是少得可怜,他们择业的最重要的参照标准就是该职业是否为当下最热门的行业所以当大学生走上社会时,多数学生对自己及其职业根本上是认识空白,那么在择业及就业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职业指导期间,个体在就业期是被动地适应职业;生涯教育阶段,个体那么将自己调整为经过对自身深入的分析与对职业的成熟思考,从而主动地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的选择是成熟的,也是符合个人能力、兴趣与意愿的,它降低了个体在盲目的情况下频繁跳槽所带给个人的挫折感对个体的眷顾所产生的效益最终也是社会性的,它所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的稳定问题所以,毫不夸张地讲,生涯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塑造人的系统工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因而如何迅速实现从单纯的就业指导向生涯教育模式的转变是高校学生工作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实现方式 大学生生涯教育指导机构是教育与社会有机结合的纽带,其工作的效果也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检验标尺[3]。
建立健全大学生生涯教育指导机构是大学生生涯教育得以实现的根底,同时,实施大学生生涯教育还应该有如下一些根本条件与要求: 1.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建议将生涯规划列入高校教学方案,成为大学生们的必修课程,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这样做,目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使大学生明白自己的职业开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根底 2.建立生涯规划的效劳网络体系 在开设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学校应建立生涯咨询室,为学生提供生涯规划效劳;建立生涯规划教育网站,提供求职、择业信息效劳,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职业规划的需要,有选择地利用网络资源这样,利用各种资源形成一个生涯规划的效劳网络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而系统的生涯教育指导 3.开发大学生的生涯测评系统 测评建设主要是人员建设和测评手段建设生涯测评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实施,给予测评对象以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更需要有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4]大学生生涯规划系统工具的开发需要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4.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如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鼓励大学生开展职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时机,有利于锻炼其实践能力,并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我认识,不断完善自我 5.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学问教育者既是生涯指导的设计者、提供者,又是引导者、催化者,指导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好坏因此,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专门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使其向专业化的方向开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心理学或从事职业研究的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些专业人士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制定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冯观富.教育心理精解[M].台湾:心理出版社,1993. [2]曹荣耀.从科学开展观视角论大学生生涯规划[J].大学时代,2006(4):39. [3]赵金秀,朱慧.职业生涯指导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3(7):30. [4]李兵宽,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