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我是大吃货,杭州篇,西湖醋鱼的故事,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一次,苏东坡请好友佛印上门吃“半鲁”,佛印很纳闷,后来才知道是“鱼”佛印说:“明天也请你到我家吃半鲁次日,苏东坡去了,佛印让他一个人在院子里的烈日下等了老半天等佛印出来时,苏东坡问:“你请我吃的半鲁呢?”佛印说:“你不是已经吃过了吗?”苏东坡哭笑不得苏轼与佛印是好朋友,又是一对欢喜寃家,常常互相调侃、取笑、捉弄,留下不少风趣轶事一天,苏轼用膳,厨师捧出一碟香喷喷的西湖醋鱼,放在枱上正要举筷,忽然仆人来报:佛印和尚到访。
苏知道佛印喜欢吃鱼,有意不让他吃,便把那碟鱼,藏了在书架上佛印一进来,就看见书架上的鱼,却佯装不知苏轼问:大师光临,有何贵干?,佛印说:有一个字,要向大学士请教苏轼说:是个什么字,请说出来!,佛印说:大学士姓苏,不知这个苏字有多少种写法呢?,苏轼说:苏字上面是一个草头,下面左边是一个鱼字,右边是一个禾字还没有说完,佛便插嘴:那个鱼字可以移动的吗?,苏轼说:可以的,鱼字和禾字可以互相调动;鱼字放在右边,禾字放在左边这样,也是苏字佛印再问:那个鱼字可以移到草头的上面吗?,苏轼说:不行,不能这样写!,佛印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不能把鱼字放在上面,你怎么又把那碟鱼,放在书架上呢?,苏轼把那碟鱼拿下来,和他一起分享几天后,佛印想一报苏藏鱼之仇,也烹了一碟西湖醋鱼,请苏来吃饭当苏轼来到的时候,佛印把这碟鱼,藏在身边的一个磬里磬音庆,是和尚念经时敲打的乐器苏轼心里想:怎么说请我吃鱼,桌上为什么又没有鱼呢?但又不好意思开口问,却发现佛印身边的磬冒出热气,便知道鱼是藏在磬里自己又不能动手去把磬里的鱼拿出来,怎样才能使佛印心甘情愿,让他吃到鱼呢?,他皱起眉头,装出在苦思的样子佛印问他是什么缘故?苏轼说:有一副对联,我拟了上联,但好几天还未能把下联想出来,现在还在苦思。
这引起了佛印的兴趣,连忙问:那上联是怎样的?说出来,让我来看看,能不能替你想出下联来?,苏轼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大笑起来,说:你出了什么事?这是一副很流行的对联,你怎么忘记了下联?那是“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说:你自己也说“磬有鱼”,怎么不拿出来,大家一同吃呢?,被揭穿了,佛印只好就把磬里的鱼拿出来有文化教养的人,互相调侃、取笑、捉弄,也很有文化气息,谑而不虐西湖醋鱼,草鱼 一条(约重700克)绍兴陈酒25毫升,酱油75毫升 姜末2.5克,白糖60克 湿淀粉50克,米醋50毫升 胡椒粉适量,制作方法:,(1)将草鱼饿养两天,促其排尽草料及泥土味,使鱼肉结实,宰杀去掉鳞、鳃、内脏,洗净2)把鱼身劈成雌雄两片(连背脊骨一边称雄片,另一边为雌片),斩去牙齿,在雄片上,从颔下4.5厘米处开始每隔4.5厘米斜片一刀(刀深约5厘米),刀口斜向头部(共片五刀),片第三刀时,在腰鳍后处切断,使鱼分成两段再在雌片脊部厚肉处向腹部斜剞一长刀(深约4至5厘米),不要损伤鱼皮3)将炒锅置旺火上,舀入清水1000克,烧沸后将雄片前后两段相继放入锅内,然后,将雌片并排放入,鱼头对齐,皮朝上(水不能淹没鱼头,胸鳍翘起)盖上锅盖。
待锅水再沸时,揭开盖,撇去浮沫,转动炒锅,继续用旺火烧煮,前后共烧约3分钟,用筷子轻轻地扎鱼的雄片颔下部,如能扎入,即熟炒锅内留下250克清水(余汤撇去),放入酱油、绍酒和姜末调味后,即将鱼捞出,装在盘中(要鱼皮朝下,两片鱼的背脊拼连,鱼尾段拼接在雄片的切断处)4)把炒锅内的汤汁,加入白糖、湿淀粉和醋,用手勺推搅成浓汁,见滚沸起泡,立即起锅,徐徐浇在鱼身上,即成烹调技巧必须用活草鱼烹制,入开水锅中氽至断生捞出,保持整条不碎,肉质不糊烂浇鱼卤汁要薄而浓,其味才美茶叶入馔,古已有之据唐茶赋载,茶乃“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相传,清末安徽的厨师就已在用“雀舌”、“鹰爪”等茶叶去炒河虾仁了美食家高阳在古今食事里曾提及:“翁同龢创制了一道龙井虾仁,即西湖龙井茶叶炒虾仁,真堪与蓬房鱼(山家清供里介绍的名菜)匹配相传,杭州厨师受苏东坡词望江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洒趁年华”的启发,选用“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明前龙井新茶和鲜河虾仁烹制而成成菜虾仁白玉鲜嫩,茶叶碧绿清香,色泽雅致,滋味独特杭州天外天菜馆是该菜的发源地龙井虾仁,龙井虾仁做法,原料:活大河虾1000克,龙井新茶1.5克,鸡蛋1个,绍酒1.5克,精盐3克。
味精2.5克,淀粉40克,熟猪油1000克(约耗75克)制作过程:,1、将虾去壳,挤出虾仁,换水再洗这样反复洗三次,把虾仁洗得雪白取出,沥干水分(或用洁净干毛巾吸水),放入碗内,加盐、味精和蛋清,用筷子搅拌至有粘性时,放入干淀粉拌和上浆2、取茶杯一个,放上茶叶,用沸水50克泡开(不要加盖),放1分钟,滤出40克茶汁,剩下的茶叶和汁待用3、炒锅上火,用油滑锅后,下熟猪油,烧至四五成热,放入虾仁,并迅速用筷子抄散,约15秒钟后取出,倒入漏勺沥油四、炒锅内留油少许置火上,将虾仁倒入锅中,并迅速倒入茶叶和茶汁,烹酒,加盐和味精,颠炒几下,即可出锅装盘,别名“大救驾”、“蓑衣饼”系由安徽寿县一带栗子面酥油饼演变而来用油面叠酥制成色泽金黄,曾酥叠起,上尖下园,形似金山,覆以细绵白糖,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甜味美,入口即化南宋时吴山始制杭州传统名点因旧时常在吴山风景区供应,又得到杭州太守苏东坡的赞美而得名吴山酥油饼历史悠久,约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国末期),赵匡胤与南唐刘仁赡在安徽寿县交战时,当地百姓用栗子面做成酥油饼支援赵军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经常命御厨制做此饼食用高宗时,迁都临安(今杭州),也常吃此饼,以后由御厨传到民间,人们在吴山风景点仿照此饼改用面粉起酥制成吴山酥油饼,被誉为吴山第一点,而流传至今。
吴山酥油饼,一,据老辈里讲,在唐代,常熟城里的官府规定,市上的糕点要计量,一升箩米做十个,约合一两一个,叫做“定升糕”常熟百姓为使一两一个的糕点做大,既吉利,也讨官员欢心,后来想出了一个极好的办法:用梨木雕刻成各种各样的花朵和树叶模样的容器,正好装下一两湿米粉,拌米粉的水里掺上各种花卉和菜蔬的汁液,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容器口大底小,容易倒出,图案有半桃、牵牛、梅花、线板、棱台、五星,等等形状倒出后上蒸笼一蒸,乘热盖上红印,取名为“鼎盛糕”到了明朝,打仗的事儿越来越多,老百姓就把“鼎盛糕”送给当兵的壮丁作为干粮,取名为“定胜糕”从“定升糕”到“鼎盛糕”,再到“定胜糕”,虽然音调没有变,意义是渐变的据说,有一段时间还有将“定升糕”和“高升爆竹”送给官员的事,意思是“肯定高升”定胜糕的传说,相传宋朝建炎年间,金兀术进犯临安,被杭州军民像打野狗一样打得立不住脚,心急火燎地从临安退到了平江,闯进了苏州城当时,南宋名将韩世忠正在松江一带驻防,听说金兵朝北撤退,立即和夫人梁红玉带领八千人马,埋伏在太湖岸边,狙击金兵北退金兀术没想到在大湖遇上了韩世忠,吃了一记闷棍,心里非常恼怒,忙求来救兵和韩世忠大战。
这一仗足足打了七七四十九天,打得天昏地转,连太湖君也吓得退避三舍常言道:“一人难挡四手,四手还怕人多韩家军虽然英勇善战,可八千人马哪能抗击十万金兵要胜金兀术,须有个良计妙策为这事,韩世忠日日夜夜在寻思,弄得茶饭无心,眼睛熬得通红一天深夜,侍卫来报,说是夫人请见韩世忠抬起头来,只见夫人梁红玉端着一盆糕点,恭恭敬敬地跑进来说道:“将军,苏州百姓又送来了几箩甜糕,慰劳士兵这一盆糕点,他们说一定要请你品尝,这是他们的一点点心意韩世忠接过一看,这糕点式样很别致,两头大,中间细,蛮像个定样便伸手取过一块,一掰,只见糕里有张纸条,上面写着四句话:“敌营像定榫,头大细腰身,当中一斩断,两头勿成形韩世忠很稀奇,连忙招呼夫人过来,夫人一看说:“老百姓真是知道将军的心事,你看,这四句话不是明明告诉我们金军的阵势吗,老百姓摸得清,看得明,真是个好消息!”,韩世忠高兴他说:“是呀,我这几天正在探索敌情,还没摸出名堂来,可老百姓已将金贼的阵势给我弄清楚了照这样看来,我马上出兵先把金兵齐腰斩断,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阵脚大乱,然后乘机追杀,乱中取胜于是,韩世忠连夜调兵遣将,像一把飞刀,直向敌营拦腰杀去顿时,金军军心大乱,众金兵像掐了头的苍蝇,南北两头,只顾自己夺路逃命。
一路逃到镇江附近的黄天荡时,被早已赶到的梁红玉的精兵迎头一阵痛打,死伤大半;一路在太湖里遇上了风暴,溺死无数太湖一仗,韩家军大获全胜,苏州百姓送的定样糕,立了大功因为定榫和定胜谐音,韩世忠就把这糕名为“定胜糕”又因为定胜糕三字有大吉大利,高高兴兴的意思,所以后来苏州人常常喜欢把定胜糕作为喜庆和节日赠送亲友的礼物这个习俗,一直传到现在定胜糕的传说2,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