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生存法则我曾在部委工作了 12年,目前认识的公务员超过千人我认为,公务员不是一个“广谱”的职业,你在决定“上船”时需要 从三个维度来自我判断:1. 从技能和技巧的角度看,需要具备影响周围人和事的能力2.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需要具备认定长期价值的能力3. 从实践的角度看,需要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维度1:你是否具有影响周围人和事的能力与市场上大部分工作的结果驱动不同,体制内工作第一大特点就是具 有高度的”流程化“和严格的”规则性“,在流程和规则中的平衡与 协调往往是区分个人能力高下的“金标准”领导口里的“眼力见”, 同事眼里的”会办事“往往就指的就是这种平衡与协调能力在体制内,平衡能力最强的人往往会被放在办公室、综合处(科)等 部门,与一把手领导发生最直接的连接,也自然会被其他人获得更多 的晋升机会如果再去翻看一些领导的成长路径,往往也会发现他们 如果对平衡与协调这个抽象的概念进行进一步具象化,实际上是指个 人对周围人和事的影响能力,包括触达能力、说服能力和反应能力, 这三点构成了影响周围人和事的宽度、强度和速度1. 触达能力触达能力指的是可以根据情况快速定位关键人物、链接到关键人物的 能力,这在体制内极为重要的一项能力。
排除一些非常专业和垂直的 岗位,体制内大部分岗位都是与人打交道的活如果性格上并不热衷与人打交道,在学生时代也缺乏学生干部、社团 等岗位的历练,进入体制内会让你迅速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触达能 力并不是后天能通过刻意训练立刻达成的在我12年的体制内生涯中,见过非常多性格温和“老实人”,他们 学历背景都很出色,但并没有在体制内走很远,核心但在于关键时刻 的触达能力不足,没有很好的完成任务和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失去 了培训、轮岗和晋升的机会2. 说服能力说服能力的高低并不单纯在于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恰恰相反的是, “巧舌如簧”在体制内很多时候还会成为劣势,所以在学生时代如果 自认“雄辩”的人,往往却容易因为没有管好自己的嘴,没有说对话, 而并不适合在体制内发展真正的说服能力在于“换位思考”下的逻辑能力,需要从对方的角度 和自己的立场出发,厘清自己的理由和对方有可能的观点,进行综合 分析后进行沟通在说服的过程中,不能期待“零和博弈”,也不能 只当老实人这种能力是一种不断打磨和训练的方法论在我初入职场的时候,几乎每次重要沟通时,我都会提前写下沟通的 要点,防止自己说漏和说错直到今天,我也依然保持了这个习惯。
如果对口才”过分自信“、做事喜欢push他人的同学,其实也是不 适合体制内这份工作的3. 反应能力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体制内的工作最安全,因为有规则和流程的支撑 选择体制内就是进了保险箱,不犯错就可以高枕无忧实际上,当前环境下,体制内事务已经具有了高度复杂性这种复杂 性指的是,必须尊重确定的规则和流程,但又必须对突然出现的紧急 事件和新事件做出及时合理的应对这种反应能力是体制内平衡能力 中段位最高、也最核心的一种这几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官员因为重大事件的应对不力而被撤职, 他们往往已经在体制内浸润多年的领导,并不是刚进机关的新人,但 也正因因为拘泥于现有规则而失去了应该有的应对能力如果你对新 鲜事物缺乏足够的好奇心,那往往很难生长出高超的应对技巧,在体 制内也容易沦为“螺丝钉”的角色维度2:你是否具有认定长期价值的人生观中国飞速发展的40年,一切都是“快”字当头,所以认定长期价值 在当下变得越来越困难自媒体时代,90后当上CEO、80后成功创 业身价过亿的消息频出,已攻占了大部分人的认知月薪5万却依然 过不好暑假,年薪百万却遭遇中年危机等字眼也让贩卖焦虑成为一门 生意在体制内,如果拆解你是否具有“认定长期价值“的人生观,我认为 有两个个方面:一是接受体制内价值产生过程和规则,理解和晋升职务、级别晋升背 后的逻辑;二是理解价值沉淀需较长周期的原因,懂得体制内的能力和经验,需 要很大程度上形成类似于“下意识”的习惯;1・接受体制内价值产生的过程和规则体制内价值的产生,从最实际的角度看,无非是职务和级别的晋升, 加官晋爵是人生大喜事之一。
如果从相对虚的角度分析,则是这份工 作所产生的影响,用洋气的话就是impact作为公权机构,体制内职务和级别的晋升比市场化机构更强调“规则” 和“平衡”,晋升的前置条件、时间年限异常清晰,很多时候个人的 晋升受到相当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机关里有不少“老油条”,人浮于事,也有优秀的青年干部因 为错失提拔的最佳时间窗口,影响了整个职业发展如果你希望通过 自己努力实现快速晋升,迅速到达某个较高title,那体制内的工作绝 对不适合你从工作影响力上看,大部分公务员从事是非常具体的事务性工作,特 别是在层级较低的时候,工作内容多与流程相关,简单重复,有时候 还略显枯燥,付出与最终结果反馈之间有相当长的链路,很容易怀疑 自己“刷不到存在感”我在部里工作时,认识一些年轻同事,他们拥有出色的国内外学历, 但机关之路也仍需从文电流转、公文审核等环节起步如果无法认清 从事务性工作是体制内成长的必要过程,以及背后的价值,希望可以 很快从人群中脱颖而出,那也不是体制内所认可的价值观2.理解技能和经验积累的长期性在准备从体制内离开的时候,我曾找了数十位对我算不上很熟的朋友 聊天向他们解释我工作的内涵和价值,但不管对方学历、工作如何, 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无法第一时间get到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这可以看出,与市场相比,体制内最常见的办文、办会,往往不是大 部分公司所需要的技术、运营、财务等通用型技能而体制内最具优 势的沟通协调等技能和经验,也往往偏软性和长期性和体制内的朋友聊天,我也常常听到他们感叹空有一身本领,但市场 并不理解实际价值的苦恼实际上,在我经历了互联网和风险投资两 个行业后,体制内的精英密度绝对是最高且没有之一的,大部分自叹 工作无“市场价值”的公务员,往往是只看到了当下赚钱与机关里所 沉淀的技能之间缺乏直接关联所以,真正能沉淀在体制内的人,势必在三观上是要充分理解技能和 经验积累是具有长期性的这种长期性不同于市场周期,三五年踩上 风口便可一步登天每个文、每场会,甚至每次,这种积累,如 同水滴石穿,必须依靠时间去慢慢打磨我曾经协助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几位大笔杆子修改稿子,整整两天, 逐步打磨稿子的逻辑和文字,虽然枯燥,但终稿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和 深度确实能让人体会到一种美感我离开体制后,看了很多在业界也已非常知名的大公司的文字稿,其 中的措辞和语句也往往经不起推敲,这大概就是只能用时间去沉淀的 经验和技能了维度3:你是否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在我从体制内所学最有价值的东西中,一定有培养“延迟满足感”这 件事。
第一次大规模看到这个词,是在头条为张一鸣做的那轮PR流量和 社交媒体运营的驱动下,“延迟满足感”不出所料的成了热门词汇 即便是今天,朋友圈和公众号还有不少见以这个词开篇的10万+文 章查过百度以后才知道,“延迟满足”来自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 心理学实验,最初的实验对象是小朋友在百度百科里,“延迟满足”被定义为“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 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 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社 会的必要条件”在第二篇中,我从“认定长期价值的人生观”角度,讲了讲体制内个 人价值、经验的产生逻辑这实际上默认了进入体制的人,应该是有 某种程度上“延迟满足”能力的延迟满足”也同样是个很难自我判断的标准例如,对小朋友而言, 今天能吃的糖放到明天吃就算“延迟了满足”,但对成年人而言,特 别是有志于成为公务员的人而言,这个标准显然就难以适用了 所以在第三篇中,我想从体制内的工作实践来聊聊,如何判断自己是 否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百度百科的解释比较学术如果从实操角度看,无外乎就是两个角度你是否可以为了长远目标而“忍耐”你是否可以在不受监督的情况下自控。
一、你是否可以为了长远目标而“忍耐”看了网上不少帖子,大部分人考公务员主要还是冲着“中上的收入、 稳定的发展、较高的社会地位”来的特别是在经济增速下行阶段, 很多人已把成功考上公务员比喻成了“上岸”给人一种脱离苦海的 感觉但如果把体制内工作作为一份职业来看,“稳定”显然不是也无法成 为终极的职业目标相信没有人甘于早早的成为一条混日子的“咸 鱼”体制内长远的目标,应该是对成就具体职业目标(例如职务级别晋升) 和产生足够影响力(做成符合公众利益的事)的结合体没有对职务 的追求,很难让你达到一个产生足够影响力的位置;但一味谋求“做 官”,最后往往也会“出轨”和“下马”在部委工作时,我有幸结识了几位领导,其中2位几年前已晋升到省 部级当他们还在处级干部这个岗位上的时候,就以超过常人的“细 致”和“大局观”被广为好评某天下班,和其中一位领导刚好同一电梯,问起他工作如此拼命,他 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总想着这件事能再办的好一些”这背后,其 实就是希望能通过这份职业“利他”,做出更大影响力当然,他们在晋升的道路上也往往是超越常人的存在,每个关键位置 的晋升无论在时间和岗位的安排上都看得出个人的努力和他人的提 携。
回到体制内工作的选择上,真正能在这个行业获得发展的,一定是为 了追求更大的目标,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的人当面临重复且繁杂的 工作时,人总会想到各种各样理由来寻得一时的快乐当距离权力更 近的时候,抵御利益的诱惑也并不是简单的事当然,“延迟满足”不是压制自己对于职务和级别的欲望,但它是一 定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二、你是否可以在不受监督的情况下自控“延迟满足”还有个要件,是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控制和调节 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 领英去年发布了“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第一份工作在职时间显著 缩短,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报告指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 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际显著递减的趋势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 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背后原因是部分95后把职场当 成了获得即时快感的娱乐场而要不断获得快感,就必须不断的更换 场所,把不同的工作作为刺激点,来激发新的快感这种经历其实对很多70后和80后并不不陌生,学生时代,谁都有那 么几次偷着去不同游乐场、玩不同游戏的经历在体制内,非监管情况下的意志力,会让人和人的差距快速的拉大。
我曾经的几任处长,他们时常在周末放弃休息,到单位来加班有些 时候,领导也没有对他们提出加班的要求,但他们已经习惯提前做些 准备,或再花点时间“雕琢”下已完成的工作据我观察,他们并非不需要抽时间陪同孩子和老人,也有自己的日常 琐事需要应对,家庭的负担超过单身的年轻公务员但他们对工作的 “恒定输出”,其实就是在长远目标驱动下,对职业和工作的自控, 这就是“延迟满足”的表现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工作已超越了谋生的意义,毕竟“两个钱包” 再到“四个钱包的”喂养能力也是妥妥管够的非监督下的自控力培 养就更加依赖于对职业目标和成就感的认定与坚持记得几个月前和湖畔大学的招生总监交流,他说:好的创业者只能被 发现,而不能被培养我觉得把这句话的逻辑用在这篇文章里也挺合 适的,真正好的体制内从业者,只能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而不能被 公务员考试“带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