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KB
约10页
文档ID:197202227
浅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_第1页
1/10

浅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摘要《围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作者钱钟书在他所熟悉的生活环境里, 以其生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他独特的生活感受, 是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小说着力于描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 某一类人物", 即主要由三、四十年代一部分欧美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组成的知识社会、知识阶层人物, 从剖析他们个性、道德上的弱点入手, 揭示其精神上所处的重重困境, 由此而反映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腐朽和没落从而表述了作者——一个爱国的、信仰科学和民主的知识分子对于旧时代生活的深刻讽刺和感伤小说广泛全面深刻地揭露了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 在这个意义上, 它的确是一部新的《儒林外史》在小说的表现手法上, 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 作者既能有声有色地绘出人为的可笑可卑的行为, 以透视其五脏六腑, 又能以自己的博识, 设计精巧、超拔的比喻, 对人物作愚弄嘲讽, 笔酣墨饱, 无不淋漓尽致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手法和方法加以论述一、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 以点带面的描写, 达到讽刺的目的小说的结构非常的精致, 它以方鸿渐为中心人物, 通过他的生活经历以点带面地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所特有的部分上层知识分子的生动群像, 深刻剖析了他们空疏、虚伪、卑琐的灵魂。

首先, 表现在社会对主人公方鸿渐生活遭际与个性弱点的描述方鸿渐留学英、法、德国, 归国途中与一些留学生"谈起外患内乱的祖国, 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为它服务"可是, 他一旦回归封建家庭与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圈中, 便只能为个人的谋职与恋爱婚姻浑浑噩噩地忙碌又由于他为人比较善良、软弱, 故在名利场与情场上屡屡败北, 最终不能不陷入精神上麻木困顿的绝境, 小说由解剖他的个性弱点与精神困境入手, 巧妙地讽刺、揭露了畸形的世态人情方鸿渐最突出的个性弱点是怯懦, 他学的本是中国文学, 却偏要出洋"深造"此事未免滑稽, 可在殖民化的旧中国却不失为时髦之举留学四年, 兴趣虽广, 却学无专长, 最后迫于父亲和岳父的压力, 不得不于回国前买一个假文凭寄回去搪塞不料岳父立即将他的博士照登报大肆吹嘘这些文字看来是写方的经历与个性弱点, 落笔处却都巧妙地针砭了崇洋媚外、好尚虚荣的社会风习在恋爱婚姻方面, 虽然真心爱上了唐晓芙, 却由于遭到苏文纨的中伤而致失恋后来他到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 又接连受到老奸巨滑的校长的欺骗, 卑劣无聊的同事的暗算, 在这里由于种种原因而与孙柔嘉结合了, 但孙并非他真正的意中人, 她多疑善妒, 专横有主见, 常动不动就与方争吵, 最后在一次空前的吵闹中导致决裂。

作品往往由这类貌似锁屑的人物个性弱点和家庭纠纷, 来抒发对旧时代生活的讽刺与无可奈何的感伤, 在艺术表现上更为独到其次, 小说以方鸿渐的生活经历为线索, 将讽刺的笔锋伸展到中上层知识社会的各个角落从对于人物个性与道德的批判入手, 揭露和抨击畸形的社会世相所谓西方文明的产物——欧美留学生, 是围城中的重要角色在法国取得文学博士头衔的苏文纨号称"才貌双全"的"女诗人", 但她的"得意之作"竟是抄袭的一首德国民歌其才学便是在情场中播弄风云, 抗战时, 依靠丈夫势力谋到"战时物资委员会"处长的肥缺, 成为利用飞机走私的高级商贩由法国归来的沈氏夫妇, 则在抗战中投敌附逆, 沦为无耻的民族败类, 还有擅长欺世盗名的假哲学家褚慎明和以封建遗少自傲的董斜川其中稍有才学的赵辛楣, 也只是由于情场失意才到内地教书, 又终因一场新的情场风波而重蹈士途在作者的笔下, 还出现了一群顶着学者、教授招牌的丑类, 这便是抗战后方所谓"国立三闾大学"的班底:如名为老科学家而实为狡猾政客与好色贪杯的校长高松年;贪吝鄙俗的流氓政客型的训导长李梅亭;用假文凭讹取名利的历史系主任的韩学愈;由革职的贪官而当上中文系主任的汪处厚;卖弄虚荣、摆弄是非的能手陆子潇等。

在民族危亡之际, 这帮人仍然只知狗苟蝇营, 追逐个人的名利与情欲, 明争暗斗, 透过他们灰暗、丑陋的灵魂, 不难窥见其孽生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腐朽龌龊的本相 二、通过人物肖像、言行和心理描写, 获得讽刺效果小说围城中涉及到的人物, 都是作者所讽刺的对象, 不论是书中的主要人物, 像李梅亭、高松年、汪处厚, 还是次要人物如沈太太、鲍小姐, 乃至于方鸿渐一行前往三闾大学途中所碰的妓女、侯营长一类的小人物, 作者在他(她)们一出场, 就采用漫画式的手法对其丑陋的外貌进行描写, 使人见其而恶之李梅亭出场时, 作者是这样描写他的:"四十来岁年纪, 戴副墨晶眼镜, 神情傲兀, 不大理会人, 并且对天气也鄙夷不理, 因为这是夏历六月中旬, 他穿的还是黑呢西装外套"又如: "胡子常是两撇, 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夌尖角胡子, 不料没有枪杆的人, 胡子都生不像样, 又稀又软, 挂在口角两旁, 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 既不能翘然而起, 也不够飘然而袅他两道浓黑的眉毛, 偏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 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 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 慌忙按上去, 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 唇上的是眉毛, 根本不会长, 额上的是胡子, 所以欣欣向荣。

……为了二十五岁的新夫人, 也不能一毛不拔, 于是剃去两缕, 剩中间一撮, ……这也许还是那一缕胡子的功效, 运气没坏到底"看到这段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画, 一幅活灵活现的漫画就形象地浮现在读者脑中了作者在描绘这位汪大人可笑的容貌时, 对他的历史、思想、心理也一并作了讽刺, 使他一亮相, 就给人滑稽、迂腐的印象在这群丑物当中, 算得上"丑中之冠"的是新回国的沈太太她是一个崇洋媚外、卖国投敌的汉奸, 是民族的败类, 作者对她是深恶痛绝的, 故此在书中毫不留情地勾勒了她的丑貌:"沈太太生得怪样, 打扮得妖气她眼睛下两个黑袋, 像圆壳行军热水瓶, 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 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 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 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作者连用几个想象奇特的比喻来铺陈渲染, 读之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厌恶至极还有好色的校长高松年, 满嘴仁义道德, 其实是满肚子男盗女娼他常常借故去拜访汪处厚其实他访的不是汪处厚, 而是他的太太, 因为贪恋汪太太的美色因此, 当他看到赵辛楣和她偷情时, "愤怒得两手握紧拳头, 作势向他挥着"好像是为汪处厚鸣不平, 其实是吃赵辛楣的醋, 这点被汪太太一句话就揭开了他披着的华丽外衣:"哈哈!高校长, 你又何必来助兴呢? 吃醋没有你的份儿呀, 咱们今天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 嗯, 高先生, 好不好? "当头一棒喝醒了汪处厚、赵辛眉。

丑恶人物往往喜欢伪装自己, 古今中外, 无不如此, 对于这种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最有力的讽刺莫过于剥开画皮, 现其本质《围城》讽刺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写出讽刺对象的言论与行动, 现象与本质的矛盾, 使其原形败露李梅亭是一个吝啬自私的小人这点在他前往三闾大学的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他带的大箱子里的药被方鸿渐他们发现时, 他说"内地买不到西药, 各位万一生起病来, 那时侯才知道我李梅亭的功劳呢"后来又说"就是生病, 我箱子里有的是药"听起来好慷慨, 其实怎样呢? 当孙小姐生病向他要药时, "他以为孙小姐一路上对自己的态度也不够一包人丹的交情", 更因为一包仁丹开封后就卖不到好价钱"而不给药, 又显得过于小气"左思右想, 忽然灵机一动, 记得前些天已打开一瓶鱼肝油丸"鱼肝油丸当然比仁丹贵, 但已打开的药瓶, 好像嫁过的女人, 减低了市价" 于是拿鱼肝油丸, 给孙柔嘉服下, 弄得她又一次呕吐李梅亭这种吝啬鬼式的怪诞心理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吝啬心理活动中暴露出来, 给人们以厌恶之感, 其正人君子的假面具也就被一层层撕下来小说中运用细腻绝妙的心理分析, 把人物丑陋的内核猛然外化, 展示了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

方鸿渐性格怯懦, 虽然有颗善良的心, 想有所成就, 但是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即处处碰壁, 一旦失败便跌落到自怨自艾的幻想之中, 作者对他的这种心理曾多次加以反映如在三闾大学, 由于情场风波, 赵辛楣溜之大吉后, 方鸿渐也想离开, 并且想在离开前写信批评一下校政, "借此发泄这一年来的气愤"但是由于学校聘书还没来, 信的措词不好决定"有时他希望聘约依然是副教授, 回信可以理直气壮, 责备高松年失信有时他希望聘约升他做教授, 这么一来, 他的信可以更漂亮了, 表示他的不满意并非出于私怨, 完全为了公事""不料高松年省他起稿子写信的麻烦, 干脆不送聘给他""这气得他头脑发烧, 身体发冷"这段细腻的心理描写把他想走偏又要找理由, 又不敢直接对高松年讲的虚伪、胆怯的心理表露得一览无余这段议论, 深刻精辟, 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崇洋媚外的风气, 更令作者生气的是, 即使是从外国学来的好东西, 一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如三闾大学从英国牛津大学引进来的导师制, 却被李梅亭之流的人把它改成防范男女恋爱的工具, 作者借赵辛楣之口议论道:"想中国真利害, 天下无敌手, 外国东西来一件, 毁一件"同时作者的议论讽刺, 往往还涉及到封建婚姻制度、封建家庭制度和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封建家长的代表方老先生心中根深蒂固, 作者借他之口, 对封建婚姻制度作了讽刺:"女人念了几句书最难驾驭。

男人非比她高一层, 不能和她平等匹配, 所以大学毕业才娶中学女生, 留学生娶大学女生, 女人留洋得了博士, 只有洋人才能娶她, 否则男人至少是双料博士鸿渐, 我这话没说错吧? 这跟‘嫁女必须胜吾家, 娶妇必须不若吾家, ’一个道理"这些话对着一个曾接受过西方男女平等观念影响的人说出来, 岂不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封建大家庭是一个充满尔虞我诈, 充满斗争的浓缩了的小社会作者说:"在西洋家庭里, 丈母娘跟女婿间的争斗, 是至今保持的古风, 我们中国大家庭里婆婆和媳妇的敌视, 也不输他们那悠久的历史, 只有媳妇怀孕, 婆婆要依仗了她才能荣升祖母, 于是对她开始迁就"还说:"大家庭里做媳妇的女人平时吃饭的肚子要小, 受气的肚子要大;一有了胎, 肚子真大了, 那时吃饭的肚子可以放大, 受气的肚子可以缩小"正是这样的家庭, 最终导致了方鸿渐与孙柔嘉婚姻的决裂三、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对黑暗时政, 社会恶习进行讽刺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常常喜欢对一些事件和人物言行在叙述之后来一段议论这些议论常常能一针见血地对当时黑暗的时政、社会的恶习进行尖锐的讽刺例如, 作者在叙述了方出国留学的过程后, 不无感慨地写道:"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

事实上, 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 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 还需要外国招牌, 方可维持地位, 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 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的价值"四、运用机智风趣的幽默艺术嘲弄丑恶事物, 加深讽刺的效果讽刺是以讥笑、嘲弄的笔调, 夸张而带刺的语言, 将敌对或落后的事物加以暴露, 让读者看到它的可笑、可鄙乃至可恶之处, 达到对讽刺对象贬斥、否定和令人警觉的目的幽默是对某些生活现象进行风趣、机智的描绘, 使人在笑中获得美的享受讽刺艺术是笑的艺术, 它如果与幽默艺术相结合, 那么对于讽刺对象则更加犀利, 讽刺力量则会更加厉害难怪我国著名作家老舍说:"讽刺是与幽默分不开的, 假若正颜厉色地教训人便失去了讽刺, 它必须幽默地去奇袭、侧击, 使人发笑几声, 而后细一咂模, 脸就红起来" 钱钟书先生在小说中正好利用了幽默对讽刺的巨大影响, 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了小说特有的讽刺艺术——机智幽默型的讽刺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丑类而言, 作者的幽默讽刺, 犹如一柄藏而不露的利刃, 常于谈笑风生中脱颖而出;面对灰色平庸的灵魂, 又如犀利灵活的手术刀, 精于剖析肌理。

 (一)"夸张"这一传统手法在作品中得到极好的运用例如, 作品中描绘老处女范小姐赴宴相亲, 因为极想讨得男子欢心, 所以打扮得格外起劲, 作者写道:"范小姐今天赴宴擦的颜色, 就跟印第安人上战场擦的颜色同样胜利的红"见过辛楣以后, 范小姐"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 把自己跟辛楣围在里面, 谈话密切得泼水不入"辛楣说曹禺是个伟大的戏剧家, 范懿快乐得拍着手掌道:"赵先生, 我真高兴, 你的意见跟我完全相同"高校长进来, 辛楣乘机把首席让出来, 高校长想了想后不同意, 仍旧要辛楣坐, 辛楣不肯高校长让给范懿, "范小姐只是笑, 身子像一条饴糖粘在椅子里"夸张而不失实透过范小姐的外貌与言行, 可看到老处女变态的性格二)"比喻"是这部作品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幽默手法小说中的比喻内容别异, 形式各殊, 争奇斗艳, 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如:用几个喻体来说明同一本体的同一个恰似点:"物价象吹断了线的风筝, 又象得道成仙, 平地飞升";用几个喻体来说明一个本体的不同方面:"这辆车倚卖买老, 修炼成桀骜不驯, 怪癖难测的性格, 有时标劲象大官僚, 有时扭捏象小女郎";用一组喻体分别说明相关连的一组本体:"科学家象酒, 愈老愈可贵, 而科学象女人, 老了便不值钱。

"本文只就比喻的一种形式博喻进行了说明, 其实文中按所使用的比喻形式还很多, 不过本文只是研究比喻的讽刺作用, 而不是比喻本身三)作者的幽默讽刺艺术还表现在于巧妙的变异法上有时讽刺之火借临时拆开双音节词的方式喷发而出:"跟中国‘并肩作战’的英美两国, 那时候只想保持中立;中既然不中, 立也根本立不住, 结果这‘中立’变成只求在中国有个立足之地, 此外全让给日本人"对词语作"借词发挥"形象化的解释, 小说中也很常见, 对那些动辄"国家至上", 实则大饱私囊的权贵, 作家 嗤之以鼻"好哇!国家, 国家, 国即是家? "有时, 作者又用转换词义与"借词发挥"结合的方式揶揄人物"高松年身为校长, 对学校里三院十系的学问, 样样都通——这个‘通’就像‘火车畅通’‘肠胃通顺’的‘通’, 几句门面话从耳朵里进去直通到嘴里出来, 一点不在脑子里停留"总之, 《围城》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它时而让你笑, 时而让你哭, 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讽刺外表下, 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惘然若失的悲剧底蕴参考文献:1、钱钟书    《围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版2、杨  绛    《记钱钟书与<围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版3、顾之川    《解读围城》    京华出版社2001版4、昭新    《中国文学名作欣赏》    科学出版社2001版5、郑观年    《中国现代文学作选评》    浙江文艺出版社6、郭志刚、孙中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7、宁云峰    《钱钟书在比喻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8、杨继兴    《钱钟书小说讽刺语言三题》9、邱文治    《钱钟书〈围城〉艺术漫议》10、陈文虎    《钱钟书研究采辑》。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