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高校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名词解释 摘要:应该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本文认为对大学生应进行“仁爱意识”、“中和理念”、“民本思想”等三个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教育 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引进传统文化教育应包含那些内容呢?最关键的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仁爱意识”的陶冶 “仁”是儒家思想的关键,它的初义是爱,以后历代儒家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天地一体广泛的概念,是处理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基础标准,是人之因此为人的根本条件,是中华民族道德的象征而把“仁”给予广泛意义的是孔子,孔子在她的《论语》中对“仁”作了很多不一样的解释,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等孟子也认为,“仁也者人也,合而为人道也”;“恻隐之心仁也她们把“仁”同有生以来的同情心联络起来,从人性的角度去约束大家不做于人不利的事情只要社会上每一个人全部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际关系决无不友好之处现在的大学生,基础上是独生儿女,从小而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通常只是埋怨社会不了解自己,即从未想过自己也应该去了解她人她们往往是“己所不欲”,全部乐于“施人”。
人性的功利观有相当大的一致性,自己不愿意的事,他人自然也不愿意,儒家所提倡的“推而及人”就是要善于换位思索,没有换位思索,就极难有了解,缺乏了解的人际关系,一定是不友好担心状态和“仁”亲密相连的就是“爱”,亦即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通俗地说就是“善良之心”人的道德修养,内涵很广泛,但最基础最根本的就是“善良”的品质,一切高尚的道德全部是建立在善良之上,离开善良这个基础的道德修养,那只是舍本求末的空中楼阁故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古代儒家所提倡“仁爱”的本质精神,应该充足认识到“仁”作为一个伦理道德的标准和力量,有利于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友好相处,能克制个人私欲,以己之心推而及人,从而达成“四海之内皆弟兄”的“民胞物和”的境界,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尽管传统文化中的“仁”包含的是封建思想的本质,但它的详细实施路径和方法,于今已高,应该是含有很主动的现实意义的 二、“中和理念”的境界 有关“中和”的哲学基础、产生原因及其理论内涵,这里不作论述我们只是认识到 “中和”思想的关键内容能够用四个字概括之,这就是“天地人和”这里包含的两个层面,一是整个自然界,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人间万事,全部是同一运动规律,同一价值判定。
这价值判定的最好形式就是“中和” “中和”观念对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影响,最大莫过于遵奉“中庸”的人生观,它是儒家奉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何谓中庸?简言之,“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庸”即周也、常也、一般也上古《尚书・虞书皋陶谟》列举的诸如“宽而栗,柔而立”等九德,《左传・季礼观乐》戴季礼对鲁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的赞美,无不是以“中庸”为衡尺古人认为,过和不及,均非正道,只有持中尚中,方为至美过去,我们所对“中庸”之道一直是持严厉批评态度的,这是不公正,也是不科学的诚然,“中庸”之道有很多封建思想意识,尤其宋代理学泛滥,至使“中庸”理论庸俗化,但要看到“中庸”自有其科学内核,马克思主义一向主张要全方面看问题,就是反对偏执一端,主张斟酌两端而取其中,“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这是谁全部了解的哲学真理,而“中庸”正是含有这么合理的内涵 今天在我们这么一个新的时代,更需要有“尚中”的理念,而我们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持中”之道回顾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无不使我们感到抛弃“执中”之道所带来的损失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冒进,“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极端,使我们国家经济上、伦理上迫乎瓦解今天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完全应该让她们了解传统的“中庸”思想,抛弃其落后的糟粕,吸收其合理的内核,古为今用,克服年青人偏执的缺点,学会全方面看问题。
在处理多种关系上,切勿偏执一端,力争左右兼顾假如我们每个人全部有“尚中”的思想,处事全部秉承“持中”之道,整个社会就会处于一个友好愉悦的气氛之中有了这一个风尚,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是指日可待的 三、“民本思想”的教育 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尽管这种思想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之所不容,不过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为历代有识之士所赞赏、所继承乃至发扬光大尤其是到了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的同时,把“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使之含有一些启蒙主义的色彩到了近代,进步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民本思想深入加以发展如康有为就认为君主不是什么“天子”,君权并非神授,而是民众给予的,因此君主不是民众的主人,应该是民众的仆人这就把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为何要在大学生中进行民本思想的教育,就因为我们培养目标是要造就社会新型人才这些人才之新,一是有优秀的科技本事;二是要有优异的服务精神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大学生结束学业以后,走上社会,成了独立的“社会人”,不论她在什么岗位上,不论所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全部必需要有为她人服务的精神,这么才能搞好自己的本职员作。
假如说,一个大学生缺乏民本思想,那么,她总会把自己置于百姓之上,置于民众的对立面,她只会想到自己是民众之主,根本不可能意识全部是百姓之仆这些的学生,即使专业知识再好,对社会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应该知道,在一个国家中,每个人全部是公民,是社会服务的对象;但首先又全部是为社会公民服务的人几十年前提出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口号,颇能表示这种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服务宗旨这种关系以详细显现或实践,关键是学生要有“我为人人”的思想,只有首先确定这么的服务意识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全部有这种主体意识,那么“人人为我”则是水到渠成,自然之理 [责任xx:陈立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