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先秦文学总论

ba****u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06KB
约4页
文档ID:155783263
先秦文学总论_第1页
1/4

第一章先秦文学总论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先秦文学的总体风貌教学重点和难点:先秦 的概念、先秦文学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章先秦文学总论“先秦”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先秦”是指秦统一中国前, 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狭义的“先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 时期原始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它包括原始歌谣和神话先秦文学的 主体部分则是诗歌和散文诗歌主要包括《诗经》和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 散文主要包括史家之文和诸子之文史家之文主要有《尚书》、《左传》、《国 语》、《战国策》;诸子之文主要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 《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散文都是不同体裁的实用文,但由于 其中一部分写得相当活泼很有文采,所以被后世当作文学作品传播从思想和艺 术传统来看,先秦文学具有以下四个传统:1、发愤著书的传统;2、忧国忧民的 传统;3、放言无惮的传统;4、深于取象的传统学习本章要求掌握:1、先秦 文学的发展概况2、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一节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一、原始歌谣: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人类在简单而又繁重的集体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提高效率而发出的一种有节奏的呼喊声,这就是劳动号子,它孕 育着诗歌的胚胎,是构成原始诗歌的重要条件。

原始歌谣是原始人的集体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下来,靠口耳相传,所以 流存下来的极少在现存的典籍中尚可发现少数质朴的歌谣,比较接近原始的形 态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支(古肉字)”这是一首原始人类 的狩猎之歌,寥寥八字,再现了伐竹、制弓、发丸、逐兽等连续的射猎活动这 说明原始诗歌在内容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以劳动为主题再如《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是一篇年终为祷 祝丰年而举行祭祀百神活动的祭辞,代表了原始诗歌在内容上的又一特点,即带 有原始宗教意识当时人们相信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联系和影响, 可以用某种幻想的手段如祭祀、巫术、咒语等去驾驭自然界这四句蜡辞,以希 望和命令的语气,喝令土神、水神、昆虫神、草木神等都回到自己的“领地”去, 不许危害人类这篇蜡辞显示了原始人类挥斥自然的宏大气派,表达了他们征服 大自然的愿望和理想在艺术形式上,这两篇原始诗歌篇幅短小,语句短促,节 奏鲜明,诗体为二言一拍或以二言为主此外,从《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记载 的葛天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演唱情景,还可以看出原始歌谣具有 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混合形态的艺术形式。

二、 神话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不自觉 的艺术创作{详见第二章}三. 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是书面文学 萌芽时期代表作品注释:甲骨卜辞 我国现存最古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 的甲骨文,它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记录,其中也有少量记事文字殷人迷 信鬼神,凡事占卜占卜涉及狩猎、农业、祭祀和战争等卜辞可以说是我国最 早的散文片段注释:《易经》中的卦、爻辞卦辞是解释卦义的辞,爻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 道一”为阳爻,“一一”为阴爻卦辞是《易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告 人事吉凶祸福卦、爻辞记载了巫史卜筮所积累的经验,反映了比甲骨卜辞更宽广 的社会内容,特别是爻辞中含有一些富于文学意味的片断注释:彝器铭文,是刻在盛酒的器具或祭器上的文字,在传世的数千件商代和 周初的有铭彝器中,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这些铭文可以说是史家散文的源 头四、诗歌和散文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详见第三章)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 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 的出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 推进了一大步详见第六章)散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大体上是春 秋以前历史史官所收藏的官府要件和论文选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 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 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 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 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 的高峰与史家之文同时蓬勃发展的是诸子之文,当时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 家他们的作品阐述自己学派的哲学和政治主张,以论说为主代表作品有《论 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诸子散文发展 大体经历了语录体、对话论辩体与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三个阶段第二节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一.发愤著书的传统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也''因为“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作者遭受 困顿,心中郁闷不平,故通过创作来抒情言志,表达愤懑不平之情。

司马迁概括 了先秦各家发愤著书的传统,同时也是他创作《史记》的动机唐宋古文运动时, 韩愈提出“不平则鸣”,欧阳修提出“诗穷后工”,都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二、 忧国忧民的传统儒、墨两家,在战国时代,并称“显学”它们之所以深入人心,让更多 的人信奉其学说主张,与他们关心民瘼,体察民间疾苦的政治主张相关孟子反 对霸道,主张“发政施仁”,给人民以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糊口,安居乐 业,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民请命,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 墨子的“非乐”、“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也多半是从“万民之 利”出发,其“忧民之忧”与儒者孟子亦颇相似诗人屈原之“存君兴国”,也 是忧国忧民所以,“忧国忧民”始终是文学所要表达的主题三、 放言无惮的传统鲁迅《摩罗诗力说》称屈原《离骚》、《天问》,能够“放言无惮,为前人 所不敢言先秦之作大抵有此特点就连“温柔敦厚”的《诗经》也有许多直 言不不讳的作品诸子著书立言,更是放惮直言,无所顾忌孟子斥责暴君为“残 贼之人”,庄子讥刺诸侯为“窃国”之盗,都是显例战国时代,言论比较自由,作家往往自然直率、畅所欲言这是先秦文学的 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司马迁继承这个传统,创作了不 朽巨著《史记》但是《史记》一书,曾被后代帝王称为“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有人甚至指责它为“谤书可见在天下一统、文化专制时期,这样的传统确实 难乎为继由此看来,先秦文学这一优良传统,是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四、 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所谓“深于比兴”、“深于取象”,大抵是指善用比喻,多用寓言,使文章 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这的确是先秦文学的一个明显特征这是清人章学诚概括 的,章学诚列举了《诗》、《骚》、《庄子》、《列子》和《战国策》等作品为 例证明,其实,先秦之文,如儒、墨、名、法各家著作,无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