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gfy****yf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0.13KB
约54页
文档ID:198429883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_第1页
1/54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第一章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微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众妙之门〔它是翻开一切微妙的不二法门〕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长短相形〕、上下相倾〔上下相倾〕、音声相和〔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开展规律而不横加干预〕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第三章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 ,【注:弱者道之用】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那么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第四章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似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淆尘垢〕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假设存〔好似无处不在〕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第五章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第六章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谓天地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绵绵假设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第七章天长地久〔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圣人的理想吗〕第八章上善假设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 ,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 ,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第九章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 ,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 ,不可长保〔不可长期保存〕;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谁人能守〕;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 ,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第十章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 ,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别离吗〕?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 ,能婴儿乎〔能像初生的婴儿吗〕?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 ,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保护百姓治理国家〕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第十一章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 ,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 ,为腹不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外表的愉悦〕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第十三章宠辱假设惊〔宠辱假设惊〕 ,贵大患假设身〔贵大患假设身〕何谓宠辱假设惊〔什么叫宠辱假设惊〕?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假设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假设惊〔失去了无比惊恐〕是谓宠辱假设惊〔这就叫宠辱假设惊〕何谓贵大患假设身〔什么叫贵大患假设身〕?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 ,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那么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 〕 ,名曰希〔称着希〕;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 ,名曰微〔称着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 ,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 ,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 ,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 ,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 ,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 ,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 ,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豫兮假设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犹兮假设畏四邻〔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 ,俨兮其假设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涣兮假设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 ,敦兮其假设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旷兮其假设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假设谷〕 ,浑兮其假设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第十六章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 ,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万物旁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 ,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 ,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 ,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 ,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知常容〔知道变化规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 ,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 ,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第十七章太上 ,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 ,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 ,亲之誉之〔其次的 ,人民近而赞美他〕其次 ,畏之〔再次的 ,人民畏惧他〕其下 ,侮之〔更次的 ,人民轻蔑他〕信缺乏焉〔信用缺乏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第十八章大道废〔大道废除〕 ,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智慧出〔智慧频出〕 ,有大伪〔自然混杂大伪〕;六亲不和〔六亲不和〕 ,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国家昏乱〔国家昏乱〕 ,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第十九章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 ,民复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 ,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此三者以为文缺乏〔仅此三者作为法那么是远远不够的〕 ,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 ,少私寡欲〔减少自私的欲望〕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真理与谬误〕 ,相去几何〔相差多少〕?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去何假设〔相差又在那里〕?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 ,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如享太牢〔比方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如春登台〔比方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 ,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乘乘兮〔随风漂泊啊〕 ,假设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 ,而我独假设遗〔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沌沌兮〔多么象混沌无知啊〕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 ,而我独顽且鄙〔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泽兮其假设海〔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 ,飂兮假设无止〔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我独欲异于人〔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 ,而贵食母〔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甚真〔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自古及今〔从古至今〕 ,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以说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第二十二章曲那么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那么直〔大的弯曲那么象是一条直线〕 ,洼那么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敝那么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 ,少那么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 ,多那么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 ,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典范〕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不自矜故长〔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夫唯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古之所谓“曲那么全〞者〔古人所言“曲那么全〞者〕 ,岂虚言哉〔怎么会是虚言呢〕?诚全而归之〔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飘风不终朝〔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

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同于失者〔于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乐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纳〕信缺乏焉〔诚信缺乏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自见者不明〔自我成见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 ,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物或恶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 ,故有道者不处〔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寂兮廖兮〔寂静啊无形啊〕 ,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根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 “道〞 〔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 ,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故道大〔所以说道是伟大的〕、天大〔天是伟大的〕、地大〔地是伟大的〕、人亦大〔人也是伟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伟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那么〕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那么〕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那么〕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那么〕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稳重是飘然的根基〕 ,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 ,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轻那么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那么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会留下痕迹〕 ,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不会留下话柄〕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不用筹码工具〕 ,善闭无关楗那么不可开〔善于关闭无需门闩顶杠也无法翻开〕 ,善结无绳约那么不可解〔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制约也无法解脱〕。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 ,故无弃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万物〕 ,故无弃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之明〕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师〔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资〔是善于此道者的资源〕不贵其师〔不尊重这样的老师〕 ,不爱其资〔不爱惜这样的资源〕 ,虽智大迷〔虽有智慧却身在迷中〕是谓要妙〔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第二十八章知其雄〔知道阳刚的雄健〕 ,守其雌〔却甘愿安守雌柔〕 ,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为天下溪〔成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守其黑〔却安于暗昧之处〕 ,为天下式〔这是天下人的典范〕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典范〕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会失却〕 ,复归于无极〔这样就能回复到最初的无极状态〕知其荣〔知道荣耀的珍贵〕 ,守其辱〔却能守得住谦卑〕 ,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为天下谷〔天下的虚谷容纳万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复归于朴〔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

朴散那么为器〔这种品质的人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 ,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 ,那么为官长〔会让他做领导〕 ,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会割舍他的〕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征服天下定为人生的目标〕 ,吾见其不得已〔我预见他不可能获得成功〕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 ,不可为也〔不可能让人为所欲为〕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故物或行或随〔万物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 ,或嘘或吹〔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强或羸〔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载或隳〔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极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人的主观意识〕 ,不以兵强天下〔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还〔这样的结果有好报应〕师之所处〔因为军队驻扎之处〕 ,荆棘生焉〔田地荒芜杂草丛生〕大军之后〔大的战役结束之后〕 ,必有凶年〔必定带来凶灾之年〕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结果者会适可而止〕 ,不敢以取强〔不敢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果而勿矜〔到达目的不要自夸自大〕 ,果而勿伐〔到达目的不要盲目自负〕 ,果而勿骄〔到达目的不要骄傲自满〕 ,果而不得已〔到达目的要认为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强〔到达目的不要肆意逞强〕。

物壮那么老〔事物开展到壮盛那么是衰老的开始〕 ,是谓不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不道早已〔不遵从这个规律难免会过早衰亡〕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最好的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君子居那么贵左〔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 ,用兵那么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兵者〔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 ,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荣耀〕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 ,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那么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 ,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发动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

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 ,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大道常在无有之间〕朴虽小〔淳朴的根源虽然微小〕 ,天下不敢臣〔天下却没有力量能臣服它〕侯王假设能守之〔统治者假设能坚持这个真理〕 ,万物将自宾〔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气相合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不可能顺从于谁的命令〕 ,而自均〔而它自己确能分布均匀〕始制有名〔万物开始时就有了秩序和名分〕 ,名亦既有〔名分既然以有〕 ,夫亦将知之〔就应该知道它的自然规律〕 ,知之所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规律所以不会有危险〕譬道之在天下〔譬如道在天下的自然规律〕 ,犹川谷之与江海〔好象溪流之水聚集与江海〕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优缺点是智慧〕 ,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贤明〕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 ,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人坚强无比〕知足者富〔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富裕〕 ,强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气〕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形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大道广泛的能量啊〕 ,其可左右万物〔可以左右万物〕。

恃之以生而不辞〔但它恃侯万物之生却不宣扬〕 ,功成不名有〔功成名就之后不图虚名〕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护荫万物而不思主宰〕常无欲〔常用无欲的方法获得智慧〕 ,可名于小〔就可以小有名气〕;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归顺之后而不思主宰〕 ,可名为大〔就可以获得大成功〕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 ,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第三十五章执大象〔拥有符合大道自然之象的地方〕 ,天下往〔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往而不害〔在她那里不会遭到自然的伤害〕 ,安平泰〔是因为她具备了安详、平和、舒泰的条件〕乐与饵〔快乐的民风与诱人的环境〕 ,过客止〔可以留住匆匆过客的脚步〕道之出口〔这些优点如果用语言来表达〕 ,淡乎其无味〔那就平淡无味了〕视之缺乏见〔因为你看到的不是她的全部〕 ,听之缺乏闻〔听到的也不是她的全部〕 ,用之不可既〔但享受起来却受益无穷〕第三十六章将欲翕之〔将欲马上收敛的〕 ,必固张之〔必是原有张之过度的〕;将欲弱之〔将欲逐渐削弱的〕 ,必固强之〔必是原有强制过头的〕;将欲废之〔将欲立即废除的〕 ,必固兴之〔必是原有兴奋超前的〕;将欲夺之〔将欲重新夺取的〕 ,必固与之〔必是原有被迫给予的〕。

是谓微明〔这是微妙简明的道理〕 ,柔弱胜坚强〔柔弱胜过坚强〕鱼不可脱于渊〔鱼儿离不开水〕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镇国之宝不可以示人〕第三十七章道常〔道的常识〕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境界造就无所不为的功绩〕侯王假设能守之〔统治者假设能遵守这个规律〕 ,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自然归化〕化而欲作〔在归化的过程中难免欲望发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这时可以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镇之以“无名之朴〞 〔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 ,夫亦将不欲〔他们就会克服欲望〕 ,无欲以静〔没有欲望就可以静下心来〕 ,天下将自定〔这样天下将自然安定〕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品德高尚的人没有德的概念〕 ,是以有德〔这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德〕下德不失德〔品德一般的人表现形式上的德〕 ,是以无德〔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德的表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品德高尚者顺应自然而不自以为然〕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品德一般者做了什么就以为了不起〕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大仁爱者表现的仁爱是不自觉的〕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气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相应〕 ,那么攘臂而扔之〔那么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强从〕。

故失道而后德〔所以失去大道的人应该遵守德之标准〕 ,失德而后仁〔失去德之标准的人应该具有仁爱之心〕 ,失仁而后义〔失去仁爱之心的人应该讲点道义〕 ,失义而后礼〔失去道义的人应该懂得社会的礼节〕夫礼者〔如果连社会的礼节都失去了〕 ,忠信之薄〔忠信之薄就可想而知了〕 ,而乱之首〔它是引发一切动乱的罪魁祸首〕前识者〔有先见之明的人〕 ,道之华〔知道社会上一旦礼节繁多〕 ,而愚之始〔那么愚昧也就随之而至〕是以大丈夫处其厚〔因此大丈夫宁愿处于敦厚淳朴之乡〕 ,不居其薄〔不愿居住于忠信浅薄之处〕处其实〔宁愿于朴实无华者为邻〕 ,不居其华〔也不愿居住在礼节繁多的闹市〕故去彼取此〔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取舍〕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昔日获得阴阳未判混元一气者〕:天得一以清〔天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清澈〕;地得一以宁〔地得到混元一气可以宁静〕;神得一以灵〔元神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有灵性〕;谷得一以盈〔川谷得到混元一气可以盈满〕;万物得一以生〔万物得到混元一气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统治者得到混元一气可以号令天下〕其致之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没有清澈必将崩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地没有安宁必将动乱〕;神无以灵将恐歇〔元神没有灵性必将休亡〕;谷无以盈将恐竭〔川谷没有盈满必将枯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不能生息必将绝灭〕;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统治者失去高贵必遭颠覆〕。

故贵以贱为本〔所以贵以贱为根本〕 ,高以下为基〔高以下为根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 ,此其以贱为本邪〔以此来说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啊〕非乎〔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故至誉无誉〔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不欲琭琭如玉〔不要认为自己是一块美玉〕 ,珞珞如石〔把自己看成一块石头〕第四十章反者〔物极必反〕 ,道之动〔是运动的规律〕弱者〔能把握规律的弱点〕 ,道之用〔是对道的理解与应用〕天下万物生于有〔对天下万物的认知产生于有形的运动〕 ,有生于无〔而有形的运动开始于无形的积蓄〕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上士闻听悟道的方法〕 ,勤而行之〔会勤奋学习马上行动〕;中士闻道〔中士闻听悟道的方法〕 ,假设存假设亡〔会将信将疑是懂非懂〕;下士闻道〔下士闻听悟道的方法〕 ,大笑之〔会嗤之以鼻哈哈大笑〕不笑缺乏以为道〔这种人不笑缺乏以证明大道的可贵〕有建言者〔有?建言者?记载〕:明道假设昧〔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 ,进道假设退〔前进的大道好似后退〕 ,夷道假设堆〔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岖〕上德假设谷〔上德的境界好似虚谷〕 ,大白假设辱〔最洁白的好似有暇疵〕 ,广德假设缺乏〔最广阔德恍似缺乏够〕 ,建德假设偷〔修德的过程好似怠惰〕 ,质真假设渝〔质朴纯真好似不坚决〕。

大方无隅〔远大的目标落实于障碍的跨越〕 ,大器晚成〔贵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细的雕琢〕 ,大音希声〔动听的音乐来源于单声的组合〕 ,大象无形〔伟大的形象形成于无形的感化〕道隐无名〔大道隐藏在无名事物中〕 ,夫唯道〔只有遵循大道规律的人〕 ,善贷且成〔才能善始善终并且成功〕第四十二章道生一〔自然生就阴阳未判一气混元〕 ,一生二〔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 ,二生三〔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 ,三生万物〔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负阴而抱阳的特性〕 ,冲气以为和〔阴阳互动是走向和谐的根本〕人之所恶〔人们所厌恶的〕 ,唯孤寡不谷〔莫过于“孤〞、“寡〞、“不谷〞 〕 ,而侯王以为称〔而侯王却把它作为自己的称谓〕故物或损之而益〔因此万物或是因为减损反而获得增加〕 ,或益之而损〔或是因为增加反而导致减损〕故人之所教〔前人的谆谆教导〕 ,我亦教之〔我们也用来教育后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 ,我将以为教父〔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典范〕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天下最柔善的〕 ,驰骋天下之至坚〔驾御天下最坚毅〕无有〔无形有质的〕 ,入于无间〔进入不开窍的空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我从这里感知无为的益处〕。

不言之教〔无法用言传的教育方法〕 ,无为之益〔无为状态所带来的益处〕 ,天下希及之〔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虚名与生命哪样更亲〕?身与货孰多〔生命与利益哪样贵重〕?得与亡孰病〔贪得名利与放弃生命哪样是病态〕?甚爱必大费〔过于爱惜虚名必定大费其神〕多藏必厚亡〔过于收敛财物必定大伤其身〕知足不辱〔知道满足便不会受辱〕 ,知止不殆〔适可而止便不会遭殃〕 ,可以长久〔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第四十五章大成假设缺〔完满的东西似有欠缺〕 ,其用不弊〔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大盈假设冲〔充盈的东西似有空虚〕 ,其用不穷〔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大直假设屈〔正直的东西似有弯曲〕 ,大巧假设拙〔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 ,大辩假设讷〔卓越的辩才好似木讷〕躁胜寒〔运动可以战胜寒冷〕 ,静胜热〔宁静可以战胜炎热〕 ,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可以治理天下〕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天下拥有自然和谐之道〕 ,却走马已粪〔就会看见快马在田间劳作〕;天下无道〔天下失去自然和谐之道〕 ,戎马生于郊〔就会看见戎马在郊外生产〕祸莫大于不知足〔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最大的危害莫过于贪得无厌〕故知足之足〔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 ,常足矣〔永远是满足的〕。

第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学习有一个日渐结累的过程〕 ,为道者日损〔证道有一个日渐淡忘的过程〕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当你的意识无需依赖任何提示的时候〕 ,为无为〔这种境界就叫无为〕 ,而无不为〔它凝聚着无所不能的大智慧〕取天下常以无事〔这样的人赢得天下是自然的〕 ,及其有事〔如果依然放不下学习过的知识〕 ,缺乏以取天下〔就缺乏以赢得天下〕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圣人没有自己的成见之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善者善之〔善良的人用善心去对待〕 ,不善者亦善之〔不善良的人也用善心去对待〕 ,德善〔从而收获善良的果子〕信者信之〔诚信的人用诚信去对待〕 ,不信者亦信之〔不诚信的人也用诚信去对待〕 ,德信〔从而收获诚信的果子〕圣人在〔有圣人的领导〕 ,天下翕翕〔天下必然和顺〕 为天下浑其心〔为天下调和统一的精神〕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会注视他的声音和目光〕 ,圣人皆孩之〔圣人也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从生到死〕 ,生之徒十有三〔活人有四肢九窍〕;死之徒十有三〔死人有四肢九窍〕;人之生动之死地〔活生生的人死于非命〕 ,亦十有三〔也有四肢九窍〕夫何故〔区别在哪里〕?以其生生之厚〔就是对生命的感悟境界〕。

盖闻善摄生者〔传说善于把握生命的人〕 ,陆行不遇兕虎〔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 ,入军不被甲兵〔进入军队不用被上盔甲和带上兵器〕兕无所投其角〔犀牛没有目标用它的犄角〕 ,虎无所措其爪〔老虎没有目标用它的利爪〕 ,兵无所容其刃〔敌人没有目标用他的兵刃〕夫何故〔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以其无死地〔就是他没有进入必死之地〕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大道规律创造了生命〕 ,德畜之〔大德标准维护了开展〕 , 物形之〔物种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势成之〔团队的优势是它们成功的关键〕是以万物〔所以万物的本能意识〕 ,莫不尊道而贵德〔莫不尊崇大道而且器重大德〕道之尊〔大道被尊崇〕 ,德之贵〔大德被器重〕 ,夫莫之命〔不是听谁的命令〕 ,而常自然〔而是自然的规律〕故道生之〔所以大道自然创造了生命〕 ,德畜之〔大德自然维护了开展〕长之育之〔道生长万物德培育万物〕 ,亭之毒之〔道饱满万物德成熟万物〕 ,养之覆之〔道滋养万物德维护万物〕生而不有〔它们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为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统领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天下万事都有它们的初始〕 ,以为天下母〔可以说是天下万事的起点〕。

既得其母〔既然知道天下万事的起点〕 ,以知其子〔就能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既知其子〔既然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 ,复守其母〔再反过来印证万事的起点〕 ,没身不殆〔这样做一生都不会有闪失〕塞其悦〔堵塞感官之窍〕 ,闭其门〔封闭欲望之门〕 ,终身不勤〔终身不会疲惫〕开其悦〔开启感官之窍〕 ,济其事〔增添纷扰之事〕 ,终身不救〔终身不可救药〕见常曰明〔能预见规律可以说是圣明〕 ,守柔曰强〔能保持柔和可以说是坚强〕用其光〔用其所掌握的智慧之光〕 ,复归其明〔复归万事万物光明的前景〕 ,无遗身殃〔就不可能给自己留下祸殃〕 ,是谓袭常〔这是传承下来的悟道方法〕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假假设我们稍微有一点智慧〕 ,行于大道〔就会知道行于大道的人〕 ,唯施是畏〔最畏惧的就是走上邪道〕大道甚夷〔大道是那样的平坦〕 ,而民好径〔而人们却偏行邪经〕朝甚除〔朝政腐败已极〕 ,田甚芜〔农田十分荒芜〕 ,仓甚虚〔仓库非常空虚〕服文彩〔还穿着锦衣华服〕 ,带利剑〔腰佩锋利的宝剑〕 ,厌饮食〔厌烦过饱的饮食〕 ,财货有余〔贪得过多的钱财货物〕 ,是谓盗夸〔这就是大强盗做法〕非道也〔多么无道啊〕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于建立德性的人坚毅不拔〕 ,善抱者不脱〔善于抱持大道的人永不松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这是子孙得以祭祀不绝的典范〕。

修之身〔用这样的典范来修身〕 ,其德乃真〔他的德行就会返朴归真〕;修之家〔用这样的典范来齐家〕 ,其德乃余〔这个家庭的德行就会充实有余〕;修之乡〔用这样的典范来建乡〕 ,其德乃长〔这个乡的德行就会传颂久长〕;修之国〔用这样的典范来治国〕 ,其德乃丰〔这个国家的德行就会丰富盈满〕;修之天下〔用这样的典范来平天下〕 ,其德乃普〔天下的德行就会像阳光那样普照万物〕故以身观身〔所以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 ,以家观家〔以一个家庭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家庭的情形〕 ,以乡观乡〔以一个乡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乡的情形〕 ,以国观国〔以一个国家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情形〕 ,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的德行可以观察天下的情形〕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凭什么知道天下必然的结果啊〕?以此〔就是以此推断的〕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含德深厚的人〕 ,比于赤子〔意境犹如婴儿〕毒虫不螯〔毒虫不会螯他〕 ,猛兽不据〔猛兽不会扑他〕 ,攫鸟不搏〔禽鸟不会抓他〕骨弱筋柔而握固〔骨弱筋柔但能握紧拳头〕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不知道男女交合但生殖器却能勃起〕 ,精之至〔这是精气充足所至〕终日号而不嗄〔终日号哭但不会造成嗓音沙哑〕 ,和之至〔这是和气充足所至〕。

知和曰常〔知道中和的道理称其永恒〕 ,知常曰明〔知道永恒的道理那么是圣明〕 ,益生曰祥〔用和气益生可以说万事桔祥〕 ,心使气曰强〔有心硬要到达目的可以说是逞强〕物壮那么老〔万物强行壮大必然加速衰老〕 ,谓之不道〔可以说这不是大道自然规律〕 ,不道早已〔不合规律的事不能长久〕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心灵深处的感悟真正明白的人是不妄言的〕 ,言者不知〔妄言的人不是真正明白的人〕塞其悦〔堵塞其感官之窍〕 ,闭其门〔关闭其欲望之门〕 ,挫其锐〔不露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顺和光辉〕 ,同其尘〔混淆尘垢〕 ,是谓玄同〔这就是与道大同的玄妙〕故不可得而亲〔因此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亲爱〕 ,不可得而疏〔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疏远〕;不可得而利〔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利益〕 ,不可得而害〔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危害〕;不可得而贵〔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敬重〕 ,不可得而贱〔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排斥〕故为天下贵〔所以这样的人是天下的贵人〕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正大光明的政策治理国家〕 ,以奇用兵〔以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打仗〕 ,以无事取天下〔以自然无为的意境赢得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我何以知道应该这样做呢〕?以此〔是根据以下推断的〕:天下多忌讳〔天下禁令越多〕 ,而民弥贫〔民众就会越穷〕;民多利器〔民众多有利器〕 ,国家滋昏〔国家治安昏乱〕;人多伎巧〔人多故弄玄虚〕 ,奇物滋起〔怪物就会滋起〕;法令滋彰〔频频公布法令〕 ,盗贼多有〔盗贼多有产生〕。

故圣人云〔因此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们无为民心自然归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们清静民心自然纯粹〕;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们无事民心自然富裕〕;我无欲而民自朴〔我们无欲民心自然厚朴〕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执政者的政策宽厚〕 ,其民醇醇〔人民自然富贵和睦〕;其政察察〔执政者的政策苛刻〕 ,其民缺缺〔人民自然缺其所缺〕祸兮福所倚〔灾祸中倚藏着福祉〕;福兮祸所伏〔福祉中伏藏着灾祸〕孰知其极〔谁能彻底明白端倪〕?其无正〔没有标准参考〕正复为奇〔正直为何变的诡诈〕?善复为恶〔善良为何变的恶毒〕?人之迷〔人们为此感到迷惑〕 ,其日固久〔时间已经久远了〕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生硬〕 ,廉而不刿〔锐利而不伤人〕 ,直而不肆〔耿直而不放肆〕 ,光而不耀〔光明而不炫耀〕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治理人民要像祭天一样〕 ,莫假设啬〔莫过于知道什么叫珍惜〕夫惟啬〔你惟有知道什么叫珍惜〕 ,是谓早复〔才能早日顺从自然之道〕早复〔早日顺从自然之道〕 ,谓之重积德〔才能不断积累道德〕重积德〔不断积累道德〕 ,那么无不克〔那么战无不克〕;无不克〔战无不克〕 ,那么莫知其极〔那么没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极限〕;莫知其极〔没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极限〕 ,可以有国〔就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有国之母〔有了治理国家的雄厚根底〕 ,可以长久〔就可以长久保持安定的局面〕。

是谓深根固蒂〔这就是那根深蒂固〕 ,长生久视之道〔生机蓬勃长久不息的大道〕第六十章治大国假设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烹饪鲜美的小鱼〕以道莅天下〔以这个道理治理天下〕 ,其鬼不神〔鬼怪就不灵验了〕非其鬼不神〔不是鬼怪不显灵了〕 ,其神不伤人〔而是显灵也伤害不了人〕非其神不伤人〔不但鬼怪伤害不了人〕 ,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亦不去伤害人民〕夫两不相伤〔双方和睦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所以德性相融归入根源〕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大国要象江河下游一样使百川交汇〕天下之牝〔天下万物的雌性〕 ,天下之交〔能赢得天下万物雄性愿与之交合〕 ,牝常以静胜牡〔是因为雌性常以恬静赢得雄性的欢心〕 ,以静为下〔以恬静作为征服天下雄性的德行〕故大国以下小国〔所以大国以随和谦下的意识对待小国〕 ,那么取小国〔那么必然取得小国的欢心与信赖〕;小国以下大国〔小国以随和谦下的意识对待大国〕 ,那么取大国〔那么必然取得大国的欢心与信赖〕故或下以取〔所以或是以随和谦下的意识赢得信赖〕 ,或下而取〔或是以随和谦下的意识而换得信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不要过分想兼并小国〕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不要过分想奉承大国〕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如果两者要想各得其所〕 ,大者宜为下〔大国统治者更应该谦下〕。

第六十二章道者〔把道作为宗教信仰者〕 ,万物之奥〔认为万物之微妙都隐藏在道中〕善人之宝〔善良的人把道看作生命中至宝〕 ,不善人之所保〔不善良之人也把道看作他们的保护神〕美言可以市尊〔真善美的言辞可以获得许多人的尊敬〕 ,美行可以加人〔真善美的行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人之不善〔人如果产生了不善的思想〕 ,何弃之有〔用什么方法可以放弃邪念〕?故立天子〔因此就创立了一个上帝〕 ,置三公〔又为上帝设置了三位助手〕虽有拱璧以先驷马〔有人虽然有宝玉以及先进的马车〕 ,不如坐进此道〔但他还是愿意相信这样的信仰〕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古人为何要创立这样的信仰呢〕?不曰以求得〔不是传说“有求必应〞 〕 ,有罪以免邪〔 “有罪也可以免除〞吗〕?故为天下贵〔所以这种道就成了天下珍贵的信仰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以自然无为为有为〕 ,事无事〔以平安无事为大事〕 ,味无味〔以恬淡无味为佳味〕大小多少〔无论大事小事还是多得少得〕 ,抱怨以德〔都要用以德抱怨的积极心态〕图难于其易〔欲想突破困难必须沉着易处下手〕 ,为大于其细〔为了成就大事必须做好细微之处〕天下难事〔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必是沉着易开始〕;天下大事〔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必是从细小开始〕。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终不为大〔始终不认为在做大事〕 ,故能成其大〔所以才能成就其大业〕夫轻诺必寡信〔轻易承诺必然少有信誉〕 ,多易必多难〔易事累积必然难事成堆〕是以圣人犹难之〔因此圣人警惕难事出现〕 ,故终无难矣〔所以始终不会出现困难〕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局面安定容易维持〕 ,其未兆易谋〔事变还未有迹象那么容易图谋〕 ,其脆易泮〔事情脆弱之时容易消解〕 ,其微易散〔事物微小之初容易分散〕为之于未有〔有所作为来源于空白的领域〕 ,治之于未乱〔治国安邦开始于未动乱之前〕合抱之木〔合抱之粗的树木〕 ,生于毫末〔生成于稚嫩细弱的小苗〕;九层之台〔九层之高的楼台〕 ,起于累土〔起建于一篮一筐的累土〕;千里之行〔千里之外的行程〕 ,始于足下〔开始于脚踏实地的起步〕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是以圣人〔因此圣明之人〕 ,无为故无败〔不去为所欲为所以不会失败〕 ,无执故无失〔不会执迷不悟所以无失方向〕民之从事〔有些民众做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常常是几近成功但却功败垂成〕慎终如始〔始终谨慎如一〕 ,那么无败事〔那么无失败之事〕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欲不欲〔追求众人不愿意追求的境界〕 ,不贵难得之货〔不会看重众人认为难得之货〕;学不学〔学众人不愿意学习的冷门〕 ,复众人之所过〔来弥补众人所遗漏的过失〕。

以辅万物之自然〔这样做是为了万物自然的规律〕 ,而不敢为〔而自己不敢妄为〕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古代善于应用大道规律的统治者〕 ,非以明民〔不是用巧智诡诈的小聪明来治理民众〕 ,将以愚之〔而是用敦厚朴实的大智慧来感化民众〕民之难治〔民众之所以不服管教难以治理〕 ,以其智多〔是因为他们看穿了巧智诡诈〕故以智治国〔所以采用巧智诡诈来治国安邦〕 ,国之贼〔无异于国贼〕;不以智治国〔不以巧智诡诈的方法来治国安邦〕 ,国之福〔是国家的福音〕知此两者〔知此两种治国安邦之道的统治者〕 ,亦楷式〔也应该知道哪种方式是样板〕 ,常知楷式〔经常感知这种楷式给民众的好处〕 ,是谓玄德〔可以说是掌握了大道深奥的德性〕玄德深矣远矣〔大道深奥的德性无比深远啊〕!与物反矣〔它可以与万物一道返朴归真〕 ,然后乃至大顺〔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顺的局面〕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海所以能成为天下川谷的统治者〕 ,以其善下之〔是它善于居下的品质决定的〕 ,故能为百谷王〔所以它能够成为天下的川谷之王〕是以欲上民〔因此要想成为民众的统帅者〕 ,必以言下之〔必先以谦下的言辞赢得信赖〕;欲先民〔欲走在民众的前面〕 ,必以身后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之身后〕。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处上而民不重〔处于民众之上而民并不增加负担〕 ,处前而民不害〔处于民众之前而民也不感到妨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所以天下百姓乐于拥戴而不厌烦〕 ,以其不争〔正是因为圣人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自然没有人能与他竞争〕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天下都传说我们得道之人神通广阔〕 ,似不肖〔对这种似是而非的传说不敢接受〕夫唯大〔我们惟恐人们夸大事实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故似不肖〔所以对这种传说应该持有不敢接受的态度〕假设肖久矣〔倘假设纵容人们似是而非的传说时间久了〕 ,其细也夫〔我们自然也会变为微缺乏道的凡夫俗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们有三件宝抱持而得以保全自己〕:一曰慈〔第一件说的是慈祥〕 ,二曰俭〔第二件说的是俭朴〕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三件说的是不敢贪天功为己有〕慈故能勇〔。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