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域/丙烯酸树脂项目质量保证丙烯酸树脂项目质量保证目录一、 项目概况 3二、 质量保证的基本概念 5三、 独立的监督 8四、 验证与确认 9五、 质量的适用性 11六、 管理的目标 12七、 有效的和成功的管理者 14八、 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和管理结构 17九、 项目管理的知识表述 19十、 什么是质量 22十一、 坏质量的代价 24十二、 产业环境分析 26十三、 油墨用水性丙烯酸树脂行业趋势预测 27十四、 必要性分析 27十五、 建设进度分析 28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 28十六、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2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3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31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33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35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38十七、 投资计划方案 39建设投资估算表 41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42流动资金估算表 43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44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45一、 项目概况(一)项目基本情况1、承办单位名称:xx集团有限公司2、项目性质:新建3、项目建设地点: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4、项目联系人:黎xx(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源动力,不断投入巨资引入先进研发设备,更新思想观念,依托优秀的人才、完善的信息、现代科技技术等优势,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实现公司的永续经营和品牌发展。
公司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总体原则基础上,坚持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不断促进企业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补齐生态环境保护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短板,走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司满怀信心,发扬“正直、诚信、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追求卓越,回报社会” 的企业宗旨,以优良的产品服务、可靠的质量、一流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及服务公司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智慧集群建设,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基础好、引导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产业集群在对外产能合作中的载体作用通过建立企业跨区域交流合作机制,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发展环境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73.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3664.5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5151.5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4.71%;建设期利息348.6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4%;流动资金8164.2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4.25%五)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33664.51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9432.21万元六)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4232.30万元七)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716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57449.85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0342.94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2.73%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53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29392.65万元(产值)八)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个月的时间二、 质量保证的基本概念为了实现质量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质量管理活动,如通过预防措施、质量控制和返工等活动共同作用来保障质量目标的实现。
如果没有这些措施,就可能出现产品达不到预定要求的情况,也就是质量目标没有实现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对质量目标实现的判别存在“滞后性”例如,消费者对一件专业性较强的产品缺乏专业判断;或者刚买来的时候产品是好的,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有缺陷;或者外包一个项目,必须在项目开始运作之前选定可以保证质量目标的承包商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对质量目标实现认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即使不实施这些有利于保障质量目标的活动,在当时也可能不会发生问题,但却可以马上节省这些活动的实施成本这种短期利益行为可能产生诱惑,必要的质量活动因此被忽视但产品的缺陷早晚会被发现,而且发现得越晚,其修复代价越高所以,质量管理实施的真正难点在于此:如何避免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长期利益对客户来说,需要判别质量目标状态,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来说需要用某种手段来真实地了解当前质量目标的状态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判别未来交付产品的质量趋势,这就是质量保证的概念为了帮助理解,以下是一些有关质量保证的定义,从这些不同出处的定义中可以看到一些共有的东西,以帮助大家体会质量保证概念的核心理念:•质量保证:在质量体系内所有执行的计划或系统的活动,为项目满足相关标准增强信心。
•质量保证是一个活动,它向所有有关的人提供证据,以确立质量功能正在按需求运行的信心•ISO8402.3.4中定义的质量保证: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IEEE中定义的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有计划和系统性的活动它对部件或产品满足确定的技术需求提供足够的信心•GB6583—1994中定义的质量保证: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从以上来自不同出处但针对同一概念的定义描述中可以看到,所有的定义都反复强调几个关键性的词语,例如,“信心”、“信任”、“有计划的”、“有系统的”等那到底什么是质量保证呢?下面这个案例或许可以给出某些启示一个相对理想的案例,虽然它未必能解决今天层出不穷的装修纠纷,但至少可以看出质量保证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制定实现质量目标所应遵循的制度和标准•确保制度和标准是被遵循的质量保证的实质在于:在一个产品制造前,约束和定义产品和产品制造过程的标准和制度;在制造过程中遵循定义的产品和过程标准,其质量结果最终就得到保证质量获得保证的信心来自于一个被认可的过程标准。
三、 独立的监督遵循规范就能达到质量要求,但如何确保规范被遵循呢?可不可以假设每个人都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呢?如果不能,是否就需要一个独立的监督呢?利用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人不会无理由地遵守制度和规范就好像社会生活中的法律一样,对普通人来说,法律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每个人的自由,其目的是不伤害其他人,并有利于集体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可能你会侵害他人而获得更多的利益但同时,比你更强势的人也可能会侵犯你的利益所以法律虽然限制了你,但同时也保护了你你之所以还愿意遵守法律,一方面是违法代价的威慑力量,另一方面是你还希望通过法律体系来保护自身的利益但其实每个人本质上可能更希望这个法律只约束别人,同时自己不受约束而获取更大的利益企业内部的制度虽然类似于社会中的法律,但不会那般严格虽然遵守制度最终是有益的,但对每个个人来说,违反制度所带来的好处是马上可以得到的,所以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范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愿望的实现有赖于某种约束机制的建立企业之间的真正差别是在监督机制的运作成本上自觉性高一些的企业,制度的监督成本就低一些;反之,需要很高的监督成本还不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这里,我们实际上是希望流程和制度被所有人遵守,但是却需要假设人们不会自觉地遵守,从而需要监督机制的建立来保证其被落实。
对质量保证理解的另外一个角度是,让非技术人员来判断技术专家的工作成果是否可以实现其约定的质量目标这不是通过直接检查产品和结果来判定,而是通过验证其是否遵循了约定的过程和规范来推测这一过程能够起作用的基础就在于,需要事先制定出一个确实能够起到作用并被干系人认可的过程标准,且判别这一过程是否被遵循四、 验证与确认质量控制是为了在生产过程中检查产品是否符合要求的措施针对符合性质量和适用性质量两种不同的质量观点,其参照的标准也会有所区别,从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质量控制活动:验证和确认,简称V&V正确”这个词的性质:前者是副词,修饰的是动词“构造”;后者是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产品”验证与确认都是为了质量控制,参照某一标准检查产品是否满足要求但是,两者参照的标准并不一样验证参照的是产品的规格,确认则参照产品本来的用途显然,验证所参照的产品规格是显性的文档,确认则要复杂得多当客户有某种需要而产生产品需求时,开发人员会把需求转化成规格而这个规格就成为生产和制造过程中的参照基准但问题是,所有的需要都被真实而完整地转化成规格了吗?这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从需求开始,构造产品的每一个过程都会产生中间产品,都需要对其进行检查。
参照定义的规格检查产品就叫验证看看产品是不是能满足其预先期望的用途就是确认简单地说,验证所参照的基准是明确的规格和需求,确认所参照的基准是客户的期望大多数情况下,验证过程比较容易操作,而确认过程则容易被忽视产品的最终期望是由客户确定的,确认过程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必须有客户参与但是对于一个中间产品,作为非技术专家的客户如何进行确认呢?这恰恰就是确认工作的难点很多情况下,确认工作由于工程活动的局限而无法实施产品完成后自然可以给客户作确认工作了,但是这就可能太晚了,因为确认的目的就是要确定是否构造了一个正确的产品显然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因此大多数确认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点,就是在还没有出现最终产品之前,帮助客户想象产品完成之后的样子五、 质量的适用性简单来说,质量就是需要达到的要求,没有达到就是偏差,需要被纠正这就是质量控制活动最主要的目的,但是这个判别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质量控制参照什么来判定是否符合要求?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产品应该符合预先规定的规范和标准任何一件产品,其本身必须有相应的、应该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只要产品符合这些要求就算满足标准这一质量观点始于“质量管理”概念的早期阶段,即20世纪40年代,我们把它称作“符合性质量”阶段,其基本的观点就是:质量是以符合现行标准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符合标准”就是合格的产品质量,符合的程度反映了产品质量的水平。
很显然,要想达到这个要求,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必须首先定义产品的规格标准,并且这些规格标准可以被有效地检查,以确定其产品的符合度显然,“符合性质量”概念更适合于标准化的产品例如,商店里出售的各种货物和产品,因为每一个产品都可以用一个显性的规格定义和明确其应该达到的技术指标但这一观点也有明显的问题,因为技术标准是由生产方定义的,会不会出现符合技术要求,厂方满意的产品,而顾客却对其并不满意呢?六、 管理的目标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效果,有时也称作效益,通常是指目标的正确性,也就是确定做什么•效率,通常是指实现目标的代价,也就是确定如何做任何管理活动的目标都可以在这两个正交的维度上分解,这样就产生了四个象限很容易得出结论,四个象限中最好的一定是“有效果、有效率”,最差的一定是“没效果、没效率”问题是“有效果、没效率”和“没效果、有效率”哪一个更好呢?在管理学上,效果因素确定了目标的意义,效率因素确定了实现目标的代价显然效果的优先级要高于效率没有意义的事情,其实现效率再怎么高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有效果、没效率”要好于“没效果、有效率”但是在现实中,效果和效率两方面是紧密关联的,有时甚至很难区分。
我们经常头疼的“官僚主义”就是有效果没效率的情形国际上有个“幽默”,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官僚机构,分别是:世界银行、政府机构、大型公司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组织规模庞大,机构复杂为了防止出错,就制定了复杂而繁琐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有效果、没效率”的事情发生另外一个普遍而有趣的现象是:工程师容易犯“没效果、有效率”的错误这又是为什么呢?一个可能的推论是:大多数工程师都是理工科背景出身的,他们过去所接受的教育一直以解决问题为主,所以形成的思维习惯是给定目标后快速地实现目标,他们很少去自己选择目标,所以对目标的正确性缺乏判断力在实际工作中,一个项目的目标往往与市场和商业价值相关,如果工程师沉浸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则常常会偏离真正的目标价值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一下有关教育方法的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搭积木来教育小孩子这有两种教育方式:第一种方式,先给小孩子做示范,将积木搭成约定的形式,例如一座塔,然后让小孩子搭出同样的一个塔来;第二种方式,并不先做示范,而是直接给小孩子一堆散乱的积木,小孩子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搭积木显然,这两种方式暗含着的目的是不一样的,采用第一种方式时,我们更多的是表扬“搭得快”的小孩子,因为大家的“答案”都一样,是事先约定好了的;采用第二种方式时,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搭出来的是什么”。
也就是说,第一种方式关心“效率”,第二种方式关心“效果”大多数接受正统教育的人,都是在多年的快速寻找“标准答案”的训练中成长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凡事皆有标准答案,快速寻找和实现标准答案”的“效率定式”但在实际工作中,“效果”因素往往要重于“效率”因素七、 有效的和成功的管理者管理者的活动可分为四类:•传统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解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意义上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四类活动中,“沟通”所占比例高的是有效的管理者,“网络联系”所占比例高的是成功的管理者这个结论和许多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人的最初判断并不一致,“传统管理”对项目成功的贡献并不大而“沟通”,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对项目成功有着更关键的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发现,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思维上有一个定式,那就是,他们认为凡事都有规律可以遵循和掌握,所以他们在接触管理工作时总是把管理当做一门技术去掌握管理包含“管事”和“管人”两个方面的活动其中,“管事”一般具备可以遵循的客观规律,但是“管人”却是一个令很多人头疼的问题。
虽然很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试图掌握和挖掘人类行为的规律,但是直到今天“管人”仍然是具有高度“艺术”特征的行为和技巧而对人实施影响和控制,就离不开最古老的方法—“沟通”所以说,无论是“成功”还是“有效”的管理者都会关注“沟通”为什么“成功的管理者”主要关注的是对外的沟通呢?在实践当中,一个管理者所谓的对外沟通活动内容主要包含与上级的沟通、与客户的沟通、与合作伙伴的沟通我们先来谈谈与上级的沟通,它有三个主要的目的:•获取任务或者项目的资源支持•不断确认任务或项目目标•汇报任务或项目的真实状态管理者的上级领导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完成一项任务或者项目所需要资源的提供者在现代的商业企业中,一个项目或组织感到资源充足的情况是极其罕见的,而组织的一项活动或者一个项目目标的实现与有效资源的提供和保障有着直接的关系管理者的一个必要技能就是获取上级领导对本项目的有效资源支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管理者甚至应该具备争夺资源的能力这一点和我们所熟知的“谦让”是相左的一项任务或一个项目最重要的是获得成功,如果因为谦让资源而导致一项任务或者一个项目失败,上级领导可能不会因而原谅他与上级沟通的第二个主要目的是不断地获取和确认上级领导对这项任务或项目的目标和真实意图。
难道一项任务的目标需要反复确认吗?它不是在任务确立的时候就表述清楚了吗?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在现实中却是最棘手的,因为这涉及一个目标转化的问题大多数企业的任务和项目目标都是来自商业性质的目标当它们被传递到一线实施人员时,大多数已经被具体化或被转化成了技术目标这一转化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偏差就决定了任务或者项目的最终商业目标是否可以被任务或项目目标所实现所以,和上级沟通的最终目的是不断确认任务或者项目的目标是否准确地反映了组织的最终商业策略和目标与上级沟通的最后一个要点是主动地对上级汇报任务状态任何一个领导都不会希望其所负责的任务状态是一个“黑匣子”作为一个下级,可能会觉得“只有任务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需要上级管理者的参与”但事实上,大多数管理者会认为,“任务的状态不明确或者不透明,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被掩盖了起来”这种状态会让他们觉得不安,会担心有些问题在被发现前变得不可收拾所以及时让上级了解任务或者项目的真实状态,可以消除上级的这种不安上面所谈到的这一类活动经常被称为“向上管理”大多数从一线技术领域提拔上来的管理者都存在着“向上管理”的缺失但实际上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在西方的商业学校经常有一门类似的课程叫做“一分钟电梯演讲”,主要是指当你在类似乘电梯这样的短暂场合遇到老板时,如何抓住仅有的机会和老板做一次卓有成效的沟通。
其实,很多工程师特别容易忽视和上级的沟通(很多组织在节日聚餐时,你往往会发现很多工程师都试图避开领导者所在的餐桌)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理解了上级的意图,不需要上级过多地干涉殊不知,上级最担心的就是下级领悟有偏差,并且高效率地完成一个错误的目标那些刚刚走上管理岗位的工程师们不仅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下属,还要学会管理自己的上级八、 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和管理结构企业中除去项目活动以外,还有另外一类被称为运营的活动不同于项目活动,它是那些重复不断、周而复始的活动例如,企业中的生产活动,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的活动运营活动和项目活动有着很多不一样的特征为什么在管理上,项目追求的是“效果”而运营追求的是“效率”呢?项目活动由于其独特性的项目目标,使得项目必须首先关注实现效果,然后才可能考虑效率,切忌因为追求效率而影响了效果而运营活动则是重复性的活动,其效果早在多次重复中得以保证,所以更关注在不断地重复时降低实现的代价,所以运营活动大多更关注效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除了项目管理和运营管理活动外,还有一类被称为战略管理的活动战略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确定本组织的发展方向,进而选择所要实施项目的范围,同时通过项目的实际运行来逐步落实战略目标的实现。
运营管理则对项目的运作提供服务性支撑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除了按其功效与作用分成三类外,还可以按管理层级进行分类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企业的管理层被分成了三个层次:上层、中层和基层高层,又被称为决策层其大多从事战略管理活动,目的是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制定组织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大政方针,编制战略计划中层,又被称为执行层其大多从事运营管理,目的是根据组织的战略计划,将目标分解成详细的实施方案,分配资源,协调和评价下级组织活动,监督和控制目标的实现执行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工作目标来自高层或决策层,其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然后驱动一线经理按照计划实现目标,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这一层根据企业规模可能存在多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的管理者要面对两个挑战:第一,深刻理解来自决策层的战略意图和目标这中间可能需要反复地确认才能正确把握第二,对下大多是实施间接管理模式所谓间接管理,是指所管理的团队和人员并不是直接进行汇报,而是需要通过中间层将信息传递过来以了解真实的状况这种传递会导致信息的失真和不明确,有时甚至会产生偏差基层,大多从事工作一线的管理,按照规定的计划和程序完成任务在很多企业中,项目经理所处的地位大多在这一层中。
但这一情况不是绝对的,很多重要的大型项目的领导一职都由企业高层主管担当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企业层级基本上都会有这三个层次的划分只不过具体的层级多少会有差别,大多体现在中层管理的级数上很多大型企业的中间管理层级数众多,导致机构脏肿,决策缓慢高层战略通过层层传递,到一线执行时已经大大走样而来自一线的市场反馈,也被扼杀在繁琐的层层汇报过程之中所以,现代企业都在做“瘦身运动”,试图减少从下到上的层级数目,追求扁平化九、 项目管理的知识表述有关项目管理的知识包括为更好地实现和达到项目目标所需要的相关过程、方法和技能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大多来源于人们过去的经验总结,但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总需要一个成体系的框架来容纳相应的知识,这个框架就是项目管理知识体系那所谓的项目管理知识是什么呢?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它是以一套完整的项目工作过程来表述的换一个角度来理解,项目是由一系列的过程所组成的项目中的过程包括两类过程:•项目管理过程,即对项目实施管理活动的过程•产品的工程过程,即创建项目、交付产品的过程过程,英文是Process,有时也被翻译成“流程”,两个词的意思是相同的,在本书中我们依照表达习惯混合使用。
过程这个词在近些年来相当流行,但什么是过程呢?《美国传统词典》中的定义是:过程是产生一定结果的一系列行动简单来说,过程就是完成一件事情的一系列活动和步骤但是要注意,过程比一般的活动更关注结果,也就是说一系列活动是为了达成预定的某一个目标,这才能被称为“过程”简单的活动序列并不能完全表示过程为什么要有过程呢?最初的过程概念来源于工业化大生产,通过劳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利用标准化的过程将专业工人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这是过程的第一个作用过程还可以继承经验重复性的事情总是成功率更高如何有效复用过去的经验呢?显然,项目的独特性使得项目本身的内容无法重复,但是实施项目的方法却是可以被传播和继承的过去的经历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可以转化成能够被传递的过程方法所以,过程的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重复过去的成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项目管理的知识就是通过过程形式来表达的,这些过程凝结了过去人们完成项目的宝贵经验通过过程进行经验的传递,从而使一个最有效率的方式可以最大可能地被复制,这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却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过程的思想起源于西方的近代社会发展和工业革命,现代化工业大生产高度强调“纪律性”,这种“纪律性”体现为一种“约束”,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遵守组织的制度,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整个社会遵循“法治”和“契约精神”。
整个社会内部“人与人的交易”在一种相对可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因为法律和制度制约了那种“图一己之利而损害他人”的行为,导致其违约的代价很高这种“可预测的便利”好不好呢?在经济学里有一门分支叫“制度经济学”,其研究的重点恰恰是这种“人与人的交易”它的基本原理就是:一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和交易成本相关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越低,这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就越高例如,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诚信其实就是降低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成本当你和一个人做交易或者协作的时候,如果不信任对方的话,你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成本去监督,而且可能要承担由于对方不遵守事先的承诺而导致的损失如果一个社会在交易的时候都面临着这种情况,就会导致额外的成本,从而产生了低效率项目管理知识其实就是一系列的继承了前人经验的项目管理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会随着经验的增加而更新从1996年到2012年,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已经更新了5次十、 什么是质量学习质量管理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质量?我们在讨论项目目标的时候说过,所谓质量目标,就是完成的结果所应该达到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通常认为产品没有毛病,经久耐用就是好质量我们再看看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质量所作的定义:反映实体(产品、过程或活动等)满足明确的或隐含的需要的能力特性总和。
显然,这个定义要形式化得多这个定义包括以下三个含义:含义一:实体是承载质量属性的具体事物这可以包括:产品,提供各种享用功能的有形实物;过程,带来某种享受的服务;活动,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中所开展的工作含义二: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特性总和,表明质量高低并不取决于实体的各种能力特性是否最好,而只要满足需求(明确的或隐含的)即可含义三:不同实体,质量实质内容不一样例如,产品质量是指产品能够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具备的功能特性,服务质量是指服务满足顾客期望的程度,活动质量由工作结果来衡量回过来看我们最初的定义,“结果所应达到的要求”可以说是ISO定义的通俗表示只不过,这里有几个需要引申的地方:第一,完成结果不仅仅指有形的产品,也可能指并不交付任何物质产品而相对无形的“服务产品”;第二,应达到的要求不仅仅是明确的、显性的需求,还包括隐含的需求当我们去一家餐馆吃饭时,该如何理解这里面的质量概念呢?如果是狭义的质量概念,那么我们仅仅会关注餐馆所提供的食物是否符合要求但如果是广义的质量概念,那么我们很可能就会更在意餐馆的环境是否卫生,是否有情调,背景音乐是否听着舒服,服务是否周到等如果从这一点上看,大家或许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认为麦当劳的汉堡包并不好吃,但不能阻止它成为最赚钱的“餐馆”。
有关质量概念的另外一个误解来自对技术指标等级的认识衡量质量的标准来自对客户需求的满足,它是衡量相对性的指标,和绝对性的技术等级没有直接的关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4万元的夏利车和40万元的宝马车哪一个质量好呢?有人可能会回答“宝马质量好”其实这个回答混淆了质量和等级之间的区别我们说,4万元的夏利车如果实现了4万元所要求的所有技术指标,它就是高质量;40万元的宝马车如果只实现了38万元所要求的技术指标,虽然每一项指标都比夏利车高,但我们仍然认为宝马车的质量不高十一、 坏质量的代价质量目标是工作结果所需要达到的要求,但如果没有达到要求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显然,客户不会接受这样的结果例如,你去商店里买了一台不工作的电视机,你肯定会要求商店调换一台但对厂家来说,不仅仅是给你更换了一台新机器,更麻烦的是原来的坏机器必须采取措施处理掉,或者维修,或者报废但无论怎样,生产厂家都要花费额外的代价处理这些“没有达到要求的结果”我们把这类活动称为返工事实上,交付给客户后出现质量问题,其代价绝不仅仅是修复产品本身的问题这个客户很可能会拒绝购买同一生产商的所有产品,而且会影响他周围的人,使企业产生更大的隐性损失。
对生产商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没有达到质量要求后所产生的返工代价因为这会侵蚀企业运作的本质目标获取利润促使人们关注质量的真正动机其实是如何减少返工的代价,至少要避免把不合格的产品交付客户,所以产品在出厂之前要做一次检查如果措施得当,这将避免交付给客户后出现质量问题但如果在出厂前发现了不合格产品呢?同样也面临着类似的返工活动,或者修复产品,或者报废后重新生产一个合格的产品无论怎样,都引起了新的活动成本为了进一步减少返工代价,人们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一条极具指导意义的COPQ曲线这条曲线度量了缺陷修复成本和缺陷产生与被修复阶段之间距离的关系返工成本与缺陷产生和修复阶段之间的距离呈迅速上升的指数关系也就是说,项目初期的一些小错误,如果不及时修复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和大多数人的直觉经验是相似的由于COPQ曲线的存在,使得人们意识到:仅仅在最后关头检验工作结果,虽然可以避免交付不合格产品给用户,但仍然会导致高昂的内部返工成本,所以还需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加入更多的检验措施,以期在产生错误的早期阶段就纠正错误这些检验措施被称作“质量控制”十二、 产业环境分析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引领,实施产业强县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率先发展。
着力建设一流的经济开发区,打造现代制造业先进配套基地以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为发展平台,以项目建设为发展支撑,深入推进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率先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业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到“十三五”末,力争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每年新增15家以上,达到220家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9%以上一)着力推进园区率先发展以规划为引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招商引资进度,以“工业新城•生态园区”为目标,助力产业转型发展、率先发展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配合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淘汰低端钢铁压延、低端零配件加工制造等技术含量低、高耗能低产出行业,实现传统特色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三)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大力培育壮大新能源车辆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数控设备生产等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力争到“十三五”末,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十三、 油墨用水性丙烯酸树脂行业趋势预测水性油墨己成为油墨发展的主要环保方向,其中丙烯酸酯乳液因其色浅、保色、保光、耐热、耐候、耐腐蚀和耐污染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油墨工业,但目前该乳液存在着低温及室温下成膜的能力有待提高、热黏冷脆、耐磨性较差、不耐有机溶剂、形成的膜是非交联性膜等问题,温度在其玻璃化温度(Tg)上下时硬度变化大,限制了其使用效果。
因此,对丙烯酸酯类乳液进行改性,有助于柔印水性油墨综合性能的提高,是水性油墨研究的重点方向十四、 必要性分析1、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十五、 建设进度分析(一)项目进度安排结合该项目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xx集团有限公司将项目工程的建设周期确定为12个月,其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工程勘察与设计、土建工程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试车投产等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单位:月序号工作内容1234567891011121可行性研究及环评▲▲2项目立项▲▲3工程勘察建筑设计▲▲4施工图设计▲▲5项目招标及采购▲▲6土建施工▲▲▲▲▲▲7设备订购及运输▲▲▲8设备安装和调试▲▲▲▲▲9新增职工培训▲▲▲10项目竣工验收▲▲11项目试运行▲▲12正式投入运营▲(二)项目实施保障措施本期项目计划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后动工建设为了确保项目按进度计划顺利进行,同时为了节约项目建设时间,根据该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特点,项目建设单位拟采用以下具体保障措施:1、项目建设单位要合理安排设计、采购和设备安装的时间,在工作上交叉进行,最大限度缩短建设周期。
将投资密度比较大的部分工程尽量押后施工,诸如其它配套工程等2、将整个项目分期、分段建设,进行项目分解、工期目标分解,按项目的适应性安排施工,各主体工程的施工期叉开实施3、在技术交流谈判同时,提前进行设计工作对于制造周期长的设备,提前设计,提前定货融资计划应比资金投入计划超前,时间及资金数量需有余地4、项目建设单位组建一个投资控制小组,负责各期投资目标管理跟踪,各阶段实际投资与计划对比,进行投资计划调整,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确保该项目建设目标如期完成十六、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一)生产规模和产品方案本期项目所有基础数据均以近期物价水平为基础,项目运营期内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只考虑装产品及服务相对价格变化,同时,假设当年装产品及服务产量等于当年产品销售量二)项目计算期及达产计划的确定为了更加直观的体现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情况,本期项目计算期为10年,其中建设期1年(12个月),运营期9年项目自投入运营后逐年提高运营能力直至达到预期规划目标,即满负荷运营三)营业收入估算本期项目达产年预计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71600.00万元;具体测算数据详见—《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所示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单位:万元序号项目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1营业收入42960.0053700.0057280.0071600.002增值税1610.642130.332303.572996.492.1销项税5584.806981.007446.409308.002.2进项税3974.164850.675142.836311.513税金及附加193.27255.64276.43359.573.1城建税112.74149.12161.25209.753.2教育费附加48.3263.9169.1189.893.3地方教育附加32.2142.6146.0759.93(二)达产年增值税估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和《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及相关规定,本期项目达产年应缴纳增值税计算如下:达产年应缴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2996.49万元。
三)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本期项目总成本费用主要包括外购原材料费、外购燃料动力费、工资及福利费、修理费、其他费用(其他制造费用、其他管理费用、其他营业费用)、折旧费、摊销费和利息支出等本期项目年综合总成本费用的估算是以产品的综合总成本费用为基点进行,根据谨慎财务测算,当项目达到正常生产年份时,按达产年经营能力计算,本期项目综合总成本费用57449.85万元,其中:可变成本47595.87万元,固定成本9853.98万元达产年项目经营成本55398.38万元具体测算数据详见—《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所示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单位:万元序号项目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1原材料、燃料费26969.3333711.6735959.1144948.892工资及福利费2646.982646.982646.982646.983修理费720.96720.96720.96720.964其他费用7081.557081.557081.557081.554.1其他制造费用494.57494.57494.57494.574.2其他管理费用617.30617.30617.30617.304.3其他营业费用5969.685969.685969.685969.685经营成本37418.8244161.1646408.6055398.386折旧费1328.501328.501328.501328.507摊销费25.5925.5925.5925.598利息支出697.38697.38697.38697.389总成本费用39470.2946212.6348460.0757449.859.1其中:固定成本9853.989853.989853.989853.989.2可变成本29616.3136358.6538606.0947595.87(四)税金及附加本期项目税金及附加主要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项目达产年应纳税金及附加359.57万元五)利润总额及企业所得税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本期项目达产年利润总额(PFO):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综合总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13790.58(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按25.00%计征,根据规定本期项目应缴纳企业所得税,达产年应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13790.58×25.00%=3447.64(万元)六)利润及利润分配该项目达产年可实现利润总额13790.58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3447.64万元,其正常经营年份净利润:净利润=达产年利润总额-企业所得税=13790.58-3447.64=10342.94(万元)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单位:万元序号项目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1营业收入42960.0053700.0057280.0071600.002税金及附加193.27255.64276.43359.573总成本费用39470.2946212.6348460.0757449.854利润总额3296.447231.738543.5013790.585应纳所得税额3296.447231.738543.5013790.586所得税824.111807.932135.883447.647净利润2472.335423.806407.6210342.948期初未分配利润0.002225.106884.0111962.469可供分配的利润2472.337648.9013291.6322305.4010法定盈余公积金247.23764.891329.162230.5411可供分配的利润2225.106884.0111962.4620074.8612未分配利润2225.106884.0111962.4620074.8613息税前利润4817.939737.0411376.7617935.60(四)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系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为零时的折现率,本期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为: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2.73%。
本期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22.73%,高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表明本期项目对所占用资金的回收能力要大于同行业占用资金的平均水平,投资使用效率较高五)财务净现值(所得税后)所得税后财务净现值(FNPV)系指项目按设定的折现率,计算项目经营期内各年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财务净现值(FNPV)=12297.33(万元)以上计算结果表明,财务净现值12297.33万元(大于0),说明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在财务上是可以接受的六)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后)投资回收期是指以项目的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是财务上投资回收能力的主要静态指标;全部投资回收期(Pt)=(累计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年份数)-1+{上年累计现金净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本期项目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Pt)=5.53年本期项目全部投资回收期5.53年,要小于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说明项目投资回收能力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这表明项目的投资能够及时回收,盈利能力较强,故投资风险性相对较小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单位:万元序号项目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1现金流入0.0042960.0053700.0057280.0071600.001.1营业收入0.0042960.0053700.0057280.0071600.002现金流出25151.5742510.6445641.4451991.7958615.442.1建设投资25151.570.002.2流动资金4898.551224.645306.762857.492.3经营成本37418.8244161.1646408.6055398.382.4税金及附加193.27255.64276.43359.573所得税前净现金流量-25151.57449.368058.565288.2112984.564累计所得税前净现金流量-25151.57-24702.21-16643.65-11355.441629.125调整所得税1204.482434.262844.194483.906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25151.57-374.756250.633152.339536.927累计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25151.57-25526.32-19275.69-16123.36-6586.44计算指标1、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前):30.45%;2、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22.73%;3、项目投资财务净现值(所得税前,ic=14%):24902.19万元;4、项目投资财务净现值(所得税后,ic=14%):12297.33万元;5、项目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前):4.87年;6、项目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后):5.53年。
七)债务资金偿还计划本期项目按照“按月还息,到期还本”的模式偿还建设投资借款计算,还款期为10年借款偿还资金来源主要是项目运营期税后利润八)利息备付率测算按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规定,利息备付率系指在借款偿还期内的息税前利润(EBIT)与应付利息(PI)的比值,它从付息资金来源的充裕性角度反映出项目偿还债务利息的保障程度,本期项目达产年利息备付率(ICR)为25.72本期项目实施后各年的利息备付率均高于利息备付率的最低可接受值,说明本期项目建成正常运营后利息偿付的保障程度较高九)偿债备付率测算按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规定,偿债备付率系指在借款偿还期内,可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EBITDA-TAX)与应还本付息金额(PD)的比值,它表示可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的保障程度,本期项目达产年偿债备付率(DSCR)为22.72根据约定的还款方式对本期项目的计算表明,在项目实施后各年的偿债率均高于偿债备付率的最低可接受值,说明项目建成后可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保障程度较高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单位:万元序 号项目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1借款1.1期初借款余额14232.3014232.3014232.3014232.301.2当期还本付息348.69697.38697.38697.38697.381.2.1还本1.2.2付息348.69697.38697.38697.38697.381.3期末借款余额14232.3014232.3014232.3014232.3014232.302利息备付率25.723偿债备付率22.72(十)级标题经济评价结论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716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57449.85万元,税金及附加359.57万元,净利润10342.94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2.73%,财务净现值12297.33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5.53年。
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综上所述,本期项目从经济效益指标上评价是完全可行的十七、 投资计划方案(一)投资估算的依据本期项目其投资估算范围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估算的主要依据包括: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3、《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审规程》4、《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深度规定》5、《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6、《企业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7、《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二)项目费用与效益范围界定本期项目费用界定为工程费用和项目运营期所发生的各项费用;项目效益界定为运营期所产生的各项收益,并严格遵循财务评价过程中费用与效益计算范围相一致性的原则本期项目建设投资25151.57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三个部分三)工程费用工程费用包括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等;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包括:建设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生产准备费、其他前期工作费用,合计21493.36万元1、建筑工程费估算根据估算,本期项目建筑工程费为10250.64万元2、设备购置费估算设备购置费的估算是根据国内外制造厂家(商)报价和类似工程设备价格,同时参照《机电产品报价手册》和《建设项目概算编制办法及各项概算指标》规定的相应要求进行,并考虑必要的运杂费进行估算。
本期项目设备购置费为10575.39万元3、安装工程费估算本期项目安装工程费为667.33万元四)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本期项目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2976.15万元五)预备费本期项目预备费为682.06万元建设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序号项目建筑工程设备购置安装工程其他费用合计1工程费用10250.6410575.39667.3321493.361.1建筑工程费10250.6410250.641.2设备购置费10575.3910575.391.3安装工程费667.33667.332其他费用2976.152976.152.1土地出让金1279.411279.413预备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