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个人读《稼轩长短句》有感

x**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02KB
约4页
文档ID:46117995
个人读《稼轩长短句》有感_第1页
1/4

个人读《稼轩长短句》有感个人读《稼轩长短句》有感   近来天气炎热,人也恹恹地打不起精神,为了不让自己一直情绪低落,找出两本《辛弃疾词选》来喜欢的诗词很多,喜欢的诗人也很多,可要说起心中的偶像,当稼轩莫属   最早读到有关辛弃疾的故事,是在武侠小说中,当时以为是虚构的故事情节待到对辛弃疾的生平有了深入了解后,才知道,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厮杀是真实存在的,甚至有可能更加惊心动魄   辛弃疾为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祖父辛赞虽为宗亲所累仕于金国,但一直未能忘记国仇家恨,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而亲眼目睹汉人在金国统治下遭受到的屈辱与痛苦,使得辛弃疾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志向二十一岁他就聚集起两千人的队伍,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完颜亮执政残暴,不仅激起了北方汉人的奋勇反抗,也导致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军中被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在此有利时机,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准备共同举兵,收复失地可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却听闻噩耗,起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已然溃散。

得此消息,辛弃疾星夜兼程赶回北地,率五十名精兵偷袭敌营,于几万敌兵中生擒叛将张安国,带回建康(今南京)交由南宋朝廷处置有勇有谋,骁勇善战,若非南宋朝廷满足于偏安一方,军事史上定会多一位著名战将可现实是残酷的,他虽有才干,满怀报国热情,却始终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与猜忌,屡遭弹劾,为官几次起复罢免,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乡村闲居辛弃疾一生执着于北伐,渴望收复失地,以报国耻,一腔爱国之情至死不渝,据《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记载,他临终时还面向北方大呼"杀贼!杀贼!',真的是"男儿到死心如铁'   喜欢稼轩词,最爱的是他词中雄奇阔大之意境他继承苏轼豪放词风,并将豪放词发展到顶峰其作品奔放驰骤,昂扬的爱国热情和抗敌必胜的信念始终贯穿于中,所以被后人誉为"词中之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起句突兀,如天外飞仙一般横空出世,连用三个动作:"醉'"挑灯'"看剑',给人以强烈的带入感。

接着描写军中将士们的昂扬斗志,点兵出征时的磅礴气势;沙场上将军率领铁骑,奋勇杀敌,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读者就仿佛看到了若干画面连续出现然而结尾却陡转直下,"可怜白发生',犹如一盆冷水迎头痛击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只是梦境罢了现实是英雄迟暮,报国无门理想和现实的剧烈反差,怎能不让人为之惋惜叹息这种出人意外而又扣人心弦的艺术表现正是稼轩词豪放风格中所独有   稼轩词语言自由奔放,变化多端,不拘泥于传统词表现手法民间俚语,文言句式,对话、自问自答,一切皆可入词这种以文为词的艺术手法,打破了诗、词、散文的界限,使三者合而为一,这种表现方式,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稼轩尤其善于使事用典,子史经学、前人诗句,莫不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不露雕琢痕迹胸中有丘壑,笔锋自是慷慨纵横,别立一宗传奇的人生经历,深厚的文学造诣,形成了稼轩词意境的恢宏阔大   稼轩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的婉约词典雅妩媚:"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祝英台近晚春》),将.思念游子之情写得缠绵悱恻,起坐难安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描写农村景致,清新淡雅,富有生活气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情景交融,优美如画,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稼轩之词,豪放也好,婉约也罢,无论是表达何种情感,他的词中鲜少有沮丧之语,哪怕是倾诉政治上的失意,也于沉郁之中抒发出昂扬斗志,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是我于他词中最能找到的共鸣:身处任何逆境,都不沉沦,不放弃,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 。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