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八)[基础运用层]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èn) 老妪(ōu)偃仰(yǎn) 珊珊可爱(shān)B.栏楯(dùn) 垣墙(yuán)象笏(hù) 万籁有声(lài)C.斑驳(bān) 凭几(jǐ)异爨(cuàn) 冥然兀坐(wù)D.先妣(bǐ) 修葺(qì)长号(háo) 呱呱而泣(ɡū)D [A项,“妪”应读yù;B项,“楯”应读shǔn;C项,“几”应读j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D [A项,介词,表凭借/连词,表目的,来;B项,已而,不久/已经;C项,介词,在/介词,跟、和;D项,一共]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B [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为名词作动词]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往往而是 B.桂影斑驳C.室仅方丈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B [A项,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B项,古今义都有“色彩杂乱”的意思,形容色彩纷杂C项,古义:一丈见方;今义:佛寺、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或寺院的住持D项,古义: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今义:把头发扎起来]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家有老妪,尝居于此B.室西连于中闺C.鸡栖于厅D.令人长号不自禁D [D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6.下列各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象笏:象牙做的笏笏,古时大臣是上朝时所执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B.先妣:过世的母亲古时称已去世的母亲为“妣”,称已去世的父亲为“考”成语“如丧考妣”中“考妣”就是此意C.束发:指青少年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常指男子20岁D.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C [C项,束发应该是指男子15岁]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项脊轩志》中描写“三五之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项脊轩志》结尾的妙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睹物思人,托物寓情的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2)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教师用书独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不久砌上了墙,共改变了两次2)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待在这里,这不是太像个女孩子了吗?(3)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听说姐姐家里有个小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8.下面一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按正确的语序进行排列只填序号)①而在传递这种感情时,往往又不是直截了当,总是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②归有光可谓深谙此道③刘勰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④或哀婉凄切,或闲适欢愉⑤或托物以言志,或借景以遣怀,或即事以抒情⑥他在《项脊轩志》中正是将那种“可喜”“可悲”之情不留痕迹地融入写景叙事当中⑦所以古人在吟诗作文时总是想方设法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⑧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排序应当抓住中心句,明确话题,注意关键词。
如本题中③为首句,引起中心话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然后根据因果关系判断其后为⑦,③⑦为总领,然后④①⑤⑧分述论证,最后②⑥举例论证当然①中的“而”“这种感情”,②中“此道”,⑥中“他”“那种”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也暗含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答案] ③⑦④①⑤⑧②⑥[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归有光传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①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③,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有光制举义④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节选自《明史·归有光传》)【注】 ①春官: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
②刺刺:多言的样子③击断:争执④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B.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C.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D.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C [“后”表时间,其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湛深经术”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女二十岁左右的年纪B.“三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C.“乡试”是指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D.“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A [A项,“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便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贬谪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D.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C [C项,“攻击他”“徒有虚名”等词与文章的内容不符,“推崇归有光”也是后来的事这里不是在称赞王世贞的人品,而是借他来反衬归有光的才华]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了解有光有才,引荐他为南京大仆丞。
2)世贞心里很不满,但此后也从内心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参考译文】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同乡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他满口江苏口音,断完案,把罪犯遣归,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了解有光有才,引荐他为南京大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了其中的精神理致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满,但此后也从内心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我伤感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