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题D卷 附解析.doc

xian****81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KB
约14页
文档ID:8913346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题D卷 附解析.doc_第1页
1/14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题D卷 附解析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姓名:_______考号: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 )A.劳动B.模仿C.学习D.本能2、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这表明了教育具有( )A.依附性B.永恒性C.继承性D.时代性3、西方教育史上,提出 “ 泛智教育 ” 和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张,并对班级授课制作出系统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B.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4、(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A、斯金纳B、布鲁纳C、苛勒D、加涅5、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生课程D、教师课程6、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主要启示是,教师对学生应该( )。

A鼓励合作学习 B.给予积极期望 C.提出纪律要求 D.引导发现学习7、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8、维果茨基认为评价人类发展应该从四个层面进行,除了微观、个体、社会历史之外,第四个层面是( )A、文化层面 B、系统层面C、技术层面 D、规范层面9、( )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10、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核心课程11、在影响教育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A.人口分布B.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D.生产力水平12、小明看书时可以“一目十行”,而小华则“一目一行”这反映了他们在哪种注意品质上存在差异?( )A、注意广度B、注意分配C、注意稳定D、注意转移13、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14、张博近期经常失眠,食欲不振;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对什么事情都不敢兴趣,消极悲观;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未来没有希望他存在的心理问题是( )A、强迫症B、焦虑症C、抑郁症D、恐怖症15、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是( )A.外部强化B.自我强化C.替代强化D.积极强化16、学校德育工作中经常采用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分的德育方法属于( )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C榜样示范法 D品德陶冶法17、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8、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19、( )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A、直接强化B、外部强化C、自我强化D、替代性强化20、“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21、小玲和她的同学都非常喜欢自己的学校,在很多方面都能很好地与学校保持一致,这体现了群体的哪种功能?( )A.归属功能B.支持功能C.认同功能D.塑造功能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3、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4、技能是习惯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费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2、我国的教育目的应如何实现?3、何谓德育目标,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4、简述主要的心理评估方法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照本宣科”的张老师张 老师教高中历史他上课有一个>-7惯:就是不断地换眼镜。

张老师有两副眼镜,一副是近视镜,一副是老花镜他读课本的时候,就戴老花镜他一旦戴 上了老花镜,就像黄牛喝水一般只管喝水,不轻易抬头有时学生不听他上课,吵闹太厉害,他就换上他的近视镜,抬头看着学生,大吼一句:“闭嘴,吵什么 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魏老师魏老师是学校新来的大学生,也是学校唯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学后,全校老师都来听魏老师上课魏老师的课令老师们大开眼界:他根本不讲课文,不知从哪里选了一篇课文把原来的课文给替换下来校 长支持魏老师的做法,说代表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方向魏老师也解释,现在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所以,没有必要拘泥于课本,教师应 该开发自己的教材学校老师们很不服气,按照他们的经验,考试虽然不完全考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教材上的知识点总是重要的,怎么会忽然变得与教材没有关系了 呢?几个月后,有学生家长来找校长投诉,抱怨魏老师不讲课本,教学太随意了校长虽然安抚家长说“老师有权利调整教材”,但家长的投诉让校长开始对魏老师的教学方法产生怀疑期末考试到了,阅卷的结果是:魏老师班上的语文成绩最差问题: “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

结合材料分析,你是如何看待张老师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师的“随意调整”的?2、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 今词义的区别,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 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 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答道: “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请运用有关教学原则对此材料进行分析评价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B2、【答案】C3、答案:C 4、B5、答案:B6、B7、答案:D8、B9、答案:B10、答案:C11、【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条件,教育发展的规模如何,速度多快,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对教育事业所提出的要求。

12、A13、答案:A14、C15、C16、B17、B18、答案:D19、C20、答案:B21、【参考答案】C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参考答案】正确教学时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而教学识其基本途径2、【参考答案】错误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一定就是正迁移如果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的材料,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就是正迁移,反正,如果产生的是抑制,就是负迁移3、【参考答案】正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是指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 4、【参考答案】错误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而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特殊倾向所以技能不是习惯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参考答案:弗洛伊德重视人格的发展阶段问题,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口唇期:0-1.5岁左右,婴儿从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

2)肛门期:2-3岁左右,幼儿通过肛门排泄获得满足3)性器期:3-6岁左右,儿童喜欢抚弄自己的性器官而获得快乐和满足4)潜伏期:7岁-青春期,儿童性与攻击的冲动开始进入潜伏期,不再通过躯体部位而获得快感5)生殖期:青春期-成年期,个体产生两性意识,心理上逐渐有了与性别相关的职业计划、婚姻理想等2、正确答案:((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4、主要的心理评估方法有:(1)调查法;(2)观察法;(3)会谈法;(4)作品分析法;(5)心理测验法;(6)心理投射法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参考答案】课程改革不是单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学方法改革,而是涉及课程理念乃至整个教育观念更新的系统变革张老师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师的“随意调整”都不符合课程改革理念,都不能被采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课程改革和设置:(1)要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化,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随意调整”。

(2)新课程不能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纳入到学生世界中加以组织3)新课程的内容应是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4)在选择课程结构进行重建时,应该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5)各科目课程设置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已有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2、正确答案:((1) 材料中的教师运用了启发性教学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 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 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材料中,这位教师在第一堂课中提出的问题:“‘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出现了课堂“冷场”的局面,这是由于没有 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教学反思后的第二堂课上,学生们能够紧跟问题思考,最后“纷纷举手并给出自己的答案”,这说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成功地调动了起来,证 明教师的启发有了效果 (2)材料中的教师运用了循序渐进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 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材料中,第一堂课中教师的问 题之所以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正是因为他直接把难题摆了出来,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导致的;改进后的第二堂课中,教师先问了容易的问题,学生们做出回答 之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到目标问题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教师的问题 (3)材料中的教师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 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 识的能力材料中的教师在第一堂课中的问题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是因为“强项”这个词被单独拿出来直接让学生解释,学生无法联系已有的经验而到了第二 堂课,教师先问了“你们的强项是什么?”当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强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刚才说的“强项”是什么意思。

这成功地让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 起来,因此,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接下来也就可以与课文原意对比了,本节课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