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能力检测试卷A卷 附解析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姓名:_______考号: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阶段性2、小林诚实内向,谦虚勤奋,且具有亲和力,这些描述说明( )A.性格特征 B.能力 C.气质 D.认知3、中学生晓涛时而温和,时而暴燥;时而欢乐,时而忧郁这说明晓涛的情绪具有( )A、两极性B、适应性C、复台性D、社会性4、旧的的制度下,可能出现新的教育萌芽,新的制度下,也可能存在旧教育的延续这种现象表明教育发展有( )A.相对独立论B.历史局限性C.社会制约性D.社会能动性5、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班主任工作的思想B.班主任工作的目的C.班主任工作的内容D.班主任工作的方法6、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将系统论的方法引入教育改革,提出的教育理论是( )。
A、教育过程化理论B、最近发展区理论C、建构主义教学理论D、范例教学理论7、小明看书时可以“一目十行”,而小华则“一目一行”这反映了他们在哪种注意品质上存在差异?( )A、注意广度B、注意分配C、注意稳定D、注意转移8、“终身化”的教育特征出现在( )A、古代社会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社会D、现代社会9、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六三分段设置 B.五四分段设置 C.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 10、孔子曰:“上好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是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段话表明孔子施教内容( )A.责任性 B.脱离社会生产 C.具有全面性 D.结合社会生产11、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 )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隐性课程12、小亮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能够把各种解决逐一列出并加以尝试,最终找到一个最佳解法小亮的这种解题方法属于( )A.启发式B.推理式C.算法式D.归纳式13、如果让六个月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
说明(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B.遗产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D.遗传素质决定论人发展的最终结果14、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这表明了教育具有( )A.依附性B.永恒性C.继承性D.时代性15、中学生晓波通过物理实验发现,钟表的摆动幅度不取决于钟摆的材料或重量,而是取决于钟摆的长度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晓波的认知发展水平已达到(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6、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 )A.乌申斯基B.皮亚杰C.维果斯基D.鲁利亚17、学校德育工作中经常采用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分的德育方法属于( )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C榜样示范法 D品德陶冶法18、罗森塔尔效应说明,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是( )。
A.教师的人格特点B.教师的教学水平C.教师对学生的期望D.教师的威信19、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B.公共关系C.行政工作D.总务工作20、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21、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倡导的是( )A发现学习理论 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C教学与发张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统一性2、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S-R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过程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4、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2、简述我国当前教育的方针的基本内容3、简述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4、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 今词义的区别,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 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 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答道: “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请运用有关教学原则对此材料进行分析评价2、一位高中女生接受心理时的自述:进入高三以来,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迎接高考的氛围中,时常感觉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惴惴不安。
我常常想到高考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躁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集中我怕老师提问,老师一叫我回答问题不论是能答上来还是答不上来,回答时总是语无论次而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考试时常因为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到心跳加速,头脑发胀,昏昏沉沉结果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老师,你说我能改变这种情况吗?问题: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方法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B2、答案:A性格特征3、A4、A5、B6、A7、A8、答案:D9、C10、答案:B脱离社会生产11、答案:A12、C13、A14、【答案】C15、D16、C17、B18、C19、A20、B21、C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具有统一性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多种基本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四种成分既各有其重要地位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品德的完整面貌。
学生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四种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2、正确理由: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犀,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3、(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教育,从逻辑上既是特殊的实践,又是特殊的环境由于这种特殊性,使得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因此,题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4、正确答案:(正确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动机本身不属于行为活动,它是行为的原因,不是行为的结果;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而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内化学说,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具体地说,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宣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3、(1)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心班主任工作;(3)品行端正,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教育思想端正,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能力;(5)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
4、 压力是人们对刺激产生的一种心理与生理上的综合感受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心理压力源: (1)认知:信息太多或太少,目标模糊、不确定,时间紧,难以选择或没有选择等,都会导致压力的产生 (2)情绪:恐惧、焦虑、悲伤、愤怒,厌倦产生的动机冲突等也会导致压力 (3)人格因素:易敏型人格或抑郁型人格容易产生压力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提供 生理压力源:(1)生理性:睡眠缺乏、疲劳等 (2)环境:噪音污染、空气污染、过度拥挤等 社会压力源:(1)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剥夺了个性的发展;(2)家庭压力: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等;(3)工作压力:职业发展、人际沟通、人际相处等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正确答案:((1) 材料中的教师运用了启发性教学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 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 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材料中,这位教师在第一堂课中提出的问题:“‘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出现了课堂“冷场”的局面,这是由于没有 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教学反思后的第二堂课上,学生们能够紧跟问题思考,最后“纷纷举手并给出自己的答案”,这说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成功地调动了起来,证 明教师的启发有了效果。
(2)材料中的教师运用了循序渐进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 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材料中,第一堂课中教师的问 题之所以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正是因为他直接把难题摆了出来,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导致的;改进后的第二堂课中,教师先问了容易的问题,学生们做出回答 之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到目标问题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教师的问题 (3)材料中的教师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 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 识的能力材料中的教师在第一堂课中的问题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是因为“强项”这个词被单独拿出来直接让学生解释,学生无法联系已有的经验而到了第二 堂课,教师先问了“你们的强项是什么?”当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强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刚才说的“强项”是什么意思。
这成功地让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 起来,因此,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接下来也就可以与课文原意对比了,本节课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1)考试焦虑的典型表现包括:①心情极度紧张,情绪波动,比如“时常感觉心烦意乱”②生理反应强烈,比如“心跳剧烈”,“身体不舒服的燥热”,“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③思维刻板,比如“思维不受控制,注意力不集中”等④心情慌乱,比如“整天惴惴不安”⑤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比如“学习有好有坏”⑥害怕老师提问,比如“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2)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①学校方面的原因,比如班级的排名,老师的关注等等②家庭方面的原因,比如父母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父母的严格要求等③社会方面的原因,比如社会舆论的影响,考试成绩代表个人成就④学生自身的原因,比如学习动机过强,不当的归因等3)改善考试焦虑的方法包括:①积极强化比如做对题目以后,给予正强化还可以交给学生学会运用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来鼓励自己,减少压力②系统脱敏法可以将学生的考试焦虑由低到高划分成多个等级,然后结合放松训练等犯法,让学生逐步适应每一级的焦虑水平,最终克服考试焦虑。
③代币奖励法,用一些符号、工具作为去的成功的指标,每做好一件事情,就给学生一个代币,随着代币的增加,逐步减缓焦虑情绪④认知疗法,比如理性情绪疗法改变学生一次考不好,众身无望的看法⑤人本主义疗法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确定,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