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单元过关检测:第4章生态环境保护含答案

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82.50KB
约7页
文档ID:4310345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单元过关检测:第4章生态环境保护含答案_第1页
1/7

第四章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第1~2题1.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2.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解析:第1题,对照图中该时间段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知,原始林地比重锐减,耕地比重迅速增加,因此可判断出该区域经历了大规模垦殖的过程第2题,1900年之后,耕地比重下降,草地比重相对恒定,次生林地比重渐增,说明该地正在实施“退耕还林”的措施答案:1.B 2.D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第3~4题3.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4.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 D.人类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植被的破坏解析:第3题,主要考查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土壤盐碱化知识的再现能力这里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如果经常大水漫灌,易导致土壤盐碱化第4题,B处为毛乌素沙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植被的破坏答案:3.C 4.D下图示意我国南、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读图完成第5~6题5.制约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A.降水 B.温度C.地形 D.光照6.北方农牧交错带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C.土地荒漠化严重 D.湿地大面积消失解析:第5题,读图分析可知,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降水第6题,由于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较少,加上人类大规模的垦殖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答案:5.A 6.C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图)是我国新增的4处重要湿地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软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的7公顷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鹤读下图,完成第7~8题7.与图中4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D.都濒临长江,常因长江洪水泛滥而积水8.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  )A.修筑梯田,种植作物,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B.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D.加大保护投入,建湿地公园,增加收入解析:第7题,图中4处湿地虽在长江两侧分布,但因地势较高,因此长江洪水泛滥并不能导致四地积水第8题,在坡度大的山坡上任意修筑梯田、种植作物,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可以从打坝蓄水、建造湿地公园、发展旅游等方面进行湿地保护和发展经济答案:7.D 8.A读“某一时期内黄河入海口海岸变迁示意图”,完成第9~10题9.图示时期内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的趋势及主要原因分别是(  )A.逐渐增大 黄河含沙量大,大量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淤积严重B.逐渐减小 黄河入海口流水侵蚀严重C.逐渐增大 为促进经济发展,在黄河入海口附近围海造陆D.逐渐减小 为加快对外交往而开挖海岸,修建港口10.黄河入海口每年新增许多湿地,关于湿地生态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热容量减小,温差减小 ②保持生物多样性 ③涵养水源 ④使黄河入海泥沙大大减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9题,由图中海岸线位置的变动可知,图示时期内,黄河三角洲面积在逐渐增大,这主要与黄河泥沙在入海口附近大量沉积有关第10题,湿地具有涵养和净化水源、调节气候(热容量增大,温差减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对入海泥沙则无多大影响答案:9.A 10.B有人说,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优质水稻若申请专利,他将超过比尔盖茨成为全球首富,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水稻良种是利用我国西南深山的野生水稻基因杂交产生的据此完成第11~14 题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重大,人类应加以保护B.人类只需要保护对人类有贡献的物种C.解决粮食问题,发展农业生产不需要科技创新D.以上说法都不对12.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优质水稻的实验地点应在(  )A.西北地区,温差大,有利于水稻中营养物质的积累B.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紫外线强,可促使水稻基因突变C.海南岛,生长期长,可缩短实验的时间D.东北地区,可利用肥沃的黑土地培育优质水稻13.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反映了(  )。

A.要保护全球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B.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资源储备的一种方式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D.生物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无限的14.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A.我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B.国家政策和措施C.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D.农业技术进步解析:第11题,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应加以保护;物种的作用不仅仅是对人类的影响,还有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人类不能仅保护对人类有贡献的物种;要解决粮食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就要科技创新第12题,生物育种应在低纬度地区进行,因为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可加快育种速度第13题,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正反映了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资源储备的一种方式第14题,农业技术进步是杂交水稻成功进行的基础答案:11.A 12.C 13.B 14.D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5~16题15.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C.草场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16.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之间 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第15题,四个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且都有山地或丘陵的分布,具备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第16题,B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河流多为内流河答案:15.B 16.D读下图,完成第17~18题17.该区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 B.草场退化C.生物多样性锐减 D.土壤侵蚀18.与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无关的因素是(  )A.夏季多暴雨 B.黄土土质疏松C.植被破坏严重 D.春季多大风解析:第17题,通过经纬网图以及河流形态分析,此图范围为山西、陕西两省,属于黄土高原区本区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土壤侵蚀第18题,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和夏季多暴雨是本区城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答案:17.D 18.D(2011天津文综)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完成第19~20题19.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20.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A.c B.d C.e D.f解析:d、g均为山地、丘陵地带,降水多,以林地为主;a、b均为绿洲;c为典型草原;f为林草过渡地带; e处冰川广布,水源充足,为众多大江、大河发源地答案:19.D 20.C二、综合题(共40分)21.(10分)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解析:第(1)题,A支流上游有居民点与化工厂,产生的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会对河流产生污染,从而导致水质破坏,河流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第(2)题,B流域依据地形差异布局不同的农业类型,平原区布局种植业,丘陵处布局果园,海拔最高处布局林地,呈现出一幅立体农业景观,这对于整个B流域的生态环境有较大的维护作用林地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由于整个流域绿地面积增多,流域小,气候也会有明显的改善从山区渗透的地下水水质较好,从而提高了河流水的水质,再加上林地有保持水土作用,减少了河流水的泥沙含量,从而利于改善河流水水质。

答案:(1)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水质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22.(15分)读“我国土地荒漠化扩大影响因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过度樵采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过度樵采最为有效?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2)简要分析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3)为了杜绝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现象,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我国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解析:第(1)题,解决过度樵采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因地制宜地利用沼气、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种植薪炭林,推广省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是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和规模的全球性第(2)题,注意从自然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要从多方面组织答案答案:(1)因地制宜利用沼气、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种植薪炭林,推广省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2)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大风;地表植被稀疏,沙源丰富 (3)退耕还林还草,合理确定载畜量,实行划区轮牧和禁牧;依法加强对草场资源的管理23.(15分)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1)说出A区域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2)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说明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3)比较D、E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可直接看出A区域生态问题该区域地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降水多,容易导致表层土壤流失第(2)题,两地土壤侵蚀危害不同的原因主要与两地的地形、气候、土地生产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第(3)题,森林在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不同答案:(1)土壤侵蚀石漠化(或土壤贫瘠)2)B区域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3)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