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07讲收入分配理论、现状

沈***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281.07KB
约47页
文档ID:138919877
第07讲收入分配理论、现状_第1页
1/47

1劳 动 经 济 学朱亚男2013年4月2第八章 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趋势、成因及对策第一节第一节 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第二节第二节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第三节第三节 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 3第一节第一节 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1.1 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1.2 收入不平等测量的含义及难点收入不平等测量的含义及难点1.3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1.4 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 41.1 1.1 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库兹涅茨的倒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型曲线:l主要观点:主要观点: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的经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决定收入分配不平等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决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程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起初上升,继而下降起初上升,继而下降。

l影响:影响:引起发展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激发引起发展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激发了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变动的了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变动的长期趋势的研究长期趋势的研究51.1 1.1 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对库兹涅茨倒对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检验型曲线的检验:l横截面经验性检验横截面经验性检验l假设:假设: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当于一国处在不同发展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当于一国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利用当代同一时期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阶段,利用当代同一时期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别资料进行分析的国别资料进行分析l结论:结论:广泛地支持了倒广泛地支持了倒U假说假说l纵向时序论证纵向时序论证l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基本支持倒基本支持倒U假说假说l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的经济增长率,并非以社会收入分高的经济增长率,并非以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扩大和恶化作为条件,像台湾、伊朗和韩配不平等程度的扩大和恶化作为条件,像台湾、伊朗和韩国,低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改善国,低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改善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如印度、秘鲁和菲律宾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如印度、秘鲁和菲律宾/斯里兰卡、斯里兰卡、萨尔瓦多等国。

萨尔瓦多等国61.1 1.1 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全球的收入差距扩大:全球的收入差距扩大:l美国:美国:从从1968年以来美国的收入差距变动改变了方向,从过去的趋势年以来美国的收入差距变动改变了方向,从过去的趋势性下降,改变为趋势性上升,基尼系数显著增长(如下表所示)性下降,改变为趋势性上升,基尼系数显著增长(如下表所示)l全球全球:基尼系数也发生了剧烈变动根据世界银行专家布兰科基尼系数也发生了剧烈变动根据世界银行专家布兰科米兰诺米兰诺维奇基于各国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数据进行的测算,全球基尼系数从维奇基于各国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数据进行的测算,全球基尼系数从19881988年的年的0.6250.625上升到上升到19931993年的年的0.6590.659,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动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动lSala-i-Martin estimates the worlds Gini coefficient fell to 0.63 in 1998 from 0.66 in 1970.Economic Trends By Peter CoyBusiness Week,JUNE 17,2002.l 1967 年 1999 年 男性 0.314 0.408 女性 0.298 0.344 71.2 1.2 收入不平等测量的含义及难点收入不平等测量的含义及难点测量的对象:测量的对象:家庭的个人收入家庭的个人收入l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收入的来源,劳动的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收入的来源,劳动的收入或非劳动的收入;二是家庭人口的数量。

收入或非劳动的收入;二是家庭人口的数量测量的难点:测量的难点:报酬涵盖的范围难以确定报酬涵盖的范围难以确定l改革前,收入来源几乎全部来源于劳动收入,改革前,收入来源几乎全部来源于劳动收入,收入来源单一,范围清楚收入来源单一,范围清楚l改革后,报酬收入水平提高很快,而且报酬改革后,报酬收入水平提高很快,而且报酬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度外的收入急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度外的收入急剧增长,测量困难增长,测量困难81.3 1.3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改革前改革前:l总体上总体上: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状况表现为较为严: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状况表现为较为严重的平均主义格局重的平均主义格局l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主要表现为低水平下的高度平均,主要表现为低水平下的高度平均,1978年,城镇基尼系数在年,城镇基尼系数在0.160.17之间l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主要表现为地区(社区)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区(社区)内部高度平均主义和地区(社区)之间的明显的收入差高度平均主义和地区(社区)之间的明显的收入差距并存的特点距并存的特点1979年省际之间人均收入的基尼系年省际之间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数为0.14,相当于当年全国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的,相当于当年全国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的65%。

l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分配主要表现为显著的收入差距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分配主要表现为显著的收入差距的特点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货币收入为农村居年城镇居民的人均货币收入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民的人均纯收入的2.4倍91.3 1.3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改革后:改革后:l总体:总体:居民个人收入分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居民个人收入分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l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表现为表现为1984年前的相对稳年前的相对稳定和定和1984年后的跳跃式上升从年后的跳跃式上升从1978年到年到1984年,城年,城镇基尼系数基本稳定在镇基尼系数基本稳定在0.16的水平上从的水平上从1984年开始,年开始,基尼系数已升到基尼系数已升到1999年的年的0.295l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除了个别年份有所下降,表现除了个别年份有所下降,表现为持续平缓上升为持续平缓上升l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上升的趋势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上升的趋势城镇农村人城镇农村人均名义收入比率均名义收入比率1988和和1995年的全国基尼系数分别为年的全国基尼系数分别为0.382和和0.452。

101.4 1.4 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改革前,城镇职工的工资差别经历了一个不断下降的过程改革前,城镇职工的工资差别经历了一个不断下降的过程改革后,工资差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改革后,工资差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主要表现在行主要表现在行业、地区、产权属性、职业和员工个人之间工资的差距明业、地区、产权属性、职业和员工个人之间工资的差距明显扩大行业工资差距变化:行业工资差距变化:由由19781978年的年的2.162.16倍,上升到倍,上升到 20012001的的 2.862.86倍0.000.000.500.501.001.001.501.502.002.002.502.503.003.003.503.5019781978 19851985 19871987 19891989 19911991 19931993 19951995 19971997 19991999 20012001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倍数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倍数111.4 1.4 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的变化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的变化:由:由19851985年的年的2.072.07倍,扩大到倍,扩大到20012001年的年的2.752.75倍。

倍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倍数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倍数 最高地区工资 最低地区工资 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之差别倍数 1985 1967 950 2.07 1989 2997 1559 1.92 1995 9279 4134 2.24 1997 11459 4870 2.35 2001 21781 7908 2.75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6,1998,2002的数据整理而得12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工资差别变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工资差别变动:1984198420012001年间,集体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一直低于国年间,集体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一直低于国有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并且国有企业职工与非有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并且国有企业职工与非国有企业职工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工资差别国有企业职工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工资差别图表见下页)(图表见下页)不同职位或不同岗位工资差距的变化:不同职位或不同岗位工资差距的变化:l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制度工资同一等级内标准工资由制度工资同一等级内标准工资由3 3倍降到倍降到2.72.7倍,但由于倍,但由于“制度外收入制度外收入”的影响,总体差距实际的影响,总体差距实际在不断扩大。

中央企业的差距已上升为在不断扩大中央企业的差距已上升为1313倍l非国有领域:非国有领域:员工的薪资差异呈现随职位上升而拉大员工的薪资差异呈现随职位上升而拉大的趋势的趋势1.4 1.4 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131984198420012001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工资差别倍数及工资差别比率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工资差别倍数及工资差别比率1.4 1.4 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 年份 国有与集体单位的工资差别倍数 国有与其他单位的工资差别倍数 国有与集体单位的工资差别比率 1984 1.274969 0.986641 0.274969 1986 1.294872 0.868017 0.294872 1988 1.299439 0.777918 0.299439 1990 1.358715 0.764647 0.358715 1992 1.364628 0.725668 0.364628 1994 1.478274 0.761187 0.478274 1996 1.459786 0.760199 0.459786 1999 1.479564 0.869163 0.479564 2000 1.525391 0.869629 0.525391 2001 1.627785 0.920758 0.62778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14第二节第二节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2.1 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2.2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152.1 2.1 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动l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不仅进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不仅进入了入了“产值的服务业化产值的服务业化”,而且进入了,而且进入了“劳劳动力的服务业化动力的服务业化”,从工资水平来看,服务从工资水平来看,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其平均工资要低于制业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其平均工资要低于制造部门(可变工资高于制造部门),故造部门(可变工资高于制造部门),故服务服务部门就业增加也加剧了收入的不平等部门就业增加也加剧了收入的不平等。

l争论:争论:服务部门的兴起而产生的这种就业的服务部门的兴起而产生的这种就业的变化,仅能解释整个收入不平等加剧的一小变化,仅能解释整个收入不平等加剧的一小部分16对技术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对技术劳动力需求的增长l由于对技术劳动力的需求的增长,大学生的工由于对技术劳动力的需求的增长,大学生的工资在资在20世纪世纪80年代后稳定增长,导致年代后稳定增长,导致技术雇员技术雇员和非技术雇员工资差距逐步拉大,扩大了收入和非技术雇员工资差距逐步拉大,扩大了收入的不平等的不平等l技术雇员需求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雇员需求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l第一,新技术出现后,行业内对于新技术的需求上第一,新技术出现后,行业内对于新技术的需求上升,必然需要那些相对来讲受过更高教育的人升,必然需要那些相对来讲受过更高教育的人l第二,产品需求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变动对劳动第二,产品需求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变动对劳动力派生需求的移动,有利于雇佣高比例的技术雇员力派生需求的移动,有利于雇佣高比例的技术雇员的行业的劳动力需求水平的上升的行业的劳动力需求水平的上升2.1 2.1 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17国际贸易和工会主义国际贸易和工会主义l从从80年代开始,美国面临着激烈的进口竞争,大大减少年代开始,美国面临着激烈的进口竞争,大大减少了一些高工资、工会化行业的劳动力雇佣,由于工会会了一些高工资、工会化行业的劳动力雇佣,由于工会会员的工资很难下降,所以在工会化行业劳动需求出现了员的工资很难下降,所以在工会化行业劳动需求出现了大面积的缩减,转移出来的雇员增加了低工资行业的劳大面积的缩减,转移出来的雇员增加了低工资行业的劳动供给。

出现了工资向下的压力出现了工资向下的压力家庭组成的变化家庭组成的变化l例如离婚、分居、婚外恋和结婚年龄的推迟,导致了单例如离婚、分居、婚外恋和结婚年龄的推迟,导致了单亲家庭的出现和转变,而这些家庭很显然收入要低同亲家庭的出现和转变,而这些家庭很显然收入要低同时,高收入男性和高收入女性的结合比例也在增加,这时,高收入男性和高收入女性的结合比例也在增加,这更加剧了高收入与低收入家庭之间的差距更加剧了高收入与低收入家庭之间的差距2.1 2.1 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18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变化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变化l美国技能雇员和非技能雇员在劳动力供给组成中的变美国技能雇员和非技能雇员在劳动力供给组成中的变化,主要与化,主要与20世纪世纪7080年代婴儿高峰期出生的劳动年代婴儿高峰期出生的劳动力,以及妇女劳动力涌入劳动力市场有关力,以及妇女劳动力涌入劳动力市场有关l缺乏经验和技术的工人数目的上升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缺乏经验和技术的工人数目的上升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和认识的联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和认识l第一,这一数量上升会提高所有产业的低工资雇员相对第一,这一数量上升会提高所有产业的低工资雇员相对于高工资雇员的比例。

于高工资雇员的比例l第二,在各个低工资劳动力市场中,年轻雇员和缺乏经第二,在各个低工资劳动力市场中,年轻雇员和缺乏经验的女工的增加,会降低这些市场中雇员的相对收入验的女工的增加,会降低这些市场中雇员的相对收入2.1 2.1 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19全球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全球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l由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由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发达国家的发达国家的高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拥有者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而非熟练技高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拥有者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而非熟练技术工人因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而受到损害术工人因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而受到损害l发展中国家的高人力资本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利益,其收入在较发展中国家的高人力资本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利益,其收入在较低的起点上得到增长,国内的一些技术和非技术工人由于其较低低的起点上得到增长,国内的一些技术和非技术工人由于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收益但农业部门很难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收益但农业部门很难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l 有的研究认为,各国的收入差距变化有好的迹象。

参见美国商业周刊文章Economic Trends 2.1 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20小结:小结: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是影响工资和就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是影响工资和就业的基本力量业的基本力量l美国劳动力市场上报酬差距扩大的主要现象,有美国劳动力市场上报酬差距扩大的主要现象,有三三个基本的经济模型个基本的经济模型能够对此加以解释:能够对此加以解释:l一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供给较之受高等教育的劳动一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供给较之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的供给要快力的供给要快,这使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走低这使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走低l二是制度力量的变化比如,在美国,工会化程度的下降,二是制度力量的变化比如,在美国,工会化程度的下降,使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特别是生产工人的报酬减少使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特别是生产工人的报酬减少l三是对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的需求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三是对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的需求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需求增加更多动力需求增加更多2.1 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212.2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增长和发展l农村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的扩大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的扩大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主要表现在农业和非农业劳动人口之间收入的差距农业和非农业劳动人口之间收入的差距上。

上l在城镇经济中,国有经济本身由于发展而引起的城镇居民在城镇经济中,国有经济本身由于发展而引起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要远远小于非国有经济由于制度和政策因收入差距扩大,要远远小于非国有经济由于制度和政策因素所引起的差距扩大素所引起的差距扩大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极大扩大了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极大扩大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国民经济不同产业发展不平衡,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国民经济不同产业发展不平衡,也是也是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l地区工资差别地区工资差别与地区间在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用地区人均与地区间在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用地区人均国民收入衡量)、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制造业中的就业人国民收入衡量)、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制造业中的就业人数)、与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地区平均教育水平)等有关数)、与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地区平均教育水平)等有关22制度或体制性因素制度或体制性因素l主要集中表现在主要集中表现在行业性垄断经营、制度外收入、按行业性垄断经营、制度外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分配这三个方面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上这三个方面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上l行业垄断性经营的形成,既有生产要素占有的初始行业垄断性经营的形成,既有生产要素占有的初始不平等的原因,也有制度障碍的原因。

不平等的原因,也有制度障碍的原因l从从19891989年开始,行业工资差别基本上保持升幅在年开始,行业工资差别基本上保持升幅在竞争性的市场条件下,行业间工资差别是由行业的竞争性的市场条件下,行业间工资差别是由行业的产品供求状况、劳动力供求状况、行业资本构成的产品供求状况、劳动力供求状况、行业资本构成的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等主要因素所引起的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等主要因素所引起的但是在非竞争性市场,垄断利润往往是行业工资差但是在非竞争性市场,垄断利润往往是行业工资差别的主要来源别的主要来源2.2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23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l主要涉及到主要涉及到税收、农副产品价格调整、住房改革、灵税收、农副产品价格调整、住房改革、灵活的工资体制、事业单位创收活的工资体制、事业单位创收等方面的政策的制定与等方面的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有着重要的影响出台,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有着重要的影响l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城镇居民,而税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城镇居民,而税收远高于城镇居民,强化了收入不均等程度远高于城镇居民,强化了收入不均等程度l国家国家对农副产品价格的控制对农副产品价格的控制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收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

入增长幅度l公有住房的分配公有住房的分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单位职工之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单位职工之间、不同地区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均等问题间、不同地区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均等问题l20世纪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为调动单位和个人积极性的年代中期政府为调动单位和个人积极性的“创收创收”政策,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增加单位收入政策,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增加单位收入制度外收入制度外收入”有效解释了单位间职工收入的差距有效解释了单位间职工收入的差距2.2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24劳动力市场因素劳动力市场因素l主要涉及到主要涉及到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力流动以及教育和人力资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力流动以及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本投资收益率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l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力供求状况: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稀缺,普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稀缺,普通劳动力,出现劳动力,出现“无限供给无限供给”的局面,普通劳动者的市场价格的局面,普通劳动者的市场价格出现向下竞争态势,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的两极分化出现向下竞争态势,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的两极分化。

l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向城镇的流动,会有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向城镇的流动,会有助于助于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同时,这种流动增加了城镇劳;同时,这种流动增加了城镇劳动力市场中非技术劳动力的供给,压低了工资率,从而动力市场中非技术劳动力的供给,压低了工资率,从而扩大扩大了与技术工人间的收入差距了与技术工人间的收入差距l教育收益率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教育收益率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在劳动力收入中的作用,在劳动力收入中的作用,通常是通过受教育年限和通常是通过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工作经验”体现的2.2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25第三节 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3.1 3.1 平等与效率的认识平等与效率的认识3.2 3.2 美国和世界的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美国和世界的收入分配差距调节3.3 3.3 关于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程度的判关于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程度的判断断3.4 3.4 国内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政策国内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政策 263.1 平等与效率的认识制定收入分配政策的难点制定收入分配政策的难点,首先要涉及到有关公首先要涉及到有关公平和效率问题的认识平和效率问题的认识。

公平可以从下述角度来理解:公平可以从下述角度来理解:结果的公平;起点结果的公平;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的公平;过程的公平l结果的公平,国际上认可的综合的衡量尺度是基尼系结果的公平,国际上认可的综合的衡量尺度是基尼系数一般而言,在一般而言,在0.20.2之下,人们认为这种收入分配就之下,人们认为这种收入分配就是高度的平等,而是高度的平等,而0.20.20.40.4是低度的不平等是低度的不平等,0.4,0.4以上以上就是高度的不平等了就是高度的不平等了l倡导结果公平的原因:倡导结果公平的原因:涉及到涉及到“价值的价值观价值的价值观”问题,问题,收入分配和收入的再分配建立在效率和平等这一价值收入分配和收入的再分配建立在效率和平等这一价值的理念之上的理念之上,收入差距不能太大所隐含的价值准则是,收入差距不能太大所隐含的价值准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社会准则一种人道主义的社会准则273.1 平等与效率的认识机会公平机会公平l机会不平等细分为机会不平等细分为自然天生的机会不平等和后天外部环境原自然天生的机会不平等和后天外部环境原因造成的机会不平等因造成的机会不平等l解决起点的不平等较之解决结果的不公平的更为复杂而困难,解决起点的不平等较之解决结果的不公平的更为复杂而困难,关注结果的不平等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未来更好地解决起点关注结果的不平等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未来更好地解决起点的不平等。

缓解后天外部环境原因所带来的机会不平等,甚的不平等缓解后天外部环境原因所带来的机会不平等,甚至也有助于缓解自然天生的机会不平等至也有助于缓解自然天生的机会不平等过程公平过程公平l在人们的经济活动过程中,经济生活规则或者人们的行为方在人们的经济活动过程中,经济生活规则或者人们的行为方式对最终社会及个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平等影响式对最终社会及个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平等影响l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构造,社会收入的再分配,乃至于社会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构造,社会收入的再分配,乃至于社会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机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机制,则会使穷者不再变穷则会使穷者不再变穷283.2 美国和世界的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美国美国l政府立法,间接加以调节政府立法,间接加以调节l承认和维护工人工资的集体交涉权利,有利于改变工人在承认和维护工人工资的集体交涉权利,有利于改变工人在企业中的弱势地位,提高工资水平企业中的弱势地位,提高工资水平l建立最低工资法规,并依照市场生活费用等指标定期进行建立最低工资法规,并依照市场生活费用等指标定期进行调整l规定对超过所谓规定对超过所谓“正常正常”工作小时的劳动,需付额外工资。

工作小时的劳动,需付额外工资l通过税收、加大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等直接的管通过税收、加大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等直接的管理措施实施控制理措施实施控制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政府调节收入差距措施,政府调节收入差距措施的主要有两个特点:的主要有两个特点:l一是广泛运用税收手段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一是广泛运用税收手段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l二是广泛行使社会保障职能二是广泛行使社会保障职能293.3 关于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程度的判断“两极分化论两极分化论”:两极分化正开始在我国出现两极分化正开始在我国出现“两极未分化论两极未分化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基尼系数要达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基尼系数要达到0.5以上的水平才算得上是两极分化,实际上我国还以上的水平才算得上是两极分化,实际上我国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因此进入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因此进入20世纪世纪90年代以后年代以后中国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中国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30“两极未分化论两极未分化论”者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度的评价者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度的评价l“适当论适当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总体状况大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总体状况大致是适当的。

是适当的l“失当论失当论”:有的从静态的横向比较角度,把收入有的从静态的横向比较角度,把收入分配差距的失当表述为分配差距的失当表述为“过高过高”;有的从动态的纵;有的从动态的纵向比较角度,把收入分配差距的失当表述为向比较角度,把收入分配差距的失当表述为“恶恶化化”l“价值判断论价值判断论”:从收入分配差距的大小来测度收从收入分配差距的大小来测度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否,必须引入价值判断标准,而基入分配的公平与否,必须引入价值判断标准,而基尼系数只是对收入分配状况的客观判断尼系数只是对收入分配状况的客观判断3.3 关于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程度的判断313.4 国内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政策 原则:原则:l在初次分配领域,应坚持在公平基础上的以效率为主在初次分配领域,应坚持在公平基础上的以效率为主的分配原则,主要由市场调节;在再分配过程中,坚的分配原则,主要由市场调节;在再分配过程中,坚持效率基础上的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强化政府调持效率基础上的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强化政府调节具体措施:具体措施:l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l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如打破不必要的行政垄断和市场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如打破不必要的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垄断,建立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

建立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l完善和加强我国的税收政策加快个人所得税、消费完善和加强我国的税收政策加快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的改革,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等税的改革,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等l救助社会贫困层,保障贫困家庭救助社会贫困层,保障贫困家庭l促进公平竞争,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公平竞争,完善劳动力市场32差别倍数(极值比)差别倍数(极值比)收入等分法收入等分法收入的频数分布收入的频数分布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附录81:收入差距的衡量方法 33差别倍数(极值比)差别倍数(极值比)l定义:定义:差别倍数指个人或家庭的最高收入差别倍数指个人或家庭的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间的比例与最低收入之间的比例l含义:含义:反映居民收入极值之间的相对差距反映居民收入极值之间的相对差距附录81:收入差距的衡量方法 34收入等分法收入等分法l计算方法计算方法:先将收入数据由高到低排列,再分为五个:先将收入数据由高到低排列,再分为五个等分或十个等分;然后,将处于每个十分位或五分位等分或十个等分;然后,将处于每个十分位或五分位上的收入数据进行对比,或者对个人或家庭收入的最上的收入数据进行对比,或者对个人或家庭收入的最大和最小的十分位数或五分位数进行比较。

大和最小的十分位数或五分位数进行比较l举例:举例:选取国家统计局历年来选取国家统计局历年来“城市居民家庭收支抽城市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资料样调查资料”中的家庭收入数据采用其中的两种收中的家庭收入数据采用其中的两种收入衡量指标:入衡量指标: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和平均每人年可支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和平均每人年可支配收入配收入进行比较分析进行比较分析附录81:收入差距的衡量方法 35附表附表81 根据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部根据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元)计算的收入等级年收入(元)计算的收入等级 附表附表8 82 2 根据城镇家庭平均每人根据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元)计算的收入等级可支配(元)计算的收入等级 收入数据所处的位置 年份 第 10 个十分位上(a)第 1 个十分位上(b)比例:(a)/(b)1985 1383.72 482.76 2.87 1990 2675.64 859.92 3.11 1996 9250.44 2453.62 3.77 2001 15219.98 2834.70 5.37 收入数据所处的位置 年份 第10个十分位上(a)第 1 个十分位上(b)比例:(a)/(b)1985 1276.20 437.40 2.92 1990 2447.92 761.16 3.22 1996 8432.96 2156.12 3.91 2001 15114.85 2802.83 5.39 附录81:收入差距的衡量方法 36收入的频数分布收入的频数分布l计算方法:计算方法:将数据按收入高低分组,各组界限和落将数据按收入高低分组,各组界限和落在每个区间的人数或户数构成频数分布。

在每个区间的人数或户数构成频数分布l表示方法:表示方法:用直方图描述,还可以计算众数、中位用直方图描述,还可以计算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等指标对分布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数和均值等指标对分布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l众数众数:在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值;:在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值;l均值均值:总收入除以总人数后得到的算术平均数;:总收入除以总人数后得到的算术平均数;l中位数中位数:将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处于数据系列中央的:将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处于数据系列中央的收入值附录81:收入差距的衡量方法 37举例:附表附表83 1987年按照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分组的户数分布年按照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分组的户数分布 附 图 8 1 按 每 月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分 组 的 户 数 分 布 图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元)60元及以下 6070 7080 8090 90100 100110 110120 120130 130140 140150 150元以上 户数 9627 5175 4800 3975 2793 2001 1429 996 670 365 1042 附录81:收入差距的衡量方法 38变异系数变异系数l计算方法:计算方法:l其中,其中,YiYi为总人口中的第为总人口中的第i i个人所获得的收入;个人所获得的收入;n n为为总人口数;总人口数;Y-Y-为总人口的平均收入。

为总人口的平均收入l“方差方差”只能反映收入差距的绝对水平,而不能反只能反映收入差距的绝对水平,而不能反映收入差距的相对水平可以用映收入差距的相对水平可以用“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来反来反映相对收入差距映相对收入差距变异系数变异系数”通常以标准差与均通常以标准差与均值之比表示值之比表示nYYii2)(方差nYYYVCii2)(1.附录81:收入差距的衡量方法 YYY39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l计算方法:计算方法:l把社会各居民的收入按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把社会各居民的收入按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l用横坐标表示累积的人数(或户数)百分比,用纵用横坐标表示累积的人数(或户数)百分比,用纵坐标表示累积的收入百分比,当累积量不断变化时,坐标表示累积的收入百分比,当累积量不断变化时,就可以画出从坐标原点(就可以画出从坐标原点(0,0)到点()到点(1,1)的一)的一条单调上升,下凹的曲线,即是洛伦兹曲线条单调上升,下凹的曲线,即是洛伦兹曲线l如图中(见下页)的如图中(见下页)的L曲线即为洛伦兹曲线,曲线上曲线即为洛伦兹曲线,曲线上任一点表示相应的人口比重所占有的收入份额任一点表示相应的人口比重所占有的收入份额。

附录81:收入差距的衡量方法 40当收入绝对平均时,洛伦当收入绝对平均时,洛伦兹曲线是连接(兹曲线是连接(0,0)和)和(1,1)两点的直线)两点的直线OA,也称也称绝对平均线绝对平均线当收入绝对不平均时,洛当收入绝对不平均时,洛伦兹曲线为折线伦兹曲线为折线OBA,也也称称绝对不平均线绝对不平均线洛伦兹曲线的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就越不平均大,收入分配就越不平均附图附图82 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 附录81:收入差距的衡量方法 41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提出的反映收入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数量指标分配平均程度的数量指标l计算方法:计算方法:夹在绝对平均线夹在绝对平均线OAOA和洛伦兹曲线和洛伦兹曲线L L之间的面之间的面积积S S1 1与三角形与三角形OABOAB的面积之比,计为的面积之比,计为G Gl当当G0时,表明收入分配处于绝对平均状态;时,表明收入分配处于绝对平均状态;l当当G1时,表明收入分配处于绝对不平均状态时,表明收入分配处于绝对不平均状态l现实中,基尼系数总是在现实中,基尼系数总是在0与与1之间的l含义:含义:l基尼系数的值越小,洛伦兹曲线越趋近绝对平均线,表基尼系数的值越小,洛伦兹曲线越趋近绝对平均线,表明社会总收入的分配越平均;明社会总收入的分配越平均;l基尼系数的值越大,洛伦兹曲线越趋近绝对不平均线,基尼系数的值越大,洛伦兹曲线越趋近绝对不平均线,表明社会总收入的分配越不平均。

表明社会总收入的分配越不平均附录81:收入差距的衡量方法 42案例82:20世纪初美国教育收益的变化背景背景:在在19141914年,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职位是需要高中文年,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职位是需要高中文凭的,他们得到的报酬大大超过体力工作者那时候,凭的,他们得到的报酬大大超过体力工作者那时候,办公室女性员工比女性生产工人多挣办公室女性员工比女性生产工人多挣107107的工资,的工资,而男性办公室文员比男性生产工人多挣而男性办公室文员比男性生产工人多挣7070的工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2020世纪世纪2020年代早期,这年代早期,这种收益下降得很快,以致于到了种收益下降得很快,以致于到了19231923年的时候,读高年的时候,读高中的收益对女性来说只有中的收益对女性来说只有4141,而男性只有,而男性只有101043案例82:20世纪初美国教育收益的变化分析:分析:经济的变化相对地增加了这些工人的需求经济的变化相对地增加了这些工人的需求1910年后的年后的20年的时间里,在美国办公室雇员占年的时间里,在美国办公室雇员占所有雇员的比例上升了所有雇员的比例上升了47由于高中教育对民。

由于高中教育对民众的开放,一个更重大的变化是高中毕业生的供众的开放,一个更重大的变化是高中毕业生的供给,它抵消了需求的变化给,它抵消了需求的变化从从1910年到年到1930 年,由高中毕业生构成的劳年,由高中毕业生构成的劳动力的比例上升了动力的比例上升了130在20世纪早期和晚期,世纪早期和晚期,对更高教育程度工人的需求的相对增长是极其相对更高教育程度工人的需求的相对增长是极其相似的,但不同的是教育的收益发生了变化似的,但不同的是教育的收益发生了变化44附录83:关于浙江缩小党政机关部门收入差别的调查现象:许多看上去同等级别的部门其实际地位和所得利益现象:许多看上去同等级别的部门其实际地位和所得利益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别,有的差别已大到了平级官员无法正有的差别已大到了平级官员无法正常调动的程度如辽宁某县发生过公安局副局长调任司法常调动的程度如辽宁某县发生过公安局副局长调任司法局副局长后,对县委书记怀恨在心,以致买凶杀人局副局长后,对县委书记怀恨在心,以致买凶杀人分析:分析:目前目前公务员收入的差异显然不是国家统一发放的工公务员收入的差异显然不是国家统一发放的工资造成,资造成,而主要来自财政上的预算外资金:一是各种各样而主要来自财政上的预算外资金:一是各种各样的行政收费项目,主要集中在公安、建设、工商、房管、的行政收费项目,主要集中在公安、建设、工商、房管、教育等所谓教育等所谓“肥差肥差”部门;二是来自下属实体这一变相的部门;二是来自下属实体这一变相的部门部门“自留地自留地”,它们在其主管部门的,它们在其主管部门的“势力范围势力范围”中享中享受着优先、甚至垄断所得的暴利。

受着优先、甚至垄断所得的暴利45附录83:关于浙江缩小党政机关部门收入差别的调查浙江的措施:浙江的措施:l对预算外资金实行统一管理,浙江的省、市、县三级对预算外资金实行统一管理,浙江的省、市、县三级已基本都建立了会计核算中心,将全省已基本都建立了会计核算中心,将全省47004700多家机关多家机关单位的财政支出纳入了核算中心的计算机数据统计系单位的财政支出纳入了核算中心的计算机数据统计系统从20012001年底开始采取年底开始采取“削峰填谷削峰填谷”的财政手段,的财政手段,对各单位公务员的收入差距进行有机的调节,把收入对各单位公务员的收入差距进行有机的调节,把收入高的单位高出的那部分奖金调节给收入水平低的单位高的单位高出的那部分奖金调节给收入水平低的单位深层次矛盾:深层次矛盾:l如何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问题,避免滑向如何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问题,避免滑向平均主义的老路平均主义的老路l勤政和廉政如何同步抓的问题某些单位出现勤政和廉政如何同步抓的问题某些单位出现“不作不作为为”、“少作为少作为”的思想4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曾湘泉主编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47复习思考题1.1.如何认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如何认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2.802.80年代以来美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什么?年代以来美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什么?3.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工资差距扩大的特点、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工资差距扩大的特点、原因是什么?因是什么?4.4.国内外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有哪些?国内外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有哪些?5 5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平均主义还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平均主义还是差距过大?是差距过大?。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