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3年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豆***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21MB
约147页
文档ID:166910594
2023年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_第1页
1/147

第一章1.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材分析本课选择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本章章名“运动的描述”点明本章学习的内容是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时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要理解这些物理量一方面必须理解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质点是高中物理中介绍的第一个物理模型,对的理解质点的概念是学习后面运动学知识的重要前提,而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将该物体忽略次要因素突出重要因素,当作质点进行研究,对更好的进行物体运动描述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由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在对物理的运动情况进行描述前一方面必须要建立参考系,而所研究的运动形式以直线运动居多,所以用坐标系分析物体位置的变化会更加直观形象,所以本节课在讲授质点和参考系知识的同时,也添加了坐标系这一新内容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 理解质点的定义和条件,知道质点是一个抱负化的物理模型,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并初步掌握在哪些情况下把物理当作质点2、 知道什么是参考系,理解参考系选取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3、 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同时也会用二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1、 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这一抱负化模型,初步掌握通过科学抽象来抓住物体本质建立物理抱负化模型的方法2、 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事例中体验运动描述的相对性3、 体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质点模型的建立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之一-------科学抽象渗透研究问题时突出重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和科学思维方法2、 通过学习和体会“参考系的选取不同对运动的描述可以不同”培养学生运用观测和比较研究物体运动的习惯,提高对周边世界的结识本领3、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生,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爱好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坐标系的思想方法难点:什么情况下把物体当作质点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正式的第一节物理课,这些刚从初中迈入高中的学生,自身对物理存在一定的排斥,特别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认为物理难理解,对物理心存恐惊所以在第一节课如何让这些学生体会到物理的趣味性,学习物理的意义及学习物理的方法也是本节课必须完毕的任务。

质点这块内容是学生刚接触到的知识,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这块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应当还不是很难,所以本块知识更注重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爱好在初中的学习中,关于参考系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初中的知识都只是浅显的,这块知识应注重学生进一步进一步应用坐标系这块知识相对前面的质点参考系较简朴,但是让学生体会建立坐标的必要性,及学会自己建立坐标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难点教法分析由于质点模型是高中物体提出的第一个抱负物理模型,所以对质点概念的提出我重要是结合身边熟悉的实例逐步展开,让学生体会忽略大小和形状的必要性,明白何时可以把物体当做质点来解决参考系概念的提出也重要是根据图片展示具体事例的分析,让学生通过讨论给出自己的见解,明确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准确而全面表述的习惯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 物体和质点【教师演示】: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羽毛举高后释放,让学生认真观测羽毛的运动情景教师提问】:羽毛在下落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回答羽毛的下落情况教师演示】:教师将美丽的竹蜻蜓双手一搓,竹蜻蜓飞到学生中间教师提问】:竹蜻蜓的运动和羽毛的运动同样吗?它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合作讨论得到结果:既有向前的飞行,又有自身的转动。

课件演示】:通过大屏幕播放各种各样物体的运动:雄鹰拍打着翅膀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火车在田野里高速行驶,刘翔箭一般冲向终点线学生总结以上运动都是机械运动,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点评提问】:本章重要讲述物体(机械)运动的描述,提问学生能否用具体而准确地描述这些各种各样的物体上每个部分的运动?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实验思考,描述物体运动的困难和麻烦出在哪里?能否克服这些麻烦? 学生总结归纳:具体描述的困难就在于物体有自己的大小和形状教师点评】: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一些问题的描述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可忽略,如教练研究刘翔跨栏的动作要领;裁判根据田亮在空中翻滚的动作打分时,大小和形状就起了关键作用教师提问】:提问学生举出生活中,尚有哪些问题大小和形状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提问是不是我们研究的所有问题,大小和形状都起关键作用而不可忽略?并提问为什么,举出事例创设情境【视频播放】:1、地球绕太阳公转2、远洋航行的轮船,指挥部要拟定它在海洋中的位置3、从斜面上滑下的木块4、火车从重庆开往上海的途中【合作讨论】:在情境一中研究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情境二中研究轮船的位置坐标;情境三中研究木块的运动;情境四中研究火车全程所用的时间,在以上四种情境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没有影响?【教师总结】: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研究物体运动中处在次要因素,则该物体可用一个有质量的点代替,从而使问题研究简朴化,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最后对质点进行定义,同时特别强调质点是有质量的点。

例题讲解】:例1:到底哪些物体可当作质点?1、研究雄鹰飞翔的距离 2、研究雄鹰飞翔的姿态3、研究刘翔跨栏的动作 4、研究刘翔跨栏时间5、研究地球自转 6、研究地球公转【总结】:可以当作质点不是由什么物体(大小,形状)决定,而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看形状和大小仔研究物体在运动时是否为次要因素例2:可以将乒乓球比赛中对手打出的乒乓球当作质点?【总结】:乒乓球的旋转和路线在比赛中对于参赛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若研究物体旋转,则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不可忽略,其没有指明具体研究对象例3:下列物体能否当作质点1、书本通过A点所用时间 2、研究书本移动距离3、火车过桥时间【总结】:质点-忽略次要因素,突出问题的重要方面,“抱负化“的物理模型并不是很大的物体就不能当作质点,也不是很小的物体就一定能当作质点,关键看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研究物体的运动中是否为次要因素,或判断物体做如何的运动,能否选一个点来代替二、 参考系【图片展示】(1)坐火车旅行图片(2)运动员跳伞图片(3)地球绕太阳转动图片引导学生设想:你和一位同伴正坐在这辆火车上,铁路边的人看到火车中的乘客是什么情景,而同伴认为你是如何的。

地面上的人观测跳伞运动员运动是如何的下落情况,而飞机驾驶员看跳伞运动员是如何下落的地球在绕太阳转动,而我们却没感觉到这又是为什么学生讨论,思考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教师点评】虽然说物体的运动是永恒的,但在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却又总是相对于其它物体而言的,这便是运动的相对性所以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即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一方面要选定“某个其它物体”做参考,参考系是任意选取的,但要使所研究问题简朴化然后再观测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选定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如何变化根据以上分析,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例题讲解】例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什么?例2.坐在美丽的校园内学习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时,我们感觉是静止不动的这与诗句里的描述是否矛盾?说明理由例3.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_________A.可以任意选取 B.是一定的例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测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其结果:_______A.一定不同 B.也许不同 C.一定相同【教师点评】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运动,都应当弄清楚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比较才故意义!参考系选择得当就会使问题研究变的简洁、方便!比如,一个星际火箭在刚发射时,重要研究它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所以把地球选作参考系,但是,当火箭进入绕太阳运营的轨道时,为了研究的方便,便将太阳选作参考系。

为研究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选地球作参考系最方便再如,初中有这一问题,有一队伍正在匀速前进,通讯员从队尾匀速行至队首,再从队首行至队尾,求时间这一问题我们选择队伍作参考系就非常方便因此,选择参考系是研究问题的关键之一三、 坐标系坐标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坐标位置标示:XA=3m,XB=-2m例1:如右图所示,某人从学校门口A处开始散步,先向南走了50m到达B处,再向东走了100m到达C处,最后又向北走了150m到达D处,则A、B、C、D各点的位置如何表达?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学生的描述在生活中可以简朴表白意思的,但严格地说是不准确的,对于上述问题有下面的解决方式:可以A点位坐标原点,向东为x轴正向,向北为y轴正向,则各点坐标分别为:A(0,0)、B(0,-50m)、C(100m,-50m)、D(100m、100m)第一节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能1.结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3.结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朴应用。

过程与方法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抱负化模型的方法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敢于探索的精神2.渗透抓住重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新课教学一、物体和质点问题: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引导学生分析:1.描述起来有什么困难?2.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解决?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解决?小结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一种抱负化的模型,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重要因素(质量)的解决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3.一个物体能否当作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4.一个物体能否被当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当作质点学生讨论:1是不是只有很小的物体才干看作质点?2.地球的自转和转动的车轮能否被看作质点?3.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二、参考系导入坐在教室里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是静止的,却不知道他们都在绕着太阳在高速运动着,这里面蕴含了什么问题呢?学生活动让学生观测图1.1-3和1.1-4,阅读图右文字,回答以下问题1.得出什么结论?2.就图1.1-4能否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跳伞者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和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小结1.参考系是参照物的科学名称,是假定不动的物体2.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3.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学生讨论: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2.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上述三例中,各个物体的运动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考系的。

三、坐标系创设实例:从一中到冶浦桥的公交车或刘翔的110m栏提出问题:如何定量(准确)地描述车或刘翔所在的位置教师提醒:你的描述必须能反映物体(或人)的运动特点(直线)、运动方向、各点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应当包含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2.对于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取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选取计时起点为坐标轴的原点单位长度的选定要根据具体情况3.位置的表达方法,例:x=5m学生讨论:假如物体在平面上运动(例如滑冰运动员),我们应如何建立坐标系?小结可以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此时可以用(x,y)表达物体的位置巩固练习1.下列物体能看做质点的是 ( )A.沿着斜面下滑的木块 B研究斜面上的木块是下滑还是翻滚C电扇的叶片 D自转中的地球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对的的是( )A.地球很大,一定不能看做质点 B原子核很小,一定能看做质点 C。

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中,有时可看做质点,有时则不可看做质点 D质点是一种抱负化模型,无实际意义3.下列说法中对的的是(    )A研究物体的运动,一方面必须选定参考系B参考系必须选择地面C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时,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所得出的关于物体运动的结论是相同的D选取不同的参考系,所得出的关于物体运动的结论也许是不同的4.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为(    )A船和山       B山和船C地面和山      D河岸和流水布置作业教材第13页问题与练习1.2 :1时间和位移 一、教学目的1. 知道时间与时刻的含义及它们的区别,学会用时间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时间与时刻2. 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和联系3. 知道矢量和标量,能区分矢量和标量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时间与位移两个概念的学习,学会运用对比的科学方法对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进行区分,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培养自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严密性四、教学内容: 一、时间与时刻师: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自然离开不了时间,我们的生活与时间这个词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经常这样说“汽车的开出时间是12点50分” “汽车在某站停留的时间是10分钟”。

那么这两句话中的“时间”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呢?生:不是,第一句中的“时间”是某一时刻,某一瞬时;第二句中的“时间”是指一段时间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用物理学严谨的语言对时间定义时刻:指某一瞬时,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所经历的各个状态先后顺序的标志时间: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间用来表达事物运动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长短的量度012345768我们可以用一个时间轴来表达理解记忆:时刻相应于时间轴上一个点,时间对就于时间轴上两点之间的线段 时间=末时刻-初时刻 补充说明:师:一方面时间轴的正方向是不能变的,由于时间不会倒流那原点在何处呢?时间的起点?开天辟地?师:当然不是,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的若我选此刻为原点,那下一秒就是坐标1秒,那上一秒呢?应当是负1秒,所以时刻可以是负的如公元前22023关于时间的几种说法:第3秒末=第4秒初 第2秒=第2秒内(夸大记忆,如第2秒可以记成第2天,第2 年) 前3秒=前3秒内放大理解法:如有同学不知道第2秒是时刻还是时间,那我们可以将秒放大至天或月或年,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比如学生一定知道第2年是第2个一年,是一年时间,不是时刻例1、下列说法对的的是( )BCA. 时刻表达时间极短,时间表达时间很长。

B. 某人跑步成绩13秒是时间C. 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均表达时刻D. 1min只能提成60个时刻例2、对的的是( )ACA. 物体在5秒时指的是物体在5秒末时,指的是时刻B. 物体在5秒内指的是在4秒末到5秒末这1秒的时间C. 物体在第5秒内指的是在4秒末到5秒末这1秒的时间D. 第4秒末就是第5秒初,指的是时刻 二、位移师:运动表达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如何在数学坐标系中表达物体的位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该如何表达? 如图所示A12师:两人分别从O点沿曲线1,2运动到A点,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路程(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不同,但在整个过程中它们的初末位置相同,也就是说整个过程它们的位置变化相同(开始在A,最后在B)我们该如何来描述这样一个位置的变化呢?师:能用我们初中学过的路程来描述这们的位置变化吗?比如路1路程100米,路2路程200米假如你告诉别人只要从O点出发走100米就能到A点,那别人能了解你的位置变化情况吗?能找到A点吗?生:不能师:所认为了可以很好地表述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位置的变化,物理学中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位移定义:位移 :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用S表达单位:米(m)位移与路程的比较:路程位移定义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个有向线段大小有有方向无有联系|位移|≤路程 当物体单向直线运动时才等于从一点到另一点位移一定,但路程却有无数个三、标量与矢量 物理学中把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如位移)叫做矢量,以前我们学过的有大小无方向的量叫做标量举例:矢量:力、位移 标量:长度、时间、质量、温度等不同点: 1) 矢量有方向而标量没有2) 运算法则不同写出法则并举例:1、 先正东走3米,再向正北走4米,求整个过程的位移(作图得以此说明运算法则不同)例3、对的的是( )B. 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C. 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D. 物体通过一段路程,其位移也许为零E. 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但其位移也许相同 BCD 例4、一支队伍前进时,通信兵从队尾赶到队首又立即返回,当通信兵回到队尾时队伍已经前进了200m,求整个过程中通信兵的位移 200m 四、一维坐标系中如何描述位移 123-1-2ABCA B C 位移分别为SAB=4m,方向与正方向相同 SBC=2m,方向与正方向相反仔细观测发现 :位移=末位置坐标-初位置坐标SAB=XB-XA=3-(-1)=4mSBC=XC-XB=1-3=-2m大家可以看到,算下来结果有正负之分假如是正的就表达跟正方向相同,假如是负就表达跟正方向相反。

例5:一质点沿东西方向做直线运动,先从A运动到B,位移大小为30m,方向向东;接着由B运动到C,位移为40m,方向向西,求从A到C过程中质点的位移和路程解:小球的位移可以直接根据概念来看出发点和终点,也可以用矢量相加法则加五、一维坐标中矢量加减的等效简便法:大家也许觉得矢量相加也未免太麻烦了吧!是不是我们以后解题都得这样画图啊?大家不必紧张,我们高中阶段学习的大部分是直线运动,对于同一直线上的矢量相加减我们有一个等效简便的方法一、向东的5加向东的3等于向东的8二、向西的5加向西的3等于向西的8三、向东的5加向西的2等于向东的3四、向西的5加向东的2等于向西的3发现规律:同向相加,和的大小为前两个矢量大小之和,方向不变;反向相加,和的大小为前两个矢量大小之差,方向与大小较大的那一个矢量方向相同这样运算法则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对,它就跟初中学过的带正负号的加减法法则类似(符号相同的相加,符号不变,大小为两加数绝对值之和;符号相反的相加,大小为两加数绝对值之差,符号与绝对值大的那个数的符号相同)同向vs同号?反向vs异号?灵感:假如用正负号来表达方向,同号表达同向,异号表达反向,那计算是不是简朴多了。

如何实现刚才的想法呢?很简朴:直线运动不是有两个方向吗?设其中一个为正方向,同向为正,异向为负,将复杂的矢量运算变成简朴的带正负号的数学加减法得到的结果假如为正,说明跟正方向同向,假如为负,说明跟正方向反向于是上题的解法为:一、向东为正则+5加+3等于+8,结果为正表达方向与正方向相同,向东二、向东为正则-5加-3等于-8,结果为负表达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向西三、向东为正则+5加-2等于+3,结果为正表达方向与正方向相同,向东四、向东为正则-5加+2等于-3,结果为负表达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向西注意:正方向的选择是任意的牢记只合用于直线运动例6、再解上题!比较大小:(正东为正)-6m与5m哪个位移大?此后的学习啊,自己一定要带好头,坚持每题先设正方向给学生引导作用板书一、时间与时刻 1、时间: 2、时刻: 3、时间轴 4、关于时间的几种说法 5、放大理解法 例1、2二、位移 1、定义: 2、位移与路程的比较三、标量与矢量 不同点1、2 例3、4四、一维坐标中如何描述位移 例5五、一维坐标中矢量加减的简便法 例6(新法解上题)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能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达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相应关系6.初步了解矢量与标量不同的运算法则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问题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概念,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化的解决方法2.会用坐标表达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3.会用矢量表达和计算质点的位移,用标量表达路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2.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教学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对的结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达位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提问一个走读生,上学的时候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在路上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走的?什么时间到校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要想清楚地描述物体运动情况,仅仅用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物理量新课教学一、时间和时间间隔在一开始学生的回答中,学生离家和到校所相应的是时刻概念,在路上所用的时间就是时间间隔,它等于两个时刻之差。

假如建立一个表达时间的一维直线系,则在这个坐标系中,时刻用点表达,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之差,用线段表达学生讨论如图所示,物体沿直线从O点开始运动,假如各点之间的时间间隔都是一秒,则下列各说法中分别表达哪一点或线段OABCDE前3s内:第2s内:(第)2s末:第3s初:第二个2s内:二、路程和位移重新讨论提问学生的问题,问学生为什么不从此外一条路走?学生会不久回答此外一条路远,那么从不同的途径走就没有相同之处吗?当然有,那就是初始位置和末位置是相同的,所认为了准确描述这两种运动,就需要引入两个不同的概念小结1.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达,即物体位移的大小由初末位置决定,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问题:物体的位移大小有没有等于路程的情况?答: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课堂训练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关系的对的说法是( )A. 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B. 物体沿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C. 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位移也许相同D. 物体通过一段路程,位移不也许为零三、矢量和标量象位移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象路程这样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问题:回忆初中所学过的物理量,说明它们是标量还是矢量  答:温度、时间、质量、密度等是标量,速度是知量  问题:我们知道,假如一个口袋中本来有20kg大米,再放入10kg大米,口袋里共有30kg大米那么假如一个物体第一次的位移大小为20m,第二次的位移大小为10m,则物体的总位移是不是30m呢?  问题:阅读教材的思考与讨论,能否得出分位移和合位移的关系?并由此得出知量运算的一般法则(实验班)教师总结  1.当两个矢量共线时,可以用算术运算,但一方面要设定正方向  2.当两个矢量不共线时,合矢量和分矢量必将构成一个三角形,它们分别是三角形的三条边  3.不共线矢量的运算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又叫三角形定则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问题:要想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怎么办?答:对于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可以用直线坐标系来描述在直线坐标系中,位置用点来描述,记为x=?;位移是位置的变化,记为Δx,Δx=x2-x1分析讨论:一个物体从点沿直线运动到点,已知点的坐标为,点的坐标为,求物体的位移?负号的含义?能否在直线坐标系中表达出来?  小结:物理中矢量的正负不表达大小,只表达方向,当规定了正方向后,正值表达与正方向同向,负值表达与正方向反向。

反之亦然巩固练习1.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对的的是( )A. 位移的大小和路程总是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B. 位移描述直线运动,路程描述曲线运动C. 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路线D. 运动物体的路程总大于位移2.一个质点在x轴上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如下表(质点在每一秒内都做单向直线运动)时刻01234位置坐标/m05-4-1-7(1)几秒内位移最大A1s内    B2s内    C3s内    D4s内(2)第几秒内位移最大(    )A第1s内    B第2s内    C第3s内    D第4s内(3)几秒内的路程最大(    )A1s内    B2s内    C3s内    D4s内(4)第几秒内的路程最大(    )A第1s内    B第2s内    C第3s内    D第4s内3.某人沿着半径为R的水平圆形跑道跑了1.75圈时,他的(    )A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3.5πR   B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RC路程为3.5πR、位移的大小为   D路为0.5πR、位移的大小为布置作业教材第 页教学后记: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一、目的规定1、理解速度的概念(1)知道速度是表达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2)明确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和单位;(3)知道速度是矢量.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明确瞬时速率,知道速率和速度的区别.3、初步运用极限思维方法理解瞬时速度.二、重点难点重点:速度概念。

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三、教学过程:1、 多媒体演示不同物体的运动,引出速度概念百米竞赛汽车的运动火箭的运动 2、速度:速度是表达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表达速度,则有 v=s/t 单位:m/s速度不仅有大小,并且有方向,是矢量,速度的方向跟运动的方向相同.3、平均速度(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运动的快慢限度不变,位移s跟 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成正比,即速度v恒定.(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比值s/t不恒定.(3)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用 v- 表达,有 Vv- =s/t显然,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与时间间隔t(或位移s)的选取有关,不同时间t(或不同位移s)内的平均速度一般是 不同的.例题1:下边是京九铁路北京西至深圳某一车次运营的时刻表,设火车在表中路段做直线运动,且在每一个车站都准点开出,准点到达.a.火车由北京西站开出直至到达霸州车站,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大?b.火车由霸州车站开出直至到达衡水车站,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大?Sc.在零时10分这一时刻,火车的瞬时速度是多大?北京西↓深圳自北京西起公里站名北京西↑深圳22:180北京西 -6:3523:30 3292霸州 225:200:08 11147任丘 394:361:39 45274衡水 103:04…………解:a.北京西→霸州 位移s=92km 时间t=23:30-22:18=72min=1.2h ∴ v- =s/t=92/1.2=76.67km/h b. 霸州→衡水 位移s=274-92=182km 时间t=1:39-23:32=2:07min=2.12h ∴ v- =s/t=182/2.12=85.85km/h c. 在零时10分这一时刻,火车的瞬时速度为零。

例题2.物体沿直线AC作变速运动,B是AC的中点,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60m/s,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40m/s,那么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多少?解:设AC段位移为s,那么通过AB段经历的时间t1=(1/2)s/ v- 1=s/120 s通过BC段经历的时间t2=(1/2)s/ v- 2=s/80 s总时间t=t1+t2=(s/120+s/80) s在AC段的平均速度 v- =s/t=s/(s/120+s/80)=48m/s本题的解答过程告诉我们,求平均速度应严格依据定义进行,不能无根据任意发挥.(比方说用v- =(v- 1+v- 2)/2 )4.瞬时速度、瞬时速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瞬时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为什么要研究瞬时速度?(学生讨论)由于平均速度不能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任一时刻(或任一位置)运动的快慢,而瞬时速度在平常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研究飞机起飞降落时的速度,子弹离开枪口时的速度,人造卫星入轨时的速度等.例题3.一物体从静止出发从某一高度向下竖直下落,它的位移大小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为s=5t2(m)求t1=2 s到t2=3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求t1=2 s到t2=2.1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求t1=2 s到t2=2.01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求t1=2 s到t2=2.001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解:由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式s=5t2可以得到各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v- 1=s/t=5(32-22)/(3-2)=25 m/s v- 2=s/t=5(2.12-22)/(2.1-2)=20.5 m/s v- 3=s/t=5(2.012-22)/(2.01-2)=20.05 m/s v- 4=s/t=5(2.0012-22)/(2.001-2)=20.005 m/s讨论:从上面的计算,会发现什么规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结论:当时间间隔取得越来越短时,物体平均速度的大小愈来愈趋近于数值20m/s,事实上, 20m/s就是物体在2s时刻的瞬时速度,它反映了物体在2s时刻运动的快慢限度.可见:质点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时间间隔趋于零时的平均速度值,用数学语言讲叫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值.(4)瞬时速度是客观存在的.设想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任一时刻没有瞬时速度,则也可以推出在其他的任意时刻都没有瞬时速度,这样,又如何解释物体是运动的呢?(5)瞬时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通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6)如何在s-t图象中结识瞬时速度.讨论:教材第27页第(4)题如图是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哪条直线所表达的运动的速度大?各是多大?解析: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t,由于v是不变的,s与t呈正比例关系,s-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该直线的斜率k在大小上等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显然直线的斜率大于直线的斜率,即v2>v1不难求出 v1=0.75m/s v2=1.5m/s 在变速直线运动s-t图象中,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用图象在该段时间内的割线的斜率k来表达,如图所示在变速直线运动s-t图象中,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可用图象上过该时刻(或该位置)相应点的切线斜率k来表达.如图所示k=tanα=vt(7)用正负号表达速度假如质点做直线运动,可以先建立一维坐标轴,当质点的速度方向与坐标轴的正方向相同时,规定它为正值,而当质点的速度方向与坐标轴的方向相反时,规定它为负值,这样,就可以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达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讨论:v1=5m/s和v2=-10m/s各表达什么意思?谁的速度大?四、课堂小结:     匀速直线运动:v=s/t速度 平均速度 v- =s/tΔt→0 变速直线运动  瞬时速度 v = lim (Δs/Δt) 瞬时速率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三维目的【知识目的】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达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能力目的】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解决,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情意目的】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学方法】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教学难点】1.如何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如何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如何拟定的.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 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朴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教学过程】初始位置/m通过时间/s末了位置/m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20100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10100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500301250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500102500问题1: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问题2: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结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物体运动得慢;问题3:比较B和C谁运动的快,为什么?一.速度1.定义: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表达.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达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式:.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1)、cm/s(或cm·s-1).4.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说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假如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问题: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答:否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达其快慢限度1.平均速度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达. 2)说明: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达其快慢限度表达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限度这事实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当作是匀速运动来解决.b.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朴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问题8: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否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c.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也许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主线区别.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1)定义:运动物体通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2)意义: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3)对瞬时速度的理解: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时的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4)瞬时速度的方向: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通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是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在该点的延伸方向一致))三.速率:1. 瞬时速率1)定义: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2) 瞬时速率的测量:技术上通常用速度计来测量瞬时速率2.平均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NO)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故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义: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率是标量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例题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 )A. 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B. 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C. 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也许是50mD. 假如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也许。

所以选项A、B均错假如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也许为50m,所以选项C对的,假如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对的选项是C、D例2】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s为总位移,t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 全过程的位移s=120m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m/s=2.4m/s*注意: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由全过程的总位移与通过全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得出假如用求速度的平均值去做=2.5m/s这样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可见,平均速度概念与速度的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第四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能1. 了解打点计时器的计时原理,理解纸带中包含的物体运动的信息(时间和位移)2. 会安装并使用打点计时器,理解运用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并会测量瞬时速度3. 明确速度---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并画出该实验的速度---时间图象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自己看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2. 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的运动信息,用数学的方法表述出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决信息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领悟如何间接测量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3. 通过画速度---时间图象培养学生用图象法解决数据的能力,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发展中的作用4. 体验实验中理性思维的重要,即要动手,又要动脑5.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体的运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 感受打点计时器的巧妙设计思绪,体会物理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2. 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并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3. 体验用图象方法描述物理现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意识4. 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别人交流的愿望,并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教学重点1. 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2. 能根据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3. 会用描点法描绘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并从中获取物理信息教学难点解决纸带的方法,用描点法画图象的能力教具准备打点计时器, 学生电源, 导线, 纸带, 刻度尺, 小车细线及钩码, 坐标纸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导入]测定物体的运动速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时.为了简化我们今天只研究物体的直线运动.当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其位移在不断变化,要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一方面要准确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如何记录呢?课堂活动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合作用彩笔和纸带模拟打点计时器.思考1. 彩笔打出的点能不能准确记录纸带的位置?2. 在打点时间间隔大体相同的情况下,纸带拉动的快慢对纸带上点的间隔有无影响?学生讨论:师总结:彩笔打出的点可以记录纸带的位置.但在打点时间间隔大体相同的情况下,纸带拉动的快慢对纸带上点的间隔有影响(拉的越慢纸带上点越密,反之就会越稀疏)考虑到用手打点的时间间隔不能准确相等,所以无法准确测定物体的运动速度.因素在哪?生:因素出在用手打点时的时间间隔不能严格相等,要是有一台打点时间间隔严格相等的仪器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新课教学师: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打点计时器就是可以精确记录时间间隔和位移的仪器.一 电磁打点计时器布置学生阅读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明确打点计时器的结构,个部分的名称,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师总结: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的计时仪器.工作电压为4—6V.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 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点.通电前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并压在复写纸的下面.通电时,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使振动片磁化,振动片的一端位于永久磁铁的磁场中,由于振动片的磁极随着电流方向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在永久磁铁的作用下,振动片将上下振动.其振动周期与线圈中交流电的周期一致,即为0.02s.假如纸带运动振动片一端的振针就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思考:电磁打点计时器用低压交流电源工作,能不能用直流电源呢,为什么?师总结: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是靠交流电的方向改变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方向,从而使振动片上下振动的,且振动片的频率与交流电的频率一致.若使用50Hz的交流电打点周期正好是频率的倒数为0.02s.若使用直流电振动片将无法振动, 打点计时器将打不出点!二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布置学生阅读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明确打点计时器的结构,个部分的名称,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师总结: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可以代替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与电磁打点计时器不同的是: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220V的交流电.使用时将电源插头直接插在交流220V插座内就可以了.点火花打点计时器用墨粉和电火花打点.墨粉盘夹在两条纸带之间,当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会产生高温电火花,高温电火花可以使墨粉汽化在纸带上.当输入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时,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也每隔0.02s打一个点.实验是纸带的两面可以反复使用,注意减少实验成本.思考1:从原理上讲两种打点计时器哪中误差更小,为什么?学生讨论:师总结: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时阻力较大:阻力涉及振针和纸带间的摩擦以及限位孔和纸带间的摩擦.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在使用过程中阻力极小,这极小的阻力来自纸带运动的自身而不是打。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