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粮食流通业态 发展便民服务体系——恩施州粮食流通业态发展有关问题调研(恩施州粮食局)【内容摘要】 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我国新型粮食流通业态迅速发展,对搞活粮食流通、确保粮食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恩施州粮食流通业发展滞后,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本文针对恩施州粮食流通业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推进恩施州新型粮食流通业态发展的思路关 键 词】 粮食 流通业态 发展 调研一、我国新型粮食流通业态发展概述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几年来,我国新型粮食流通业态迅速发展,相继出现了进场交易、网上交易、栈单交易、期货交易、产销区对接、连锁经营、“两代一换”经营、订单农业及加工企业向生产和流通领域延伸等粮食流通新形式,粮油批发交易市场、现代物流、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便民店、“放心粮油”服务社、粮食经营合作社、粮食产销专业协会等新型粮食流通业态应运而生,形成了多种形式、多种业态共存的粮食流通新格局从我省情况看:粮油批发市场建设卓有成效,以武汉华中粮油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各级粮油批发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十二个粮食物流节点正在抓紧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逐步形成;订单农业、粮食产业化发展突飞猛进,以土地流转模式为代表的粮油基地建设已成新潮;“放心粮油工程”建设井然有序,全面铺开;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便民粮店、粮食银行、“两代一换”、粮食经营合作社等新型粮食流通业态已悄然兴起。
四川省国有粮食企业在改革中求生存、谋发展,按“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的思路,巩固发展粮油购销网络,将基层站、点改造为乡村粮油超市和连锁店,以连锁经营为载体让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同时开展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用品等多种经营,在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搞活粮食流通、服务“三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山西省政府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从2008年至2010年每年从省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在全省11个市建设14个区域性放心粮油配送中心,在119个县(市、区)建设133个县级配送中心,在城区和农村建设一大批放心粮油门店或经销店,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规范化的放心粮油经营网络基本形成黑龙江省绥化市积极引导各类资金和主体参与粮食市场购销,大力推进粮食银行、粮食经营合作社、粮食生产销售专业协会等新的粮食流通业态发展,全市已有稳固的粮食经纪人队伍2500多人,粮食中介组织近200家,极大促进了粮食流通湖南省株洲市“粮”出“株洲模式”,将“百亿产业、十亿物流、放心粮油”三大工程建设作为粮食行业“十二五”期间的重中之重新型粮食流通业态的迅速发展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未来粮食流通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对搞活粮食流通、满足市场供给、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市场稳定、保护消费者利益、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粮食生产、确保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以及服务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后,部分地方因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粮食流通业发展滞后,已很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恩施州便是其中之一,这需要我们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明确发展思路,落实发展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二、恩施州粮食流通业现状和问题(一)粮油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1、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网点逐步萎缩随着1998年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2008年实施中心粮库建设以来,恩施州国有粮食企业粮食仓库、门店等资产大量拍卖,集中用于改革改制或中心粮库建设,因此,粮食购销网点、零售门店逐步萎缩到目前为止,全州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网点64个,比1997年末的415个减少351个;粮食经营门店4个,比1997年末的166个减少162个利川、建始、来凤、鹤峰等县市国有粮食企业已没有自己的粮油零售门店从军供站、点情况看,全州现有军供站1个,代供点7个,其中国有粮食企业军供站、点4个,其它3个代供点系受国有粮食企业委托的私营门店2、国有粮食企业功能渐渐弱化由于经营网点逐步萎缩,加之惰性化经营思想的形成,大多数国有粮食企业以单纯的政策性粮油经营管理为唯一职能,功能渐渐弱化,很少或根本不开展自主经营业务,粮食经营量大幅度减少,经营阵地逐渐丢失,主体地位和主渠道作用逐渐丧失,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几年来,全州国有粮食企业粮油购销总量只占全社会粮油购销总量的40%左右,自主经营粮油销售收入比重只占其总销售收入的约50%3、批发市场建设落后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非国有粮食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已成为粮食市场的生力军,经营网点遍及全州各城市和乡镇,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目前全社会各类粮食经营户多达1500余户,其中以粮食经营为主的627户,纳入流通统计范围上报统计报表的307户虽然各类粮食经营户众多,但有一定批发经营量的不到50户,绝大多数粮食经营企业规模小,产销脱节,组织化程度低,物流资源分散,通道网络无序,运输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全州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粮油批发市场二)便民服务体系很不健全,“放心粮油”触角不伸1、粮油超市、便民店和连锁经营发展滞后随着粮油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我州非国有粮油经营户数量剧增,在便民服务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经营户普遍规模不大,服务功能不全,且各自为阵,散马无龙头,没有形成真正的连锁经营网络和便民服务体系国有粮食企业,由于购销网点和零售门店的萎缩,已谈不上连锁经营和便民服务虽然我州以“兴盛福”、“木龙寨”、“土家人”等为代表的特色粮油产品已进入武商量贩、中百仓储等大型连锁超市,但目前全州还没有一家以粮油精品为主规模较大的专业性粮油超市。
2、粮食服务社等社团组织建设有了良好开端,但尚不健全1)除利川市外,恩施州及其它县市均未组建成立粮食行业协会2009年6月,通过利川市粮食局、工商联等单位的积极筹划,组建成立了全州第一个粮食行业协会利川市粮食行业协会的成立,对搭建粮油购销信息平台、搞活粮油流通、优化粮油市场环境、实施“放心粮油”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和服务“三农”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粮食专业服务社、合作社发展缓慢,全州仅有2家:一是2008年4月成立的来凤县新农村粮油服务社,主要开展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品种兑换、配送服务、优质稻基地建设、农资服务、粮油及农副产品购销等业务活动,体现了粮食部门“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宗旨,是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是新时期粮食工作的探索和创新,走出了一条便民、惠农、兴粮之路; 二是2008年6月成立的由龙头企业领办、经销商参与、主要成员为农民的宣恩县木龙寨富硒贡米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优质水稻种植、富硒贡米加工和销售业务,负责为社员采购优质水稻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为社员提供运输、贮藏、包装、技术培训、交流及咨询服务3)粮食经纪人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全州现有粮食经纪人188户,但由于粮食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对经纪人队伍的组织协调和规范管理。
3、“放心粮油”触角不伸,范围不广自实施“放心粮油”工程以来,我州5个国有粮食企业的5个大米产品相继取得湖北省“放心粮油”称号,3个粮油销售店取得湖北省“放心粮店”称号,其中民营超市1个2010年5月,我州8家粮食加工企业取得湖北省首批“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其中私营企业3家),恩施市军粮供应站取得湖北省首批“放心粮油示范销售店”;2011年8月,我州5家粮食加工企业取得湖北省第二批“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均为私营企业),同时来凤县民生粮油批发部取得湖北省第二批“放心粮油示范销售店”至此,全州15家企业取得了湖北省“放心粮油示范企业”虽然我州在“放心粮油”工程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的原因,我州粮油工业自2003年开始从零起步,基础差,“放心粮油”创建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由于国有粮食企业购销网点、零售门店严重萎缩,加之惰性化经营思想的形成和功能的弱化以及老百姓对“放心粮油”价格承受能力限制等多方面原因,“放心粮油”的普及推进工作受到一定影响,目前全州“放心粮油”的普及范围还比较狭窄,未能像供销部门那样,将触角延伸到每个乡镇、社区及村组、街道。
三)仓储物流水平低,现代粮食物流发展滞后1、仓储物流水平低、成本高从粮食仓储物流设施看,除已建成的中心粮库外,目前绝大部分为瓦面仓和木廒仓,数量不多的平房仓也不适应散粮收发的要求,更没有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的立筒仓、浅圆仓,全州粮食几乎100%采用传统的包粮运输方式和肩挑背扛的人工搬倒装卸方式,粮食收购环节基本采用麻袋、塑料编织袋包装,到储存环节再拆包散储,中转和运输环节又转为包装形态,没有散粮汽车运输,更没有散粮火车和船运,整个流通环节需要经过多次人工灌包、拆包和人工搬倒装卸,包装资材耗费大、抛洒损失多、工作效率低、流通成本高2、现代粮食物流项目建设刚刚起步粮食现代物流在我州还是新生事物,只是随着恩施州、利川市两个粮食物流项目的实施才刚刚起步利川粮食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于2007年7月纳入“湖北省粮食物流节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进入国家发改委投资计划笼子,纳入第四批中央扩大内需投资计划的重点项目项目占地面积200亩,计划总投资规模7345万元由于建设资金不足,目前项目第一期工程建设刚刚起步恩施州粮食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启动于2008年7月,也是进入国家发改委笼子的项目之一,项目占地面积140亩,计划总投资规模7022万元。
2010年8月正式动工,目前,“三通一平”工程基本完成,即将进入第一期主体工程建设阶段项目建设资金不足同样是该项目不能迅速展开的主要原因四)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长1、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强由于我州粮油食品工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装备水平较低,生产能力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因此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不够,块头较小,实力弱,辐射作用、引领作用、带动能力不强,缺乏对市场的有效引导和驾驭能力现州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日生产能力200吨以上和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仅3家2、粮油品牌创建力度不够全州粮油品牌多而不响,杂而不精,品牌资源整合、精品名牌创建、特色产品开发的力度不够目前全州获得“湖北名牌产品”的粮油产品只有2个,“木龙寨”富硒贡米和“巴山土家”小杂粮;取得“湖北省著名商标”的粮油产品含白酒在内也只有7个;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国家级品牌还未实现零的突破3、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虽然近几年来我州粮食部门在建立订单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总体来看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紧,联合不够,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长,粮油精深加工、富硒产业开发、循环经济发展不够,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尚未真正形成集粮油“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和“公司+中介+基地+科技+农户+市场”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
三、推进恩施州新型粮食流通业态发展的思路针对恩施州粮食流通业的现状和问题,如何跟上时代步伐,推进新型粮食流通业态发展,值得我们深思一)转变发展观念,加强购销网点建设改造,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过去国有粮食企业购销网点遍及各乡镇,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的形势将赋予乡镇粮食购销网点新的任务、新的使命因此,鉴于我州国有粮食企业购销网点萎缩、功能弱化的实际,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都必须转变思维观念,更新发展理念,改变单纯依靠政策性业务过日子的思想,切实增强自我发展意识,重新认识粮食购销网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集中建设中心粮库的同时,加强乡镇粮食购销网点的建设和改造,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广泛开展自主经营业务,全方位搞活粮食流通,将乡镇粮食购销网点发展成为方便农民卖粮的收购站、普及“放心粮油”的推广站、农业科技应用的服务站、开展“两代一换”业务的便民站、实施连锁经营的网络站和发展订单农业、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发展的工作站,将国有粮食企业的触角延伸到各乡镇乃至村组,以充分发挥国有粮主渠道作用,重新树立国有粮食企业的主体地位各县市必须在城区建设至少一个属于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门店,以确保完成军粮供应、应急响应等政策性业务,并作为国有粮食企业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开展便民服务等新型业务的重要窗口。
二)落实政策措施,积极培育新型粮食流通业态,努力构建便民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具体发展措施,积极培育新型粮食流通业态,努力构建便民服务体系地方政府可从粮食风险金或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拿出一定资金,鼓励和支持粮食企业开展粮食连锁经营,发展便民超市,开办粮食银行、粮食网店,开展代农储存、代农加工和粮食兑换业务,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部队;鼓励和支持经营者建立粮食经营合作社、服务社、粮食产销专业协会、粮食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粮食流通市场中的“润滑剂”、“协调器”、“保险杠”作用;建立激励机制,实施奖励措施,鼓励和支持粮食经纪人开展粮食经营业务,为搞活粮食流通服务三)加强粮油批发市场、现代物流、质量检测“三大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粮食流通水平一是加强粮油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城乡粮油批发市场,使各县市形成一家规模较大、组织化程度较高、产销衔接紧密、通道网络有序的县市级粮油批发市场,各乡镇有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型粮油批发市场二是加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加大对利川市粮食物流中心、恩施州粮食物流中心以及来凤县粮食物流中心三个进入国家发改委笼子的重点粮食物流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将项目建设成为全州乃至整个武陵山区最先进的粮食集散中心,推进粮食物流体系与粮食市场体系衔接,粮食现代物流与粮食新型商流配套,不断提高粮食流通整体效率。
三是以恩施市、利川市两个取得省级计量认证的粮油质量检测站为核心,推进全州粮油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粮油质检机构和检测网络,完善粮油质量检测功能,开展全社会粮油质量检测和品质测报,为保障粮油质量、卫生安全,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和富硒粮油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四)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全面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积极培植龙头企业,逐步壮大企业实力州、县市政府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重点培植1-2家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予以扶持,帮助龙头企业逐步成长、壮大鼓励各种社会资本参与粮食企业改组改造,引导多元化市场主体投资粮食产业,支持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和重组,有效整合优良资产,开发利用优势资源,逐步培育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强力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创建精品名牌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努力开发和培育独具地方特点和文化特色的粮油精品,特别是在富硒粮油食品开发上做文章、下功夫,使我州更多的特色粮油产品成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以及国家级品牌切实加强粮油质量管理,积极组织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达标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确保粮油产品质量过硬、安全放心、绿色环保、营养保健。
三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建立健全以粮油加工企业为龙头,组织化程度较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工、商”和“科、企、农”联接机制,通过这个共同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粮油精深加工,全方位搞活粮食流通,逐步形成“公司+中介+基地+科技+农户+市场”和“产、购、销一条龙,种、养、加一体化”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全面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二○一一年六月十五日(二○一二年五月修改)课题负责人:覃道元;课题组成员:牟建辉,李红兵;主要执笔人:牟建辉;联系:0718-82229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