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京的春节》知识点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39KB
约3页
文档ID:167259928
《北京的春节》知识点_第1页
1/3

6、北京的春节一、重点字词1、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 都熬腊八粥(zhou)o理解: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年”在北 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2、 作者写了老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理解严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 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 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3、 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点?理解: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腊月初就开始了,说明人们很重视春节4、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 农业展览会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 民俗特点,也说明了腊八粥用料之丰富5、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这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理解:这一句是过渡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孩子们的 欢喜,也引起下文大人们的忙乱6、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理解:这句话把过小年形象的说成是过年的“彩排”,说明过小年很热闹, 也预示着春节更加隆重。

7、 认真阅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从哪能体会出除夕热闹?什么叫守岁? 答:A、从“味、色、声”的角度体会除夕真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 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B、从人们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 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7、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理解:“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写出了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有多 么重视,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这也是春节传统习俗得 以代代相传的原因8、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 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x伽)熟技能理解:这句话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优秀品质9、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把“又”字去掉行不行? 理解:不能把“又”字去掉°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 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 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一个“又”字,让人自然回味起春节的前几个高潮,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 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用10、 第十二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的什么风俗?有什么特点? 理解: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主要突出了花灯的数量多、种 类多11、 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理解: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 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 构12、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1],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理解:A、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春节期间观灯逛庙会 的快乐时光,到了正月十九,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下文该写一切归 于正常了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 跃然句子中B、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0、《十六年前的回忆》一、 重点字词书籍shu j「慈祥xidng 幼稚you zhi含糊han hu军阀jun fa 娱乐yd 16不慌不忙bu huang bu mdng僻静pi jing暂时zan sh^ 剧烈ju lie粗暴cu bao吼声hduji^o皮靴p^ xue宪兵xian bing 侦探zhen tan苦刑ku xing严峻ydn jun残暴cdn bao拘留ju lid 啃完 k6n wan 提审 t「sh^n 乱蓬蓬 luan peng peng 沉着 chen zhu6 占据 zhan ju 怒气冲冲 nu qi chong chong 绞刑 jido x^ng 窝头 wo t6u 舅老爷jiu Ido ye抽屉chou ti恐怖kdng bu魔鬼m6 gu丫肥胖fei pang 含糊 h6n hu 一拥而入 yi yong er ru二、 近义词恐怖(恐惧)纷乱(杂乱)慈祥(和蔼)沉着(冷静)含糊(模糊)粗暴 (粗野)严峻(严厉)残暴(残忍)三、 反义词含糊(清楚)粗暴(温和)残暴(仁慈)严峻(和气)。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