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摘要: 学生生活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当前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者只要从正面强化教育、生活实践感化和行为习惯养成三个方面着手,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会对学生成长起到重要作用,从而为学生形成公民意识、规则意识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关键词:养成教育 行为规范 正面教育 生活实践 行为习惯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而如何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遵循养成教育的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教育方法,是学校养成教育的关键 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然而,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发生巨大变革,在此过程中,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落,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打饭排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基本文明行为,本是中学生应当身体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
这种基本文明素质低下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的,更多的是属于教育自身多年来学校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课堂的满堂灌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会“两张皮”,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穿名牌、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彻底改变养成教育的“自然”状态,改变德育工作的被动局面 一、发挥传统德育正面累积效应,塑造优良品质目前,针对我国社会发展现实,道德教育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因为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水准,人们的道德水准不可能超越现阶段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也不能停留在一般人的思想觉悟水平上,应该本着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逐步提高另外伦理道德的核心是讲是非、辨正恶因此要强化正面教育对人的引导、提升作用 ,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青少年可塑性强,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有力时机,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让真、善、美在他们的心中牢牢扎根,不断强化优秀品质的叠加效应,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传统养成教育 (一)班级常规教育一个学生置身于一个班集体中,他的一言一行,势必都会受到这个班级的学习风气、纪律状况、班级集体荣誉感、道德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学校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班级来组织实施的,所以班级的常规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常规教育主要包括纪律教育、习惯教育、日常生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这些主要通过班主任在落实班级常规工作、管理班级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向上意识 (二)主题班会教育组织德育骨干教师,分年级分学期确定重点教育主题,编成主题班会教育体系,供各班团队活动举行主题班会时参考,由班委会负责组织实施、督查,并纳入文明班级量化考核 (三)宣传讲解学校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当前实际情况,相应选取部分内容,编印成专题宣讲材料并采取多种方式予以实施利用每周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专门讲解、引导通过各种主题读书活动、团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活动要求进行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明素质。
(四)影视教育在各学科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所列的有关教育影片和专题片,供初中生有选择观看,及时组织影视的欣赏指导和影评,利用形象教育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五)社会、家庭评价学生行为规范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一个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会教育为必要条件的立体网络教育,需三个方面紧密配合,通力协作,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 构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反馈、评价体系根据家长对学生在社会、家庭中的表现,通过家长会、家访、反馈联系卡等形式,及时捕捉学生行为养成训练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协调三方力量,提高“立体教育”的效果 二、强化德育实践,大力推动养成教育生活化养成教育具有直接性、间接性、长期性我们在搞好正面教育的同时,更要抓好现实生活所蕴含的德育内涵,这是养成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它可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行为养成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里,凡学生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观念,都是养成教育的内容,也是教师可以用来进行教育的有效资源、途径 (一)结果感染性教育在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学生无意识得到的一种学习结果或信息具有直接性、可感性。
如学校的精神,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教师的情感、工作态度,学校的规章制度,家长言行,校风、教风、学风,师生的人际意识、卫生意识、审美情趣等所有这一些,对学生的行为养成都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一种遵纪守法、敬业奉献的为人师表精神,让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教育人、影响人,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同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形象,言行一致,给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华盛顿斯诺荷密司中学校长要全校教师时刻铭记:“我是教师,我的言行会直接影响青年的头脑,反馈于社会我的教学天长地久,影响着人世这段话就极其深刻地指明了教师的神圣职责及其言行对学生、对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感染性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那些隐喻性的、无意识的教学内容、传递形式或手段,如教育教学的方法、师生交往的形式和过程,都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 在教育过程中,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教育气氛,使学生在行为养成过程中感受不到压抑、强迫的约束,尽可能避免单一说教、严厉惩罚等教育形式,切忌当众斥责学生的错误行为,尽力满足学生正当的、合理的需要、情感和求知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感受到与教师的平等、互信关系,能够主动、愉快、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三)背景感化性教育指在教育过程中,学校、班级等构成的整个校园文化氛围,包括校园的美化,教室、宿舍的布置等,它能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教育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对学生行为的养成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树立校训、班训、《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巨幅标牌,悬挂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在教室、宿室设置文化角,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大磁场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受其熏陶、感染和鞭策,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严谨刻苦的学风背景养成教育主要由学校后勤部门和班主任负责施行在施行过程中,应遵循整体性、层次性、教育性等原则,使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其“润物无声”的间接教育作用 (四)学科渗透教育课堂教学既是学科教师传授学科文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道德意识、学习行为的养成过程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努力寻求和挖掘养成教育素材,适时选择联系点和结合点在实施过程中,努力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养成教育内容上升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注意教育方法,做到有机渗透,避免单调说教,抓好经常教育,达到“细水常流”的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反馈,交流,激励。
(五)多样化活动教育它主要指一些配合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具有目的明确、教育影响持久、寓教于乐等特点如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月活动、公民道德教育宣传日活动、文艺汇演、文明礼仪活动等,组织这些活动时要发挥形式多样、趣味性强、学生参与主动性强的优势,促使对学生行为施加影响和学生主动规范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了其它教育方式单一说教的缺点,变简单的灌输为寓教于乐的活动化教育 三、抓好行为习惯养成,夯实优良品质基石常言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说明习惯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同时也是道德形成中最简单的一步,所以抓好习惯养成是学生生活行为规范养成的突破口一)在尊重生命与权利的前提下,把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抓有良好的教育才会有良好的校风,有良好的习惯才会有良好的素质可以说,不重视学生习惯养成的学校教育,不是好的学校教育;不关心孩子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不是好的家庭教育例如,对学校工作的考核,应当重点考察学生的行为习惯,应在自然条件下考察和评估校风状况 (二)从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出发,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必须是具体细致的。
行为要求只有具体明确、目标放低,学生才能很容易接受,执行起来也简单如《弟子规》中倡导的两个好习惯可以视为范例:"出必告,返必面",即外出时必须告知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再如,"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 ,如果听见年长者呼唤人,就应立即代他去叫人如果要找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三)习惯养成贵在协调一致和持之以恒首先,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尽可能形成一致性的教育要求,以学校为龙头,推进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我们必须明白,任何行为习惯都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基础上养成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好行为坚持的时间越久,好习惯养成的程度越牢因此,学校每个学期应重点培养学生养成一两个好习惯,而家庭和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为此目标,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建立有效的协商合作机制,齐心协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道德习惯的培养不能仅仅成为单纯的行为训练过程,而是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要素循环往复的过程培养良好习惯一般需要六个步骤,如认识习惯的重要、制定行为规范、榜样教育、持之以恒的训练、及时评估引导、养成良好的集体风气,等等。
在这个认知过程,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差异与权利,发挥榜样教育作用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教程和方法,而每一个榜样都具有鲜明的个性,都具有良好的习惯引导未成年人发现各类榜样人物的习惯养成经历,其启发性和鼓舞性都是巨大的学生生活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只要从正面强化教育、生活实践感化和行为习惯养成三个方面着手,就可以取得较大效果当然,我们必须警惕把养成教育定位于培养健康人格的教育,从而变相奴役青少年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