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重庆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精***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2.97KB
约29页
文档ID:253611944
重庆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1/29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明朝后期开始,随着大批传教士、商人和使者来到中国,中西关系进入较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和交往的新时期其中传教士的活动尤其引人注目他们大多长期居留中国,遵循“知识传教”的方针,极力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人吸引力较大的早期近代科技知识同时,他们又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介绍到欧洲,内容以哲学、文学、历史为主,也包括造纸、印刷、农艺、医药等科技知识可以说,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初衷,本是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传播基督的“福音”,但客观上却在中西之间架起一道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桥梁明清时期相继来华的传教士数量很多,论其知名度之高、影响力之大,无出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之右者自万历十年(1582年)抵达澳门,到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在北京病逝,利玛窦在中国生活了28年时间。

他交游广泛,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庶人,几乎包括了当时中国各界的知名人物,为中国人直观了解西方的风俗习惯和新奇事物打开了一个窗口他勤奋工作,笔耕不辍,用中文单独或合作撰译著作近20种,如《天主实义》《几何原本》《浑盖通宪图说》《同文算指》等,极力向中国人传授西方的知识和理念毫不夸张地说,在塑造中国早期的“欧洲观”方面,利玛窦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与以前相比,晚明中国人对欧洲的认识和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当时文献中提到欧洲的文字,较前大大增加在致德·法比神父的一封信中,利玛窦谈道:“目前中国人在许多书中涉及我们欧洲的种种,虽然其中有不少夸大不实的记载,但显示出了他们对欧洲地理知识、科学知识的兴趣以及认识上的突破……”而这些记载和突破的产生,十之七八系因利玛窦而起受政治立场、学术观点、接触多少、了解深浅等因素的影响,当时中国人对欧洲的看法比较庞杂赞誉者有之,谴责者有之,冷眼旁观者亦有之但就主流而言,在与传教士接触较多的开明士大夫心目中,欧洲的形象是比较正面的,它不再是荒蛮的异邦,而是文明的乐土在树立欧洲形象方面,利玛窦以其渊博学识和个人魅力做出了惒极贡献据《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述,在一次宴会上,利玛窦与佛教高僧雪浪大师展开辩论并获胜,遂使礼部尚书王忠铭等人的认识发生转变:“他们终于得出结论:他们原先以为是蛮夷之道的,实际上并不如他们所想象的那么野蛮。

拜访内阁大学士沈一贯的时候,利玛窦向他介绍西方风俗,沈一贯得知西方婚姻只是缔结于两个人之间,即便皇室亦是如此,遂对与宴的其他大臣说:“在一个婚姻是如此圣洁的国度里,别的事看来就不用再问了仅此就足以说明其他一切都是规范得多么得当与利玛窦交往甚深的明朝进士徐光启认为天主教可以“补益王化”,几乎把欧洲描述为理想国:“盖彼西洋邻近三十余国,奉行此教,千数百年以至于今,大小相恤,上下相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其久安长治如此利玛窦不但在塑造中国早期的“欧洲观”方面作用巨大,在塑造欧洲早期的“中国观”方面的影响也不容低估他的日记遗稿整理出版后,成为一部“划开中西交通史新时代”的重要著作一些西方学者评价说:“《利玛窦日记》这本书对欧洲文学、科学、哲学、宗教及生活方面的影响,或许要超过17世纪其他任何的史学著作这本书第一次向欧洲全面介绍了中国道德和宗教思想的概念欧洲人也是第一次从此书中知道中国圣人孔子和中国文化的精粹儒家经典可以说,利玛窦对中国的描绘,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欧洲人对中国的想象《利玛窦日记》问世前,欧洲对中国的想象,受到《马可·波罗游记》的巨大影响马可·波罗向西方人展示的,是一个高度理想化、充满神奇色彩的异国形象。

《利玛窦日记》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这一基调,他对中国文明盛赞有加,认为除了还没有沐浴“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柏拉图在《共和国》中作为理论叙述的理想,在中国已被付诸实践”但利玛窦超越马可·波罗的是,他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并试图尽量客观地描述中国各方面的状况,从而为欧洲人在更深层次上了解和把握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尽管有褒有贬,总体来看,利玛窦描述的中国形象是以正面为主的17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场颇成规模的“中国热”,不少政治家和思想家把中国奉为改造欧洲社会的榜样这股热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但利玛窦的著作和书简,无疑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知识背景和理念支撑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与西方“相看两不厌”的时代,持续得不够长久18世纪末,欧洲的“中国热”迅速降温,欧洲人开始以苛刻的态度和憎恶的眼光看待中国在这“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潜藏着殖民者的贪欲与野心而西方的傲慢与偏见,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的蚕食和侵掠,也极大地损害了西方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由此造成的消极影响,迄今尚未完全消除值此利玛窦在北京逝世400周年之际,回顾他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巨大贡献,遥想中西“相看两不厌”的那段时光,希望对中西双方都能有所启示。

选自高寿仙《相看两不厌:利玛窦与中西初识》)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传教士除了传播基督教的“福音”,也极力介绍西方近代科技知识,以此达到增进中西之间相互了解的目的B. 利玛窦在塑造中国早期的“欧洲观”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晚明中国人对欧洲认识上的突破大都因他而起C. 利玛窦认为中国已实践了柏拉图在《共和国》中叙述的理想,这种态度是对马可·波罗笔下中国形象之基调的延展D. 在晚明一些士大夫心中,西方是文明的乐土,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他们自身的开明态度以及他们跟传教士接触较多有关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以及18世纪末西方对中国的‘妖魔化”;背后都隐藏着西方人自己的需求和动机B. 利玛窦撰译《几何原本》《浑盖通宪图说》等著作,以中国人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为切入点传授西方文化,是“知识传教”方针的实践C. 利玛窦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相对客观的描述,因此才能为17~18世纪欧洲“中国热”提供知识背景和理念支撑D. 作者认为在塑造欧洲早期的“中国观”方面,《利玛窦日记》或许要超过17世纪其他任何的史学著作。

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写作目的是以古鉴今,借利玛窦等传教士沟通中西的历史来批判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西方对待中国的傲慢态度B. 本文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第四段列举王忠铭、沈一贯、徐光启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明朝主流士大夫心中欧洲形象是正面的C. 第六段将《利玛窦日记》与《马可·波罗游记》对比,突出了《利玛窦日记》的特点,进而论证了它在中西文化交往上的积极贡献D. 文中“几乎”“迅速降温”“总体来看”等表述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相看两不厌”“补益王化”等表述则凸显了文学性4. 利玛窦在塑造中国早期“欧洲观”及欧洲早期“中国观”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5. 作者最后说道:“遥想中西‘相看两不厌’的那段时光,希望对中西双方都能有所启示请根据材料,谈谈明朝后期中西交往的历史对现在中西国家间的交流有何启示答案】1. A 2. D 3. C 4. (一)在塑造中国早期“欧洲观”方面的贡献:①通过广泛交游知名人士和撰译著作,扩大欧洲知识和理念对中国的影响,极力向中国介绍输出西方文化(近代科技知识)②用自身的渊博学识和个人魅力影响士大夫们的看法,塑造欧洲作为文明乐土的正面形象。

二)在塑造欧洲早期的“中国观”方面的贡献:①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在中国传教的经历,向欧洲全面介绍中国经典和思想文化,影响了欧洲人对中国的想像②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相对客观的描述,为欧洲人在更深层次上了解和把握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5. ①文化交流角度: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多元文化,增加认识和了解,促进文化交流②人才沟通角度:通过知识渊博的专业人士来搭建沟通的桥梁③应秉持的态度:以客观的态度认识和描述他国形象,抛开傲慢与偏见解析】【分析】【导语】本文通过利玛窦在明朝后期中西交流中的突出贡献,探讨了中西文化初识的情况作者详细描述了利玛窦如何通过“知识传教”影响了中国人对欧洲的看法,塑造了西方早期“中国观”文章强调他的著作在中西交流中的关键作用,并以此为例,呼吁中西方以开放态度,加强理解与合作,为现代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历史借鉴的价值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以此达到增进中西之间相互了解的目的”说法错误,依据原文“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初衷,本是……但客观上却在中西之间架起一道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桥梁”可知,“增进中西之间相互了解”是其形成的客观作用,不是他们的主观目的。

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D.“作者认为……”说法错误,张冠李戴由文中“一些西方学者评价说:‘《利玛窦日记》这本书对欧洲文学、科学、哲学、宗教及生活方面的影响,……或许要超过17世纪其他任何的史学著作’”可知,这是其他学者的评价,不是作者自己的观点,且是针对“这本书对欧洲文学、科学、哲学、宗教及生活方面的影响”方面,不是“在塑造欧洲早期的‘中国观’方面”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来批判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西方对待中国的傲慢态度”错误文章的写作目的是“希望对中西双方都能有所启示”,引导人们思考当代的中西交往B.“是为了证明在明朝主流士大夫心中欧洲形象是正面”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此处举例是为了证明“在树立欧洲形象方面,利玛窦以其渊博学识和个人魅力做出了惒极贡献”D.“……等表述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错误迅速降温”不是体现严谨性,而是体现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一)在塑造中国早期“欧洲观”方面的贡献: 扩大欧洲知识和理念对中国的影响:利玛窦通过与上层社会及普通民众的广泛交流,不仅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网,还通过中文撰译了近20种书籍,其中包括《天主实义》《几何原本》等作品。

这些书籍不仅传播了基督教义,还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如数学、天文学等这种知识的传播直接促进了中国人对欧洲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兴趣,提高了欧洲在当时的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塑造欧洲作为文明乐土的正面形象:通过与士大夫阶层的深入交流,利玛窦成功地让一些开明的官员和学者改变了对西方的传统看法例如,他在与佛教高僧雪浪大师的辩论中获胜,使得礼部尚书王忠铭等人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此外,利玛窦关于西方婚姻制度的介绍,也引起了沈一贯等人的赞叹,进一步巩固了欧洲在这些知识分子心中的正面形象 (二)在塑造欧洲早期“中国观”方面的贡献: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在中国传教的经历:利玛窦的日记后来被整理出版,成为《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是欧洲首次全面了解中国的窗口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他的个人经历,还包括了对中国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深刻见解这部作品不仅增进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之前欧洲人基于《马可·波罗游记》形成的片面印象 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相对客观的描述:利玛窦在中国居住长达28年之久,期间他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并努力学习汉语,以便更好地与中国社会沟通他的观察和描述不仅涵。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