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XX学校XXX今天,人们己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 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 病态,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 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而对的学 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 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 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中学生 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由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在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 庭压力的同时,常有心理行为、情绪、自我意识等方而偏离正常的现象 产生因此,对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很多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而且不受地区、 性别、年龄、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性别、 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体现了其特殊性有关研究指出,男 生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抑郁、不受欢迎和违纪行为方而;女生则以躯 体诉述和思维障碍为主因此,在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应该依据其 特殊性,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针对不同的干预对象制定不同的干预 措施,方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下而就结合中学生当中的一些案例谈谈心理干预的方法案例一:陈某平时能按时到校上课,有时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爱搞小动作, 有时也能积极发言,但对很多问题一知半解,学习成绩不稳定,特别是 每到下课时,他常常管不住自己的手脚,常常和同学打架,几乎每节课 下课后都和同学发生矛盾,遭到同学们的投诉,老师经常进行说服教育,但效果不大根据以上情况,对其进行分阶段、有步骤的心理干预1 .根据其动机外化强烈的状态,只要一有机会就安排适当的工作 给他,特别是体育、文艺方而的工作,使他发挥自己在能力上优秀的方 面,对其内在强烈外化的动机加以了自身技巧性的调整2 .对他讲述中外名人故事的奋斗史,以此激励他强烈的学习兴趣, 并请他回答一些适当的问题,以利让他自悟3. 与其家庭密切配合,采用互签字法,督促完成家庭作业,并使 其家中对他发的钱有所节制,为小卢的学习动机向主动动机方面发生转 化,提供契机4. 通过班队会活动教给同学们一些正确的交往方法,让大家谈谈 不正当交往的感受和危害,生动的事例给了小陈很大的启发和感受5 .有意识地让小陈做一些稍难的题,以此来更进一步地激发其学 习的内在欲望,并发挥其天赋较好的特长。
6. 对小陈的优点给予及时表扬而缺点,在课堂上的尽量以体态 语言暗示其改之;课外则多引导他提高认识,培养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 能力7.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寓教于乐,使其发挥表演才能,也 引导其强烈的外化向正确的内化方向发展,从中促进其学习兴趣更为 深化8注意结合学生实际,适时改变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发挥学生 的主体性而对小陈同学尤其强调启发性,使其动机能量处于了与学习 对象的强烈结合态,一方而不压抑其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又使其步入 到正规化学习的境地中来,充分调动起他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心理干预,小陈学习的态度,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意志 初步培养起来了而我则认为:面对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心理问题,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处处做有心人,善于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姿态、行为、兴趣、爱好甚至衣着等外部 表现中, 去透视其内心秘密和个性特点,就一定能做好本职工作案例二:某班女生,每次临近重大考试,都表现出焦虑、紧张、心烦意乱,无 法集中精神,不能正常入睡等问题根据该生的情况,运用以下的心理干预方法:1. 认知领悟疗法:在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取得学生信任的基础上,让 该生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
2. 放松干预它有意识、有系统地训练肌肉动作逐步达到松弛,并 使呼吸减缓放松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振作精神、稳定情绪、增强记忆、 提高学习效率等肌肉放松、想象放松和深呼吸放松都是常用的技术3. 家庭治疗由于父母对该生的期望很大,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可 以让其父母降低对她的期望,赞扬她的点滴进步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而且不受地区、性别、年龄、智力 等因素的影响对此应有充分认识,在考虑干预和制定计划时,也应着 眼于学生的整体,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 均应在干预之列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心理干预中应 该注意以下一些事项:注意减少学生对干预者的依赖性,帮助其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干预人员主要起支持引导作用;从各方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干预的 重点应放在心理逆境上;要注意摸清全而的情况,必要时改变周围的环 境和条件参考文献[1] T宝坤、贾丁鑫.中学生心理干预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 14(2) : 102.[2] 曹成刚.青少年学生心理干预的思考.中国健康教育,2004,20⑻:717-718.[3] 陈闵.《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