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道路纵断面设计课件

文****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09MB
约60页
文档ID:175021684
道路纵断面设计课件_第1页
1/60

第3章 道路纵断面设计3.1 概述 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开,然后再展开即为路线纵断面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开,然后再展开即为路线纵断面3.1 概述 1 地面线地面线 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地面的起伏与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地面的起伏与变化情况变化情况2 设计线设计线 它是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美学等它是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美学等诸因素之后,人为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诸因素之后,人为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道路的起伏变化情况纵断面几何线,反映了道路的起伏变化情况纵断面设计线是由设计线是由直线直线和和竖曲线竖曲线组成的组成的3.1 概述(1)直线(均匀坡度线)直线(均匀坡度线)直线有上坡和下坡之直线有上坡和下坡之分,是用分,是用高差高差和和水平长度水平长度表示的2)竖曲线)竖曲线 在直线的坡度转折处为平顺过渡要在直线的坡度转折处为平顺过渡要设置竖曲线,按坡度转折形式不同,竖曲线有设置竖曲线,按坡度转折形式不同,竖曲线有凹有凸,其大小用凹有凸,其大小用半径半径和和水平长度水平长度(曲线长度曲线长度)表表示3.1 概述 3.1 概述 路基设计标高的规定:公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宜采用路基边缘标高。

城市道路:行车道中线路面标高或中央分隔带中线标高.3.2 道路纵断面设计纵坡及坡长设计一一.坡度设计坡度设计1、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标准的各项规定;的各项规定;(2).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的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纵坡设计应对沿线的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排水等方面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妥文、气候、排水等方面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妥善处理善处理.一一.坡度设计坡度设计1、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4).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减少借方和废方,以降低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减少借方和废方,以降低工程造价和节省用地工程造价和节省用地5).平原微丘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浅,池塘、湖泊分布较广,平原微丘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浅,池塘、湖泊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坡度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纵坡除应满足最小坡度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引线等,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引线等,纵坡应小些,避免产生突变。

路线交叉处前后的纵坡纵坡应小些,避免产生突变路线交叉处前后的纵坡也平缓一些也平缓一些7).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面的要求一一.坡度设计坡度设计2、最大纵坡、最大纵坡最大纵坡是指在纵断面设计中,各级道路容许采用的最最大纵坡是指在纵断面设计中,各级道路容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大坡度值它是路线设计中一项重要的控制指标在地它是路线设计中一项重要的控制指标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它直接影响路线的长短、使用质量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它直接影响路线的长短、使用质量的好坏、行车的安全、运输的成本和工程造价的好坏、行车的安全、运输的成本和工程造价各级道路允许的最大纵坡是根据各级道路允许的最大纵坡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自然条件以及工程、运营、经济等道路等级、自然条件以及工程、运营、经济等因素,因素,通过综合分析,全面考虑,合理确定的通过综合分析,全面考虑,合理确定的一一.坡度设计坡度设计2、最大纵坡、最大纵坡一一.坡度设计坡度设计3、最小纵坡、最小纵坡l在挖方路段、低填方路段和横向排水不畅通的路段,为保证在挖方路段、低填方路段和横向排水不畅通的路段,为保证排水要求,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排水要求,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均应设置不均应设置不小于小于0.3%的最小纵坡,一般情况下以不小于的最小纵坡,一般情况下以不小于 0.5%为宜。

为宜l当必须设计平坡或纵坡小于当必须设计平坡或纵坡小于0.3%时,边沟应单独作排水设时,边沟应单独作排水设计在弯道路段,为使行车道外侧边缘不出现反坡,设计最计在弯道路段,为使行车道外侧边缘不出现反坡,设计最小纵坡不宜小于超高允许渐变率小纵坡不宜小于超高允许渐变率l干旱少雨地区最小纵坡不受限制干旱少雨地区最小纵坡不受限制一一.坡度设计坡度设计4、高原纵坡折减、高原纵坡折减 规范规范规定:位于海拔规定:位于海拔3000以上的高原地区,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下表的规定予以折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下表的规定予以折减折减后若小于减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则仍采用4%海波高度海波高度(m)30004000400050005000折减值折减值(%)123高原纵坡折减值高原纵坡折减值一一.坡度设计坡度设计5、合成坡度、合成坡度合成坡度合成坡度一一.坡度设计坡度设计5、合成坡度、合成坡度22czhiii一一.坡度设计坡度设计5、合成坡度、合成坡度(1)、最大允许合成坡度值(2)、最小合成坡度:l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l超高过渡变化处,合成坡度不应设计为0l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保 证路面排水畅通。

6、平均坡度、平均坡度 在公路设计中,平均纵坡是指一定路线长度范围内,路线两端点的高差与路线长度的比值平均纵坡是衡量路线线性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6、平均坡度、平均坡度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且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二二.坡长设计坡长设计最小坡长和最大坡长最小坡长和最大坡长1、最短坡长的限制、最短坡长的限制最短坡长的限制主要是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要求考虑的最短坡长的限制主要是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要求考虑的 如果长度过短,使变坡点增多,汽车行驶在连续起如果长度过短,使变坡点增多,汽车行驶在连续起伏的路段会产生增重与减重的频繁变化,导致乘客感到伏的路段会产生增重与减重的频繁变化,导致乘客感到极不舒适,车速越高越感突出极不舒适,车速越高越感突出最短坡长是指纵断面上两个变坡点之间的最小长度最短坡长是指纵断面上两个变坡点之间的最小长度二二.坡长设计坡长设计最小坡长和最大坡长最小坡长和最大坡长1、最短坡长的限制、最短坡长的限制 当坡度差较大时,还容易造成视线的中断、视距不当坡度差较大时,还容易造成视线的中断、视距不良,从而影响行车的平顺性和安全性。

良,从而影响行车的平顺性和安全性坡长太短,不能满足设置最短竖曲线这一几何条坡长太短,不能满足设置最短竖曲线这一几何条件的要求件的要求考虑上述因素,应对最小坡长加以限制考虑上述因素,应对最小坡长加以限制二二.坡长设计坡长设计1、最短坡长的限制、最短坡长的限制设计速度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最短坡长(m)30025020015012010060公路最小坡长公路最小坡长二二.坡长设计坡长设计2、最大坡长的限制、最大坡长的限制 道路纵坡的大小及其坡长对汽车正常行驶影响道路纵坡的大小及其坡长对汽车正常行驶影响很大纵坡越陡、坡长越长,对汽车影响也越大纵坡越陡、坡长越长,对汽车影响也越大主要表现在:主要表现在:上坡时使汽车行驶速度显著下降,需上坡时使汽车行驶速度显著下降,需换较低排挡以克服坡度阻力,同时,坡长太长,易换较低排挡以克服坡度阻力,同时,坡长太长,易是水箱是水箱“开锅开锅”,导致汽车爬坡无力,甚至熄火;,导致汽车爬坡无力,甚至熄火;下坡时制动次数频繁,易使制动器发热而失效,甚下坡时制动次数频繁,易使制动器发热而失效,甚至造成车祸至造成车祸因此,为保证行车的正常与安全,应因此,为保证行车的正常与安全,应对陡坡的坡长加以限制。

对陡坡的坡长加以限制二二.坡长设计坡长设计2、最大坡长的限制、最大坡长的限制二二.坡长设计坡长设计2、最大坡长的限制、最大坡长的限制三三.缓和坡段缓和坡段 当连续陡坡的长度超过最大坡长限制的规定值时,当连续陡坡的长度超过最大坡长限制的规定值时,应在不大于最大坡长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缓坡路段,用以应在不大于最大坡长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缓坡路段,用以恢复汽车上陡坡时已降低的车速同时,从下坡安全考虑,恢复汽车上陡坡时已降低的车速同时,从下坡安全考虑,缓坡也是需要的根据实际观测,缓坡也是需要的根据实际观测,标准标准规定缓和坡段规定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不小于最短坡长其长度应不小于最短坡长三三.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具体位置应结合纵向地形的起伏情况,缓和坡段的具体位置应结合纵向地形的起伏情况,尽量减少填挖方工程数量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尽量减少填挖方工程数量来确定一般情况下,缓和缓和坡段宜设置在平面的直线或较大半径的平曲线上坡段宜设置在平面的直线或较大半径的平曲线上,以,以便充分发挥缓和坡段的作用,提高道路的使用质量便充分发挥缓和坡段的作用,提高道路的使用质量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将缓和坡段设于半径比较小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将缓和坡段设于半径比较小的平曲线上,但应适当增加缓和坡段的长度。

的平曲线上,但应适当增加缓和坡段的长度一一.定义定义3.2 道路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竖曲线:纵断面设计线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曲线来缓和的线型竖曲线的形式可采用抛物线或圆曲线,在使用范围二者几竖曲线的形式可采用抛物线或圆曲线,在使用范围二者几乎没有差别,在我国道路设计上:乎没有差别,在我国道路设计上:竖曲线一般采用圆曲线竖曲线一般采用圆曲线一一.定义定义3.2 道路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和和i2,它们的代数,它们的代数差用差用a表示,称为坡度差,也称为坡度角,即表示,称为坡度差,也称为坡度角,即 ai2i1一一.定义定义3.2 道路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 0 凸形竖曲线 a=i2-i1 0 凹形竖曲线 上坡为正,下坡为负二二.竖曲线设计限制因素竖曲线设计限制因素3.2 道路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1、控制离心加速度、控制离心加速度 汽车在竖曲线上行驶时,其离心加速度为汽车在竖曲线上行驶时,其离心加速度为 (m/s2)离心力在凹形竖曲线上是超重;在凸形竖曲线是失重离心力在凹形竖曲线上是超重;在凸形竖曲线是失重离心加速度离心加速度a=0.50.7 m/s2较为合适。

较为合适Rva2二二.竖曲线设计限制因素竖曲线设计限制因素3.2 道路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1、控制离心加速度、控制离心加速度但考虑到视觉平顺等的要求,我国但考虑到视觉平顺等的要求,我国标准标准规规定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可按下式计算,定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可按下式计算,相当于相当于a=0.278 m/s2,即,即6.32minVR6.32minVL或或二二.竖曲线设计限制因素竖曲线设计限制因素3.2 道路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2、时间行程不过短时间行程不过短限制汽车在竖曲线上的行驶时间不过短限制汽车在竖曲线上的行驶时间不过短最短应满足最短应满足3S的行程,即:的行程,即:2.16.3minVtVL2.1minVR或或二二.竖曲线设计限制因素竖曲线设计限制因素3.2 道路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3、满足视距的要求满足视距的要求 为了行车安全,对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或最小长度为了行车安全,对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或最小长度应加以限制当汽车行驶在凹形竖曲线上时,若竖曲线应加以限制当汽车行驶在凹形竖曲线上时,若竖曲线半径过小,在夜间行车时前灯照射距离近,同样影响行半径过小,在夜间行车时前灯照射距离近,同样影响行车速度和安全。

总而言之,无论是凸形竖曲线还是凹形车速度和安全总而言之,无论是凸形竖曲线还是凹形竖曲线都要受到上述三种因素的控制需要指出的是,竖曲线都要受到上述三种因素的控制需要指出的是,哪一种限制因素为最不利的情况,则该种因素为有效控哪一种限制因素为最不利的情况,则该种因素为有效控制因素制因素3.2 道路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二二.竖曲线设计限制因素竖曲线设计限制因素满足超车视距的凸形竖曲线半径设计速度设计速度(km/h)8060403020凸形竖曲线半径(m)3150012800420024001100三三.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3.2 道路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四四.凹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凹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3.2 道路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五五.竖曲线设计竖曲线设计3.2 道路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竖曲线长度L:L=R 竖曲线半径R:R=L/竖曲线切线长T:T=L/2 竖曲线任一点竖距h:h=x2/2Ri2i13.3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道路线形是一条立体的、空间曲线,立体线形组道路线形是一条立体的、空间曲线,立体线形组合的优劣最后集中反映在汽车的行驶速度上,如果合的优劣最后集中反映在汽车的行驶速度上,如果只按平面线形和纵面线形的标准来设计,而不将二只按平面线形和纵面线形的标准来设计,而不将二者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最终的设计不一定是好设计。

者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最终的设计不一定是好设计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是指在首先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是指在首先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要求的前提下,来研究如和满足视觉、心理方力学要求的前提下,来研究如和满足视觉、心理方面的连续和舒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以及良好的面的连续和舒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以及良好的排水条件排水条件3.3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一一.平、纵组合设计的原则平、纵组合设计的原则 1、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保持视觉的连续性应在视觉上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应在视觉上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任何使驾驶员感到茫然、迷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任何使驾驶员感到茫然、迷惑或判断失误的线形都应避免在视觉上能否自然地引惑或判断失误的线形都应避免在视觉上能否自然地引导视线,是衡量平、纵线形组合的最基本问题导视线,是衡量平、纵线形组合的最基本问题2、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对纵面线形不对纵面线形不断起伏,而在平面上却采用高标准的线形是无意义的断起伏,而在平面上却采用高标准的线形是无意义的反之,在平面上线形迂回前进、弯道较多,而在纵断面反之,在平面上线形迂回前进、弯道较多,而在纵断面设计上采用高标准也同样没有意义。

设计上采用高标准也同样没有意义3.3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一一.平、纵组合设计的原则平、纵组合设计的原则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4、注意与周围环境相配合注意与周围环境相配合如配合得好,可以减轻如配合得好,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3.3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二二.平、纵线形组合要素平、纵线形组合要素 平面线形直线曲线纵面线形直线凹形竖曲线 凸形竖曲线3.3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三三.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要点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要点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长于竖曲线 这种组合是使平曲线与竖曲线对应,最好这种组合是使平曲线与竖曲线对应,最好使竖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使竖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所谓的缓和曲线内,即所谓的“平包竖平包竖”这样能够这样能够保证视觉上连续性的线形保证视觉上连续性的线形3.3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二二.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要点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要点2、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线形,其中一方大而平缓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线形,其中一方大而平缓时,另一方则也要大而平缓,切忌二者差别太大。

时,另一方则也要大而平缓,切忌二者差别太大根据德国的统计资料,根据德国的统计资料,当平曲线半径小于当平曲线半径小于1000m时,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时,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为好倍为好3.3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二二.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要点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要点3、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 暗弯与凸形竖曲线组合,以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组暗弯与凸形竖曲线组合,以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组合较为合理在山区这种组合难以避免,但坡差不宜太合较为合理在山区这种组合难以避免,但坡差不宜太大l选择组合适当的合成坡度选择组合适当的合成坡度l在山岭地区,当纵坡较陡又插入小半径平曲线时,就容易产生合成坡度大,这对行驶安全不利;在平坦地区,当纵坡接近于水平时,在平曲线起讫点附近的合成坡度非常小,排水成了问题因此,选择能够获得适当合成坡度的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是必要的二二.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要点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要点3.3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二二.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要点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要点5、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1)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与反向平曲线的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拐点重合否则,宜出现扭曲的外观,会使驾驶否则,宜出现扭曲的外观,会使驾驶员操纵失误,产生交通事故;员操纵失误,产生交通事故;(2)要避免使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要避免使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拐点重合否则,也宜出现扭曲的外观,会使路否则,也宜出现扭曲的外观,会使路面排水困难,产生积水;面排水困难,产生积水;3.3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二二.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要点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要点5、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3)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合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合对凸形竖曲对凸形竖曲线引导性差,事故率较高;对凹形竖曲线,路面排水不线引导性差,事故率较高;对凹形竖曲线,路面排水不良;良;(4)计算行车速度在)计算行车速度在40km/h以上的道路,以上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3.3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三三.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与自然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与自然景观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

否则,即使线形组合观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即使线形组合满足所有规定也不一定是良好设计特别是高满足所有规定也不一定是良好设计特别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其线形组合设计与自然景速公路、一级公路,其线形组合设计与自然景观相配合尤为重要观相配合尤为重要3.3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三三.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1 、应在道路的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中应在道路的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重视景观要求重视景观要求2 、尽量少破坏自然景观,避免深挖高填尽量少破坏自然景观,避免深挖高填3.3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三三.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3、应能提供视觉的多样性,力求与周围的风景自然地应能提供视觉的多样性,力求与周围的风景自然地 融为一体融为一体4 、必要时可采用修整、植草皮、种树等措施必要时可采用修整、植草皮、种树等措施 改善景观改善景观5、有条件时进行综合绿化有条件时进行综合绿化3.4 道路纵断面设计成果(选学)一、纵断面的设计原则一、纵断面的设计原则 1.纵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线形设计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保证行驶安全。

2.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利用挖方就近作为填方,以减轻对自然地面横坡与景观的影响3.相邻纵坡之代数差较小时,应采用大的竖曲线半径4.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符合平均纵坡的规定并采用运行速度对通行能力与行车安全进行检验5.路线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衡6.位于积雪或冰冻地区的公路,应避免采用陡坡3.4 道路纵断面设计成果(选学)二、纵断面的设计步骤二、纵断面的设计步骤 l1.准备资料l绘制纵断面图的地面线,绘制平面直线、平曲线示意图等l 2.标注控制点 l控制性的控制点:如路线的起讫点、垭口、重要桥梁等;参考性的控制点(山岭重丘的公路需考虑)3.4 道路纵断面设计成果(选学)二、纵断面的设计步骤二、纵断面的设计步骤 l3.试坡 l在已标注控制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标准、选线意图,考虑各控制点和经济点的要求以及地形变化情况,初步定出纵坡设计线的工作l4.调整坡度线 l一方面结合选线意图,另一方面对照技术标准和规范调整方法有抬高、降低、延长、缩短纵坡长等并遵守少脱离控制点,少变动填挖为原则3.4 道路纵断面设计成果(选学)二、纵断面的设计步骤二、纵断面的设计步骤 l5.核对重要断面 l做法是:在纵断面图上直接由厘米格子读出相应桩号的填挖高度,将此值用“路基横断面透明模板”套在相应横断面地面线上,检查重要断面存在的问题。

6.定坡度、坡长及变坡点的位置 7.纵坡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3.4 道路纵断面设计成果(选学)二、纵断面图的绘制二、纵断面图的绘制 纵断面设计图是道路设计重要技术文件之一,纵断面设计图是道路设计重要技术文件之一,也是纵断面设计的最后成果也是纵断面设计的最后成果纵断面采用直角坐标,以横坐标表示里程桩号,纵断面采用直角坐标,以横坐标表示里程桩号,纵坐标表示高程为了明显地反映地面起伏情况,纵坐标表示高程为了明显地反映地面起伏情况,通常横坐标比例尺采用通常横坐标比例尺采用1:2000(城市道路采用(城市道路采用1:5001:1000),纵坐标采用),纵坐标采用1:200(城市道路为(城市道路为1:501;100)3.4 道路纵断面设计成果(选学)二、纵断面图的绘制二、纵断面图的绘制纵断面图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上部主要用来绘制纵断面图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上部主要用来绘制地地面线和纵坡设计线面线和纵坡设计线,另外,也可用于标注竖曲线及其要,另外,也可用于标注竖曲线及其要素;素;坡度及坡长坡度及坡长(有时标在下部);(有时标在下部);沿线桥涵及人工构沿线桥涵及人工构造物造物的位置、结构类型、孔数及孔径;的位置、结构类型、孔数及孔径;交叉的道路与铁交叉的道路与铁路路的桩号与路名;的桩号与路名;沿线跨越的河流沿线跨越的河流名称、桩号、常水位名称、桩号、常水位和最高洪水位;和最高洪水位;水准点水准点位置、编号和标高;沿线土壤地位置、编号和标高;沿线土壤地址分布情况等。

址分布情况等3.4 道路纵断面设计成果(选学)3.4 道路纵断面设计成果(选学)不 设平 曲 线里 程 和 桩 号地 面 标 高设 计 标 高挖()添()坡 长()坡 度(o/o o)土 壤 地 质 说 明泥 质 页 岩泥 质 砂 岩泥 质 页 岩亚 粘 土设 计 标 高,距25.0号桩位 右18的石头上 333.455 石箱涵K0+500.00石涵箱石涵箱 桩左屋基石上332.315图 4-1 8 公 路 路 线 纵 断 面 图l几个概念l纵坡设计l竖曲线设计l平面线与纵断面线形的组合设计l纵断面设计l某三级公路,边坡点的桩号为K5+290,H变=136.50m,R=2000m,i1=2.46%,i2=-2.16%.l(1)确定竖曲线的类型(凹、凸)l(2)计算竖曲线的要素l(3)确定竖曲线的范围(起讫点桩号)l(4)计算各中桩标高(每隔20m打一个桩)。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