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三官堂站换乘优化方案探究摘要:随着国内地铁建设的快速推进,更多城市的轨道交通将逐步进入网络化 运营问题连接各线的换乘站数量也将逐渐增长,如何有效组织换乘站的客流, 将成为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重点换乘站多存在客流量大,客流方向多样,流 线交叉多的情况,导致换乘站高峰期站内拥挤严重,为了缓解及避免这一问题, 在设计初始阶段应当充分考虑未来客流的影响,做好换乘流线的组织本文分析 了影响换乘站大客流组织的因素,以成都地铁三官堂站设计为例,根据三官堂站 的周边条件,从客流分析、流线组织和站内平面设施布局入手,提出了优化换乘 空间(方案 1)及工程改造(方案 2)两个新方案,并对两个方案的经济性、安 全性和换乘效率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地铁换乘;客流组织1 前言城市轨道交通通过换乘, 实现线路之间的人流流通, 使得线路由点线的连接升 级为面的覆盖交通建筑的基本问题是流线和换乘, 换乘是地铁换乘车站设计面 临的核心问题换乘车站是线网架构中的各条线路的交织点,乘客通过换乘点的车站及其专用 (或兼用)设施, 实现了各线路之间的人流沟通, 达到换乘的目的换乘节点的分布 和换乘方式的灵活性, 对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整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010 年,成都市1 号线一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成都市轨道交通进入发展行 列经历了从单线运营到四线运营形成放射网状结构,未来多条线路将相继开通 成都市轨道交通将进入网络化运营前夕、客流规模迅猛增长的阶段截至 2017 年底,成都市已开通运营4条地铁线路,运营里程约120 km随着成都市轨道交 通逐步成网,客流规模高速发展的情况可能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也可能伴随网络 化运营步入稳定增长,客流构成和分布逐渐形成自身特点作为线路与线路之间 的换乘站、其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由于换乘站中的客流量大,流向较多,因此 对于换乘站的客流组织与设计已成为地铁设计中的重要问题,回归换乘是以人为 本的真正意义的体现成都地铁三官堂站设计之初即为13 号线与6 号线换乘站,位于龙舟路与三 官堂街交叉路口 6 号线现已在建,而13 号线在设计时如何与6号线进行高效的 换乘,是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三官堂站设计为实例进行分析,梳理 换乘站的组织原则、形式以及特点,以期达到因地制宜地高效换乘2 换乘站客流组织由于地铁换乘站的结构不同,形成不同的换乘方式,一般分为6 种类型:同站 台换乘、结点换乘、站厅换乘、通道换乘、站外换乘、组合换乘。
其中组合换乘 方式又分为:同站台换乘,辅之以站厅或通道换乘方式;岛式站台中结点换乘,辅 之以通道换乘方式由于换乘站建设后结构的固定,给客流组织造成相当程度上 的限制因此换乘站的设计需事先考虑到客流组织的原则,利于提高换乘效率 其中,接点换乘、同台换乘乘客走行距离较短,方便乘客换乘,且不存在进出站 客流与换乘客流互相干扰的情况,但是在某一方向站台大客流时,乘客直接换入 该站台,不利于安全卡控 通道换乘可分为连接站台或连接站厅,其中连接站厅 的方式使得换乘客流将与进出站客流干扰,且换乘距离较远,但在大客流时有利 于车站进行客流组织控制 站厅换乘、站外换乘均会造成换乘客流与进出站客流 的相互干扰, 且走行距离较长,但在大客流时有利于车站进行客流组织控制2.1 换乘组织原则地铁换乘站在设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在进行平面流线设计时, 应合理设计乘客流向,在站台、楼梯、大厅处尽量减少客流交叉和对流,在客流 容易混行的区域,如大厅或楼梯等处,需设置必要的安全线或栅栏隔离,以免流 向不同的乘客互相干扰另一方面,要用设计标识引导乘客在换乘通道单向流动,以免双方向大客流 相互冲击,完善统一导向标识系统,达到准确快速地分散客流,以避免乘客交叉 聚集和拥挤。
为了避免人员过多引起的空气环境问题,还应有站内空气、温度调 节设备,并设置无障碍通道,以确保人员快速通过换乘空间,既避免人流流线的 混乱,也避免人流的拥堵2.2 地铁换乘行为特性分析地铁换乘时,客流关系非常复杂多变,客流方向呈现多样化,人们在换乘空 间中是否能高效地通过,限定和引导着人们行为的发生以人为本,以人的行为 和感受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有助于高效组织换乘通道中的客流,形成高效便捷的 换乘模式,是地铁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体现各种换乘行为的产生都与换乘时间、换乘空间布局方式有直接的联系换乘 时间是指乘客完成换乘所占用衔接设施的服务时间换乘的时间长, 布局方式的 不尽人意常常会导致换乘空间的拥挤堵塞、秩序混乱, 不仅会影响列车运行, 还可 能给乘客造成负面心理影响因此布局的原则应有益于节约乘客的换乘时间,在 平面和垂直方向上都要求保证换乘空间规划布局的紧凑性、明确性;为乘客提供的 通道应简短、易达、方便, 使乘客有可能沿列车均匀分布;换乘步行距离及换乘耗 时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换乘站设施应适应客流的需求3 实例分析3.1 三官堂站基本情况(1)站址周边现状和环境三官堂站为 13 号线与 6 号线换乘站,位于龙舟路与三官堂街交叉路口。
13 号线为 8A 车型地下三层站,区间下穿在建 6 号线区间,车站主体位于龙舟路下 沿道路呈东西向布置6 号线为在建线路,为 6A 地下二层岛式明挖车站,车站主 体位于三官堂街下,沿道路呈南北向布置,车站站厅预留通道换乘条件车站周 边以住宅小区为主,有部分沿街商铺根据周边现状以及规划色块图可以看出, 站位覆盖范围以居住区客流为主3.2 三官堂站换乘节点方案研究方案一:在原待施工方案基础上,分析了三官堂站远期 13 号线与 6 号线换 乘客流的需求,以及 6 号线施工进度(正在施工主体围护桩),可对换乘区域附 近设备区进行调整,最终实现增大付费区换乘通道宽度,适当减小非付费区通道 的目的调整后可实现付费区通道最窄处由原方案的8.5m加宽至13.3m,非付费 区通道最窄处则适当缩减至4.5m在对原通道换乘方案图纸少量调整后,可以加 大换乘通道宽度,优化换乘体验方案二:由于 6 号线车站尚未开始主体施工,原方案为预留接口通道换乘, 此方案换乘方式单一,其因周边条件限制导致换乘通道较为狭窄通过与 6 号线 设计单位研究对接后确定,可改造为 L 型节点换乘方案,增加台台换乘通道,长 约100m、宽约5m。
两线站厅层付费区在节点处连通,增加付费区和非付费区的 面积、换成流线更加畅通、设备房间布置更加完整,并且增加了部分物业区域, 极大的改善了换乘条件 6 号线站台层调整小里程端站台设备区,增设换乘节点, 节点处设置 5m 宽换乘楼梯一部此方案难度在于换乘节点结构柱网的预留条件 需要满足13 号线盾构下穿通过条件3.3 换乘方案对比与分析综合比选三种方案,在同时考虑换乘体验、施工难度、进度影响等因素后,推荐方案二 作为可行性较强的方案4 结语本文基于对成都地铁三官堂换乘站的现场调研、设计与分析,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展开研 究,通过解析其周边基本情况和客流情况,初步提出三种换乘设计方案,在进行对比分析的 基础上,最后确定了合理的换乘方案,提高了方案的可行性新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少 量的改动,既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客流出行需求,又对施工难度及6 号线施工进度没有过多 影响,最大限度优化了三官堂站的换乘体验,为成都市轨道交通未来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1]卢红爱.何静.轨道交通换乘站的客运组织优化方案探讨.《铁道运输与经 济》.2009.31(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