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策略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调查和探索在教学实践中, 没有强烈的怀疑感, 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发展提问不仅反映了学生思维质量的活动和深度, 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 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重点加以研究一、构建和谐氛围, 让学生“敢于质疑”在学习中, 学生有问题, 但不敢提问, 主要原因是学生有自卑情结和惰性害怕被老师批评, 被同学嘲笑, 缺乏信心因此,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 使他们有信心继续提问在课堂上,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往往较差, 影响了思维的表达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使学生的问题是完全错误的, 他们也应该仔细地听和评估在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用鼓励性的语言提问, 鼓励学生在讨论的基调上相互合作, 培养学生敢于思考、说话和提问的精神互教”, 在引导学生质疑和解决疑惑的同时, 学生的问题给了我很多新的想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越来越接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在自己的探索中也在不断改进二、培养学生兴趣, 使学生“乐于质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具有巨大的心理效应, 可以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增强, 将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不竭动力1. 要激发和保持学生对“问”的兴趣,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例如, 多媒体教学的引入: (1) 提高了历史的直观性 (2)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 巧妙地设计各种活动, 如辩论竞赛、历史故事板、历史习语、历史剧等,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兴趣 (3) 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使历史知识更加新鲜, 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此外, 还鼓励学生多读历史书籍, 在旅行中学习历史, 在生活中学习等, 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2. 激发和保持学生对“问”的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对成功感到高兴”例如, 在七年级历史的第一课“祖国古人”中, 学生可以被要求设计问题学生的问题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人来自猴子吗?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们国家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吃什么?他们住在哪里?学生被放在“发现者”和“探测器”中在探索者的位置上, 鼓励不断的发现和进步三、给学生以空间, 使学生“能够质疑”1. 上课前提问在课堂开始时,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学”产生怀疑, 这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提问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 合作、交流和讨论贯穿于提问和理解的全过程3. 课堂结束时提问在课后, 中小学生往往有一种倦怠感他们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大胆地质疑教材和教师的内容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判断力, 而且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4. 课外提问当学生在课余时间向老师提问时, 我们也应该给他们严肃的建议, 使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答案,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四、教学生如何“善于提问”对方法的教学, 作用要远胜于对知识的教学掌握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独立提问, 教师应在教学中教授提问方法, 因此针对历史学科, 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问1. 在教科书中, 题型、题型往往是文本和段落的中心, 起到“点缀”的作用, 掌握主题、标准题, 往往能发挥整体效果2. 让学生在比较中质疑在课堂上,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提出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了解历史的发展趋势例如, 通过对元秦隋朝地形图的比较, 在谈到“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产业”时, 学生们常常提出, 中国最辽阔的朝代是什么?元代和秦朝的行政体制是什么?元代河南管辖的是哪个行政区, 等等, 自然会画出这样的图景。
认为元代扩大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产业3. 让学生在假设中质疑在课堂上, 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逆向思考, 大胆猜测, 这样也能达到更好的提问效果例如, 忽必烈改革可以引导学生:“如果没有忽必烈改革, 后果会是什么?”自然理解了忽必烈改革的历史意义4. 让学生在矛盾中质疑在教学中, 教师要自觉地设置矛盾, 使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特别是在基础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 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点提出问题为了培养怀疑的深度五、通过分组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首先进行的是分组和分工, 由于国内初中学生并不适应这种方式, 没有分组工作的经验, 因此这一部分通常安排到课堂上完成, 可以采取学生自行组队和教师编组两种方式, 在分组过程中可以引入很多有趣的因素, 如抽签、选秀, 目的在于避免学生拉帮结派, 孤立部分同学, 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水平相当, 便于形成互超互赶的局面在分工之后, 由学生自行提出一部分感兴趣的课题, 如“林则徐为何要硝烟”“卫青、霍去病谁的成就更大”“清朝最大的错误”“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 等等, 在学生提出了感兴趣的点之后, 这些知识点并不由教师进行讲解, 教师利用自身的学术能力对课题进行加工, 保证课题的难度在学生研究的范围之内, 尽可能做到有内容、任务轻、无现成答案。
此外, 也可以对于问题采取对立分组, 让学生各自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答案, 这样有一定的对抗性, 学生也就更有研究的兴趣在分组和课题制定之后, 教师进行时间安排, 根据不同的教学安排, 可以指定为一个月、一个学期均可, 在时间周期内, 安排定期研究阶段性指导, 掌握学生的研究动态, 进行有针对性的最后在规定的时间, 用一定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 目前效果较好的成果展示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进行PPT讲解, 时间可以定为10分钟, 让学生利用图画和文字讲解的方式, 对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讲解, 一堂课上可以容纳2~3个小组的讲解, 在讲解后, 让其他学生提问, 教师同时进行提问和一部分问题的解答另外一种方式是辩论会, 辩论的形式很适合对抗性的课题成果展示, 分为观点展示、互相提问、教师和学生提问、总结几个环节, 通过对抗的方式让学生更充分的准备材料, 同时更全面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总之,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教师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乐于提问;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能够提问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使学生善于提问也引导学生在提问前思考, 大胆地看到怀疑和寻求差异, 敢于怀疑教科书, 解决老师的问题, 质疑权威的话语。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参考文献[1]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 2002, (6) :45.[2]杨贵英.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初中历史“分组学导”模式教学浅探[J].南方论刊, 2010, (a02) :55.[3] 蒋矩福.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分组合作[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5) .[4]罗梦桂.谈谈中学历史质疑式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 2001, (5) :36.[5]费为群.质疑·联想·求证——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口[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5)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