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人不起故园情-鉴赏“思乡”意境的古诗词(少英修改)•文学赏读•编者按: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综观古典诗词的历史长河,很多优秀的作品便具有优美的意境,诗人们常常通过营造意境来表情达意,并给读者留下无穷的艺术想象空间这其实也为我们阅读古诗词提供了一把钥匙——从解读意境入手来理解全诗的思想主旨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以几种典型意境的“意”(思乡、离情、隐逸等)为统领,结合教材、高考出现过的古诗词及其他作品,具体讲解如何来鉴赏古诗词何人不起故园情——鉴赏“思乡”意境的古诗词思乡是中国古典诗词百写不厌、历久恒新的主题他乡风物、异域人情,极易触动游子思念故乡的情怀,生发出动人的诗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即以表现因偶然机遇触动的乡愁而为人传诵: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002年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题选诗)洛城春夜,宁和甜美,却有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绵延断续,起伏低昂,如一只撩人的手,掀动沉沉夜幕的一角,缓缓地、执著地渗入听者的心田温薰春风浸润花香,拂过返青的柳枝,笛声余韵也随着这风而洒满全城这是《折杨柳》的古曲,诉说着无数岁月积淀起来的浓重乡愁——“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折杨柳枝歌辞》)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眼前飘拂的绵绵柳枝已令洛城游子目不忍视,今夜不期而遇的惆怅笛音更加令人如醉如痴笛声清丽飘忽,乡愁缭乱牵缠,皆无形迹可以捕捉,诗人却巧妙地化情为景:一个“暗”字,除了表现笛声的不知所起,更引入黯然销魂的听者;一个“散”字,除了表现笛声的余音袅袅,更将陡变愁城的洛阳推到读者眼前笛而名之为“玉”,城而沐浴春风,今夜弥漫无际的故园之情纵然令人心驰神伤,却亦如此醇美温馨这是李白的声音,典型的盛唐之音春天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思念的季节下面两首创作于初、盛唐时期的早春思乡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又题《江南意》)这两首诗在体裁上同是五言律诗,在内容上同是描绘江南初春美景,而且都刻意强调物候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具体对比:二诗在结构上非常相似:首句直接点明诗人身份(“宦游”与“客路”),中间四句以对江南春景的描写为主,最后二句归到思乡之情(“归思”、“乡书”与“归雁”);二诗的时间定位几乎是一致的,都选在由冬入春、昼夜交替之时。
在这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时刻,诗中所写景物无不突出“变化”前者写海日初生,曙光乍现,云气折射成绚烂的朝霞;从江南到江北,梅花次第绽放,柳枝先后转青;温暖的气息催促黄莺婉转啼唱,明媚的阳光映绿水中飘摇的萍草这幅画面色彩明丽,给人春意盎然之感,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尤具传神之妙,它们赋予云霞、春天、淑气、晴光以人格化的性灵,从而使诗歌画面呈现一种流动的美感与此诗注重描绘具体物象不同,后者则展现了更为宏大的场面:青山绿水,潮涨江阔,平静江面上一帆醒目高悬,越发衬托出浩渺烟波的壮美,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残夜将尽,红日从江面冉冉升起春天来得格外早,春天的气息似乎直伸入旧年的年夜对比两诗,前者依次描写天边云霞、江岸梅柳、枝上黄鸟、水中绿萍,视线俯仰回旋,笔触细腻轻盈,意境优美清丽;后者则集中笔墨描绘江面孤帆、初升海日,让浩瀚江水充盈读者的眼睛,让春天的气息充塞天地之间,视线基本水平推进,笔法洗炼挥洒,意境明快雄奇二诗都以季节变化引发的乡愁为主题诗人客居千里江南,置身良辰美景,不约而同生发“虽信美而非吾土”(王粲《登楼赋》)的感慨,但是情感却有细微区别:前者可以用“惊”字概括,这其中有“惊慕”,透露江南美景对诗人眼睛造成的冲击力;也有“惊叹”,暗示宦游人对物候变化、岁月流逝的特殊敏感。
诗人怀着这种复杂感情注视春天为江南带来的变化,景色越是美丽,越容易引发“归思”,以至于泪湿襟袖后者则以“平”为基调,绿水拥抱青山,孤帆悬挂江面,夜色渐渐淡去,海日冉冉升起景物之中无一不蕴含动感,却是一种平和的运动;此时此刻,甚至时间也是交替复又交错着的旧的一天就要消逝了,旧的一年就快过去了,诗人心中飘过淡淡的乡愁,他希望北飞的大雁能够将书信带给远在洛阳的亲人上面两首诗都是北方诗人因江南初春美景的感染而生发思乡之情,祖籍钱塘(今杭州)、在京城为官的周邦彦,目睹盛夏荷花,却在做着返回江南的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帘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此词起笔点明时令及盛夏的气候特点:室内燃着沉香,以消除雨后潮湿炎热的暑气,烟雾缭绕,似乎暗示着客居词人纷乱抑郁的心情;无知鸟雀却因雨停而兴奋异常,一大早就在帘边探头探脑,叽叽喳喳,竟像是在呼唤着帘内人共享这一片晴光诗人将目光移向荷塘,看到一幅清丽美景:一泓圆池清澈如镜,水面浮荡着碧绿的荷叶,叶上积雨已被旭日蒸干,亭亭袅袅,在轻风中摇摆,折射出一片跳跃迷离的光彩诗人眼前出现幻影,仿佛自己驾着轻舟,正摇向故乡荷塘深处。
水上捕鱼的乡人,你是否还记得这漂泊的游子?词的上片以实笔描绘眼前真实的荷塘,下片以虚笔点化幻想中的荷塘,思乡怀人的情绪成为联系二者的纽带,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融成既清晰似画、又迷离如梦的优美意境相比之下,似乎以秋季为背景的思乡之情,于温柔缠绵之外,更多了几分凄凉,下面这首有“百代词祖”之称的《菩萨蛮》堪称情景交融的绝唱: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此词由秋景写起:远方林木笼罩在暮烟之中,广漠迷濛;林外秋山绵延,浸透寒意形容碧山而用“伤心”,其意不在山色,而在人心,自然地引入一个抒情主体他站在高楼之上,林木寒山正是他眺望的方向;夜色一分一秒侵入这幢小楼,吞没楼上这位忧愁的旅人一个“入”字,不仅暗示时间的推移与愁人伫立之久,也暗示随着夜色降临,“愁”正丝丝渗入此人的心中以暝色弥漫楼中,暗喻乡愁萦绕心头,形成幽渺空灵的意境词的下片展现一个“归”字:归飞宿鸟的身影划破愁人暝色,“急”,与其说是形容无知的飞鸟,莫如说是刻画游子此刻的心情;鸟的归巢,引起游子归乡的想象——乡路遥遥,亭亭相连,急切的心跋涉在虚拟的漫漫长途之中心情的急切与现实的延迟在此处形成强烈对立,形象地展现了回乡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
最后,我们以王勃的一首小诗《山中》结束全篇: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诗人仕途失意,离开长安,到蜀中漫游可是“他乡山水,只令人悲”(王勃《游庙山赋》)这首五言绝句大约写于四川乐山一带,抒发了强烈的乡思之情与羁旅的哀愁,虽然只有寥寥二十字,却显得波澜起伏,气势宏大:诗人登上高山之巅,遥望山下江水,似乎澎湃激流都因愁情而凝滞悲”,本是诗人之悲,却移用来描写深秋江水,融情于景,景亦生情次句直接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是全诗的主题句但诗人并没有进一步渲染感情,而是掉转笔锋,转写深秋景象:飒飒寒风横扫长空,山山黄叶飘飞零落这些黄叶飞舞在诗人视线之内之外,浑融交织,造成旷远辽阔的悲凉意境,为这首单纯明净小诗增添无穷的余味用书面语言将鉴赏结果表达出来时,要注意语言的专业化和规范性,上文中粗体部分可作同学们组织语言时的参考思乡”意境的阅读提示:起因:物候变化时间交替触景生情关键词:杨柳故园古调归思宦游客路客居乡书归雁故乡羁旅宿鸟归飞归程将归情感基调:温馨惆怅无奈哀愁悲凉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