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骨伤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报告

s****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71KB
约12页
文档ID:200314249
中医骨伤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报告_第1页
1/12

中医骨伤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报告中医骨伤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报告一.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骨伤科是安徽省 中医骨伤医疗、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安徽中医药大学骨伤专业硕 士学位授权点、国家认定药物临床实验机构,安徽省中医药学会骨伤 科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安徽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代表着 我省中医骨伤疾病治疗的最高水平骨伤科长期担任安徽中医药大学各个专业课的临床教学和安徽省 中医骨伤人才继续教育任务,为省内外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骨伤科人 才从50年代开始承担中医本科骨伤专业授课任务,1990年设骨伤 专业,开设七门课,1998年授权为中医骨伤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培 养硕士研究生近200名每年在各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近 五年出版著作10部,编写骨伤教材4部,其中主编1人,副主编2 人,编委5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展中医骨伤科研工作,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省 部级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4项祖国医学诊治骨伤疾病有着丰富的 经验,骨伤科在继承祖国医学宝贵经验的同时,又汲取现代科学技术 成果,研制出具有确切疗效的数种院内制剂,如接骨续筋口服液、颈 椎活血胶囊、接骨消瘀散、骨疽拔毒散等,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减 低费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骨伤科现有编制病床90张,设有骨I、骨H两个病区,拥有高级 专业技术职称专家10人,其中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2名,博士 1名,硕士8名拥有国家级骨伤科名老中医丁锷教授、省卫生厅中医临床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医院优秀学术带头人等一大 批老专家和青年专家骨伤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诊治骨伤科疾病,突出中医传统特 色,强调辨证论治原则,综合运用中医内服外敷、手法复位、小夹板 外固定等方法,治疗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等,具有无创、患者痛苦小、 临床疗效好等特点在运用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上,还不断地汲 取现代现代医学新知识、新技术,能熟练开展各种骨科手术,如骨折、 脱位、复位及内固定、椎体成形、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体滑 脱、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等 高难度手术,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近五年骨伤科在运动医学及关节 镜微创领域有较快发展,目前开展的有肩、肘、膝、踝大关节疾病的 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尤其对膝、肩关节疾病的关节镜微创治疗方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以培养临床中医骨伤科学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临床输送理论基础 扎实、临床操作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二、 学位授权点发展规划:通过进一步整合、优化学科学位点资源,凸显中医骨伤科办学特 色,完善学科、学位点结构和体系,丰富学科科学内涵,使学科学位 点成为我省培养中医骨伤科学研究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展中医骨 伤科学知识创新、临床手术技术创新和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 基地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 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学术观点,引进 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医骨伤科学特色理论内涵,推动疾病治疗新方法的合理应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促进中 医骨伤学术传承与创新,提高理论对中医骨伤临床治疗与疾病预防保 健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科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对高层次创新型 人才的培养能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学科三、 2012年以来本专业的生源及录取情况:近5年来报考报考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人数为176人,实际录取 为37人,录取比例为22%生源大多来自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汕头大 学、河南中医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西中医学院、安徽中 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生源结构多样化目前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 生在校生47人,五年来毕业人数为73 (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毕 业生均当年就业。

2012年中医骨伤科学报考人数达44人,录取8人生源安徽中 医学院,62.50%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5% ;汕头大学, 12.5%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100%2013年中医骨伤科学报考人数达50人,录取9人生源安徽中 医学院,77.78% ;河南中医学院,11.11%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1.11%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100%2014年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报考人数达42人,录取7人生源安 徽中医药大学,57.14% ;山西中医学院,14.29% ;安徽中医药高等 专科学校,28.57%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100%2015年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报考人数达28人,录取7人生源安 徽中医药大学,60% ;河南中医学院,20%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 校,20 %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100%2016年报考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达12人,录取6人,生源安徽中 医药大学,83.33% ;山东中医药大学,16.67%2016届毕业生就 业率100%四、评估指标体系完成情况:(一) .培养目标与学位标准:中医骨伤科学硕士学位点遵循我校〃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 规划和地方性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对学科学位点〃加强内涵 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 和国学位条例》的精神,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 工作实施细U》、《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 培养目标与标准,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科学态度和严谨学 风,热爱中医药事业,富有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具有中药骨伤 科学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实践技能,做到理论继承与临床实践技能创 新有机结合,能在中医临床、科研院所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能积 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 、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1. 培养方向:多年来学位点围绕六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1) 中医药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带头人丁锷教授 (国家级名老中医,曾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中医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丁锷教授验方消瘀接骨散(院内制剂)在促进骨折愈 合及软组织损伤修复方面的临床及实验研究2) 中医药防治颈肩腰腿疼痛及软组织损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学术带头人张建华教授其临床治疗腰腿痛的验方蛇蝎散在促进神经 根水肿消退及改善神经营养、促进致炎致痛物质的吸收方面有较为深 入的研究3) 脊柱脊髓病的研究学科带头人谭远超教授(山东文登整骨 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谭远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被评 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 专家”,2004年4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 年4月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主编出版了《实用骨科临床》、《特 色骨伤科学》、《强直性脊柱炎治疗学》、《实用脊柱病学》、《脊 柱畸形与截骨术》等多部骨科医学经典著作主要研究外伤导致脊髓 脊柱损伤的中医药治疗及手术治疗4) 骨关节疾病的研究学科带头人黄相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 师,王正副主任医师。

黄相杰教授任亚太关节学会委员、中华骨伤科 分会骨关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骨科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委 员、中华老年学学会委员、中国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 医正骨》杂志、《中国骨病骨肿瘤》杂志、《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中华医学全科杂志》、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编委王正副主任医 师现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运动医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十三五”普通 高校部委级规划教材《软组织损伤诊疗学》副主编,《中医骨伤 科学》编委主要研究中医中药预防及治疗骨关节炎等方面课题5) 手、骨显微外科研究学术带头人丛海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 华显微外科学会委员,《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委,山东省骨伤分会 副会长,山东省骨显微外科、手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修复重建 外科学会委员主持科研“急症组合组织移植的临床研究” 1995年获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科研“中西医结合早期治疗手部大范围多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主持科研“手部大范围多元组织缺损急诊修复与功能重建的 研究” 1999年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研究显微外科缝合后中医中药应用预防术后并发症6)创伤整复研究学术带头人杨茂青教授。

杨茂清教授先后获 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 医、山东省优秀青年中医、威海市劳动模范、威海市十佳优质服务明 星、威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主要研 究骨折闭合复位手法的应用及中医骨折复位后动静结合的康复功能锻 炼2. 师资队伍:目前学位点(含联合培养单位)拥有教授8名,副教授4名,主 任医师35名,副主任医师8名其中博士学位5名,占11%,硕士 学位21人,占50%博士生导师4人(谭远超、黄相杰、丛海波、 程春生、),硕士研究生导师39人目前年龄最大60岁,最小38 岁,平均46岁导师组成员均为三甲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及高年资副 主任医师担任导师组拥有国家级名老中医、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其中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骨伤科和山东文登整骨医院,河南洛阳正骨医院均为中医骨伤科 学全国重点正骨基地师资队伍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医院的医疗、教 育机构,已经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专业、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 临床、教研、科研团队3. 科学研究:五年来承担完成和在研的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 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科研课题1项(已 结题)省级课题3项,学校科研基金4项。

在国内专业学术期刊发表 学术论文25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学位点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 龙华医院脊柱脊髓病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合作, 进一步提升学位点科研协调公关能力4. 教学科研支撑:本学位授权点的团队、支撑平台、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基础设 施等能够很好的满足研究生培养需求4.1支撑平台学校有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 实验室一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新安医学文化馆,中医骨伤科学国 家级丁锷教授名老中医工作室本学科有山东文登整骨医院、河南洛 阳正骨医院分别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骨伤科实验室,每年投入百万余 元着力打造具有现代科研设备和高水平技术平台的科研试验中心此 外,本学科学位点还拥有学校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 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37个,形成了良好的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图书馆古籍部现有古籍线装书23000 余册,完全可以满足研究生文献古籍阅读需求4.2后勤保障建设: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拥有骨伤科病床约2300张, 年门诊人次50万,住院病人达3万人次,其中手术及保守治疗患者各 占一半各培养点均设有研究生临床实践室,投入约40万元资金用于 学科保障建设,为学科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3学科自身建设,经费筹措及自我发展能力学科学位点建设经费合计705万元,其中国家中医骨伤科应急先 锋队专项资金600万元,安徽省中医骨伤科学学重点专科经费50万元 (2012-2016年,每年1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经费 65万元以上经费均已划拨到位,能够满足学科学位点的日常经费开 支及学位点的可持续发展4.4仪器设备水平与应用:本学科实验基地及各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医骨伤研究所) 共有实验仪器设备100多台,万元以上大型设备45台,设备使用率 85%以上,为学科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研究生的培养提高外部条件保障5奖励体系:学位点根据学校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 行办法》、《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新生奖学金评审办法》、《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奖学金评审办法》、《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综合测 评实施办法》和《《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三助”实施办法》实行 奖助举措研究生奖助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 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研究生“三 助〃津贴以及特困补助等年覆盖面达90%以上。

三)人才培养学科学位点重视制度建设及过程管理,注重培养方式灵活性和有 效性,注重教学水平提升,把人次培养做为学科学位点建设的关键环 节和重要任务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锻炼培 养一批承上启下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进一步提升对高层次创新型人 才的培养能力1. 招生选拔:近5年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达73人,目前在校生达 35人为保证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公平性,中医骨伤科采用复试时对学 生和研究生导师进行全程录音或录像对复试的题目及答题情况进行 全程记录并保留,以备查验近5年报考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达176 人,实际录取37人,录取比例21%,其中本科生30人,专科生7人 生源大多来自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汕头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南阳医 学高等专科学校、山西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生源 结构多样化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学校采取在我校优秀推免生中优先推荐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目前生源还不够多源 化2. 课程教学为做好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学校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教学管理办法(试行)》,确保研究生教学质量2.1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学校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课程与学分管理办法(试 行)》,硕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至少需修满36学分,才能进行 学位论文工作,其中学位课程21学分,限选课程7分,学术活动1分, 教学临床实践2分,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传统中医课程和现代医学技术 相结合理念。

2.2教学研究与改革5年来学科学位点积极研究探讨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PBL教 学新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开展问题教学、病例式教学,传 统板书与PPT课件有机结合对典型病例,典型经典手术予以视频或 现场教学积极申报教研课题一项,发病教研学术论文多篇2.3教材建设导师组很多成员均参加本科及研究生教材的编写,如国家〃十二 五”、“十三五”规划教材的主编或副主编王峰、王正分别为《软 组织损伤诊疗学》的主编和副主编王峰主编、参编了《现代中医辨 病治疗学》、《现代老年骨科学》、《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 精要》(省继教考试教材)、《骨与关节损伤临床研究》(中医骨伤 专业研究生教材)、《中医骨伤科学》(中医骨伤本科教材)等多部 学术专著2.4教学方法和手段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理论 联系实际,不断进行考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学术沙龙,建立 网络学习平台,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3. 导师指导学校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安徽 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和资格认定办法》,规定研究生指导 教师遴选、资格认定和考核工作由研究生院和二级学院共同负重,明 确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负责人,学校每隔一年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暨研究生导师培训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和学校 资深指导教师进修培训,集中组织导师去浙江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 药大学参观学习。

坚持双导师制,坚持导师组集中培养,集中表现为 开题前导师组集中论证,专业课集体授课和导师组组织预答辩4. 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和实践教学学位点导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需要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规定, 在日常培养中,安排学生参与科研思路与方法训练,要求研究生参加 学校临床医学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导师时常带领研究生参加国内 国际学术会议,开拓学术视野,训练科研思维由于学校对本科生的 代课规定,研究生不能直接从事本科生的教学活动因此,只能安排 研究生参与教学查房管理,临床实习生的临床带教活动5. 学术交流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规定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必须 参加不少于9次学术会议,学位点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 安医学论坛、研究生论坛,要求导师尽可能带领研究生参加国内及国 际学术会议,开拓学术视野,训练科研思维本学位点的研究生积极 参与安徽省中医骨伤科年会及西医骨科年会和不同形式的学术讲座积极与河南洛阳正骨医院及山东文登整骨 医院进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优势互补,提高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临 床技能操作6. 分流淘汰学校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对研究生课程、学术活动、 临床教学实践活动、课题、答辩等工作均作出严格要求,明确研究生 院、二级学院、教研室、实验室在研究生考核与监督中的责任。

建立 较为完善的研究生考核与监督体系对毕业前完不成学分且不能参加 补考或补考不合格、学位论文盲审按照要求不能通过的研究生,推迟 一年符合要求后毕业答辩,仍不符合要求颁发结业证书或毕业证书, 不授予学位证书根据《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 施细则》、《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违纪处分办法》和《安徽中医药 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对规定相应违纪、违法及严重违反学术道 德的研究生予以开除学籍,取消学位授予实行了分流淘汰机制以来, 本学位点尚未有研究生被淘汰、未获得学位7研究生论文质量根据《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和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本学位点严格审 查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盲审、预答辩和答 辩的情况本学位点实行学位论文选题导师和导师组负责制确定选 题后导师组开题把关,进行公开集中开题,由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实 施中期审核检查,导师和导师组对学位论文进行审阅,研究生院负责 论文盲审,学位点实施论文预答辩,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正式学位 论文答辩学位点国家和安徽省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为100%,并有 多么研究生获优秀学位论文。

8. 研究生在学期间成果5年来研究生在国内、夕卜核心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1篇, 有一人获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品学兼优毕业生,校级双优生参与导 师的课题工作,撰写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有部分研究生获得学校 甚至国家级奖学金和各类奖励9. 学风教育学校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组织研究生 参加安徽省科协和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学术道德专题教育活动学位 授权点定期对在校研究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相关主题教育,以保障培养的研究生在学术上有良好的学术行为学位授权 点所培养的研究生未涉及学术道德不规范和学术不端行为10. 管理服务学校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安徽中医药大 学研究生违纪处分解除实施办法(试行)》,明确职责、重在教育引 导,强化为研究生服务意识,学校纪委监察处进行有效监督,研究生 会和研究生党支部维护和保障研究生利益本学位点日常的研究生管 理实行三级管理,研究生院设立学生管理科、培养科、招生就业科和 专职员二级学院设立科研秘书,教研室主任,管理机构和人员 的配备合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及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对 学位点在学研究生进行问卷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均较高。

11. 就业发展5年来本学位点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73人,就业率100%3人 留在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工作,2人留在我校第二附属医院工作,其余多 分配在我省及外省大型三甲中医院或科研院所工作本学位点毕业的 研究生均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毕业 生发展前景较好四)社会服务及学科声誉1. 社会服务贡献中医骨伤科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于1998年获批,主要依托安徽中医 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进行建设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 科初建于1960年,1984年正式成立,是国家认定的药物临床试验机 构,安徽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安徽省中医骨伤学会主任委员单位 科研方面,骨伤科坚持科研与临床结合的原则,先后承担国家〃十五” 科技攻关项目、省科技厅项目、省教育厅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多 项科研课题,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获得安徽省1995年 重大科技成果奖;〃消瘀接骨散治疗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的临床及实验 研究”获安徽省1999年科技进步三等奖本学位点的院内制剂〃消瘀 接骨散”、“骨疽拔毒散”、“颈椎活血胶囊”、“接骨续筋口服液” 已经成为省内知名专病专药,疗效明确2. 学科声誉2.1目标与定位通过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学科学位点资源,凸显中医骨伤特色,完 善学科学位点结构和体系,丰富学科科学内涵,使学科学位点成为我 省培养中医骨伤科学临床型研究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展中医骨伤 科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进行国内外卜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在科学 研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 力,产生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学术观点引进现代科学 技术阐释中医骨伤理论内涵,推动新方法的合理应用,推进学科交叉、 融合和发展促进中医药学术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科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建设成 为国内一流的学科2.2国内外影响五年来学科组织申报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脊柱疾病研 究所合作培养研究生并联合研究脊髓损伤相关疾病,取得了阶段性成 果与山东文登整骨医院、河南洛阳正骨医院骨伤研究所合作,就学 科及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基础与临床应用进行深入合作,进一步提升 科研协同公关能力学位点每年举办安徽省中医骨伤科年会,邀请国 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扩大学位点在国内的知名度同时学位点导 师组成员也不断走出去,参加国内大型学术会议并做主题发言,取得 良好的效果和同行较高评价2.3方向、特色与优势方向的稳定性在于研究的连续性和拓展性,人才培养持续性及引 进人次针对性多年来学科从文献研究、试验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 围绕中医骨伤科学特色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展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夹板 外固定及有限切开内固定,骨折后中药内服、夕卜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 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丰富了前人的关于骨折的特色治疗理 论,体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2.4办学特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持续改进计划凸显中医骨伤医学特色,强化科研创新意识,开设科研思路与方 法课程,开设现代试验性技术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中 医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考核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1) 学术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目前建成了一支素质较高、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 理的学术团队,但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水平还不够拔尖下一步 拟将通过加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带头 人引进到团队,加大省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2)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学科经过20多年的研究生培养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 的提升下一步将以学校博士学位点建设为契机,努力提升自我水平, 积极申报博士学位的建设,以满足我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发展的需要3) 政府对中医药临床学科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政府对临床医学研究的投入明显不足,制约着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医药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加大政府投入,确保建设效益已成为 中医药基础及临床医学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联系人:联系方式:负责人(签字):部门公章:。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