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一、教学设计思想1.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注重学生的知识生成过程: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本节课中,由身边的工业案例开始分析理论,再拓展到中国的四大工业基地和三大工业地带,通过拓展应用使所学知识内化,并与原有知识整合二、教学资源分析(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1.课标解析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明程度(认知内容)运用例子说明、举例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对课标要求的理解①举例和说明都属于理解水平,从整条课标要求来看,学生对这节知识的达成度应为理解②要求学生能用例子去说明工业地域是怎样形成的,用例子去说明工业地域是如何发展的,本人认为,这节课要采用很多工业案例,但并不是案例教学③课标要求达到的效果是:在了解工业集聚与分散的基础上,联系本地实际,分析本地工业区形成条件与发展方向二)教材分析1.《工业地域的形成》这节课的主线:2.在工业这章内容中,这节内容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工业生产活动为什么会产生集聚或分散,要用上一节的区位原理来解释;这节课的结论又为分析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提供理论依据三)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具备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能力,对五种导向型工业布局的原则基本掌握,对花都的工业通过非执笔活动已有一定了解;但因为要涉及较多的工业案例以及中国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尤其是跨国公司,学生的工业基础知识仍显薄弱。
三、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工业联系及其类型;工业集聚及效益;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类;工业分散的原因及跨国企业的形成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联系花都区汽车工业实际,分析其形成条件与发展方向③培养学生读图习惯和读图技能2.过程与方法:学会收集资料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逻辑关系进行知识梳理;资料呈现形式的设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家乡的工业,热心为家乡的工业建设出谋献策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难点: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分散的原因五、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环节内容设计学生问题预测教师调控策略引入回忆:中国四大工业基地的名称及分布学生已基本遗忘初中的地理知识①要求学生课前找回初中书本,进行温习;②教师制作四大工业基地分布的课件过渡工业基地属于工业地域的一种类型,什么叫工业地域?什么叫工业集聚?什么叫工业联系?新概念较多,学生接受有些困难指导学生看书,梳理概念间的联系师生总结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过渡这些现象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地理的视觉用心去发现,你就会发觉地理就在你身边!我们一起来看以下几个小组对我们花都的汽车工业有何发现?三组的学生代表展示他们非执笔活动成果①风神汽车产销体系调查报告②近几年落户花都的汽车零配件厂家情况③花都汽车城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学生可能会超时,可能因紧张而表达不清晰。
①肯定他们的成果,发现他们各自的闪光点加以表扬②调整授课的内容过渡地理就在我们生活中,然后我们用理论知识加以分析知识整合过程①工业联系的类型②工业集聚的优势③工业地域的类型④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重点和难点内容都集中在此,学生难以消化让学生结合刚才展示的内容进行举例②老师采用其他的工业案例加以说明③设计条理清晰的板书加强学生的理解(见板书设计)案例分析长江工业带形成条件的分析理论难以迁移运用flash课件小 结工业地域形成过程过 渡各地区既有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也有限制条件为了寻找最佳的工业区位,有些产品的生产链是跨地区的,甚至是跨国的,形成全球生产系统举例分析工业分散的原因工业分散的结果对跨国企业较陌生结合各类跨国企业,分析原因指导学生课后查找海尔企业和索尼公司的发展过程小 结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总 结1.知识总结: 2.技能总结: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读图能力、表达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的提高二)板书设计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教学反思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设计思想能基本落实,学生能联系花都汽车工业,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一步提高。
这节课,在教材使用上有所转变,通过将地理非执笔内容引入课堂教学,改变学生“教材是世界”的观念,教材中的内容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更多的知识可以来自生活中,明白“世界才是教材”这节课,老师没有盲目依赖多媒体教学,精心设计了条理清晰、突出重点与难点的板书,使学生对本节内容一目了然,取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这节课,仍暴露出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宰地位还要继续下降,学生的地位要突出,在提出问题之后,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加强学生思考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