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6.50KB
约30页
文档ID:92780648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_第1页
1/30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1)前 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参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及有关单位共同起草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张茂省、郑万模、魏伦武、吴树仁、张永双、张开军、李晓春、胡瑞林、鄢 毅、王 军、王治华、李 媛、孟 辉、杨旭东、侯春堂、杨 冰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解释引 言为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规范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了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1999年以来开展了约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翔实,尤其是更大比例尺精度更高的调查资料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将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比例尺:1∶50000),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

全文共分十四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规定、调查分级、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基本调查方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内容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Error! No bookmark name given.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控制精度及基本调查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GB5002—2001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T14158—93 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DZ/T0096—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DZ/T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万)DZ 0238—2004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DZ 0245—200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19—2004 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3 总则3.1 目的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在开展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础上,提高调查精度,开展地质灾害严重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及不稳定斜坡详细调查、测绘与勘查,为减灾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3.2 任务3.2.1 开展地质条件调查,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岩土体结构条件,查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3.2.2 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了解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估3.2.3 对城市、村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大江大河、重要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点等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3.2.4 结合防灾规划,推荐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建设适宜性初步评估3.2.5 收集气象水文资料,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降水等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影响,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3.2.6 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3.2.7 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开展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 4 基本规定4.1 调查灾种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根据现场实际,可以增加调查其它灾种对危及人员及财产的潜在灾害点,如不稳定斜坡、泥石流流通区、采空区等也须进行调查。

4.2 调查方式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专业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点: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群众报险线索,对灾害点或出险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都须进行现场调查,不得“漏查”地质灾害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对所有的居民点须进行现场核查线:沿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生的沟谷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铁路、水库、输气管线等进行追索调查面:采用网格控制调查,对地质条件进行修测,了解灾害形成演化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等地质背景条件;了解人类活动较弱地带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分布和发育规律;了解中、远程滑坡致灾的可能性4.3 调查技术路线应采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绘和勘查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开展运用遥感和地面网格控制调查方式了解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和分布的地质条件与岩(土)体结构特征4.4对危及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的灾害点,以及规模大且稳定性较差的灾害体应进行大比例尺地面测绘,可辅以必要的钻探、山地工程、物探等验证,提供必要的物理力学参数4.5 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灾害程度分级死亡人数(人)受威胁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一般级(轻)<3<10<100较大级(中)3~1010~100100~500重大级(重)10~30100~1000500~1000特大级(特重)>30>1000>1000注:①灾情分级,即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灾度分级,采用“死亡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②危害程度分级,即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预测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4.6 应按照统一格式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4.7 调查工作项目应以县(市)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部署,野外调查工作应以1∶5万或精度更高比例尺地形图为单元开展4.8 调查中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不稳定斜坡隐患点时,应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协助地方政府制定防灾预案,完善防灾预警系统4.9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5 调查区分级5.1 危害对象的确定及等级划分5.1.1 应根据滑坡、崩塌、泥石流所危及的范围确定其危害对象,有县城、村镇、主要居民点、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等5.1.2 应根据危害对象的重要性按表2划分危害等级 表2 危害对象等级划分危 害 等 级一级二级三级危 害 对 象城镇威胁人数>100人,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威胁人数10—100人,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威胁人数<10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交通干线一、二级铁路,高速公路及省级以上公路三级铁路,县级公路铁路支线,乡村公路大江大河大型以上水库,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中型水库,省级重要水利水电工程小型水库,县级水利水电工程矿山大型矿山中型矿山小型矿山5.2 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动等,可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三种地区类型,见表3。

表3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等 级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条件中等地质条件简单 地形地貌极高山、高山,相对高度>500m,坡面坡度一般>250的山地中山、低山,相对高度200—500m,坡面坡度一般>150~250的山地高丘陵、低丘陵,坡面坡度一般<150 地质构造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发,最大震级Ms>6级或地震加速度A>0.1g褶皱、断裂构造较发育,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地震较频发,最大震级4.5< Ms≤6级或地震加速度0.05g<A≤0.1g地质构造简单,新构造运动微弱,活动断裂不发育,地震少,最大震级Ms≤3级或地震加速度A≤0.05g 岩(土)体结构层状碎屑岩体,层状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体,片状变质岩体,碎裂状构造岩体,碎裂状风化岩体;淤泥类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冻土等特殊类土层状碳酸盐岩体,层状变质岩体;粉土,粘性土块状岩浆岩体;碎砾土,砂土 人类工程活动大、中型水库,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大,矿山开采活动强烈,城镇化建设速度快,城镇化率>30%小型水库,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较大,矿山开采活动较强烈,城镇化建设速度较快,城镇化率20%~~30%无水库工程建设,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小,矿山开采活动微弱,城镇化建设速度缓慢,城镇化率<20%。

5.3 调查区分级按危害对象等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重点和一般调查区,见表4 表4 调查区分级调查区分级危害对象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复杂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中等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简单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一般调查区5.4 调查基本工作量5.4.1 重点调查区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遥感和野外调查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点数应控制在0.2—1点/km2,观测路线间距1—5km对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大比例尺地面和剖面测绘,辅以必要的物探、钻探、山地工程等验证5.4.2 一般调查区可采用遥感调查和线路核实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野外线路核实调查点数应控制在遥感解译总数的60%—100%,核查路线间距宜为5~10km对危及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的灾害点须全部核查,并进行大比例尺剖面测绘5.4.3 调查基本工作量见表5为使用物探工作量的应相应地增加钻探或坑探工作量 表5 每千平方公里基本工作量表危害分级复杂程度遥感调查(km2)地面测绘(km2)观测点(点)实测剖面(条/km)物探(m)钻探(m)坑探(m)1∶5万1:1万1∶5万1∶1万一级复杂100015—2010010100020/102000200100中等100010—15707500—100014/7150015050简单100010≤50550010/5100010020二级复杂100010—1550750014/7200015050中等10005—10305200—50010/5150010020简单10005 2006/310005010三级复杂10005—1030520010/5150010020中等10005 100—2006/310005010简单1000 1002/1 6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6.1 一般规定6.1.1 应对调查区成灾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并做好沿途观察与描述。

6.1.2 在调查中,应按规定要求定地质环境条件控制点,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野外调查记录可按附录B.1地质环境野外调查记录表填写6.2 地形地貌6.2.1 以资料收集为主,并结合遥感影像,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6.2.2 调查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相关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时代及其演化历史6.2.3 调查人工地形地貌形态、规模及其稳定性条件,包括:人工边坡、露天采矿场、水库和大坝、堤防、弃渣堆等6.3 地质构造6.3.1 以收集资料为主,并结合遥感解译,分析区域构造格架,构造优势面及组合,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和性质,以及新构造运动及地貌特征6.3.2 应收集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以及区域地应力资料,区域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地震活动以及区域地应力场特征6.3.3 核实调查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和特征及其地貌地质证据,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

6.3.4 调查各种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6.4 岩(土)体工程地质6.4.1 区域地层以资料收集为主,收集调查区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6.4.2 区域工程岩组以调查为主,包括:岩体产状、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并应划分工程岩组类型及其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确定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调查统计结构面产状、密度、规模,确定结构面分布与组合特征及其与滑坡崩塌灾害的关系,并进行岩土结构分类,见附录C.1和附录C.26.4.3 对于典型斜坡,应对其岩体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进行调查与测量,每个图幅须实测具代表性综合剖面6.4.4 应对岩体风化特征应进行调查,调查风化层的分布、风化带厚度及其与岩性、地形、地质构造、水、植被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调查斜坡不同地段差异风化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6.4.5 应对土体工程地质应进行调查,包括:土体分布、成因类型、厚度及其与斜坡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测试分析土体颗粒组分、矿物成分、密实度、含水率及渗透性6.5 地表水和地下水6.5.1 地表水和地下水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

6.5.2 应结合遥感解译等资料,核实调查地表水入渗情况、产流条件、分布、冲刷作用,以及地表水的流通情况6.5.3 对威胁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的泥石流沟应进行小流域面积、流量、泥位核实评估,分析可能形成的灾害并对行洪区、沟口和堆积区建筑物灾害风险进行评估6.5.4 核实调查地下水基本特征,包括:地下水类型、性质、水位及动态变化、流量、水化学特征,泉点、地下水溢出带、斜坡潮湿带等分布及动态情况6.5.5 核实调查水文地质结构,包括:含水层分布、类型、富水性、透水性、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主要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6.5.6 现场分析地下水的流向、径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与边坡稳定性的关系6.6 环境因素6.6.1 环境因素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包括:气候和植被等6.6.2 气候因素应调查发生滑坡、泥石流时的前期和临界降水量值6.6.3 植被调查应结合遥感解译,确定植被的分布、类型、覆盖率、历时变迁与原因,以及与地质灾害的关系6.6.4 植被与坡耕地调查,主要包括:植被种类、分布、覆盖率、风化层及饱水性、马刀树和醉汉林等斜坡变形指示植物,水田、鱼塘分布及渗水状况6.7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6.7.1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以资料收集和核实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6.7.2 了解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城市、村镇、乡村、经济开发区、工矿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规模、趋势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6.7.3 了解大型工程活动及其地质环境效应,包括:水电工程、矿业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地下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关系7 滑坡灾害调查7.1 一般规定7.1.1 滑坡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a)根据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形式等主要因素,可按表6进行分类b)根据滑坡体厚度、运移形式、成因、稳定程度、形成年代和规模等其它因素,可按表7进行分类 表6  滑坡物质和结构因素分类类型亚类特征描述堆积层(土质)滑坡滑坡堆积体滑坡由前期滑坡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崩塌堆积体滑坡由前期崩塌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崩滑堆积体滑坡由前期崩滑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黄土滑坡由黄土构成,大多发生在黄土体中,或沿下伏基岩面滑动粘土滑坡由具有特殊性质的粘土构成如昔格达组、成都粘土等残坡积层滑坡由基岩风化壳、残坡积土等构成,通常为浅表层滑动人工填土滑坡由人工开挖堆填弃渣构成,次生滑坡岩质滑坡近水平层状滑坡由基岩构成,沿缓倾岩层或裂隙滑动,滑动面倾角≤10º。

顺层滑坡由基岩构成,沿顺坡岩层滑动切层滑坡由基岩构成,常沿倾向山外的软弱面滑动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切,且滑动面倾角大于岩层倾角逆层滑坡由基岩构成,沿倾向坡外的软弱面滑动,岩层倾向山内,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反楔体滑坡在花岗岩、厚层灰岩等整体结构岩体中,沿多组弱面切割成的楔形体滑动变形体危岩体由基岩构成,受多组软弱面控制,存在潜在崩滑面,已发生局部变形破坏堆积层变形体由堆积体构成,以蠕滑变形为主,滑动面不明显 表7  滑坡其它因素分类表有关因素名称类别特征说明滑体厚度浅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在10m以内中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在10m~25m之间深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在25m~50m之间超深层滑坡滑坡体厚度超过50m运动形式推移式滑坡上部岩层滑动,挤压下部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物分布的斜坡地段牵引式滑坡下部先滑,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一般速度较慢,多具上小下大的塔式外貌,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发生原因工程滑坡由于施工或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滑坡还可细分为:1.工程新滑坡:由于开挖坡体或建筑物加载所形成的滑坡;2.工程复活古滑坡:原已存在的滑坡,由于工程扰动引起复活的滑坡。

自然滑坡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产生的滑坡按其发生的相对时代可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现今稳定程度活动滑坡发生后仍继续活动的滑坡后壁及两侧有新鲜擦痕,滑体内有开裂、鼓起或前缘有挤出等变形迹象不活动滑坡发生后已停止发展,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重新活动,坡体上植被较盛,常有老建筑发生年代新滑坡现今正在发生滑动的滑坡老滑坡全新世以来发生滑动,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古滑坡全新世以前发生滑动的滑坡,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滑体体积小型滑坡<10×104m3中型滑坡10×104m3~100×104m3大型滑坡100×104m3~1 000×104m3特大型滑坡1 000×104m3~10 000×104m3巨型滑坡>10 000×104m37.1.2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坡区调查、滑坡体调查、滑坡成因调查、滑坡危害调查及滑坡防治情况调查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A.1滑坡野外调查表填写,不得遗漏滑坡主要要素7.1.2.1 滑坡区调查内容(1)滑坡地理位置、地貌部位、斜坡形态、地面坡度、相对高度,沟谷发育、河岸冲刷、堆积物、地表水以及植被2)滑坡体周边地层及地质构造3) 水文地质条件7.1.2.2滑坡体调查内容(1)形态与规模:滑体的平面、剖面形状,长度、宽度、厚度、面积和体积。

2)边界特征:滑坡后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前缘出露位置、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露头上滑床的性状特征等3)表部特征:微地貌形态(后缘洼地、台坎、前缘鼓胀、侧缘翻边埂等),裂缝的分布、方向、长度、宽度、产状、力学性质及其它前兆特征4)内部特征:通过野外观察和山地工程,调查滑坡体的岩体结构、岩性组成、松动破碎及含泥含水情况,滑带的数量、形状、埋深、物质成分、胶结状况,滑动面与其它结构面的关系5)变形活动特征:访问调查滑坡发生时间,目前的发展特点(斜坡、房屋、树木、水渠、道路、坟墓等变形位移及井泉、水塘渗漏或干枯等)及其变形活动阶段(初始蠕变阶段、加速变形阶段、剧烈变形阶段、破坏阶段、休止阶段),滑动方向、滑距及滑速,分析滑坡的滑动方式、力学机制和目前的稳定状态7.1.2.4 滑坡成因调查(1)自然因素:降雨、地震、洪水、崩塌加载等2)人为因素:森林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垦,矿山采掘,切坡、滑坡体下部切脚,滑坡体中—上部人为加载、震动、废水随意排放、渠道渗漏、水库蓄水等3)综合因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7.1.2.5 滑坡危害情况调查(1)滑坡发生发展历史,破坏地面工程、环境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现状。

2)分析与预测滑坡的稳定性和滑坡发生后可能成灾范围及灾情7.1.2.5 滑坡防治情况调查调查滑坡灾害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等防治现状及效果7.1.3 应按表8提供的标志对古(老)滑坡进行野外识别 表8 古(老)滑坡识别标志标 志内            容类别亚 类形态宏观形态圈椅状地形、双沟同源、坡体后部平台出现洼地,与周围河流阶地、构造平台或风化差异平台不一致的大平台地形、不正常河流弯道,圈椅状地形、“大肚子”斜坡等微观形态后倾台面地形、小台阶与平台相间、马刀树、坡体前方或侧边出现擦痕或镜面、表层坍滑广泛地层老地层明显的产状变动、架空、松弛、破碎、大段孤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上、大段变形岩体位于土状堆积物之中新地层变形或变位岩体被新地层掩覆、山体后部洼地出现局部湖相地层、变形或变位岩体上覆湖相地层、上游方出现湖相地层变  形  等古墓或古建筑变形、构成坡体的岩土结构零乱或强度低、开挖后易坍滑、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线状出露、古树等被掩埋历史记载访问材料发生滑坡或变形的记载和口述 7.1.4 滑坡稳定性划分为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三级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可按照表9标准执行表9  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滑坡要素不稳定较稳定稳定滑坡前缘滑坡前缘临空,坡度较陡且常处于地表迳流的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湿、饱水前缘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表迳流流经,岩土体较湿,斜坡坡度在30~45°之间前缘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迳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滑体滑体平均坡度>40°,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滑坡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滑体平均坡度在25~40°间,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滑体平均坡度<25°,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物、植被未有新的变形迹象滑坡后缘后缘壁上可见擦痕或有明显位移迹象,后缘有裂缝发育后缘有断续的小裂缝发育,后缘壁上有不明显变形迹象。

后缘壁上无擦痕和明显位移迹象,原有的裂缝已被充填7.1.5 滑坡野外调查须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的方式开展7.1.6 滑坡灾害点调查应根据调查分级按核查、调查、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查4个层次开展7.2 滑坡灾害核查7.2.1 对一般调查区滑坡灾害遥感调查结果须进行野外核查,核查数应为解译总数的60%—100%,并逐一填写调查卡片7.2.2 对一般调查区已有滑坡点资料,应根据其完备程度进行野外核查与完善,重点调查滑坡灾害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与发展趋势7.2.3 核查填卡记录内容,不得遗漏滑坡灾害的主要要素7.3 滑坡灾害调查7.3.1 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滑坡灾害高发区的所有居民点须进行现场滑坡调查7.3.2 滑坡灾害野外调查须采用以实地量测为主的方法7.3.3 滑坡调查点均应实测滑坡代表性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7.3.4 调查记录须按附录A1逐一填写,不得遗漏滑坡灾害主要要素7.3.5 应初步查明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滑坡体特征和诱发因素,评价滑坡危害或成灾情况7.4 滑坡灾害测绘7.4.1 对于威胁县城、集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较差的滑坡,可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

7.4.2 地形测绘a)滑坡区平面图测绘比例尺宜在1∶1000~1∶2000之间b)滑坡区剖面图测绘比例尺宜在1∶500~1∶1000之间7.4.3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应与测绘的地形图比例尺相同,除将滑坡主要要素标记在地形图上外,并按4.1.2条规定做好详细记录7.4.4 对于威胁县城、集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较差的滑坡均应实测具代表性的纵横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基本查明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滑坡体特征和诱发因素,了解滑坡危害或成灾情况7.5 滑坡勘查7.5.1 对于威胁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差的滑坡,应进行滑坡勘查7.5.2 应初步查明滑坡体结构及各层滑坡面(带)的位置,了解地下水的位置、流向和性质,采取岩土试样7.5.3 勘查方法应以物探为主、并辅以钻探、井探和槽探等验证与控制7.5.4 工程布置可采用主—辅剖面法沿主滑方向布置由钻探、井探与物探点构成的主勘查线,在其两侧可布置1—3条由物探、井探、槽探点构成的辅助勘查线主勘查线上的勘查点不得少于3个7.5.5 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面,并进入稳定地层3~5m7.5.6 应采取滑体与滑带岩土试样,测试物理、水理与力学性质指标。

7.5.7 滑坡稳定性验算应根据滑动面类型和物质成分,选择有代表性的分析断面和适合的计算公式计算,并可参考有限单元法、有限差分法、离散元法等进行综合考虑计算方法可参照《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0240—2004中的第4.3条执行7.5.8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应根据滑坡位置、规模、影响因素、滑坡前兆、滑坡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稳定性验算结果等综合判定,并应分析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7.5.9 滑坡勘查成果应包括: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形态要素、性质和演化,平面图、剖面图,岩土工程特性指标,稳定分析,防治建议等8 崩塌灾害调查8.1 一般规定8.1.1 崩塌的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按照表10的规定划分崩塌规模等级b)按表11的要求判断和划分崩塌的机理类型表10 崩塌规模等级灾害等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体积V(104m3)V≥100100>V≥1010>V≥1V<1 表11  崩塌形成机理分类及特征类型岩性结构面地形受力状态起始运动形式倾倒式崩塌黄土、直立或陡倾坡内的岩层多为垂直节理、陡倾坡内~直立层面峡谷、直立岸坡、悬崖主要受倾覆力矩作用倾倒滑移式崩塌多为软硬相间的岩层有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陡坡通常大于55°滑移面主要受剪切力滑移鼓胀式崩塌黄土、粘土、坚硬岩层下伏软弱岩层上部垂直节理,下部为近水平的结构面陡坡下部软岩受垂直挤压鼓胀伴有下沉、滑移、倾斜拉裂式崩塌多见于软硬相间的岩层多为风化裂隙和重力拉张裂隙上部突出的悬崖拉张拉裂错断式崩塌坚硬岩层、黄土垂直裂隙发育,通常无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大于45°的陡坡自重引起的剪切力错落8.1.2 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

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A.2崩塌灾害野外调查表填写,不得遗漏崩塌主要要素8.1.3 崩塌灾害点调查分调查、地面测绘和勘查8.2 崩塌灾害调查8.2.1 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崩塌灾害高发区的所有居民点须进行现场崩塌调查8.2.2 崩塌灾害野外调查须采用以实地量测为主的调查方法8.2.3 崩塌调查点应实测代表性剖面线,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8.2.4 调查填卡记录须逐一填写,不得遗漏崩塌灾害要素8.2.5 应调查崩塌及崩塌堆积体造成的灾害损失,分析预测危岩体、崩塌堆积体失稳可能造成灾害的影响范围,圈定危险区,确定受威胁对象,预测损失程度8.2.6 崩塌灾害调查主要内容8.2.5.1 危岩体调查内容(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诱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

6)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7)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10)可能引起的灾害类型(如涌浪,堰塞湖等)和规模,确定其成灾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8.2.5.2 崩塌堆积体调查内容(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

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必要时需进行块度统计和分区)、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8.3 崩塌灾害测绘8.3.1 威胁县城、集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较差的崩塌,可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8.3.2 害测绘的内容应包括崩塌区地形测绘和地质测绘a)测绘平面图比例尺宜在1∶500—1∶2000之间b)测绘剖面图比例尺宜在1∶100—1∶1000之间对主要裂缝应专门进行更大比例尺测绘和绘制素描图8.4 崩塌灾害勘查8.4.1 威胁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差的危岩体和崩塌体,应进行崩塌勘查8.4.2 危岩体和崩塌堆积体勘查应包括:a)危岩体和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b)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岩性特征和风化程度;c)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裂缝和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d)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e) 危岩体和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与预测。

8.4.3 勘探方法应以物探、剥土、探槽、探井等山地工程为主,可辅以适量的钻探验证8.4.4 危岩体和崩塌体应有不低于1条的实测剖面,每勘查剖面的勘探点不少于3个8.4.5 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堆积体或探至拉裂缝尖灭处8.4.6 勘查成果应包括:危岩体和崩塌区的范围、类型,稳定性与危险程度,以及防治措施的建议 9 泥石流灾害调查9.1 一般规定9.1.1 泥石流分类应按表12的规定进行表12  泥石流分类分 类 指 标分 类特 征水源类型暴雨性泥石流由暴雨因素激发形成的泥石流溃决型泥石流由水库、湖泊等溃决因素激发形成的泥石流冰雪融水型泥石流由冰、雪消融水流激发形成的泥石流泉水型泥石流由泉水因素激发形成的泥石流地貌部位山区泥石流峡谷地形,坡陡势猛,破坏性大山前区泥石流宽谷地形,沟长坡缓势较弱,危害范围大流域形态沟谷型泥石流流域呈扇形或狭长条形,沟谷地形,沟长坡缓,规模大,一般能划分出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状,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沟短坡陡,规模小物质组成泥流由细粒径土组成,偶夹砂砾,粘度大,颗粒均匀泥石流由土、砂、石混杂组成,颗粒差异较大水石流由砂、石组成,粒径大,堆积物分选性强固体物质提供方式滑坡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由滑坡堆积物组成崩塌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由崩塌堆积物组成沟床侵蚀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由沟床堆积物侵蚀提供坡面侵蚀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由坡面或冲沟侵蚀提供流体性质粘性泥石流层流,有阵流,浓度大,破坏力强,堆积物分选性差稀性泥石流紊流,散流,浓度小,破坏力较弱,堆积物分选性强发育阶段发育期泥石流山体破碎不稳,日益发展,淤积速度递增,规模小旺盛期泥石流沟坡极不稳定,淤积速度稳定,规模大衰败期泥石流沟坡趋于稳定,以河床侵蚀为主,有淤有冲,由淤转冲停歇期泥石流沟坡稳定,植被恢复,冲刷为主,沟槽稳定暴发频率(n)极高频泥石流n≥10次/年高频泥石流1次/年≤n<10次/年中频泥石流0.1次/年≤n<1次/年低频泥石流0.01次/年≤n<0.1次/年间歇性泥石流0.001次/年≤n<0.01次/年老泥石流0.0001次/年≤n<0.001次/年古泥石流n<0.0001次/年堆积物体积(v)巨型泥石流v>50×104m3大型泥石流20×104m3≤ v≤50×104m3中型泥石流2×104m3≤ v<20×104m3小型泥石流v<2×104m3 9.1.2 泥石流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A.3泥石流灾害野外调查表逐一填写,不得遗漏泥石流主要要素。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条件、泥石流特征、诱发因素、危害性、泥石流防治情况等9.1.2.1地质条件调查(1)流域调查形成区:调查地势高低,流域最高处的高程,山坡稳定性,沟谷发育程度,冲沟切割深度、宽度、形状和密度,流域内植被覆盖程度,植物类别及分布状况,水土流失的情况等;流通区:调查流通区的长度、宽度、坡度,沟床切割情况、形态、平剖面变化,沟谷冲、淤均衡坡度,阻塞地段石块堆积,以及跌水、急弯、卡口情况等;堆积区:调查堆积区形态、面积大小,堆积过程、速度、厚度、长度、层次、结构,颗粒级B,坚实程度,磨圆程度,堆积扇的纵横坡度,扇顶、扇腰及扇线位置,及堆积扇发展趋势等2)地形地貌调查确定流域内最大地形高差,上、中、下游各沟段沟谷与山脊的平均高差,山坡最大,最小及平均坡度,各种坡度级别所占的面积比率.分析地形地貌与泥石流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地貌发育演变历史及泥石流活动的发育阶段3)岩(土)体调查重点对泥石流形成提供松散固体物质来源的易风化软弱层、构造破碎带,第四系的分布状况和岩性特征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主要来源区4)地质构造调查确定沟域在地质构造图上的位置,重点调查研究新构造对地形地貌、松散固体物质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阐明与泥石流活动的关系。

5)地震分析收集历史资料和未来地震活动趋势资料,分析研究可能对泥石流的触发作用6)相关的气象水文条件调查气温及蒸发的年际变化、年内变化以及沿垂直带的变化,降水的年内变化及随高度的变化,最大暴雨强度及年降水量等调查历次泥石流发生时间、次数、规模大小次序,泥石流泥位标高7)植被调查调查沟域土地类型、植物组成和分布规律,了解主要树、草种及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确定各地段植被覆盖程度,圈定出植被严重破坏区8)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调查主要调查各类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矿山尾矿、工程弃渣、弃土、垃圾)的分布、数量、堆放形式、特性,了解可能因暴雨、山洪引发泥石流的地段和参与泥石流的数量及一次性补给的可能数量9.1.2.2 泥石流特征调查(1)根据水动力条件,确定泥石流的类型2)调查泥石流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3)调查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4)调查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

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5)调查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9.1.2.3泥石流诱发因素调查(1)调查水的动力类型包括:暴雨型、冰雪融水型、水体溃决(水库、冰湖)型等2)降雨型主要收集当地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等3)冰川型主要调查收集冰雪可融化的体积、融化的时间和可产生的最大流量等4)水体溃决型主要调查因水库、冰湖溃决而外泄的最大流量及地下水活动情况9.1.2.4 危害性调查(1)调查了解历次泥石流残留在沟道中的各种痕迹和堆积物特征,推断其活动历史、期次、规模,目前所处发育阶段2)调查了解泥石流危害的对象、危害形式(淤埋和漫流、冲刷和磨蚀、撞击和爬高、堵塞或挤压河道);初步圈定泥石流可能危害的地区,分析预测今后一定时期内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9.1.2.5 泥石流防治情况调查主要调查泥石流灾害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等防治现状及效果9.1.3 山区和山前区泥石流可依据泥石流堆积扇所处的地貌部位以及冲淤特征,按照表13标准进行野外判别表13 泥石流灾害分区区特征山区泥石流山前区泥石流地貌位置堆积扇位于山区,逼近河流,发育不完全,常被大河切割,扇面纵坡陡。

堆积扇位于山前区,逼近河流,发育完全,扇面纵坡较缓,离大河远,不受大河切割冲淤特征由于大河水位涨落的控制,泥石流一次充淤变幅大以淤为主,充淤变幅小 9.1.4 沟谷型和山坡型泥石流可按照表14标准进行野外判别表14 泥石流灾害分型型特征沟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流域特征沟谷明显,流域可呈长条形、葫芦形或树枝形等分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形成区内有坍滑体,大型沟谷的支流、卡口较多,呈束放相间河段常沿断裂或软弱面发育,堆积区呈扇形或带状沟浅、坡陡、流短,沟坡与山坡基本一致,无明显流通区和堆积区,面蚀、沟蚀严重,堆积区呈锥形堆积物特征磨圆度较好,棱角不明显磨圆度差,棱角明显,粗大颗粒多搬运在锥体下部 灾害特征规模大、来势猛、过程长、强度大,大型沟谷的沉积物有分段搬运现象 山坡型泥石流的规模小、来势快、过程短、冲击力大,堆积物多为一次搬运 9.1.5 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可按照表15的规定进行判别表15 泥石流灾害分性 性特征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重度16—23(kN/m3)12—18(kN/m3)固体物质含量960—2000(kg/m3)300—1300(kg/m3)粘度≥0.3(Pa·S)<0.3(Pa·S)物质组成以粘土、粉土为主,以及部分砾石、块石等组成,有相应的土及易风化的松软岩层供给以碎块石、砂为主,含少量粘性土,有相应的土及不易风化的坚硬岩层供给 表15(续) 性特征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沉积物特征呈舌状,起伏不平,保持流动结构特征,剖面中一次沉积物的层次不明显,间有“泥球”,但各次沉积物之间层次分明,洪水后不易干枯呈垄岗状或扇状,洪水后即可通行,干后层次不明显,呈层状,具有分选性流态特征层流状,固、液两相物质成整体运动,无垂直交换,浆体浓稠,承浮和悬托力大,石块呈悬移状,有时滚动,流体阵性明显,直进性强,转向性弱,弯道爬高明显,沿程渗漏不明显紊流状,固、液两相做不等速运动,有垂直交换,石块流速慢于浆体,呈滚动或跃移状,泥浆体混浊,阵性不明显,但有股流和散流现象,水与浆体沿程易渗漏危害作用来势凶猛,冲击力大,磨蚀力强,直进性强,爬越高,推动力大,一次性破坏作用大冲击力较小,磨蚀力较强,一次性破坏作用较大9.1.6 依据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和粒径,按照表16标准进行野外判别。

表16 泥石流灾害分质质特征泥流泥石流水石流重度16—23(kN/m3)12—23(kN/m3)12—18(kN/m3)物质组成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偶夹砂和砾石由粘粒、粉粒、砂粒、砾石、碎块石等大小不等粒径混杂组成,偶夹砂和砾石由砾石、碎块石及砂粒组成,夹少量粘粒和粉粒9.1.7 泥石流发育期按照表17的规定进行野外判别表17 泥石流灾害分期发育阶段发展期旺盛期衰退期停歇期形态特征山坡以凸型为主,形成区分散,并见逐步扩大,流通区较短,扇面新鲜,淤积较快山坡从凸型坡转为凹形坡,沟槽堆积和堵塞现象严重,形成区扩大,流通区向上延伸,扇面新鲜,漫流现象严重山坡以凹型为主,形成区减少,流通区向上延伸,沟槽逐渐下切,扇面陈旧,生长植物,植被较好全沟下切,沟槽稳定,形成区基本消失,逐渐变为普通洪流,植被良好山坡块体运动发展明显,多见新生沟谷,有少量滑坡、崩塌等严重发育,供给物主要来自崩塌、滑坡、错落等,片蚀、侧蚀也很发育明显衰退,坍塌渐趋稳定,以沟槽搬运及侧蚀供给为主山坡块体运动基本消失塌方面积率(%)1—10≥1010—1<1单位面积固体物质储量(万立方米)1—10≥1010—1<1充淤性质与趋势以淤为主,淤积速度增快以淤为主,淤积值大有冲有淤,淤积速度减小冲刷下切危害程度较大最大较大小9.1.8 应对泥石流沟进行逐一调查。

包括:a)山沟与主河汇口堆积扇分布及堆积期次;b)沟床堆积物分布、结构及搬运程度;c)山坡上植被和表生带与岩(土)体稳定性;d)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及弃碴9.1.9 泥石流野外调查须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的方式开展9.1.10 泥石流灾害点调查分调查、测绘和勘查3个层次9.2 泥石流调查9.2.1 县城、集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泥石流灾害高发区的所有居民点须进行现场泥石流调查9.2.2 泥石流灾害野外调查须采用遥感调查与实地量测相结合的调查方法9.2.3 泥石流调查点应实测代表性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9.2.4 调查填卡记录须逐一填写,不得遗漏泥石流灾害要素9.2.5 应初步查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动力条件和堆积条件,泥石流的诱发因素,了解泥石流危害或成灾情况9.3 泥石流灾害测绘9.3.1 对于威胁县城、集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较差的泥石流,可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9.3.2 测绘范围应包括全流域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9.3.3 测绘的比例尺全流域宜采用1∶10000—1∶50000,物源区宜采用1∶1000—1∶5000,流通及堆积区宜采用1∶500—1∶2000。

9.3.4 流域平面图应详细反映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分界,显示可能提供松散固体物质的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的类型、性质、分布规律、位置、范围大小以及物质储备9.3.5 测绘的方法应在遥感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实地测绘法,以沿沟向上追索的方法为主,实测沟谷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9.4 泥石流灾害勘查9.4.1 对于威胁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差的泥石流,应进行滑坡勘查9.4.2 勘查内容包括:a)了解泥石流松散层物质组成、结构、厚度和颗粒粒度级配的变化,沟谷基岩地层结构、构造;b)现场测定泥石流物质堆积后的物理力学性质和颗粒粒度级配;c)采取具有代表性的原状岩、土样9.4.3 勘查方法应以地面实地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剥土、探井、探槽等山地工程为主,可辅以适量的钻探工程9.4.4 泥石流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均应布置不低于1条的勘查横剖面9.4.5 泥石流勘查成果应包括:泥石流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分布和特征,专门工程地质图,泥石流类型,泥石流防治和监测的建议10 不稳定斜坡调查10.1 一般规定10.1.1 调查对象主要为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设施、大江大河等构成严重危害的不稳定斜坡。

10.1.2 应对山区县城、村镇所有的后山进行调查,并填制相应卡片10.1.3 危及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设施等的不稳定斜坡应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10.1.4 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A.4不稳定斜坡野外调查表填写10.1.5 斜坡稳定性划分为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和稳定性差三级斜坡稳定性野外判别可按照表17标准执行 表18 斜坡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斜坡要素稳定性差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好坡角临空,坡度较陡且常处于地表迳流的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湿、饱水,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表迳流流经,岩土体较湿,斜坡坡度在30~45°之间,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迳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人类工程活动弱坡体平均坡度>40°,坡面上有多条。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