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II)说明:1、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回答题纸,本试题由考生妥善保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35=70分)1.在太阳系中,地球是一颗普通行星,但又是一颗唯一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下列与地球上有生物存在无关的是 ( )A.日地距离适中 B.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上昼夜交替周期不长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 ( ) A.日冕 B.极光 C.太阳光 D.黑子和耀斑3.下列地理现象中,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的是 ( )A.酸雨的形成 B.“磁暴”现象的产生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 D.扬尘、沙暴天气的出现4.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D.地壳结构的特点是厚度均匀5.下列四幅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的示意图,可能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6.属于因地球公转运动而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昼夜交替 B.地方时的产生 C.昼夜形成 D.四季的形成7.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0实线表示赤道),正确的图示是 ( ) 8.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长短变化 C.四季更替 D.太阳东升西落9.太阳耀斑活动的周期约是 ( ) A.6年 B.11年 C.21年 D.76年 xx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千米东京有强烈震感3月13日日本西南部的新燃岳火山爆发,向空中喷发的烟灰和石块达到最高4千米回答10~12题10.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1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12.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 )A.岩石圈 B.地壳 C.下地幔 D.软流层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判断13题13.图中所示的圈层甲、乙、丙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读图,回答14~15题14.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15.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下图示意的是太阳系中紧邻的四颗行星,其中行星丙距太阳约1.5亿千米。
据此并读图回答16~17题16.图中甲、乙、丙、丁分别是 ( )A.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B.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C.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D.水星、金星、地球、火星17.这四颗行星为 ( )A.巨行星 B.类地行星 C.矮行星 D.远日行星18.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 ( )A.台风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 19.关于中纬环流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0纬度附近形成上升气流 B.60纬度附近形成下沉气流C.近地面形成西风带 D.高空中形成信风带 20.地球上近地面风带的产生,除全球性气温和气压的差异原因外,还有 ( )A.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的影响 B.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影响 C.地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D.地球上各种地形分布的影响 21.1月亚洲大陆最重要的气压系统为 ( )A.冰岛低压 B.印度低压 C.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D.夏威夷高压 22.下图中A、B、C、D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2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A.太阳活动造成的 B.月球的引力 C.海水的热胀冷缩 D.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读“大气环流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完成24~25题。
24. 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大小关系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④>②>①25.①②③④四地气温大小关系是 ( )A. ③>④ B. ①>② C. ④>② D. ①>③26.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27.以下有关气压场中风形成示意图的说明,正确的是 ( )A.图中a表示地面摩擦力,b表示地转偏向力 B.图中c表示风向,d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C.图示情况应发生在南半球,因风向偏左D.图示情况不可能发生在近地面28.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B.太阳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无选择性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29.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 ( )A.直接到达地面的蓝光比重大 B.空气分子使蓝光发生散射作用C.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色光 D.到达地面的蓝色光又完全被反射到高空30.一般说来,阴天比晴天的日较差小,原因是 ( )A.阴天云量多,大气对流旺盛,把大部分热量传给大气B.阴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C.阴天大气水汽含量多,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D.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31.在晚秋或寒冬,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增强太阳短波辐射 B.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C.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32.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 )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地区之间存在热量差异C.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差异33.下列对风向描述正确的是 (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 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4.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 35.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 )A.紫外线区 B.可见光区 C.红外线区 D. X射线区第Ⅱ卷(共30分)二、综合题30分)3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2分)(1)图中地震波A是________波,B是________波2)由图可知:A、B地震波在________界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在2 900千米处A、B的变化是A波________,B波_______________3)图中两处不连续界面是C________,D________,在C界面上部为地球内部圈层E是________,E层的主要成成物质是 C、D之间的F是________,D以内的圈层是________4)地震波A、B速度的变化说明F处物质与G处物质状态不同,G处应为_______态37.读“亚洲东南部及澳大利亚气流运行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每空2分,共18分)(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1、7)月图中A处是 (高、低)气压,名称是 (2)图中B处盛行 季风,C处盛行 季风此季节,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一地理第二次月考答案1、 选择题1-------5:C D B D C 6------10:D B D B A 11----15:B D D B D 16-----20:D B B C C 21----22:C C D D C 26-----30:D B D B D31----35:B B C B B2、 综合题1、 (1)横波 纵波 (2)莫霍面 消失(为0) 速度下降 (3)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壳 岩石 地幔 地核 (4)熔融2、 (1)7 低 亚洲低压 (2)东南 西南 高温多雨 (3)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 气压带、风带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