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翻转课堂案例

ba****u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12KB
约4页
文档ID:153261938
翻转课堂案例_第1页
1/4

翻转课堂案例:《数字与信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数字与信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 主要结合号码、门牌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 通过观察与思考、调查与交流,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有关知识,体会 用数字编码描述信息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 应用教材分“提出问题” “比较分析” “设计方案” “拓展延伸”四个 环节安排活动提出问题”环节,主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 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特点;“比较分析”环节,主要结合身份证号 码,帮助学生体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方法;“设计方案”环节, 主要引导学生以全校同学为主体,讨论并设计为全校同学编号的方案;“拓展延伸”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一些用数字编码表示信 息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表达了什么信息最后,教材引导学生讨论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通过 上面的活动,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体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 具有准确、简洁、便于检索等特点,并进一步梳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 认识与经验,感受数字编码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重点是:组织学生分析数字编码现象,了解生活中一些 常见的数字编码的含义及方法,探索发现身份证等编码基本知识,学 会分析和获取其编码信息,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字编码问题。

本课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数字编码的方法,发现身份证等编码信息及基本编码方法,正确、合理、灵活和科学地自主编制一些生活中的 数字编码问题二、达成目标发掘《数字与信息》教学课时为一课时,遵循先“读”(码)后“编” (码)的编写体例,读和编在同一课时内完成,体现出读编并重的特 点但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若以先读后编的路径展开教学, 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的复杂性可能只会让学生关注到编码的含义, 而忽视蕴含其中的编码方法如果无法通过编码方法架起桥梁,那么 读和编必然是脱节的,是无法达成培养学生编码的意识和能力的教学 目标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本课时达成目标分解为课前自主学习和课 堂自主学习两个部分课前自主学习达成目标设定为:1. 通过对生活中数字编码现象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发现一些常 见的数字编码信息;2. 了解身份证号的编制方法及构成含义,能解析和判断身份证所 反映的出生日期、性别等信息课堂学习达成目标设定为:能进行图书“索书号”(二级)的编码,运用所学数字编码描述 信息的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设计,将教材的先读后编、重读轻编调整为边编边读、以 编为主,以引导学生为图书编制“索书号”为主线,凸显了 “数字编 码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需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三、课前准备(一)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供学生 课前自主学习使用我从“达成目标、学习任务、方法建议、课堂学 习形式预告”四个方面作如下设计:达成目标:观察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现象,发现一些常见的数字编 码信息;了解身份证号的编制方法及构成含义,能解析和判断身份证 号所反映出的相关信息学习任务:找一找、查一查、写一写生活中的编码;填一填一家 三口的身份证号,分析其构成含义方法建议:查找资料、对比发现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第一环节:交流自主学习成果第二环节: 解读身份证号含义第三环节:设计方案,编制“索书号”;第四环 节:展示质疑,全班评价课堂学习形式的预告,使学生自主学习与 课堂学习衔接起来,形成目标管理 (二)教学视频设计教学视频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的配 套学习资源本课视频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感悟数字组合含义,了解数字编码现象,使学生感受 数字编码传达信息功能视频展示:由“1” “1” “0” 3个数字组成 的数,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排列的顺序,还可以是“报 警”这一特殊的号码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字编码传达信 息的功能。

然后,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一:先写一写自己学校所在地的 邮政编码及本市固定区号,再想一想自己还知道哪些编码,举例 写出一个具体的编码第二部分:解读身份证,领悟数字编码信息的意义,使学生学 会采集数字编码所传递的信息视频中,教师系统讲解身份证号“地址码”“出示日期码”“顺序 码” “校验码”的构成,揭示“合理” “简洁” “唯一”等编码原则 用微视频系统解读身份证号构成含义及相关编制原则,替代了教师原 本在课堂上需要讲解的内容,凸显了“微课程教学法”得天独厚的优 势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课前观看微视频,学习兴趣高,自主性强, 自由度大,体现了个体差异性结合“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堂学习形 式的预告一一先交流自主学习成果,然后解读身份证号构成含义,在 掌握编码方法的基础上编制索书号,最后展示质疑,让学生带着个体 的思考走入课堂,使得课堂学习深度得以拓展。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