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8.6文言文阅读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

wan****2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52KB
约6页
文档ID:148955193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8.6文言文阅读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_第1页
1/6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8.6文言文阅读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1. 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A. ①②④   B. ①③⑤C. ②③⑤ D. ③④⑤解析 用排除法①只是介绍《会试录》《乡试录》写序文的格式,不是作者的观点④叙述写序文的变化情况,指出写序文的人借别人的著作得以流传后世排除①④即可选出正确选项C答案 C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B. 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C. 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D. 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解析 杜牧认为为别人写序的人,必是后世宗师。

而自己水平有限,离后世宗师的标准很远,所以不能写序这是杜牧自谦推托之辞,但并不是D项所说一给别人写序就成为后世的宗师所以D项错答案 D参考译文《会试录》《乡试录》,都是主考的官员在书的前面写序,副主考在书的后面写序,这是职责所确定的凡是书也都如同这样再比如说开国之初时府、州、县志写成,一定推选那个地方德高望重并且有文化的人给它作序,如果不这样就选择府、州、县那些地方的官员写序请人作序的人一定找对恰当的作序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自己,实在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在这做官的人,如果他的文章很优秀,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就可以不必谦让给当地的文人;乡里的德高望重的人,如果他的文章优秀,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官员就不敢作序了如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可以自己作序,不让给官员与乡人了:这样做,也是所说的职责因此,书的序一般只有一篇如果另有启发,就可以写成后序,也有的人只记录成书时间,并没有序言现在却已有两篇序言,还要增加到三篇、四篇甚至更多的两篇序言,已经不是正常的格式,再没有找对合适的写序人,确实是不应该的世上有些君子学问不高却喜欢滥发议论凡是书的内容有所启发,作序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很大的启发,只是记录写书的时间就可以了。

人的毛病就在于喜欢给别人作序唐代杜牧《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为文章作序的人,都是后人学习敬仰的楷模现在我和您同样生活在今世,想为您没有写完的文章作序,本来就是不可以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所谓的序,就是用来叙述作书的主要意图,始于子夏为《诗》作序其后刘向把校勘书籍作为自己的职业,每编成一部书就写一篇序,文辞非常优美,典雅不俗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认为自己不出名,向皇甫谧求写一篇序从这之后,撰写文章的人大多向他人请托写序来使自己的名声和文章流传,这些人都急切地追求名声,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啊!等到文章流传久了,那些收藏的刻本,有的模糊不可辨,就有人完善并重新刻印,又有人重新为它写序,这时的序应该用来告诉人们重刻的目的可是,现在的一些作序者,不是胡乱评论过去一些贤人,就是过分地称颂或搬弄是非,多说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这都不是我所追求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小孤山新修—柱峰亭记[元]虞集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敦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注:①某:我②甃结:砖块建筑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④徙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

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3. 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A. ①②③ B. ①④⑥C. ②⑤⑥ D. ③④⑤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①写作者在临川见吴幼清先生,②写登临的人忘记了小孤山的险峻,⑥是对李侯的评价这些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直接关系故确定答案为D答案 D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B. 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C. 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露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D. 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理解文意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对原文中“至牧羊”理解有误,其意应为“以至于在亭上牧羊”;“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的说法有误,原文意为彭泽的官吏都在场,也为此感到羞愧而被激怒答案 B参考译文延祐五年,我借圣天子的命令,在临川召见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船在彭泽停留。

第二天,登上小孤山,望见那小孤山雄伟突出、险峻豪壮,胸中顿生浩然正气,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登上小孤山时,都会觉得心胸开阔,喜欢它的高明远大,而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从前有一座亭子在半山腰上,在那里,完全可以把天下的流水放在自己的脚下,在一个瞬间放眼万里之外,泰然安坐,观赏它们,可以借此过完一整天石级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栏杆扶手完整牢固,登临的人忘记了小孤山的险峻这大概是已为元所亡的宋朝江州守臣厉文翁所修建的,距离现在已经六十二年了而看守亭子的人心不诚,亭子一天天地倒塌毁坏一步一停地登台阶,还怕倒塌倾覆亭子太破败了,以至于有人在亭上牧羊,弄得荒芜肮脏不堪,竟使人一会儿也不能在那里停留这时,彭泽的官吏都在场,他们也为此感到羞愧而被激怒,决心要铲除荒秽,把亭子修理好询问守亭的人,他们回答说:“小孤山不在彭泽县的管辖范围内于是大家一起无奈地离开了第二天,到安庆府拜访,府判李维肃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于是我把这件事告诉他他说:“这是我的家乡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我所说的‘一柱’,将卓然独立,不偏侧哪边,也不倚傍什么,各种打击破坏势力从各方一起涌来,也不会摇动它;使它具有排斥上天、浇灌太阳的强盛气势,即使把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的力量都使出来,那些力量都将萎靡不振,驯服顺从,听从它的命令而离开。

除了小孤山这座山峰,还有哪座山峰能担当得了这些呢!我自己都能想象出要修建的一柱峰亭高峻特立的模样了你应当替我记载它李先生是真定人,在朝廷做官几十年,历任郎官,被称为有资历的老臣,文雅,有才华,以正直有骨气自持,很被迎合世俗风气的人们嫌恶过了很久,被起用辅佐郡守(任安庆府判),有的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李先生认为不值得与他们计较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况且这小小的一座亭子,对于一个郡的施政没有大的危害到郡中不到十日,一了解到他应当做的事,就把这事当作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知,他应当做那些比修亭子重要的事时,一定能毫不迟疑而有所作为三、[xx·河北百校联盟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6题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舟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陆结栅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5.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俞通海“沉毅”的一组是(  )①谋渡江,无舟楫 ②因以舟师略太湖 ③退则情见,不如击之 ④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 ⑤兜鍪尽裂,仅免 ⑥莫若入江,据敌上流A. ①②④ B. ①③⑤C. ②⑤⑥ D. ③④⑥解析 ①写“太祖”。

②记录他的作战经历⑤写他的部属奋力作战答案 D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俞通海元末投奔太祖他与父亲俞廷玉等人在巢湖聚集了千艘战船,在太祖正苦于无法渡过长江时前往投奔,太祖非常高兴B. 俞通海擅长水战,作战勇猛在胥口与吕珍的战斗中,他力排众议,身先士卒,右眼被射中,因此失明,仍坚持击退敌军C. 俞通海治军严明,对下属有恩德,士兵作战勇猛在南昌与陈友谅的作战中,正是凭着将士们的拼死作战,俞通海才得以脱险D. 俞通海深受百姓爱戴和皇帝器重平定湖州和太仓后,军队秋毫无犯,百姓欢悦,在他去世后,太祖亲往吊唁,哀伤落泪解析 原文为“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敌方不知道俞通海已受重伤,敌军是主动退兵,而不是被击退答案 B参考译文俞通海,字碧泉他的祖先是濠州人,他的父亲俞廷玉搬迁到巢湖元朝末年,盗匪起于汝州、颍州俞廷玉父子和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安营扎寨,拥有千艘战舰装备的水军部队他们多次被庐州左君弼所困,派遣俞通海从小道走归顺太祖太祖正在和阳驻军,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地说:“这是上天帮助我呀!”太祖亲自前往安抚他们的军队俞通海为人沉着刚毅,治军严明而有恩德,士兵乐意为他所用。

巢湖各将都擅长水战,而俞通海是其中最好的他跟从太祖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带领水军夺取太湖,在马迹山收降张士诚守将,停船于胥口吕珍的军队突然来到,诸将想退俞通海说:“不可以后退,敌方人多我们人少,后退的话,那么我方情况就被暴露了,还不如攻击他们于是通海自己带头迅速战斗,对方箭下如雨,射中他的右眼,他不能继续作战,命令手下士兵披上自己的盔甲监督指挥作战敌人把督战的士兵当作俞通海了,就不敢逼近,慢慢地退兵离开了俞通海从此一只眼睛失明陈友谅大举围攻南昌,俞通海跟从太祖攻击敌人在康郎山相遇,因为船小不能仰攻大船,太祖军奋力作战差点支持不住俞通海乘风放火焚烧敌船二十多艘,敌军稍稍受挫太祖的船搁浅被围困了,陈友谅的骁勇的将领张定边径直向前冲,袭击太祖的船常遇春射中张定边,俞通海乘飞舸前来助战,船只飞速驶来,带动湖水急涌而至,太祖的船只得以脱险而俞通海的船又被敌方巨舰压住,士兵都用头抵住敌舰,头盔全裂开了,才勉强脱险第二天再战,俞通海偕同廖永忠等把七艘船装上火药进攻敌舰,焚烧敌船数百艘过了两天,俞通海又派六艘战船深入敌方敌方联合大舰船奋力抵抗太祖登上舵楼远望,很久都没有看到什么,料想俞通海的船只已经沉没了。

过了一会儿,六艘船绕过敌方的舰船出现,飘飘扬扬如游龙军队欢呼,勇气猛增百倍,作战更加奋力陈友谅的军队大败太祖的军队驻扎在左蠡,俞通海进言说:“湖水很浅,小船很难周旋,不如进入长江,占据敌方的上游他们的船进入,就立刻可以擒拿了于是就转移军队驶出湖,在水边和陆地构建栅栏陈友谅不敢出来,在湖中停留了一个月,粮食用完,带兵突围逃跑,最终战败死去这场战役,俞通海军功最多军队回京,(太祖)赐予他良田金帛俞通海跟从徐达平定安丰,又跟从他攻克湖州,攻取太仓,秋毫无犯,百姓欢悦围攻平江,大战灭渡桥,直击桃花坞,被乱箭射中,伤很重,回金陵太祖亲临他的府第,问道:“平章知道我来探问伤情了吗?”俞通海不能说话太祖挥泪而出俞通海)第二天死去,时年三十八岁太祖亲临吊唁哭得非常悲哀,随从的官员卫士都感动流泪。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