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读书报告本书的作者是[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美]戴维.H.史密斯,作者利用其在印度、孟加拉、以色列、智利、阿根廷、尼日利亚六国的实地调查结果分析使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几个重要因素在文章的最开始,可以看出作者打算采用的研究方式是定量分析,因此先试图寻找一个有效的量表,以测量人的现代性,这个量表在经过大量的分析证明后,被证实是可行的,随即展开了研究在阅读的起初,我的脑海里自然浮现的是定义,究竟什么是“现代性”,什么又是“传统”呢?如果说我现有的知识水平不能对此作出一个确切的概念,那么作者是如何来定义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了对这本书的探索开篇作者就明确开宗明义地提到工厂是培育现代性的学校,教育是个人现代性的一个有力的预报器,不论什么因素对人的现代性有重要影响,我们可以窥探出来的是,本书的工作者们对工厂和教育的关注可谓是十分深刻的,这一点贯穿于此书的全程研究者们的各种实验和测量,都建立在对工厂者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考察上,当然,也包括许多其他的因素,只是说这两个因素是主要关注的本书的研究建立在六个发展中国家的越6000人提问访谈之上风笑天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说到,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研究者们通过实地研究,走访六个国家,期间需要投入的成本极高,包括时间、精力和财务等等,当然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一项研究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某些观点提出挑战,同时又能够探讨新颖的主题,显然这本书很好的做好这一点读此书的过程中,令我十分惊喜的是,作者每抛出一个问题,实施一项研究,总要花几分心思去反向思考,关注社会上的不同声音,以及坦诚去面对各界提出的挑战,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的科学精神,这是追求真理道路上的虔诚,是一种尊重科学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研究者们追求完美的态度,时刻告诫后人做研究也需要尽善尽美,考虑周全研究者们非常善于针对社会的挑战,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各种测量表和问卷以及其他实证研究,以应对那些挑战不禁让我想到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以及他的著作《历史研究》,在提到人类文明诞生的根源是什么的时候,作者提出自己的挑战应战理论汤因比并不认为安逸的环境可以给人类带来挑战,只有相对恶劣的环境才能给与人类充分的挑战,对于持续不断的挑战能够持续成功的应战,文明就不断地成长,一旦挑战消失,或者人类不能成功应战的话,那么文明就解体或者消失因此文明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能过应对这些挑战。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各位研究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接受外界给与的挑战,并且能够用严谨的精神和学术态度去探索,一次次成功应对那些挑战,正是这本书和这项研究所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作者在开篇和末尾处都强调了国家发展除了高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外,还有许多其他东西,如制度建设一个人国家的现代性也不可以单单只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名,那些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影响着现代化,如果单纯把经济或者是政治制度上的成就来判定的话,就完全忽略了个人,这是不可取的作者明确提出应该关心人民,他们十分重视对人的研究和关注,这样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盲目追求经济单方面发展,必然使社会丧失对人性的关怀,作者们关于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研究,也深深饱含对人民的关怀,不止是发达工业社会的人民,更重要的是处在文明稍稍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大众读到这些,我会想,是否可以从这本社会心理学著作的研究对象,推断作者是不是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呢?纯属个人猜想 “除非国民是现代性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性的P22进一步看出,研究者们对人的关注度远远高于任何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以及其他因素其实作者是承认以上因素对一个国家现代性的关联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活着那样的因素,只是人们不得不引起关注的是,所有经济制度背后的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只有他们具有现代化的特质,整个社会和国家才有可能向现代化迈进步伐。
出于对人的关注,研究者们开发了许多关于人的测量表,这些东西大都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现代社会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这是工业化前进的节奏,然后与之相矛盾的是,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的解组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伴随了许多不可避免的负面消极影响正如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提到的一句话,作者说“现代人都不幸福”为什么提出一句这样的话,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也许我们在追逐更高层次的发展,不断更新技术和科学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伤害,在最大化的经济步伐中,也违背了许多自然的道理,以及人性的某些善良一同被丢失,文化多元化最终使得自身解体面对这种矛盾,问题似乎难以一下子回答,作者说会在后面的章节,慢慢给予谈论作者随后提到五个基本的问题——现代人的概念是否就是伪装的西方人或资本主义人;工厂本身是否是西方价值的舶来品;工厂是否对“西化”的人具有吸引力;选择工厂作为现代性的学校而忽视其他是否有什么理由;把“参与” 作为现在人的属性是否意味着一个国家要现代化就必先民主化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给我们打上了问号,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成了一种指引我们阅读本书的导航,因为作者在接下来会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在结论中回答。
刚才讲到,翻阅此书的第一个感想便是,“现代”是什么?从字义上说现代指任何或多或少的代替了过去被接受的行为方式的事物是一个范畴而不是概念作者认为,“现代”可被认为是标志着我们当前历史时期的特征的一种文明的形式关于现代化的两种研究倾向上,研究者们了解到制度层次还是个人层次=20:1,而作者主要精力放在个人研究上——哪种人才是现代人,我们凭什么标志判断他是现代人?由此,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个24个维度组成的综合体,对现代人测量作者提到,工业化首先被粗略地划分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兴起因此对于现代人的定义上,大部分时候人们过多的体现了“资本主义人”的形象,但这只是常人的设想,为了避免这一干扰因素,研究者们凭借25年研究苏联的社会结构的经验,非常自信地认为自己免受这种倾向的影响因此他们列出的素质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效运转都是同等重要的,这种排除干扰的做法很值得提倡只要有拿得出手的科学研究,经得起事实考验,才能在挑战面前理直气壮,让人信服口服并且,其实工厂这种东西本身并不具备性质,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工厂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工厂的管理以及工厂者的素质,这就是人的现代性问题了由此,作者给现代人下的定义是:在发展中国家里,一个人能够欣然接受在他周围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能够更自由地接受别人现在正享受的变化了的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太固执,对别人一新的或非传统的方式行事不太焦虑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明确的对现代人的定义了看到这个定义时,我最先想到的,是从自身角度考量,看看自己究竟是属于传统人还是现代人,给我很深的启发,也可以说向自己的未来指明了一个发展的大致方向在谈及教育对人的现代性问题上,作者多次谈及勒纳的发现——人受的教育愈多,这个国家就越进步,提出意见以回答这种挑战的可能性就越大任何的研究都不可能像空中阁楼一样,完全不需要借助别人的研究和力量牛顿说:“我之所以可以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引用这句话的原因,是想表达,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善于借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有时候有利于我们推进自己的研究不要盲目排外,也不要一味吸收下面的篇章里作者们详细列出了多许多的量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制作的无论一个量表的结构有多么精致,但是如果它不能“工作”,还是毫无意义”看得出,研究者们对量表的可行性非常重视,这样启发我们今后做量表的时候,不但要关注量表本身的质量规格,还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其效用性在研究某一问题时,人们通常会采取不止一种的方法,当然每一种分析方法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但只要取长补短,尽力协调,也是可以得到相对科学的结果。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们着重谈论了现代化的背景与原因这两大问题首先的学校作为现代化的背景其次是现代性与大众传播媒介最后是工厂是培养现代性的学校以及工厂的现代性的问题在大规模的复杂社会中,没有任何一种个人属性能比他所受到的教育更能一贯地、强有力地预言他的态度、价值和行为这里强调了教育对于人的现代性的重要作用,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作者们了解到教育与综合现代性的分数,各个国家的相关系数比例都很大那么究竟是教育本身还是学习者的因素,影响着人的现代化进程呢?研究者们进而提出了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观点,最后明确地提出一个人的在学时间因素通常同他的其他社会特征密切相关,各种因素累积起来的影响,而不是教育本身,就能成为个人现代性的真正的解释因素这样的结论十分有意义任何人,由于受到更多正式教育之利,他们的个人性格无疑是比较现代的,这是毫无疑问的通常一个发达的国度,它的大众传播媒介必然相对而言越加完善,此书中作者提出“大众传媒的广泛散步是经济高度发达的最佳指标之一越发达的国家,越有精心设计的大众传媒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传媒发达的社会人们的现代化程度也必将更为发展呢?面对这个犀利的问题,研究者们依旧保持清醒头脑,把人的作用摆在了首要的位置。
尽管传播媒介无限发展,但是作为媒介的使用者和传播者——人,仍然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接近哪些材料的权利,他的喜好、个性、工作以及受家庭背景等等因素的影响下,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又并不如人们猜想的那么大因此研究者就是用了他们的资料去验证,接触大众传媒与个人现代性之间关系的强度通过这种大众传播媒介量表,研究者们发现接触大众传播媒介与个人现代性之间有一种相当规则而且很强的关系,但不是完全的关联工厂是培养现代性的学校,作者们推断:如果在一家工厂度过一段时间会使一个人更为现代,那么工厂越现代,个人改变的程度应该越大人们很轻易就同意学校可以促进现代化,作者们也认为工厂也是培养现代性的学校,但是这一观点却遭到了各种怀疑,有的人觉得一个人的人格在青年期以前就定型,成熟以后基本不变第二个理由是工厂能提供一个充分有力的环境,足以产生在基本价值取向和需要趋向方面的改变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早在儿童期形成的真正人格特征可能在成年期发生实质性改变的环境几乎是没有的第三种人为工厂会使人们向现代型相反的方向发展在随后的探讨中,作者对于这些怀疑者们的挑战一一论证,说明这些怀疑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存在的为了使这项研究尽善尽美,作者们除了把工厂作为研究的重点场地外,还提出,工厂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组织,但是工厂并未垄断这些组织原则和实施标准。
因此我们渴望测验工厂以外的机构环境在促进现代化方面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合作社在促进现代化方面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学校在使人现代上,合作社明显具有潜力,其程度至少同工业就业产生的潜力相等在对农村人和城市工业人进行研究之余,作者们还开展了对城市非工业人的研究,可以作为研究人的现代性的补充也让问题的探讨更为全面深入在谈及家庭与学校背景的话题中,作者们着重说到父亲的教育对一个人现代化的影响毫无疑问的是,父亲作为家庭的一员,既能在家庭环境上给予孩子们造成较大的影响,还能通过其自身的素养和学识来影响孩子,一个有教养接受过校对教育的父亲,会给他的孩子带来许多正面的作用,为孩子们制造有利的“文化屏障”,用布尔迪厄在《继承人》中的话来说,经济、政治、财产等等因素都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分层的原因,唯独教育资源分配中形成的“文化屏障”恰恰可以很好地说明社会的分层可见,教育或者说父辈的教育能够给下一代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但是,作者又很明确地提出,虽然父亲的背景给孩子带来了不同作用,可是这些东西不是无法改变的,只要随后成长的环境更改,凭借自身的努力,不断学习和充实,不同的人之间的差距可以缩小,甚至是弥补的因此,父亲带来的影响不是绝对的,还要看个人。
教育的质量的问题也是研究者们没有忽视的,对于这个方面,他们从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的对比来说明差距本书最后一个部分是结论与总结,概括地谈论到了一些之前文章没有提及的话题,同时也对前文进行了归纳性的总结第一个章节说到,个人现代性的行为表现,这个话题一出,必定又受到众多的挑战和抨击,一些持怀疑态度的人们说,“一个人学的听起来像个现代人的那些东西并不说明什么,除非他的行动也是现代的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作者的行文几乎一直在假设或者应对挑战,正是对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和应对,推动了他们的研究和证明,汤因比的挑战应战理论在这里很好地体现出来了作者用三个维度解析了个人现代化的过程,分别是发展的前期阶段、发展的后期阶段、展望未来在谈论第一个维度的时候,作者提出“迄今为止,所有事情都表明一点,在生活的早期经历中,只有教育对个人现代性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的确,单独而论,它是一个人获得现代性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可见,发展的前期阶段,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的现代性而言,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接着在第二个维度开始,变化悄然发生,有的人离开学校那一刻,他们的现代化的股市就已经完结,因为他可能进入一个比较封闭落后的工作环境或者生存环境。
正如,农村出身的人落在后面,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农民,而是因为他们在其中工作的组织框架和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是传统的所以,离开学校以后的事情究竟怎么变化,就要看一个人去到什么样的环境了,不能一概而论,差距的拉大打给就是从这一时刻开始的经过不断的调试,改变量表和测量工具的各项指标,在展望未来的篇章中,作者提到一些暂时存在的问题,但仍然悬而未决,没有充分证据证实的,留到未来再说作者以论个人现代化的社会重要性作为总结和结论的篇章,经过25年以来的长期积累和研究,他们提出结论格外明确了如下事实:在发展中国家,更加现代的机构越多,这些机构分布就越广泛,他们的人民中就有更多的人具有我们称之为现代的特征在本书读到最后,我也收获了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得到了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现代化永远是一个程度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也适用于发达的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这一结论将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也会有源源不断的想法在脑海荡漾本书结尾处明确提出,这是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它探讨了个人现代性的诸项要素,以及促成个人现代化的社会性决定因素在阅读的过程中,繁复的科学研究方法的东西让我有点难以理解,比如大量统计数据、各种量表和测量的手段方式、详细精密的数据分析,还有十分科学的问卷调查。
研究者们秉持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真的值得我们深深敬佩正如此书的翻译者顾晰在本书后记所言,这本书的“结论本身是值得注意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其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