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36课时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件 新人教必修4

细水****9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80.50KB
约35页
文档ID:155222955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36课时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件 新人教必修4_第1页
1/35

第36课时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纲展示(考点一)(考点一)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客观性(3)联系的多样性(考点二)(考点二)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系统优化方法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判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提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世界上的两个事物有无联系还要看是否具备联系的具体条件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这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判断: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提示:联系是客观的,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1)表现: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2)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判断: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提示: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规律就是一种稳定的联系1.正确理解联系的条件性正确理解联系的条件性(1)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任何具体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事物的条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3)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内涵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表现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区分联系的三个特点区分联系的三个特点特别提醒特别提醒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3.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不矛盾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不矛盾的(1)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2)对联系问题我们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又要坚持辩证法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要以坚持事物的客观性为前提3)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如果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所以,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改变联系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哲学依据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哲学依据(1)从唯物论角度: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从辩证法角度: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构成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从认识论的角度: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能一成不变地看问题。

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就要反对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对事物作出客观公正的分析和判断4)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要与时俱进,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教材纵横教材纵横联系的多样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交汇点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如: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发展的不同作用,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典例典例1(2017课标,22,4分)传统石油钻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泥浆,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某油气田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将废弃泥浆制成免烧砖等,既有效消除了钻井污染隐患,又节约了土地、水泥等资源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化利用佐证了()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A.B.C.D.B答案答案B本题考查联系观点和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客观条件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观点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观点错误正确切题,故选B方法技巧方法技巧事物的价值、联系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事物属性与人的需要的契合实现事物的价值,首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事物固有属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深层的本质的联系(获得对事物价值的真理性认识),然后通过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改变事物的具体形态,使之能够服务于人,满足人的需要例如本题,当人们没有看到废弃泥浆与人类的多样的深层次的联系时,它只是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的废物;当人们终于发现它是制造建材的资源,亦即把握了废弃泥浆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多样联系时,也就为实现废弃泥浆新的价值创造了条件典例典例2(2015课标,23,4分)卤水豆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食品卤水是制作卤水豆腐必需的稳定剂和凝固剂,其主要成分氯化镁是有毒的,但用卤水点制的豆腐不仅无毒,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这表明()事物的特性是不变的,其功能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不同特性是由人的不同需要确定的事物的特性是人们建立新联系的依据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会有不同的特性A.B.C.D.D答案答案D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错;事物的不同特性不是由人的不同需要确定的,错;卤水的主要成分氯化镁是有毒的,但用卤水点制的豆腐不仅无毒,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这说明事物的特性是人们建立新联系的依据,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会有不同的特性,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典例典例3(2017贵州遵义第二次联考,22)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要采取产业精准扶贫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兜底脱贫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的“四个一批”措施,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据此,下列推断正确的是()致贫的原因多样,印证了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脱贫的时间紧迫,必须超越历史条件,创新扶贫开发路径脱贫的任务艰巨,要求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脱贫的手段各异,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矛盾不同A.B.C.D.B答案答案B材料中的“四个一批”措施表明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要有不同的脱贫手段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致贫原因,说明影响贫困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人群贫困的条件不同,符合题意实现脱贫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除了依靠国家、社会扶持扶助,更要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积极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看法合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创新扶贫开发路径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基础,不能超越现有历史条件,观点错误不同群体因致贫原因不同,因而脱贫手段各异,这里的不同群体是“不同事物”,不能说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矛盾不同,表述不科学。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考点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考点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判断: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提示: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2.系统优化法系统优化法(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方法论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思考:宋代苏东坡读书用的是“八面受敌”法。

一本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复研读从这一角度读,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从另一角度读,解决另一方面的问题如此步步深入,最后就掌握了这本书的全体,书也就读“厚”了从哲学上看,“八面受敌”法对人们读书有什么启示?提示:“从这一角度读,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从另一角度读,解决另一方面的问题如此步步深入,最后就掌握了这本书的全体,书也就读厚了”,由此可见,“八面受敌”法启示人们读书时要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着眼于整体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部分区别内涵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地位、功能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相互转化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特别提醒特别提醒正确理解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1)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2)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3)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教材纵横教材纵横关键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与主要矛盾的交汇点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影响部分,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如果我们把整体看成是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事物,这个时候起决定作用的关键部分,就会起到决定或影响其他矛盾存在和发展的作用,这就是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这也印证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抓关键”“抓重点”等,这主要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哲学道理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强调重视关键部分就是强调抓主要矛盾,强调抓主要矛盾就是强调重视整体中的关键部分2.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优化的方法(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方法论要求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教材纵横教材纵横坚持系统优化方法与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交汇点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要求我们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典例典例1(2015课标,22,4分)“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诗理解正确的是()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A.B.C.D.B答案答案B“放在匣中何不鸣?”与“何不于君指上听?”说明琴声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故排除。

指与琴发生了相互作用,不一定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故说法绝对切题,答案选B典例典例2(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初考,28)我国地下管线权属关系非常复杂,水、电、气、热、通讯管网分别属于不同的权属单位,同一条管线每个部分的权属也不同,出现了“都在管,结果都管得不太好”的状况为避免这种状况,应()重视部分,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着眼整体,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系统优化,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优化组合,把各个具体要素相加起来考察A.B.C.D.C答案答案C为避免这种“都在管,结果都管得不太好”状况,应着眼整体,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应系统优化,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正确且符合题意与题意不符系统并非各个具体要素的简单相加,错误典例典例32017课标,39(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

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10分)答案答案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答本题,一要从整体的地位方面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二要从部分的作用方面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方法技巧方法技巧本题要求运用指定知识阐释相关观点解答此题,一般要遵循“理论”逻辑,依据“检索知识层次整理材料信息确定理论依据开展演绎分析”的步骤审题和构建答案,按照“理论依据+演绎分析”的形式组织答案。

整体与部分的知识有两个层次,整体的地位作用、部分对整体的影响,应分别从这两个角度来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演绎分析,分析时,既要突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整体的地位和作用,也要分析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中国及世界各国积极参与的重要性。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