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文]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

沈***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8.50KB
约58页
文档ID:146149993
[语文]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_第1页
1/58

语文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之:(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或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没《周处》)  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既  1.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例如: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例如: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即  1.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2.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例如:  (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虽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然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惟(唯、维)  1.用作副词  (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梦溪笔谈》)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殽之战》)  2.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盖  1.用作副词 "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

如: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与妻书》)  2.用作连词 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  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安  1.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怎么""怎样"。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2. 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沛公安在?(《鸿门宴》)  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故  1.用作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有时用"是故""以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2.用作副词  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莫  1.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庖丁解牛》)  2.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货殖列传序》)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哉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  1.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时钟山记》)  表示反问语气的,如: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

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尔  1.用作代词  (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尔何知!(《殽之战》)  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殽之战》)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  (二)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2.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  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3.用作助词  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同上)  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  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如: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已  "已"当做虚词,可作副词、连词与助词  1.用作副词  (一)表动作行为、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相当于"已经"  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二)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指南录〉后序》)  (三)表程度很高或过分,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太"  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版》)  3.用作助词 "已"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了";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啊"  是善恶之分也已《荀子.恶性》)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夫  "夫"当作虚词,可用作代词和助词  1.用作代词  "夫"作代词常放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表近指与远指  (一)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二)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用作助词  (一)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问说》)  (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常见文言虚词练习 1、 之 辍耕之垄上( )子犯请击之( )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  )填然鼓之( )泾流之大( )我之谓也( )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 )吾妻死之年( )抚之甚厚( )三五之夜( ) 2、 于 赵氏求救于齐( )和于身也( )甚于如人( )寡人之于国也( )于是河伯欣然自喜( )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 )其皆出于此乎(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不能容于远近(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 3、 乃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良乃入,具告沛公( ) 4、 以 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余始循以入( )自唐显庆以来( ) 梅以曲为美(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而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瘾明告鬻梅者( )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5、 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蟹六跪而二螯( )不敢言而敢怒( )谁得而族灭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余固笑而不信(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涵谈彭湃而为此也(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6)因 蒙故业,因遗策(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相如因持璧却立( ) (7)且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8)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9)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何以谓之文也( ) (10)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或师焉,或不焉( )且焉置土石( ) 焉用亡郑以倍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11)其 距其院东五里(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孰能讥之乎(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 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 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闲 情记趣》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 5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祸害)(更加厉害)《周处》 52、而年已蹉跎(过时)(同上) 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书上的意旨)《五柳先生传》 5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同上) 55、环指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同上) 56、简箪飘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同上)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同上)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65、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 6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 6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急隐忽现)(同上) 。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