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验实验报告班 级: 通信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成 绩: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131.嵌入式系统1.1.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可编程,硬件可剪裁、重构的专用计算机系统该系统通常嵌入在对象环境中,并通过其在对象环境下运行的特定程序,完成对外界物理参数地采集、处理,达到对控制对象地响应或人机交互的功能目前,嵌入式系统的发展方向主要是解决接口多样性、适应性、灵活性和集成开发环境等的特定应用问题嵌入式系统应用的底层性与对象系统的紧耦合性是其显着的基本特征所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对象数据采集、控制、开发环境、功耗,以及适应能力、可靠性等品质因数是选择嵌入式系统的标准为适应技术发展需求,嵌入系统在不断追求结构紧凑、坚固可靠、技术密集、高度分散的同时,尤以不断创新为嵌入式系统的发展核心使嵌入系统凸现了高技术门槛,主要表现在软硬件设计的紧密相关性上,特别是构建RTOS系统需透彻了解RTOS的工作机制和系统资源配制,掌握底层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设计、调试方法。
随着对嵌入式系统的智能化愈加关注,现场可编程、调试、引脚配置变得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所以,用户可配置的SCO(在片系统)已成为现阶段嵌入式系统的核心发展技术通过现场可编程阵列把接口应用设计和系统开发留给系统设计者,提供灵活、多样的片上电路设计平台,使电路板设计变成在片的芯片配置,将嵌入系统地设计带入了软硬件的双编程时期,进一步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而下一代的在片系统还将发展成一个MUC数量可缩放的集合体在嵌入式应用系统中,虽然高端产品不断涌现,但由于应用对象、环境的不同特点,嵌入系统的8位机产品仍因应用对象的有限响应时间、完备的集成开发环境、良好的性价比等优势仍然占据着低端应用系统的主流地位Cygnel公司的C8051F系列产品就充分印证了这点回顾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历程,已经历了由模拟向数字的演进过程,现又逐步演变为数模并存情形由最初软件编程主宰的微处理器(嵌入式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单片机),到硬编程主宰的专用集成电路时代,再到今天的现场可编配置时代嵌入式系统的核心技术正沿着“许氏循环”的浪潮不断前行而配套的软件设计平台也随着科技进步在不断得到完善可以预期,软硬双可编程的嵌入式系统时代必会带来更加便捷的开发环境和技术支持。
1.2.嵌入系统的设计原则嵌入系统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软硬件协同设计是系统设计的关键需解决好软硬件的同步与集成设计问题,要结合具体应用进行综合考虑,保证设计工作的一致性与正确性在针对具体应用系统的功能目标分析基础上,分解整个系统的各项功能指标和技术要求,结合系统的实时响应要求、接口功能定义与标准、嵌入芯片的处理能力、编程语言、开发环境、产品的升级与维护问题、开发投入能力、产品综合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权衡考虑⑴在明确系统性能需求的基础上,细化以下考虑因素;①系统功能实现手段的软硬件分配②器(部)件选择和系统构建包括微处理器芯片、外围接口电路、各种驱动电路形式、器部件类型、前后向通道处理方式、人机界面和手段等③控制算法设计以及软件系统的架构形式④语言选择依据设计者熟练程度和习惯、开发环境和控制功能要求选取⑤抗干扰问题的解决与设计包括软件的和硬件的、常规的和特定的⑥实现工艺和方式包括印制板设计、走线安装、装配工艺、新材料或新技术的应用等在各实施阶段,对项目进度、关键技术的风险因素必须进行审查评估,评价软一硬件的功能设计与分配,以及实现的技术性能、工作量和时间进度明确电路之间的接口参数、软一硬件功能衔接,以及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及时发现关键部位或矛盾突出点的瓶颈问题,将隐患排除在早期设计阶段。
⑵嵌入系统中微处理器选择应考虑的因素;①MCU的算术、逻辑处理能力;运算速度和时钟频率;总线控制功能、中断方式和仲裁机制;RAM和FLASHROM容量;软件加密保护②外围接口功能的可重构配置能力;数据通讯模式;前后向通道类型;端口电压的适应能力等;③开发工具的调试或仿真能力;FLASH代码读写环境;编程语言的支持程度;代码的可移植性等④电源电压;功耗等1.3.嵌入系统的软件特点嵌入式系统是可利用资源有限、专用性很强、实时性要求也很高的应用控制系统故在软件设计方法和实现手段上,嵌入系统软件同PC机软件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⑴实时性的控制方法;PC软件提升速率方法,极大依赖处理器性能提升,还体现在缓存方案、动态分配等技术手段上但在嵌入式系统中应用这些技术就存在硬件资源不足、工作频率低的现实问题,会降低系统的可靠性⑵特定的异构特征;嵌入式控制软件设计既要考虑特定的硬件固有部分,也要考虑来自系统之外的各种通讯、传感器的专用信号处理接口,以及不同控制目标的实时期望和执行机构的异步并发事件处理能力因此不同的硬件系统或控制目标,将会产生不同的系统构建方案⑶系统的性能目标;编写嵌入式软件必须着重考虑与硬件系统相匹配的功耗、不间断运行、故障恢复、高可靠性等方面的约束条件,实现特定应用环境下的控制功能、实时性响应的目标要求。
因此,嵌入系统要在借鉴通用软件技术,遵循软件工程理论,规范软件开发过程的同时还应根据嵌入式系统特点研究开发技术和算法结构,提高开发效率,确保系统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软件的复用性、可移植性和易维护性纵观嵌入式软件设计方法的发展历程,走过了从结构化设计、面向对象设计、基于构件的设计阶段,经历了单任务到多任务的系统转变2.ZigBee应用2.1简介ZigBee技术是一种应用于短距离范围内,低传输数据速率下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技术ZigBee名字来源于蜂群使用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通信方式,蜜蜂通过跳ZigZag形状的舞蹈来通知发现的新食物源的位置、距离和方向等信息,以此作为新一代无线通讯技术的名称ZigBee过去又称为“HomeRF Lite”、“RF-EasyLink”或“FireFly”无线电技术,目前统一称为ZigBee技术2.2.ZigBee技术的特点自从马可尼发明无线电以来,无线通信技术一直向着不断提高数据速率和传输距离的方向发展例如:广域网范围内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3G)目的在于提供多媒体无线服务,局域网范围内的标准从IEEE802.11的1Mbit/s到IEEE802.11g的54Mbit/s的数据速率。
而当前得到广泛研究的ZigBee技术则致力于提供一种廉价的固定、便携或者移动设备使用的极低复杂度、成本和功耗的低速率无线通信技术这种无线通信技术具有如下特点;⑴功耗低:工作模式情况下,ZigBee技术传输速率低,传输数据量很小,因此信号的收发时间很短,其次在非工作模式时,ZigBee节点处于休眠模式设备搜索时延一般为30ms,休眠激活时延为15ms,活动设备信道接入时延为15ms由于工作时间较短、收发信息功耗较低且采用了休眠模式,使得ZigBee节点非常省电,ZigBee节点的电池工作时间可以长达6个月到2年左右同时,由于电池时间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电池种类、容量和应用场合,ZigBee技术在协议上对电池使用也作了优化对于典型应用,碱性电池可以使用数年,对于某些工作时间和总时间(工作时间+休眠时间)之比小于1%的情况,电池的寿命甚至可以超过10年⑵数据传输可靠:ZigBee的媒体接入控制层(MAC层)采用talk-when-ready的碰撞避免机制在这种完全确认的数据传输机制下,当有数据传送需求时则立刻传送,发送的每个数据包都必须等待接收方的确认信息,并进行确认信息回复,若没有得到确认信息的回复就表示发生了碰撞,将再传一次,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系统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同时为需要固定带宽的通信业务预留了专用时隙,避免了发送数据时的竞争和冲突同时ZigBee针对时延敏感的应用做了优化,通信时延和休眠状态激活的时延都非常短⑶网络容量大:ZigBee低速率、低功耗和短距离传输的特点使它非常适宜支持简单器件ZigBee定义了两种器件:全功能器件(FFD)和简化功能器件(RFD)对全功能器件,要求它支持所有的49个基本参数而对简化功能器件,在最小配置时只要求它支持38个基本参数一个全功能器件可以与简化功能器件和其他全功能器件通话,可以按3种方式工作,分别为:个域网协调器、协调器或器件而简化功能器件只能与全功能器件通话,仅用于非常简单的应用一个ZigBee的网络最多包括有255个ZigBee网路节点,其中一个是主控(Master)设备,其余则是从属(Slave)设备若是通过网络协调器(Network Coordinator),整个网络最多可以支持超过64000个ZigBee网路节点,再加上各个Network Coordinator可互相连接,整个ZigBee网络节点的数目将十分可观⑷兼容性:ZigBee技术与现有的控制网络标准无缝集成通过网络协调器(Coordinator)自动建立网络,采用载波侦听/冲突检测(CSMA-CA)方式进行信道接入。
为了可靠传递,还提供全握手协议⑸安全性:Zigbee提供了数据完整性检查和鉴权功能,在数据传输中提供了三级安全性第一级实际是无安全方式,对于某种应用,如果安全并不重要或者上层已经提供足够的安全保护,器件就可以选择这种方式来转移数据对于第二级安全级别,器件可以使用接入控制清单(ACL)来防止非法器件获取数据,在这一级不采取加密措施第三级安全级别在数据转移中采用属于高级加密标准(AES)的对称密码AES可以用来保护数据净荷和防止攻击者冒充合法器件⑹实现成本低:模块的初始成本估计在6美元左右,很快就能降到1.5-2.5美元,且Zigbee协议免专利费用目前低速低功率的UWB芯片组的价格至少为20美元而ZigBee的价格目标仅为几美分2.3.ZigBee协议框架Zigbee是一组基于IEEE批准通过的802.15.4无线标准研制开发的组网、安全和应用软件方面的技术标准与其他无线标准如802.11或802.16不同,Zigbee和802.15.4以250Kbps的最大传输速率承载有限的数据流量ZigBee V1.0版本的网络标准连同灯光控制设备描述已于2004年底推出,其它应用领域及相关设备的描述也会在随后的时间里陆续发布。
在标准规范的制订方面,主要是IEEE 802.15.4小组与ZigBee Alliance两个组织,两者分别制订硬件与软件标准,两者的角色分工就如同IEEE 802.11小组与Wi-Fi之关系在IEEE 802.15.4方面,2000年12月IEEE成立了802.15.4小组,负责制订MAC与PHY(物理层)规范,在2003年5月通过802.15.4标准,802.15.4任务小组目前在着手制订802.15.4b标准,此标准主要是加强802.15.4标准,包括:解决标准有争议的地方、降低复杂度、提高适应性并考虑新频段的分配等ZigBee建立在802.15.4标准之上,它确定了可以在不同制造商之间共享的应用纲要802.15.4仅仅定义了实体层和介质访问层,并不足以保证不同的设备之间可以对话,于是便有了ZigBee联盟ZigBee兼容的产品工作在IEEE802.15.4的PHY上,其频段是免费开放的,分别为2.4GHz(全球)、915MHz(美国)和868MHz(欧洲)采用ZigBee技术的产品可以在2.4GHz上提供250kbit/s(16个信道)、在915MHz提供40kbit/s(10个信道)和在868MHz上提供20kbit/s(1个信道)的传输速率。
传输范围依赖于输出功率和信道环境,介于10m到100m之间,一般是30m左右由于ZigBee使用的是开放频段,已有多种无线通讯技术使用因此为避免被干扰,各个频段均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同时,PHY的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允许设备无需闭环同步在这3个不同频段,都采用相位调制技术,2.4GHz采用较高阶的QPSK调制技术以达到250kbit/s的速率,并降低工作时间,以减少功率消耗而在915MHz和868MHz方面,则采用BPSK的调制技术相比较2.4GHz频段,900MHz频段为低频频段,无线传播的损失较少,传输距离较长,其次此频段过去主要是室内无绳使用的频段,现在因室内无绳转到2.4GHz,干扰反而比较少在MAC层上,主要沿用WLAN中802.11系列标准的CSMA/CA方式,以提高系统兼容性,所谓的CSMA/CA是在传输之前,会先检查信道是否有数据传输,若信道无数据传输,则开始进行数据传输,若产生碰撞,则稍后一段时间重传在网络层方面,ZigBee联盟制订可以采用星形和网状拓扑,也允许两者的组合,称为丛集树状根据节点的不同角色,可分为全功能设备(Full-Function Device;FFD)与精简功能设备(Reduced-Function Device;RFD)。
相较于FFD,RFD的电路较为简单且存储体容量较小FFD的节点具备控制器(Controller)的功能,能够提供数据交换,而RFD则只能传送数据给FFD或从FFD接收数据ZigBee协议套件紧凑且简单,具体实现的硬件需求很低,8位微处理器80c51即可满足要求,全功能协议软件需要32K字节的ROM,最小功能协议软件需求大约4K字节的ROM2.4.基于ZigBee技术的应用随着ZigBee规范的进一步完善,许多公司均在着手开发基于ZigBee的产品采用ZigBee技术的无线网络应用领域有家庭自动化、家庭安全、工业与环境控制与医疗护理、检测环境、监测、监察保鲜食品的运输过程及保质情况等等其典型应用领域如下:2.4.1.数字家庭领域可以应用于家庭的照明、温度、安全、控制等ZigBee模块可安装在电视、灯泡、遥控器、儿童玩具、游戏机、门禁系统、空调系统和其它家电产品等,例如在灯泡中装置ZigBee模块,则人们要开灯,就不需要走到墙壁开关处,直接通过遥控便可开灯当你打开电视机时,灯光会自动减弱;当铃响起时或你拿起话机准备打时,电视机会自动静音通过ZigBee终端设备可以收集家庭各种信息,传送到中央控制设备,或是通过遥控达到远程控制的目的,提供家居生活自动化、网络化与智能化。
韩国第三大移动手持设备制造商Curitel Communications公司已经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款Zigbee,该将可通过无线的方式将家中或是办公室内的个人电脑、家用设备和电动开关连接起来这种融入了“Zigbee”技术,能够使用户在短距离内操纵电动开关和控制其他电子设备2.4.2.工业领域通过ZigBee网络自动收集各种信息,并将信息回馈到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利工厂整体信息之掌握,例如火警的感测和通知,照明系统之感测,生产机台之流程控制等,都可由ZigBee网络提供相关信息,以达到工业与环境控制的目的韩国的NURI Telecom在基于Atmel和Ember的平台上成功研发出基于ZigBee技术的自动抄表系统该系统无需手动读取电表、天然气表及水表,从而为公用事业企业节省数百万美元,此项技术正在进行前期测试,很快将在美国市场上推出2.4.3.智能交通如果沿着街道、高速公路及其他地方分布式地装有大量ZigBee终端设备,你就不再担心会迷路安装在汽车里的器件将告诉你,你当前所处位置,正向何处去全球定位系统(GPS)也能提供类似服务,但是这种新的分布式系统能够向你提供更精确更具体的信息。
即使在GPS覆盖不到的楼内或隧道内,你仍能继续使用此系统从ZigBee无线网络系统能够得到比GPS多很多的信息,如限速、街道是单行线还是双行线、前面每条街的交通情况或事故信息等使用这种系统,也可以跟踪公共交通情况,你可以适时地赶上下一班车,而不至于在寒风中或烈日下在车站等上数十分钟基于ZigBee技术的系统还可以开发出许多其他功能,例如在不同街道根据交通流量动态调节红绿灯,追踪超速的汽车或被盗的汽车等2.5.ZigBee发展现状及展望为了推动ZigBee技术的发展,Chipcon(已被TI收购)与Ember、Freescale、Honeywell、Mistubishi、Motorola、Philips和Samsung等公司共同成立了ZigBee联盟(ZigBee Alliance),目前该联盟已经包含130多家会员该联盟主席Robert F.Haile曾于2004年11月亲自造访中国,以免专利费的方式吸引中国本地企业加入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低功耗、低成本的ZigBee技术将在未来两年内得到快速增长,2005年全球ZigBee器件的出货量将达到100万个,2006年底将超过8000万个,2008年将超过1.5亿个。
这一预言正在从ZigBee联盟及其成员近期的一系列活动和进展中得到验证在标准林立的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ZigBee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有些令人始料不及的,从2004年底标准确立,到2005年底相关芯片及终端设备总共卖出1500亿美元,应该说比被业界“炒”了多年的蓝牙、Wi-Fi进展都要快 ZigBee技术在ZigBee联盟和IEEE802.15.4的推动下,结合其他无线技术,可以实现无所不在的网络它不仅在工业、农业、军事、环境、医疗等传统领域有具有巨大的运用价值,在未来其应用可以涉及到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的所有领域由于各方面的制约,ZigBee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应用还有待时日,但已经展示出了非凡的应用价值,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推进,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应用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网络才刚刚开始发展,它的技术、应用都还远谈不上成熟,国内企业应该抓住商机,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3.DSP应用数字信号处理(DSP)是一门涉及许多学科而又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的新兴学科在通常的实时信号处理中,它具有可程控、可预见性、精度高、稳定性好、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好、易于实现自适应算法、大规模集成等优点,这都是模拟系统所不及的。
3.1.DSP的发展的三个阶段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发展的初期(二十世纪 50~60年代),人们只能在微处理器上完成数字信号的处理直到70年代,有人才提出了DSP的理论和算法基础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单片 DSP 芯片应当是1978年AMI公司发布的S28111979年美国Intel公司发布的商用可编程器件2920是DSP 芯片的一个主要里程碑这两种芯片内部都没有现代DSP芯片所必须有的单周期乘法器1980 年,日本 NEC 公司推出的mP D7720是第一个具有硬件乘法器的商用 DSP 芯片,从而被认为是第一块单片DSP器件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1982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代DSP芯片TMS32010及其系列产品,标志着实时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重大突破TI公司之后不久相继推出了第二代DSP芯片TMS32020、TMS320C25/C26/C28、第三代DSP芯片TMS320C30/C31/C3290年代DSP发展最快,TI公司相继推出第四代DSP芯片 TMS320C40/C44、第五代DSP芯片TMS320C5X/C54X、第二代DSP芯片的改进型TMS320C2XX、集多片DSP芯片于一体的高性能DSP芯片TMS320C8X以及目前速度最快的第六代DSP芯片 TMS320C62X/C67X等。
随着CMOS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日本的Hitachi 公司在1982年推出第一个基于CMOS工艺的浮点DSP芯片,1983年日本Fujitsu公司推出的 MB8764,其指令周期为120ns,且具有双内部总线,从而使处理吞吐量发生了一个大的飞跃而第一个高性能浮点DSP芯片应是AT&T公司于1984年推出的DSP32与其他公司相比,Motorola公司在推出 DSP 芯片方面相对较晚1986年,该公司推出了定点处理器MC560011990年,推出了与IEEE浮点格式兼容的浮点DSP芯片MC96002美国模拟器件公司(AD)在DSP芯片市场上也占有一定的份额,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己特点的DSP芯片,其定点DSP芯片有ADSP2101/2103/ 2105、ASDP2111/2115、ADSP2161/2162/2164以及ADSP2171/2181,浮点DSP芯片有ADSP21000/ 21020、ADSP21060/21062等自1980年以来,DSP芯片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DSP芯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逐渐成为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决定因素从运算速度来看, MAC(一次乘法和一次加法)时间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400ns(如TMS32010)降低到10ns以下(如TMS320C54X、TMS320C62X/67X等),处理能力提高了几十倍。
DSP芯片内部关键的乘法器部件从1980年占模片区(die area)的40%左右下降到5%以下,片内RAM数量增加一个数量级以上DSP芯片的引脚数量从1980年的最多64个增加到现在的200个以上,引脚数量的增加,意味着结构灵活性的增加,如外部存储器的扩展和处理器间的通信等3.2.DSP系统构成及其特点 3.2.1. DSP系统构成 数字信号处理器是利用计算机或专用处理设备,在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以后,以数字形式对信号进行采集、变换、滤波、估值、增强、压缩、识别等高速实时处理的专用处理器,其处理速度比最快的CPU还快10~50倍图1所示为一个典型的DSP系统输入信号首先进行带限滤波和抽样,然后进行A/D变换将信号变换成数字比特流DSP芯片的输入是A/D变换后得到的以抽样形式表示的数字信号,DSP芯片对输入的数字信号进行某种形式的处理,如进行一系列的乘累加操作(MAC)最后,经过处理后的数字样值再经D/A(Digital to Analog)变换转换为模拟样值,之后再进行内插和平滑滤波就可得到连续的模拟波形 抗混叠滤波器DSP芯片平滑滤波器输出A/D输入D/A图1 DSP系统必须指出的是,上面给出的DSP系统模型是一个典型模型,但并不是所有的DSP系统都必须具有模型中的所有部件。
3.2.2 DSP系统的特点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是以数字信号处理为基础,因此具有数字处理的全部优点:⑴接口和编程方便DSP系统与其他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或设备都是相互兼容的,与这样的系统接口以实现某种功能要比模拟系统与这些系统接口容易得多;另外,DSP系统中的可编程DSP芯片可使设计人员在开发过程中灵活方便地对软件进行修改和升级⑵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好DSP系统以数字处理为基础,受环境温度、湿度、噪声、电磁场的干扰和影响较小,可靠性高;数字系统的性能基本不受元器件参数性能变化的影响,因此数字系统便于测试、调试和大规模生产⑶精度高16位数字系统可以达到10 -5的精度⑷特殊应用有些应用只有数字系统才能实现,例如信息无失真压缩、V型滤波器、线性相位滤波器等等⑸集成方便DSP系统中的数字部件有高度的规范性,便于大规模集成 当然,数字信号处理在高频信号处理上也存在一定的缺点DSP系统中的高速时钟可能带来高频干扰和电磁泄漏等问题,而且DSP系统消耗的功率也较大此外,DSP技术更新的速度快,数学知识要求多,开发和调试工具还不尽完善 3.3.DSP芯片的应用 3.3.1.DSP的应用领域 DSP主要应用市场为3C领域,合占整个市场需求的90%。
数字蜂窝是DSP最为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由于DSP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使得移动通信的蜂窝重新崛起,并创造了一批诸如GSM、CDMA等全数字蜂窝网在Modem器件中,DSP更是成效卓著,不仅大幅度提高了传输速率,且具有接收动态图像能力另外,可编程多媒体DSP是PC领域的主流产品以XDSL Modem为代表的高速通信技术与MPEG图像技术相结合,使得高品位的音频和视频形式的计算机数据有可能实现实时交换目前的硬盘空间相当大,这主要得益于CDSP(可定制DSP)的巨大作用预计在今后的PC机中,一个DSP即可完成全部所需的多媒体处理功能DSP也是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关键器件由于DSP的广泛应用,数字音响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变得非常短暂用于图像处理的DSP,一种用于JPEG标准的静态图像数据处理;另一种用于动态图像数据处理3.3.2 DSP的市场规模 从80年代开始起步的DSP市场,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的阶段在数字化、个人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1997年世界DSP市场营销额超过32亿美元,预计未来的年均增长率高达40%,按照这一增长速度,至2007年,世界DSP市场营销额将突破500 亿美元在全球DSP产品市场中,TI公司独占鳌头,占世界市场45%的份额,其次是朗讯(28%)、ADI(12%)、摩托罗拉(12%)、其他公司(3%)。
3.4 DSP的发展前景 3.4.1 DSP的技术展望⑴努力向系统级集成DSP迈进缩小DSP 芯片尺寸始终是DSP的技术发展方向当前的DSP多数基于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尺寸小、功耗低、性能高各DSP厂商纷纷采用新工艺,改进DSP芯核,并将几个DSP 芯核、MPU芯核、专用处理单元、外围电路单元、存储单元统统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成为DSP系统级集成电路这样的集成缩小了整机的体积,缩短了产品上市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⑵DSP的内核结构进一步改善DSP的结构主要是针对应用,并根据应用优化DSP设计以极大改进产品的性能多通道结构和单指令多重数据(SIMD)、超长指令字结构(VLIM)、超标量结构、超流水结构、多处理、多线程及可并行扩展的超级哈佛结构(SHARC)在新的高性能处理器中将占据主导地位⑶可编程DSP是主导产品可编程DSP给生产厂商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生产厂商可在同一个DSP平台上开发出各种不同型号的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可编程DSP也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易于升级的良好途径人们已经发现,许多微控制器能做的事情,使用可编程DSP将做得更好更便宜⑷追求更高的运算速度和进一步降低功耗和几何尺寸。
由于电子设备的个人化和客户化趋势,DSP必须追求更高更快的运算速度,才能跟上电子设备的更新步伐同时由于DSP的应用范围已扩大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便携式手持产品对于低功耗和尺寸的要求很高,所以DSP有待于进一步降低功耗按照CMOS的发展趋势,依靠新工艺改进芯片结构,DSP运算速度的提高和功耗尺寸的降低是完全可能的⑸定点DSP是主流虽然浮点DSP的运算精度更高,动态范围更大,但定点DSP器件的成本较低,对存储器的要求也较低,而且耗电较省因此,定点运算的可编程DSP器件仍是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据统计,目前销售的DSP器件中的80%以上属于16位定点可编程DSP器件,预计今后的比重将逐渐增大⑹与可编程器件结合DSP的许多新应用需要比传统DSP处理器更加强大的数字信号处理能力,设计者往往会借助PLD和FPGA来满足他们日益提高的信号处理需求与常规DSP器件相比, FPGA器件配合传统的DSP器件可以处理更多信道,可在基站中用来实现高速实时处理功能,满足无线通信、多媒体等领域多功能和高性能的需要⑺DSP嵌入式系统DSP嵌入式系统是 DSP系统嵌入到应用电子系统中的一种通用系统这种系统既具有DSP器件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又具有应用目标所需要的技术特征。
在许多嵌入式应用领域,既需要在数据处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DSP,也需要在智能控制方面技高一筹的微处理器(MCU)因此,将DSP与MCU融合在一起的双核平台,将成为DSP技术发展的一种新潮流3.4.2 我国DSP市场前景目前国外众多厂商涉足我国DSP产品市场,我国的DSP应用已有了相当的基础,有10多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从事数字信号处理系统(DSP)及相关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从应用范围来说,数字信号处理器市场前景看好DSP不仅成为、个人数字助理等快速增长产品中的关键元件,而且它正在向数码相机和电机控制等领域挺进随着DSP芯片的品种和技术档次不断提高以及向多功能化、高性能化、低功耗化放向发展,DSP日益进入人们的生活,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DSP市场将蓬勃发展,今后几年市场销售额仍将保持40%以上的增长率,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