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答案

xt****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51KB
约6页
文档ID:146520525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答案_第1页
1/6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一、名词解释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就是人们自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基本词汇里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 多义词—— 一个词有多个意义,它们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 如“跑”就具有“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逃走”、〈方〉“走”、“为某种事务而奔走”、“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液体因挥发而损耗”等六项互相有联系但又各不相同的意义,是多义词 反义词—— 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叫做反义词反义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分相对反义词和绝对反义词两种具有反义关系的两个词之间只需要有一个义项相对或相反就可以了施事—— 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焦点—— 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情态 ——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看法”的范畴主要表达“必然性”、“可能性”、“必要性”等方面语气—— 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指的是句子所携带的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言语行为—— 人们说出的话不仅仅是人类经验的映像(句义),也不仅仅是特定说话者对人类经验的具体认知,它还是一种社会行为。

像打人、吃饭等其他社会行为一样,“说话”这种社会行为也有对行为者之外的事物(特别是受话者)或行为者自身产生某种效力的目标,也有因行为而引发实际变化的效果简而言之,言语交际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这些是语言在另一层次上的意义从这一视角对语言意义的关注称为言语行为研究二、填空1、( 一般性 ) 、( 模糊性 )、( 全民性)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2、多义词有多项意义,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离开上下文人们就能知道的那项意义叫( 中心意义)汉语中的“老”有“年纪大”、“经常”、“陈旧的”等意义,其中,“年纪大”是( 本义 ),其余的是(派生意义)三、分析题2、指出下列同义词的意义差别父亲——爸爸 语体色体不同,父亲是书面语体,爸爸是口语语体 得到——获得 感情色彩不同,“得到”是中性词,,“获得”是通过努力得到好的结果,是褒义词眼红——嫉妒 语体色体不同,嫉妒是书面语体,眼红是口语语体 秘密——绝密 词义轻重不同,秘密轻,绝密重3、 收集汉语“烹调类”单音节动词,用一组语义特征描写它们的词义。

蒸、煮、烹、煎、烤、烘、煨、炸、煸、爆用水与水接触用明火用锅用油调料快速蒸+-++--煮++++-+-烹-++++-煎-+++--烤-+--+-烘-+----煨------炸-++++-+-煸-++ +-+爆-+++++4、试分析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农 夫 用 枪 杀 死 了 那 只 狼施事 工具 受事5、试分析下列材料,说明什么是话题?什么是话题链?什么是有定性?⑴夏老人送给李小龙一盆昙花昙花在这一带是很少见的,夏老人很会养花,什么花都有李小龙很小就听说过“昙花一现”夏老人指给他看:“这就是昙花李小龙欢欢喜喜地把花抱回来了他的心欢喜得咚咚地跳⑵李小龙给它浇水,松土白天搬到屋外晚上搬进屋里,放在床前的高茶几上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便是看看他的昙花放学回来,连书包都不放,先去看看昙花⑶昙花长得很好,长出了好几片新叶,嫩绿嫩绿的李小龙盼着昙花开⑷一天夜里,李小龙在梦里闻到一股醉人的香味他忽然惊醒了:昙花开了!李小龙一骨碌坐了起来,划根火柴,点亮了煤油灯昙花真的开了!李小龙好像在做梦 (引自汪曾祺:《昙花• 鹤和鬼火》,有删节)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是句子的“话题”,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是“说明”。

说话者所选择的信息关涉对象,一般是“有定”的所谓“有定”,是指“确定的、有具体所指的实体”这不仅是对于说话者来说的,而且是说话者认为对于听话者也同样适用的也即,说话者选择的话题,是说话者所认为的听说双方都可以确定所指的实体,以这个有定实体为基点添加新的信息内容,才能更好地向受话者传递说话者在听说双方共有知识的基础上所要传达的信息话题句子的话题是说话者选择的传递信息的基点,而这一选择跟说话者对整篇话语的信息组织结构有关整篇话语中各个句子的话题往往有内在的联系,组成“话题链” 相继出现的各个句子,如果话题或主话题相同,则后面句子的话题或用代词指代或省略汉语中省略的手段用得多,英语等语言则更常用代词指代以上材料的话题是昙花材料(2)说的“它”就是指代昙花,下文“白天搬到屋外晚上搬进屋里,放在床前的高茶几上用省略照应昙花6、简要说明下列句子在情态上有什么不同我认为小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十分确定)我想小刚一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不太确定)我猜小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毫无把握我听说小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有一定的把握我看见小刚上学去了客观陈述,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确定无疑。

7、以下列句子为例,说明:什么是焦点?焦点的性质是什么?(1)这首诗连小孩都会背诵2)张三从李四那里借来了这辆车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就是“预设” 说话者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新信息,也即句子的焦点,一定会用一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标示出来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如例(2),重音可以落在“张三”、或“李四”或“借”或“这辆”上,强调不同的内容,焦点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如例(1)用“连…都”句式强调“小孩”8、分析说明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并以此为例说明,什么是预设?什么是蕴涵?那个孩子(施事)把他的宠物狗(受事)领进了公园(处所)如果两个命题之间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命题的变元与另一个命题的变元有下义关系,那么这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着蕴含关系 预设指某一事态成立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在语言中,指说话人说某一句子时持有的假设 蕴含是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的,是句子的基本信息。

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 上句中蕴含了“那个孩子 把一只动物领进了公园因为狗是动物的下位词预设:有一个孩子,孩子有一个宠物,那个宠物是狗,有一个公园9、下列句子的意思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有不同试以下列材料说明,什么是语境?语境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有什么作用?我上课去了小李在船上看到了他的朋友语境的含义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指话语的物理语境,又叫做“言谈现场”物理语境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其次,语境还包括话语语境话语语境是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某些句中省略的内容,并不在话语的物理语境中存在,但可以从话语语境中推断出来第三,语境还包括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我上课去了如是老师说的,指的是去给学生讲课,如是学生说的,则是指去听课小李在船上看到了他的朋友这句话中,“小李”可以在船上,可以在岸上,“他”可能是指“小李”,可能是指说话人、听话人都知道的第三者,关键是有没有这个第三者四、问答题1、自己举一个例子说明什么是词义的模糊性它会影响交际吗?为什么?模糊性——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有一个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词义中有一部分是具有模糊性的也有一部分并不具有模糊性此外,还有大量的科技术语,也都是精确的词组和句子中也有一部分的意义是模糊的原因在于现实现象是复杂的而且往往是连续的,用离散的语言单位“词”对这种现实现象的切分也只能是大致的,不可能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比如,我们在说“张三个子高时,高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如果要求词义非得像术语那样丁是丁,卯是卯,身高六尺三寸才能说“个子高”,六尺二寸就不行,年满六十才能说“老”,五十九岁半就不行,那交际就难以进行了 语义的模糊性不会影响交际,反而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虽然词义具有模糊性,但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较清楚的 语言中的词义能被人理解高在中国人中,1米八以上绝对算高了,16米肯定是矮子,至于175米那就见仁见智了2、 就你熟悉的语言各举一例说明什么是隐喻和转喻词义派生的两种方式转喻:转喻的基础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相关性)整体⇔部分:西瓜(植物) →果实物品⇔使用者:便衣(服装) →军人、警察行为⇔行为发出者:编辑(动作) → 人工具⇔活动:saw(锯子) →锯(动作)材料⇔产品:iron (铁) →熨斗产地⇔产品:茅台→酒隐喻:隐喻的基础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

相似性)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在此基础上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包袱→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人感觉重老古董→思想陈腐或生活习惯陈旧的人:陈旧过时nose →the narrow or pointed front end of something(事物的突出部分):面部最突出的部位3、 “动程”可以区分为哪几个类型,为什么?“动程”可分为如下最基本的大类:(1)猴子玩苹果/他跑了/我送了小李一本书(动作)(2)花很红/眼晴大大的/冰化了(性质/状态)(3)惨案震惊了世界(使动)。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