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科技学院答题纸 共4页 第 4页金陵科技学院答题纸 (A卷)课程所属部门:人文学院 课程名称: 版本学 使用班级: 班级: 学号: 姓名: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本题得分一、填空题(本题共25空,每空1分,共25分) 1. 足本 、 精本 、 旧本 2. 书林清话 3. 熹平石经 、 正始石经 、 开成石经 4. 卷轴装 、 旋风装 、 梵夹装 、 蝴蝶装 、 包背装 、 线装 本题得分5. 版式 、 字体 、 纸张 6. 宋建本 7. 赵城金藏 8. 西湖书院 9. 内府本 、 国子监本 、 书帕本 、 藩刻本 10. 武英殿本 、 活字本(印刷)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 答: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则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正如王欣夫中所说:“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抄本、稿本在内 版本学的内容实在是相当丰富的,如关于图书版本的发生和发展,各个本子的异同优劣,制版和印刷的技术,版本的鉴别,装订的演变,以及研究版本学的历史等等,应该可以成为一门专门的科学2. 答:监本九经是指在五代时期刻印的九种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依唐《开成石经》作为底本进行校刻从长兴三年(932年)开始,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才全部完成,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用了二十一年的时间共印经书十二部除《九经》之外,还包括《论语》、《孝经》、《尔雅》,同时还刻印了《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两部字书至此,这一历史上最早的、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印刷工程3.答:历代最为藏书家、学者所珍视,宝若宋刻所以,已故著名版本学家赵万里先生云:“故称金刻本为‘平水本’,后世又称金人的文化为‘平水文化。
’”并云:“金代刻本,相当于宋本元朝在平阳路临汾设置全国官方书籍出版印刷的管理机构,无疑是在金代官设出版机制极便利优越的条件下的一种先朝原有制度的沿袭金元时期以临汾为中心的刻书业的兴盛,也带动了金河东南路、元平阳路辖区内属平水本系的刻书业的繁荣因而赵万里先生复云:“平水文化代表两个时期:金、元这也是后来的版本学者把金、元两代临汾及相关周边区域所属平水本系所刻的书籍统称为“平水本”的重要原因 4. 答:元代所刻的版本,从地域来看,可分为元浙本、元建本、元平水本字体 元代初期刻书承南宋遗风,字体也接近,常把元刻本误为宋刻本,后流行赵体字,柔软活泼、隽逸秀丽,刻板印书流动不呆滞元浙本多由士大夫经手,流风所及,自然流行赵体也有的是在欧体的基础上加进赵体的成分,结构和点划更流动、灵活元浙本多是白口,也出现细黑口都是黑鱼尾,或单或双上鱼尾上方有时记字数,下方记书名简称和卷次;下鱼尾上或相当于下鱼尾处记页次左右双边不定个别的刻本有书耳,如相台岳氏经注有些记刻工姓名元建本都作黑口有些还作细黑口,有些已变粗逐渐转为大黑口都是双鱼尾,除黑鱼尾外有了花鱼尾书名、卷次的简称在鱼尾下方,上方有时记本页字数,下鱼尾下记页次。
纸张 元刻本用黄麻纸、白麻纸、白绵纸、竹纸印刷,也有用罗纹纸的5. 答:从时间上看可分为清前期刻本、清中期刻本、清后期刻本;从出版单位来看,清刻本可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其中官刻本即内府本,刻书多为殿本,校刻精致,纸墨上佳,堪与宋刻本相媲美清初期刻本,字体仍是明代末期的风格,字形长方,直粗横细康熙之后,盛行“写体”和“仿宋体”,道光以后,字体变得呆板,世称“匠体字”清代刻本的装帧形式,最通用的是包背装和线装,宫廷刻书兼有经折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现今流传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受到学者重视,有不少被列为善本本题得分三、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答:要点:宋刻本包括浙本、建本和蜀本,特征有(1)从版式方面看,由于受到古卷子本的影响,前期多白口,四周单边,书之首行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序文、目录和书之正文不分开后期多白口,左右双边,上下单边,少数四周双边这变化是人们追求版面活泼美观的结果2)从字体看方面看,宋刻本多采用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诸家楷体3)再从装帧形式方面看,宋本多用明蝶装与包背装4)宋本避讳已严避帝讳、家讳的习俗反映在刻书上,就出现了许多讳字。
2.答:要点:明刻本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明前期,是从洪武到弘治;第二时期是明中期,从正德到隆庆;第三时期是明后期,从万历到崇祯明刻本主要类型内府本、经厰本、国子监本、书帕本、藩刻本;也有大量的私刻本和坊刻本第一时期主要承元刻本特点在发展,第二时期由前后七子复古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大量覆宋刻本和仿宋刻本;第三期的刻本质量不如前两个时期,受到后人批评,所以对于明代刻本要辩证的分析和对待其特点有(1)刻本的版式,在洪武至弘治年间,一般多是四周双边,粗黑口,少数细黑口经廠本、藩刻本,行宽字大,开本也大从正德起,风气逐渐改变,以宋本为模范,黑口变为白口,版心刻字数,下刻刊工姓名,有的也将写工姓名刻上,卷末书尾或序目后边多刻有牌记万历以后,白口为多,黑口较少,单边双边兼而有之2)就字体而言,弘治以前刻本,多用赵孟頫体明初经廠本基本上用赵体字正德中叶以后,覆刻宋本之风渐盛当时风气最重诗文,而南宋临安陈氏书籍铺所刻唐人诗集最多,故正嘉间覆刻唐人诗集,率祖书棚本书棚本字为欧阳询体,翻刻本也采用欧体刻工为便于施刀,又将这种字体演变为横平竖直,撇捺直挺,整齐方正的匠体字,也即今人所谓宋体字万历以后,流行两种字体,一是楷体,字形变长,笔画横细竖粗,缺少生气,也即今人所谓长宋体。
二是行书体,字拟董其昌手笔,圆润流畅,婉转秀丽,金陵、建阳坊刻民间通俗读物多用这种字体3)明刻本的用纸,此就产地而言如就原料而言,则苦竹斋主《书林谈屑》四《谈纸》中有云:明刻用纸,亦分黄白两种白纸复分白棉与白皮白棉纸色纯白,质坚而厚,表面不如开花之光滑;白皮纸白中微带灰黄,颇似米色,不如白棉之细密,亮处照之,常见较粗之纤维盘结于簾纹间黄纸复分黄棉与竹纸黄棉与白棉同,而色带灰黄,竹纸则类多脆薄易碎,故藏家购求明版,必以白纸为贵又有所谓黑棉纸者,余所见明冯天驭所刻《文献通考》及嘉靖刻薛应旂《四书人物考》两书用之,其色灰白,似经薰染盖明人喜翻刻宋元旧椠,书法版式,一仍其旧黠贾即将纸色薰染,冒充旧刻出售,非精于鉴别者,不易辨识也4)同宋元本相比,明刻本用墨较差,毛春翔《古籍版本常谈·明刻本》中说:明人印书,用墨佳者罕见万历以后,多用煤和以面粉,以代墨汁,取其价廉,成本轻这种代用墨水,烟煤易于脱落,书叶成为大花脸明季刊本,往往见之,丑恶异常,令人一见生厌惟万历年徽板书,黑色有极精者,如所见《淮南鸿烈解》、程幼博《墨苑》、方于鲁《墨谱》之类,真所谓墨色青纯,可爱之至本题得分四、论述题(本题2小题,第一小题10分,第二小题20分,共25分。
)1.答:要点:现存古籍绝大部分是雕印本,而雕印本又国雕印的时代、地域、刻书单位,以及版本形式、刻印情况、流通情况等具体条件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将雕印本的品类加以区分和研究,对于我们鉴定和使用各种版本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 按时代区分一、唐本;二、五代本;三、宋本;四、辽金元本;五、明本;六、清本第二 按地域区分一、浙本;二、蜀本;三、建本;四、平水本第三 按刻书单位区分一、官刻本;二、家刻本;三、坊刻本第四 按形式区分一、巾箱本(袖珍本);二、大字本·中字本·小字本;三、写刻本;四、朱印本·蓝印本;五、朱墨本·套印本;六、插图本;七、两节版·三节版第五 按刻印情况区分一、祖本(原刻本);二、修补本·递修本(三朝本)·邋遢本(大花脸本);三、翻刻本(重刻本)·影刻本(覆刻本);四、百衲本(配本);五、丛书本;六、初印本·后印本;七、节本第六 按流通情况区分一、通行本;二、旧刻本;三、残本·焦尾本;四、校本·批本·过录本;五、善本、珍本、孤本2.答:要点:(1)两大学术任务,一是考察版本的渊源流传,二是鉴定版本的优劣真伪2)综合古典文献专业知识,按自己理解对版本学学术价值进行评说,有理有据、有条有理、论述明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