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d****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5.99KB
约8页
文档ID:159528629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_第1页
1/8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选考】1. 下列不属于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的是(D )A. 气候 B.食物 C.疾病 D.行为调节解析:行为调节属于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2. 下列各选项中,与种群数量的变化不直接相关的是(C )A. 气候 B.出生率C.分布型D.食物解析: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 引起的不涉及分布型3. 赤潮是海水富养化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会对海水养殖业带来严重 影响从种群数量波动分析,赤潮属于(D )A. 集群分布B.随机分布C.周期波动D.非周期波动解析:赤潮主要发生在近海,它是水中N、P等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海水 富养化所致;在海水污染较轻,水中N、P含量相对较少时,藻类种群数 量较少,不会形成赤潮;从种群数量波动分析,赤潮的发生不具有周 期性4. 关于种群数量波动的描述错误的是(C )A. 不同种群数量波动幅度不同B. 有周期波动和非周期波动C. 大多数种群数量波动是周期波动D. 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环境中解析: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环境中,大多数种群数量波动 是非周期波动5. 如图表示北极旅鼠在1929年到1943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 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波动B. a点时,雌鼠生殖能力下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C. 北极旅鼠的种群数量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D. a点到b点过程中,北极旅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 期波动;a点时,北极旅鼠种群数量达到峰值,其雌鼠生殖能力下降的 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的 结果,即内分泌调节,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自然界任何生物的种群数 量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总是围绕着各自的平衡密度 上下波动;只要环境条件基本不变,环境对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就不 会明显改变6.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则相关叙 述正确的是(A )1850 1875 1WU 1925时间/年1601208040 种群数量A. 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周期波动B. 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非周期波动C. 两种动物种群的数量波动只受外源性因素调节D. 两种动物种群的数量波动只受内源性因素调节解析:由图示曲线呈现的变动趋势分析可知,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 段内的数量波动呈现两波峰间时间基本相等的现象,应属于周期波动; 两种群的数量波动应受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方面因素的调节。

7. 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是(D )A. 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所以环境容纳量是 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 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仅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引起C. 若环境不变,社鼠的种群密度就不会改变D. 社鼠种群数量受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的调节解析:社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社鼠的种群数量 波动不仅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引起,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若环境不变,社鼠的种群密度也可能改变8.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A. 种群数量波动是指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随时间在环境容纳量的上下 波动B. 种群的数量波动只与环境条件的改变有关C. 只要波峰之间的峰值相同就可称为周期波动D. 种群数量波动的研究对象是群落解析:种群的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 变引起的;严格说来,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就可称之为周期波动;种群数量波动的研究对象是种群9.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动物,其中某一植食动物种群个体数 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 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0 季节A. 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 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 大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 相似D. 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 段相似解析: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 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即 使存在外界环境的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 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上下波动,所以若a点时环境因 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10.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B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 数量的最高值;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改变种群的数量,不会改变 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形增长,无环境容纳量;由于夏季是植物生长的季节,为植食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环境 容纳量应为夏季最大11. 如图表示某区域的猫猁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A )「期数量(X 1000只)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0年份A.猫猁种群的数量波动具有周期性B. 在不同年份猫猁个体主要以随机分布为主C. 猫猁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7.8X104只D. 食物短缺是引起M-N变化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解析:看图可知: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猫猁种群的数量波动 具有周期性;由种群数量的变化看不出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环境容 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 量K值后,应该在K值上下波动,看图可知,猫猁种群数量到达 7.8X104只后,急剧下降,并没有维持相对稳定,故7.8X104只并不是 猞猁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食物短缺是引起M-N变化的外源性调节因素而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

12.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波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 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B. 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C. 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内源性因素的调节D. 在家禽养殖中,应适当减小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解析:由图中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乙曲线的变化发生在甲曲线之后, 因此甲曲线表示的是松线小卷蛾的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 率;bc段种群数量增大,种群密度增大,但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两者 呈负相关;病毒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对该种生物来说是外源性因素 的作用,由曲线可知,为了降低病毒的感染率,可以降低种群密度13. 如图示雪兔和猫猁在90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情况,请回答下列 问题:(1) 雪兔的种群数量的变化用字母 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 千只2) 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主要外源性因素有哪 些?3) 在所研究的1890年〜1935年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 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可以看出,当雪兔种群达K值后,猫猁种群的 K值变化是(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种群的K值出现(注: 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4) 雪兔与猫猁的这种种群波动趋势为 波动解析: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判断出B随A的变化而变化,符合B捕食A的 捕食关系,即B为猫猁,A为雪兔答案:(1)A 140(2)可食植物增加与猫猁的数量急剧减少⑶60千只晚于(4)周期14. 如图是1928〜1977年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变动曲线,据图回答以 下问题:1928 1940 1950 1960 1970 1977年份(1)引起欧洲灰鹭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是;它属于种群数量 调节的 因素⑵欧洲灰鹭的种群数量波动类型是;判断依据 是3)生殖鸟对数值4 000所对应的数值相当于,其实质是种群 在该环境中的解析:由给定的曲线可以看出: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受气候的影响 非常明显,其数量在1928〜1977年间的50年内的波动中,每相邻两个 波峰间的相隔的时间不相等,为非周期波动种群的数值总在“4 000” 所处位置上下波动,因此这个数值相当于K值(环境容纳量),是种群 的稳定平衡密度答案:(1)气候 外源性调节 (2)非周期波动 两个波峰间的时间间隔不相等 (3)K值稳定平衡密度。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