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30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词原本是当时为了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即为了“应歌”与“佐欢”,故被称作“艳科”而诗的表现疆域是无比广阔的,只要是“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等一切外界事物,只要为诗人“耳目之所接”,并且“杂然有触于中”,就都可以“发于咏叹”苏轼彻底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牢笼,把词从相思眷念、儿女情长的樊篱中解救了出来,将其引向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写”,政治情怀、报国壮志、民生疾苦、农村生活、朋友情谊等等全部涵盖进去苏轼之前,无论是花间词派的“婉丽绮靡”,还是“一冯二主”的亡国之音,其实风格都大同小异,都没有摆脱“香软”、“婉约”的限制严肃的题材和崇高的格调,似乎是词体所不能承担的苏轼认为词只有像诗人的诗歌那样雄豪,甚至干脆就是诗人之诗,不过句子尚须保持长短不齐,才不再是“小道”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将诗中常见的乱石穿空、江水拍岸等广阔壮美的意象写入词中,以一个诗人的敏感,捕捉到一股豪放之气,一洗脂粉俗气这就打破了“诗庄词媚” 的传统观念,提高了词体的表现力。
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绝大多数词作并无题序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文本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如《水调歌头》的题序,交代了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大量典故入词,使词既可以浓缩性地叙事,也可以曲折深婉地抒情《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替代性地概括作者射猎打虎的过程,用冯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自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词最初只是用以演唱的“曲子词”, 乐的地位要高于词,词要合乐、谐律苏轼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束缚,把它由一种依赖音乐传播的歌词变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如他的《蝶恋花》,按照词律,这一词牌本为双叠,上下片各四仄韵,字数要相同,节奏要相等而这首词因为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而节奏各异,不能说是词牌本色,一定是受到了移诗律以填词的影响有人认为苏词“不协音律”,其实苏轼并非不懂音律,当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与音律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会对音律作调整,以适应内容的表达选自《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有删改)材料二:从维护词体的独立地位,使其不至于流于诗、合于诗的动机出发,当时便有人反对苏轼这种“以诗为词”的做法,如陈师道指出其“虽极天下之工,而要非本色”,李清照更言苏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往往不协音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欲采用此种文体进行创作,必先具有一种与此种文体“要眇宜修”的特性相吻合的悱恻幽约的情思,才易于发挥词体的特长功能,才可能创作出本色当行的精美词作唯有天生具有此种心性与情思,因其心境常与词境相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词人秦少游灵心悱恻,善怀多感,故其词极具倩美神韵,本色当行而以此种情思为诗,诗亦不免沾染上词的色彩,而招来“女郎诗”、“诗似小词”之讥与之相反,苏词则被称作“男性的词”,“小词似诗”,盖其所欠缺者,亦即秦观所深具者也从根本说来,唯有性格情思与一种文体的特性相吻合者,才能成为这种文体本色当行的作家而苏轼“以诗为词”,不能成为当行本色的词家,其内因正须由此寻出晁补之说:“眉山公之词短于情所谓“短” 者,应即在上述缠绵不解之一种对于苏轼来说,决定了他缺乏缠绵婉约的情感的,正是他所特具的那种“苏轼式”风韵何谓“风韵”?就其实质而言,实乃心性品格的外在体现心性品格,则又为先天素质和后天修养所共同形成由于苏轼吸收了儒家善处穷通、乐天知命,道家清静恬淡、逍遥齐物和佛家随缘而适、随遇而安的哲学观和人生观,再加上他浸心艺文的愉悦感和博学多识的成就感,以及具有充盈而溢的天分、才气,这便造就了他潇洒超旷的心性气质。
苏轼的词中不仅有爱国之情、思乡之情、手足之情,而且同样有夫妻之情和男女之情但即使在通常说来最容易产生柔婉深微、悱恻缠绵的情感的后两类作品中,他所表现出的仍然无不是那种一以贯之的“流行坎止”的洒脱情怀这正是由其通脱的性格决定的人们熟悉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能够证明这一点他所偏好,所择取者,在那开阔的气象、高远的意境、随意挥洒的笔法、直率透彻的格调因为唯有这些,才与他那潇洒超旷的性格心境相合,才宜于传达出他的这种潇洒超旷的性格心境这样,其作品的风貌怎么可能与珠圆玉润、低徊唱叹或婉媚柔融、悱恻绵丽等本色当行一派的词作相一致呢?苏轼“以诗为词”,改变传统词创作固有面目的内部原因同时也是根本原因,的确在于其性情品格与词之文体特性不相符合,势有所不得不然也选自刘石《苏轼“以诗为词”内因说》,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最初词是为了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其功能也只是“应歌”与“佐欢”,与诗相比很弱B. 《水调歌头》和《江城子·密州出猎》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C. 王国维认为词体语言的特色是韵味深长、含蓄深远,能够把诗歌不能言说的细腻情感表达出来。
D. 秦少游之所以擅长写本色当行的词,是因为他灵心悱恻,善怀多感,而这恰恰是苏轼所无之处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不严格按音律填词,有的还不太讲究,但他并非不懂音律,只是有意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B. 苏轼心性气质的形成,是由于他吸收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部分哲学观和人生观,以及自身的浸心艺文和博学多识C. 苏轼的词气象开阔、意境高远、笔法随意挥洒、格调直率透彻,与本色当行一派的词作相比,面貌、内涵大不相同D. 苏轼性情品格与词之文体特性不相符合,是他“以诗为词”、改变传统词创作固有面目的内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所述观点的一项是( )A.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跋东坡<醉翁操>》)B. “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能改斋漫录》)C.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碧鸡漫志》)D. “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老学庵笔记》)4. 请概括苏轼“以诗为词”对以往词作的突破 5. 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留下长江的人冯骥才①“很少一位摄影家能够如此强烈地震撼我为此,在他这些惊世之作出版之际,我要为他写一些动心的话②郑云峰的行为是完全个人化的③他自1988年就不断地只身远涉长江和黄河的源头,用镜头去探询这两条华厦民族母亲河生命的始由十年后,随着长江大坝的加速耸起,三峡的湮灭日趋迫近,郑云峰决定和大坝工程抢时间,在关闸蓄水之前,将三峡的地理风貌、自然景象、人文形态、历史遗存,以及动迁移民的过程全方位地记录下来这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人所能完成的么?然而,历史使命都是心甘情愿承担的于是他停止了个人的摄影,负债办起一家公司来积累资金。
他用这些钱造了一条小木船放入长江,开始了摄影史上富于传奇色彩的“日饮长江水,夜宿峡江畔”的摄影生活整整六年,无论风狂雨肆,酷暑严冬,他一年四季,朝朝暮暮,都生活与工作在长江两岸的荒山野岭到处有他的足迹,许多船工村民与他结为好友他日日肩背相机,翻山越岭,呼吸着山川的气息;夜夜身裹被单,睡在船中,耳听着江中浩荡而不绝的涛声④也许他本人也不曾料到,这样的非物质和纯奉献的人生选择,最终得到的却是心灵的升华⑤郑云峰与我大约是同龄人,但他个子不高,瘦健又轻爽,胳膊上的肌肉轮廓清楚在三峡两岸随处都可以看到如此样子的人,他受到了长江的同化,已是长江之子⑥同他对座而谈,很快就能进入他的世界,他这些年在长江充满冒险经历的摄影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以及他的激情,他的忧虑,他的焦迫,还有对长江那种无上的爱他几乎不谈他的作品,只谈他的长江一个热恋的人满口总是对方,独独没有自己我被他深深地感动着⑦为此,他爬上过三峡两岸上百座巍峨的峰顶在那些乱石嶙峋、荆棘遍布的大山里,他的衣服磨出洞来,双腿磕破流血可是有一天,他忽然感受到那些绊倒他的石头或刺疼他的荆条是有性灵的,是沉默的大山与他的一种主动的交流,他忽然感觉长江的一切都变得有生命、有情感、有命运的了。
⑧最使他刻骨铭心的是三峡两岸的纤夫古道那些被纤绳磨出一条条十几厘米凹槽的石头,那些绝壁上狭窄的纤夫的路,乃是长江最深刻的人文他曾经在大雨中遇到一条纤夫古道,地处百米断崖,劈空而立,下临万丈深渊,恶浪翻滚,这古道只有肩宽,仅容双脚千百年来,多少纤夫由于崩断纤绳,或者腿软足滑,落崖丧命?郑云峰要去亲身体验那些纤夫们的生命感受尽管心惊肉跳,但他还是冒死地匍匐过去了⑨还有哪一位摄影家、画家、作家和诗人这样做过?⑩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这样做?⑪他说,一条凝结着一个民族命运与精神的江河,一定是庄严神圣的⑫长江给予中国人的,绝不仅仅是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它的百折不回的精神,浩阔的胸襟,以及对人们的磨砺数千年来,人们与它在相搏中融合,在融合中相搏,它最终造就的不是中华民族豪迈与坚韧的性格么?⑬它又是一条流淌与回荡着民族精神的万里大江!郑云峰正是在这样的虔敬的境界中举起他的相机的⑭为此,在整整六年对长江抢救性的拍摄中,他给我们的不是一般性的视觉记录,而是长江的精神,长江的魂魄,长江的气息,以及它深层的生命形象⑮同时,这些出自于如此激情的摄影家手中的作品,每一帧都是情感化的无论是对山花烂漫的三峡春色的赞美,对风狂雨骤的长江气势的讴歌;无论是对一块满是纤痕的巨石的刻画,还是对一片遍布暗礁的险滩的描述,都能使我们听到摄影家的惊叹、呼叫、欢笑与呜咽。
如果不是他数年里在长江两岸的荒山野岭中来来回族地翻越,我们从哪里能获得如此绝伦的视角?特别是他站在那些峰巅之上全景的拍摄,会使我们出声地赞叹:这才是长江、三峡!⑯然而郑云峰会骄傲地告诉你,住在长江边上的人天天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景色!⑰他已经是长江人的代言人了惟有他才称得上长江的代言人!⑱自2000年11月长江便开始拦江蓄水就此,传统意义的长江很快消失无数历史人文和自然风景随即葬身水底,世代居住在两岸的百姓迁徙它乡,最重要的是,长江由“江”变为“湖”,由“动”变为“静”,不再有急流险滩,不再有惊涛拍岸,何处再能见到“大江东去”和“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样的豪情?⑲一时我竟落下泪来,我联想到唐人的那些咏叹长江的诗篇都已成为匪夷所思的神话了!⑳然而,上苍竟在此时,赐给我们一位摄影家他苦其体肤,劳其筋骨,以生命之躯去博取大江的真容他以六年时间,倾尽家财,拍摄照片三万余帧,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真切的、立体的、完整的三峡——三峡之魂!㉑艺术家不能改变历史,却能升华生活,补偿精神,记录时代,慰藉心灵这一切,郑云峰全做到了!㉒我深信,将来的人们一定更能体会到郑云峰的意图这便是这本图集真正的价值因为,尽管长江三峡不复存在,却在这里获得了永生!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他忽然感觉长江的一切都变得有生命、有情感、有命运了”,这表明郑云峰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深化了对长江的认识。
B.郑云峰在纤夫古道上匍匐前行,用生命记录长江,这是因为纤夫以命相搏的艰辛历程引起了他内心的悲悯之情C.在作者看来,长江截流将唐人曾经咏叹长江的诗篇变成了匪夷所思的神话,作者因而流泪,并为此感到哀伤D.作者评价郑云峰是“长江之子”“长江人的代言人”“长江的代言人”,这表明郑云峰在作者内心的崇高地位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瘦健又轻爽,胳膊上的肌肉轮廓清整”,这一外貌描写既刻画出了长江对郑云峰外在的影响,也写出了郑云峰内在的精神特质B.本文既写了郑云峰对长江的认识,也有作者对长江的深刻思考,两种感悟交织在一起,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C.本文没有对郑云峰摄影作品进行评论,但是对长江的评述颇为用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强化了郑云峰摄影作品的意义D.本文既有对人物拍摄活动的叙述,也有对人物品格和长江精神的评论,能让读者产生情理上的共鸣8.第②段在文中有计么作用?(4分) 9.文章最后作者说“将来的人们一定更能体会到郑云峰的意图”,你认为那云峰的意图是什么?(6分) 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类学在中国经历近百年的发展,成就斐然,为历史学提供了诸多启示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对历史学者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可以改变传统史学单纯依靠文献的局限但“田野作业”难免遭遇困难首先,“田野”是什么就很难说清人类学者最初的“田野作业”,主要针对的是相对“原始”的族群,是没有文字传承的部落文化对于非原始族群来说则情况迥异中华各民族中有些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在近代接受帮助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其社会状况及历史演变,往往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这就使中国的人类学研究面临两难境地:依靠田野吧,人家有文字;依靠文字吧,又好像离开了人类学的研究轨范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者便开始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除田野调查“访问活人”外,也辛勤钻研历史文献,做“访问死人”的工作,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成为人类学的又一宝藏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取向,虽然少了一些西方人类学者喜欢玩的形而上元素,但其崇实精神对人类学而言,颇有点返璞归真的意味,实际上就是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结合人类学家威廉斯在谈到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时曾把历史学比喻成“小提琴家的左手”.历史学者是否可以将人类学视为“小提琴家的右手”,在自己从事的研究中,也主动吸纳人类学者重视抽象理论与宏大叙事的积极元素,以避免当下史学研究出现的“碎片化”倾向呢?其次,与田野相关的是历史遗存问题。
田野作业”最重要的是看遗存,即世代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制作.然而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遗存能够延续,在于它已获得新的意义,除非采取某种明确的道德和价值态度,而不是按这一现象在今天的形态来研究它,否则,我们就只能对其用途和意义作失真的描述很多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或遗存,一旦其原生态环境不复存在,就已经变化失真了以纳西古乐为例,你能相信它是真正的唐乐吗?在远离文明繁衍中心的边缘之地能有中原古礼的原生态环境吗?我以为是很难有的作为“礼”重要标志的原本是中原的古乐,离开故土,脱离原先的“生态系统”,要在类似纳西族所在地区孤独存在下去,实在难以想象这提醒研究者,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很多号称“原始”的生活环境及生存方式,实际上已不复存在,或者至少已发生性状变化,研究者不能轻信“田野”里看到的文化场景同时,提醒历史学者必须保持高度的学术警惕,不能轻易相信“田野”里所谓的“原始”见闻.(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材料二:当我们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阅读着装订整齐、入档清楚的文献时,常常会忘了这些材料其实原来是存在于图书馆和档案馆之外的面对那些不愿超越文献的历史学者,我至少能提出这样的忠告:这类材料在庙宇的墙壁上、在私人的收藏里多得是,除非你到现场考察,否则你是没有机会读到它们的。
然而,多收集些文献材料,不过是从事实地考察最起码的理由事实上,到田野去的好处远远不止于此最简单的理由是:你是无法读得懂那些文献的——除非你知道这些文献为何书写,如何使用,谁写,谁保存,保存了什么,扔掉了什么换句话说,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流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只属极少数到那些曾经发生过某些事情或行动的地点看过,会启发我们想到在文献最终落到历史学家的手中之前,曾经历过怎样的过程去过一个地方,你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感觉有时老房子还在,有时老房子不在,但基石犹存;有时人还在,你甚至可以跟他聊天在这方面,历史学者可以从人类学家身上学到一二,因为后者更习惯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多于从文献中学习乙】我说“人还在”,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不错,我的确是这个意思每当我走访一个地方,我会特别留意该地方是否一直有人居住,定居的历史有多久在这些地方,你还可以看到知识代代相传,尽管人们已受现代教育、电视和互联网的影响甚深你还可以从当地人的谈话中,听出书写传统在当地出现以来,对人们发挥了怎样的影响我猜过去的私塾先生、歌者优伶、乡村道士,都曾经以他们的文献,在乡村传播着某种原生的知识,情况就好比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现代媒体把过去这些知识逐渐擦掉一样.你从人们谈话的方式捡拾到一点这方面的历史,这样一种聆听历史的方法的窍门是:重要的不在于人们说些什么,而在于他们如何说。
如有一次在山东,我问一位老人家为什么他的村子只有一个姓氏,他回答说:嗯,在过去,很少男人会入赘到这个村子来历史学家从一个参与的观察者转化为科学的观察者—我知道用“科学”这个词不是太恰当,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错,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依旧是中国——依旧是那个中国人从他们的历史中取得诸多灵感的中国摘编自科大卫《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要做什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中华民族展开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不能只采用“田野作业”的方法,因为有些民族的社会状况及历史演变过程往往会有详细的文字记载B.威廉斯借用小提琴家的左手与右手来比喻历史学与人类学,准确形象地说明了两大学科的密切关系,强调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应彼此协调C.历史学者运用人类学的“田野作业”这一研究方法时,应注意不要简单地相信所看到的历史遗存,因其离开所处的时代可能发生性状变化D.尽管已经深受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文明的影响,但在不少地方还是能看到原生知识的代代相传,学者们依然能从“田野作业”中发现历史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想在历史学研究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历史学者就应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式,不能只关注历史文献,还必须做“访问活人”的“田野作业”。
B.虽然纳西古乐在远离文明繁衍中心的边缘之地被保存至今,但仍不能确信它是真正的唐乐,这个例子说明了现有的历史遗存很难不变化失真C.与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流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相比,那些在“田野作业”中搜集的资料数量更多,对学者们的研究来说也更有历史价值D.“田野作业”中关注受访者如何说是聆听历史的方法的窍门,文中山东那位老人家对他的村子只有一个姓氏相关原因的解释,正是典型例证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两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3分)A.王国维运用现代考古学成果,结合文献史籍资料,对汉代边塞和烽燧、西域丝绸之路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尽的考释,创立“二重证据法”B.摩尔根研究与他同时代的印第安人部落,其著作却冠以《古代社会》名称,是因为原始部落文明在尚未走出原始状态时,很少性状变化C.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开展了著名的“江村调查”和“云南三村”等人类学研究工作,接触到了文明发达程度较高的民族D.世界第一部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导演在回忆录中透露,影片中展现爱斯基摩人部落原始的捕猎海象方法的画面其实是摆拍的4.两则材料都围绕“田野作业”展开论述,但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
4分) 5.如何理解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分别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乙】我说“人还在”,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坐在阳光里的父亲张秀峰父亲坐在阳光里,安静得像一尊佛父亲那憨憨的笑融入到阳光里,这个冬天便多了几分温暖我就站在他的对面,看着父亲脸上的笑,一圈一圈地漾开,直到把沉睡的村庄给笑醒于是便有了狗吠,有了鸡鸣,有了悠然升起的炊烟叫醒了村庄,父亲便像完成了使命一般,拐拉着两条腿,一步一摇地回家去印象中,父亲一直都这样,冬天的阳光作为背景,演绎每天的安宁与舒缓几十年就这么过去了,父亲静坐的形象一直都在,醒着的时候在回忆里,睡着的时候在梦里有时候,连我都觉得茫然,不知道是父亲那美好的形象感动了我,还是我因为感动才有了那臆想中的场景村里又一个人老去了,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心里非常难过消息是村里人传出来的,通过,像雪后的风,细溜而阴冷,从耳朵里进去,直通通地就到了心底,揪着心,一把一把地捋,于是,开始还能感觉到那份尖锐的疼,后来就变成了钝钝的痛,感觉有些遥远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想起他坐在阳光里的情状心里不由得害怕,害怕哪天的梦里突然空了,我会不会因为遽然失去而崩溃于是,当风再过来的时候,我就会努力地闭紧双眼,试图将自己用力地摁进梦境中去,那样,我就会守着父亲,看他那憨憨的笑一点点地将眼睛里那淡漠的衷愁稀释掉,换上阳光的亮色。
一年四季,做梦无数,可唯独这样的梦却能够长久作为主角的父亲和作为背景存在的古老村庄,在日渐速失的生活当中,成了慰籍我灵魂的唯一鲜活的回忆想想,是不是觉得很悲哀?每年的这个时候,父亲早已经忙活开了打问母亲,果然退耕还林后,自家地里的农活并不是很多,于是,父亲便承揽了好多别的工作:载树的时候就帮着别人栽树;盖房的时候就帮着别人运沙子、运水泥;村里要疏通河道了,要修路了,父亲总是最积极的那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了,依然把自己当作壮劳力几天前,母亲打来,说,村里准备发展棚裁业,父亲明确表示想租赁一个鉴于父亲年纪大了,我和哥哥都表示出明确的反对为了增强说服力,我特意咨询过好几个大棚种植户,他们的说辞几乎一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一句话:这是个细致活儿,对于外面跑惯了的父亲显然不适合然而自恃找到充分能够说服父亲的理由却被父亲轻易地化解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受了一辈子的苦,还怕吃苦?再苦,又能苦到哪儿去?”我还能说什么,唯有背着父亲,将眼泪洒进浓重的暗夜里村子越来越空,越来越荒凉大家逃命似的往城里挤,哪怕混得再惨也不愿意再回到这里来,甚至都羞于提及那个曾经承载过他们生命的地方这种在城市浮华中速失的人生让我很是震惊,同时也为农村现如今的落寞而倍感难过,然而我却不知道如何去安抚那伤感的村庄。
故乡因为有父母在,那种重重叠叠的疼痛便永远也不会消失我每次都是流着泪回去,然后又流着泪离开父亲,真的是老了尽管雄心依旧不减当年然而衰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面山坡的地,已然一派杂草丛生的荒凉偌大的村庄里,每天能够有炊烟升起的窑洞还不足十处因为人少,蓝天白云衬托下的村庄,荒草离离,孤寂就显得十分隆重村子下面原本是有河的,现在居然被密密匝匝的芦苇遮挡得严严实实,看不到一点水的影子原先经常游泳的水塘还在,哪里还有昔日的丰韵呢?干涸如大张的嘴巴,对这一切都哑然失笑所幸的是,父亲的田地还在,虽然只是些边边角角、零零星星的沟台地,聊胜于无,有生活的底气在,希望便有所附丽封山禁牧第一年,父亲第一个响应国家政策,将自家山里的地全部退耕还林我知道,作为一个称职的农民,父亲对土地有着近乎于狂热的疼惜,可是,当他在自身利益与国家需要发生冲突时能够毅然决然地选择后者,仅凭这一点,就足够伟大坐在阳光里的父亲,看上去是那么的平和、淡然此时,他更愿意一个人独处,体味身心彻底放松之后的泰然与安宁在父亲苍老的意识当中,绝不会因年华纷逝而做白首之叹,反倒可能因尊重生命而超然脱尘在我的印象当中,父亲始终都以积极入世的形象而存在。
纵使命运多舛,可他从来都没有抱怨过什么,以最大的热情生活着,奋斗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部就班地在这个叫寺沟门的小村庄里生活了一辈子,从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里一直到现在,父亲连同他的村庄,像留在我心头永远拂之不去的牵念——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父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根植于我的记忆深处,温暖着我,让我梦魂牵绕父亲依旧坐在阳光里,安详得像一尊佛于是我就想,太多的割裂,无处安放的灵魂,这种隐伏于灵魂深处的伤痕,于我们这个时代而言,到底是福,还是祸呢?(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父亲积极响应国家封山禁牧政策,将山里所有的土地退耕还林,既刻画了父亲深明大义的形象,又与前文写父亲要参与发展棚栽业的情节呼应B.文章写“坐在阳光里的父亲”是“慰藉我灵魂的唯一鲜活的回忆”,“觉得很悲哀”,体现“我”对父亲的依赖,也表现了“我”对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思考C.“我每次都是流着泪回去,然后又流着泪离开”,是因为“我”对年迈的父母有着深深的牵挂与担忧,也因为“我”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与内心的沧桑感D.文章写阳光里的父亲“安静得像一尊佛”,是因为父亲的内心始终如佛般安宁、平和、淡然与超脱,也是日渐迷失在生活中的“我”的精神皈依。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回忆了一组“坐在阳光里的父亲”的现实生活场景,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语言富有诗意,渲染了温馨、宁静的氛围B.文章写村里有人老去的消息“像雪后的风,细溜而阴冷”,运用比喻的手法,与前后的“阳光”形成反差,写出了“我”内心的担忧与痛苦C.文章在描写中融入不少的抒情和议论,如“仅凭这一点,就足够伟大”,“因尊重生命而超然脱尘”,使文章更加灵动,富有张力D.文章结尾富有深意,既与开头相照应,再次凸显了父亲的形象,又透露出“我”的时代之殇和命运关怀:问句作结,深化主题,发人深思8.文中多处描写了村庄的荒凉,这对塑造父亲的形象以及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情有何作用? 9.文章为何以“坐在阳光里的父亲”为题?请作简要分析。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第130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1. C 2. B 3. A4. ①将诗的题材引入词中,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牢笼②将诗风引入词中,打破了“词媚”的传统观念 ③将题序、用典等手法引入词中,纠正了词创作手法单一的弊端④将诗律引入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束缚5. ①材料二采用了递进结构,首段写苏轼“以诗为词”受到时人的批评,次段从词的特点写苏轼缺乏缠绵婉结之情,末段写苏轼气韵是根本原由,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②运用了引证法如引用王国维的话写词体的特点③运用了对比论证如将苏轼和秦观对比,写“心境常与词境相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词人”。
④运用了举例论证如举《江城子》一例,论证苏轼写“夫妻之情和男女之情”的词也表现出洒脱情怀现代文阅读II6.B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这是因为纤夫以命相搏的艰辛历程引起了他内心的悲悯之情”错误,从后文“一条凝结着一个民族命运与精神的江河,一定是庄严神圣的”信息可知,这是因为古道诠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民族精神7.C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没有对郑云峰摄影作品进行评论”说法错误,“惊世之作”就是对郑云峰摄影作品的评论8.①强调郑云峰的行为不是响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完全是个人的行动自觉,突出了他弥足珍贵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情怀②引出下文对郑云峰个人行为的具体描述每点2分,大意相同即可给分)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本段独句成段,从内容上看并不是必须独立成段,而是作者有意为之即为了取得特殊效果而让某些句子独句成段独句成段的作用一般有显示文脉、调整节奏、突出强调、呼应开头、写出寓意等作用,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9.①希望曾经的长江模样在他的摄影作品中获得永生②希望将来的人们在享受大坝建成之后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长江对于我们的人文意义③希望将来的人们会通过他的摄影作品更深刻地领悟中华民族的精神。
每点2分,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理解句子含意,既要指出语句的表层意思,又要指出深层内容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意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同时必须把语句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辨析,通过对具体语句前后句含意的分析,弄清所问语句的深层内容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1. (3分) B2. (3分) C3. (3分) D4. (4分)材料一:启示历史学者要重视借鉴人类学研究中“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更要看到遇到的困难和共中存在的问题材料二:指出“田野作业”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强调开展“田野作业”时要深入实地考察,做一个“科学的观察者”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5. (6分)(甲)这句话概括了作者的观点:人类学研究应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 以“武功”为喻,表明中国人类学者没有放弃“田野作业”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活泼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乙)这句话概括了作者的观点:代代相传的原生知识还在民间保留承接上文,含蓄地提醒历史学者应重视这些原生知识 又以设问方式,引起读者的美注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现代文阅读II6.B“也表现了‘我’对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思考”错误,无中生有,文章只是结尾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于我们这个时代而言,到底是福还是祸”的疑问,并未做深入思考,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7.A文章开头回忆了一组‘坐在阳光里的父亲’的现实生活场景”错误,由文中“连我都觉得茫然,不知道是父亲那美好的形象感动了我,还是我因为感动才有了那臆想中的场景”可知,开头的场景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画面,而是作者臆想中的画面8.①村庄的日渐衰败与落寞,与现实中的父亲日渐衰老与孤寂相似,写村庄的荒凉就是映衬父亲沧桑的形象,描写村庄的荒凉,暗含作者对父亲的担忧与深沉的爱②村庄的荒凉、缺少生机与父亲始终积极热情、充满希望的生活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出父亲形象的“阳光”,表达“我”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意思对即可)9.①结构上:“坐在阳光里的父亲”是“我”的精神慰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形象上:“坐在阳光里的父亲”是父亲的典型形象:始终积极入世、对生活充满热情、给人以希望③主题上:“坐在阳光里的父亲”包涵了作者对父亲的赞美,对生活、生命的尊重,以及对迷失在浮华人生中的人们能重新找回灵魂的美好祝愿等丰富意蕴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