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本体论浅析的论文古希腊哲学本体论浅析的论文一、本体论的内涵及性质本体论是讨论各种关于存在或者“是者”(being)"有”的这一抽象并 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来深入规定世界全体的原理本体论探究的是世界的 终极原因、第一本原本体论不同于世界观,世界观是指处在何种的位置、用何种 眼光去看待特种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而本 体论则是一种哲学的逻辑的范畴从古至今,诸多哲学家们一般对本体论讨论的本 体、“存在”各执如下三种见解第一,认为本体论不是探究经验世界中某一具体事物的具体本质,而是探 究整个经验世界何以如此的普遍本质,所以寄托了人类对知识无限的追求第二,对上一个“存在”概念进行逻辑学的改造,把这样的“存在”纳入 理性范围之内,树立了主体理性的形而上学其中最具代表的哲学家就是黑格尔第三,认为本体、“存在”是一定的存在物,是具体存在着的存在物,是 可知的可感的可见的存在物二、古代希臘哲学本体论的历史演变(一)早期希腊哲学宇宙本原论时期早期希腊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最初形态,也是各位思想家第一次冲破古希 腊神话的藩篱,运用哲学的理性去解释世界的本原问题不同传统与学派对这个根 本问题的不同立论,展现为不同元素生成说或以数、存在为世界本性的原理论,从 而又导致不同的宇宙论认识论与思维方法。
这一时期代表主要包括米利都学派与赫 拉克利特火本原说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三人师生关系一 脉相承,也是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并称为米利都学派本原是希腊哲学中提出的 第一个哲学范畴,它的希腊文原意是开始发端起源1) 泰勒斯第一个用哲学语言提出基本命题——水是世界的本原,水变 化成万物,万物最后又消解为水泰勒斯是第一个用自然事物而且非用神学方式解 释万物之本原的问题,他也因此被看作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2)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本原是一切“无限制、无定型”之物,即阿 派朗这种无定型的本原仍旧是一种具体的混沌性的质料,蕴含着能生成各种实物 的物态性成分3)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本原学说气本原说有三个思想特征:第一, 气本原说是从阿派朗合乎内在逻辑地发展而来,它和阿派朗一样数量上无限、空间 上无定型,但其作为一种自然的基本物质又有质的规定性,在解释自然万物统一于 某种具体物质形态上比水和阿派朗更合理恰当,更符合科学经验的观察第二,气 永恒的变化着,气包含的冷热干湿的内在属性是气的动因气作为本原总是运动着 的,否则就没有事物的变化了,也就不合乎常识对事物的经验观察了第三,伯奈 特的《早期希腊哲学》评论道“气的希散、浓聚的引入是一种突出的进展。
事实 上,他使米利都学派的宇宙论首次一以贯之起来;既然一种理论将一切事物说明为 一种简单物体的形式,它就必定要将一切差异看作量的差异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虽晚于毕达哥拉斯与爱利亚学派的 克塞诺芬尼,但他的哲学承续发展了米利都学派他将火看作一种宏观物质形态, 主张生机勃勃往复燃烧熄灭的火是宇宙与万物的本原,万物生自火,复归于火,或 是万物生灭变化的活力之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永远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万物皆流 无物常驻 “万物都从火产生,又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当火熄灭时,宇宙间的万 物就形成了赫拉克里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提出“逻各斯”,即万物生灭变 化所必须依据的必然法则逻各斯四种基本涵义:第一,它是普遍的就是说它有 共同性意义,又是人们必须共同理解与遵从的第二,它是一种左右万物运动变换 生灭的广泛的必然规律第三,逻各斯体现在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领域,包括灵 魂与法律,是普遍中见特殊第四,逻各斯主要靠思想把握二)本体论的初步建立1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数”看做本原这个“数”, 不是纯概念的数或数目,而是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几何模式构造内在的关联在一 起的数,是一种图形数、几何数,它是一切事物产生与存在的一种本质规定。
一 点,二线,三面,四立体,他们可生成事物并且是事物的本性一种哲学原理,也 就是将他们用理智思维所认识的事物的量和几何形式结构看做宇宙万物的本性毕 达哥拉斯学派不同于以往的哲学传统,它们不从具体事物之中寻去本原,而是从一 种当时看来极为抽象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宇宙的本原与真理,认为这种数比火、 土、水在实质上更相似于现存与生成的事物,也比火、土、水能更大范围的说明超 于自然事物的原理这在早期希腊的本原观演进中开启了一种深化哲学认识的方向 性转折他们不局限于自然事物,还用数来解释人生命运、生活价值,再附会于他 们的灵魂转世说,通往宗教神秘主义根据以数为本原的总原理,毕达哥拉斯学派 还从自然与人间的事物种概括出十种对立,称他们也是本原,第一次较规整的提出 了对立的范畴表:有限与无限,奇与偶,一与多,右与左,雄与雌,静与动,区与 直,明与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这十种对立是数为本原的具体化,是涵盖自然 与人世生活的概括其中最基本的对立是有限与无限,指有定形与无定形,就是在 数量与形式结构上有没有规定、尺度、确定性,这是在考究本原构成万事万物中的 关键所在巴门尼德的“存在”巴门尼德是古希腊哲学思想進展史上起关键的 转折作用的重要人物。
他强调抽象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并从抽象以上提出了“存 在”这一哲学范畴他的思想不仅促使在他之后的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去深入探究宇 宙万物的内在本质,而且对希腊古典哲学特别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构建哲学体系 都有重要意义存在(being)”的内涵丰富,综合的兼有“是”、“在”,可 用“是”表述而又在哲学与逻辑意义上为“真”的一切东西,既指物质性的东西, 也可以指一切精神性思维型乃至逻辑性的东西其特征为:它是全体的“一”,不 变不动,不生不灭,是永恒的连续不可分的整体存在存在并不是无边无际或者无 定型的,而是被强大的必然性围绕着存在还是不可分的,因为它是完全一样的, 是充满的、连续的,存在和存在是紧紧相连的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的希腊自然哲学最主要的哲学代表是恩培多克勒、阿 那克萨戈拉和德谟克利特这一时期和希腊古典文明由盛转衰时期的希腊古典哲学 衔接并有所交叉 恩培多克勒恩培多克勒的四根和“爱”与“恨”两动力的基本学说 是一种新的本原论他用希腊神话中的四位神分别喻指水火土气四种根他认为它 们是万物的本原,并且以此解释在本原上“一”与“多”在事物变化生灭中的动态 的统一四根的结合与分解造成事物的生成与消灭,造成“一”与“多”在运动变 化中的统一。
他主张四根自身永恒不变,只是由于他们的相互结合和分解,才造成 世界万物循环性的产生和毁灭四根是世界的终极存在,他们构成一切,连神也不 例外他提出四根,并不仅仅是对将前人早已提出过的水土火气四种自然元素简单 机械地拼凑他认为四根是粒子化了的,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而且微粒元素具 有特定的孔道结构相互吻合,并且物体的元素结构有一定的数量比例,元素按不同 的数量比例组合,就形成各有不同的自然物体四种基本元素本身不变动,无生 灭,只因他们的结合和分离产生万物那么,这些元素怎样才能运动?恩培多克勒 提出一对对立的动力因:爱与恨爱是一种结合的力量,恨是一种分离的力量他 说“在一个时候,万物在爱中结合为一;在另一个时候,个别事物又在恨的冲突中 分离他认为,从日月星辰、大地海洋到植物动物、人的形骸乃至万物,都是由 爱与恨这两种力量在四种元素间发生作用的结果爱与恨此消彼长,是四种基本元 素不断结合又不断分离,因为万物就处于经常的生灭变化之中 种子说同恩培多克勒遥相呼应,阿那克萨戈拉也探求物质粒子结构 的本原,但他更偏重二元论哲学原则,提出“种子”和“努斯”,种子论将无限多 的自然物质分析为既是无限多样又是无限微小的粒子,种子无限多无定形,没有质 的规定性,包含万物的成分,并且有无限可分割性。
他用这种无限多元的本原径直 说明自然界的无限多样性同时他探究自然的动因不同于恩培多克勒的爱与恨的物 质与精神的双重性,他第一次将“努斯”视为理性的精神实体,将其视为世界本 原这在哲学认知上将物质与精神因素分化,为理念论的'提出做了铺垫原子与虚空提出原子和虚空这两种新的本原,用以存在与非存在, 主张自身有差异的原子在虚空中结合与分离的运动造成宇宙和万物的生成与毁灭, 这是一种崭新的自然模型和科学的物质结构假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 跃,她在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踏出在希腊哲学发展的一个转折 点上,标志着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终结,行将进入希腊哲学最繁荣的时期原子论代 表人物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德谟克利特原子学说是从综合、改造以前的一些哲学 家的本原思想中发展出来的,这从论述原子本身内在性质也可察知第一,原子是 及其微小不可感知、内部充实不可分不可入的坚实粒子德谟克利特将原子比作 “在空气中游动的细微尘粒,我们透过窗户的光线中可以看到他们”这只是比喻 其微小,不可再分割的原子其实是更微小、不可见的亚里士多德在《论德谟克利 特》总说道,他认为原子是“如此之小,以至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把握的,但是他 们具有各种形式、形状和大小的差异”。
这种性质的原子,我们只能在理智的思维 中才能把握它原子将巴门尼德的“存在”大翠称无限多的、微小的“存在”,是 “一”和“多”的统一第二,原子之间在性质上没有差异,造成性质各异的万物 的原因是因为原子在形状大小和排列上各有不同原子尽管数量无限大,但自身性 质同一第三,由于原子内部是充实的,所以原子内部不会产生运动与变化但是 每个原子本身是能动的,在虚空中做直线运动原子的接合与分离造成事物的生灭 变化这里,“虚空”是原子之外自然万物的另外一个本原,这是在西方哲学史上 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空间概念在此之前,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到的虚空只是指空 气虚空并非是纯粹的非存在,它也是一种客观实在,虚空为原子提供了运动的场 所,具有容器那样的性质空间是物质存在与运动的形式,亚里士多德在《物理 学》第四卷中论述过:同物体分离的虚空是不存在的原子论这题出的虚空范畴, 已和近代牛顿提出的绝对空间颇为相似智者派与苏格拉底智者派中普罗泰格拉的著名观点是“人是万物的 尺度”,集中表现了智者派的基本哲学取向,也开始把哲学的目光从外在的自然世 界转向到人自身苏格拉底则真正完成了从自然到人本身的哲学变革他将自己注 重的伦理建立在理想的基石之上。
认识你自己”也成为苏格拉底的最重视的符合 人本性的一种美德,从而建立起人的哲学体系三)系统化的本体论哲学体系基本确立与完善1柏拉图理念说理念论是柏拉图的核心体系理念”,希腊文是 idea与eidos它源自动词“看”的名词化,指“看到的东西”这个“看”是用 心灵或者理智去看看”到的理念是具有普遍性的概念或形式第一,柏拉图将 理念推及到万物(比如大树有大树的理念)甚至关系范畴方面(大与小、长与高的 理念等)第二,将理念客观实体化,是独立于客体与人脑而存在的客观精神实 体,造成客体与其普遍概念二元分离,客体永远不如其理念完美,正如仿造品与真 品一样所以理念也成为万物所各自追求的目标,而各种理念构成庞大的理念世 界,其中,“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它派生出所有理念,是理念的理念,是被 各种理念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样就形成事物追求自身理念,各种理念追求“善” 的理念的秩序井然的本理论体系柏拉图表明,世界不是一直存在,而是由神以“善”的理念为指导,将各理念加诸于混沌的物质之中而形成万事万物并且柏拉 图将理念论推及到国家政治思想,力图建立一种由掌握“善”的知识的人作为统治 者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追 求真理的名言,所以对其老师的理念论进行了批判:第一,理念作为共相或者概念 只能寓于事物之中;第二,将事物与概念分离,会导致“第三者”出现,想证明事 物与理念的相似性,必须设立与事物和理念都相似的“第三者”,然而想说明“第 三者”和事物与理念之相似性,必然重设新的“第三者”,导致无限循环的死胡 同;第三,非实体性的事物不可能有所谓理念存在,并且无论有没有理念,事物都 能生成而不必去蓦仿理念第四,理念这个概念对认识事物不仅没有帮助,反而认 识事物时还要去认识此事物的理念,造成认知的双重困难就此,亚里士多德提出 了他的形而上学,也就是实体哲学实体哲学有三个问题,实体是什么?实体之原 因是什么?实体的形成如何可能?第一,实体是具体个别的东西而不是抽象普遍 的,没有程度上的区分,不会出现亚里士多德比柏拉图更是实体这种情况,并且实 体是变中只不变,无论苏格拉底长高了还是变老了,他始终是苏格拉底第二,实 体的原因形成“四因说” ,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其中动力因和 目的因可以并归为形式因,因此形式因是积极能动的决定性因素,质料因则是消极 被動的因素确定的形式把不确定的质料“糅合”到一起,形成某一特定有形的事 物。
无数形式的糅合造就了各不相同的万事万物并且,形式与质料又是相对的, 低级事物的形式可能仅仅是高级事物的质料,正如门窗是木头的形式,但却是房屋 的质料因而世界形成质料、形式交替上升的序列,序列最下端是不构成任何形式 的纯质料,最顶端是不会再构成质料的纯形式,被亚里士多德成为“神”第三, 亚里士多德立足“目的论”来解释实体形成如何可能,提出“潜能”与“实现” 当质料未获得形式之前,只是处于潜能时期,一旦获得确定的形式,便成为现实事 物潜能向现实的转化过程就是运动,现实不仅是引起运动的动力,也是运动所要 达到的目的三、结语通过以上对古希腊本体论哲学发展浅析来看,本体这个字眼所代表的哲学 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字眼, 它是开放灵活的本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 的;不是实体的,而是非实体的人们也不必去争论什么样的本体是真实存在的, 而是要探寻什么样的本体应该存在如同科学理论和人生的其他问题一样本体问题 只是人们从自身需要目的出发的一种思维假定,一种解释的约定前提,并不由自身 来决定其意义从具体物质本原论上升到抽象精神性本原论,无一不是人们为了满 足理解的需要,无一不是先哲们过人的智慧的结晶,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批判和 反映现实世界的思想武器,激励着世人去追求美好生活,建构完美世界。
对本体论 这个终极原则的探寻与理性追问,也成为人类追求终极真理和终极价值的信念支 柱参考文献:1974[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亚里士多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伯奈特早期希腊哲学纽约:世界出版公司1967[5]第尔斯、克兰茨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柏林:魏德曼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