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控制”走向“治理”摘 要: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 意识的觉醒,以“控制”为核心逻辑的学校公共生活模式遭 受了愈来愈多的批判在控制型的学校公共生活下,教师与 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灌输与 被灌输的扭曲关系,它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 碍了学校教育的民主变革,限制了学生的公民品质发展与 控制模式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模 式,它致力于解构学校组织中的权威主义、技术理性、强制 灌输、心灵隔离等弊病,使学校公共生活回归到公共性与民 主性的轨道上来治理”赋予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公民身 份和治理权利,鼓励学校生活中的公民伙伴关系,从而使学 校和课堂成为一个民主治理的空间,提升和扩大学校组织的 公共利益,稳固而持久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关键词:治理;学校公共生活;控制;公民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3-0040-06“治理”(Governance) —词于1989年被首次使用,当 时世界银行在描述非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危机时使用了“治 理的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这一概念[1 ]。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开始愈来愈关注公民社会与公 民治理的研究,逐渐转向了对社会组织机构以及公共生活的 “治理”模式与“控制”模式的差异性的思考与探讨学者 们比较一致地认为,“控制”意味着以操纵、强制的方式来 实施管理,它忽视了公民的主体权利,其所形成的是控制与 被控制的公共生活关系;而“治理”则是比较民主的、温和 的新型管理模式,它肯定了公民主体的治理权利,倡导平等 的公民关系,从而促进了组织管理和公共生活的变革与创 新事实上,在现代学校中,随着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 的觉醒,关于学校公共生活的“控制”模式与“治理”模式 的讨论已经开始,对“控制”模式的批评声音也日益增多 显然,整个教育体制的变革要求学校生活更加民主、公开和 透明,更能体现出教师和学生的公民身份以及治理权利因 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控制型的学校模式已经愈来愈难以 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需要,而治理型的学校模式由于其尊重 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治理权利,使学校和课堂成为一个民主 治理的公共空间,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与道德 品质的成长,最终实现培育未来公民的教育使命一、学校公共生活的“治理”模式:对“控制”模式的 反思学校公共生活中的“治理”模式与“控制”模式有着本 质的差异,“治理”可以看做是对“控制”的全面反思。
在“控制”的思维逻辑下,学校公共生活的过程充斥着技术理 性、工具理性、威权关系、心灵隔离以及强制性的价值灌输, 教师和学生之间处于不对等的地位,无法共享学校组织的治 理权利与“控制”模式不同,学校的“治理”模式恰恰是 对这种不对等、非民主、技术理性的管理模式的全面批判, 它试图使学校生活重新回归公共性与民主性的轨道上来,尊 重每一个治理主体(教师与学生)的价值理念与价值选择, 给予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治理权利因此,学校 生活的“治理”模式事实上是对“控制”模式的全面反思, 这种反思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治理模式是对控制模式所形成的扭曲交往关系的 全面反思在学校公共生活中,由于教师与学生在“身份”、 “权力”以及“权利”等反面的不平等,形成了师生之间的 扭曲交往正如詹姆斯?博曼(James Bohman)所指出的“当 权力和资源的社会分布损害到成功交往的条件的时候,交往 就被扭曲了 [2 ]如其所言,当学校组织中存在着身份、权 力与资源的不均衡配置,违反了交往生活的平等原则和公共 性原则的时候,师生交往也就被扭曲了显然,学校组织作 为一个社会组织机构,在权力、资源、身份的分布以及分配 上也会出现不均衡,这对于师生交往关系无疑造成了伤害。
一般而言,在学校层面上,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占据了大部分 的组织权力,学校组织的管理权、决策权、课程权、教学权 以及考核权等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这 些方面的权力是微乎其微的在课堂生活的微观层面上,教 师与学生也处于不对等的位置,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实际控 制者,在教育活动中几乎处于主宰的地位,而学生则往往处 于服从或者顺从的地位,由此导致了歧视性、扭曲性的师生 交往关系的产生显然,治理模式致力于对这种扭曲性的交 往关系展开反思与批判治理”活动要求教师与学生均成 为学校公共生活的治理主体,赋予他们同等的治理权利,允 许他们共享学校的管理资源和教学资源虽然学生在公民理 性和思维水平上仍然是未成熟的,但这不能作为否定学生的 治理权利与公民身份的充分理由治理”理念赋予教师与 学生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有助于 完善学校组织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同时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 的发展其次,治理模式是对控制模式所遵循的技术理性取向的 全面反思控制模式追求对客体对象的全面掌控、机械化管 理以及管理效率的最大化,而在学校组织中被控制的对象则 是学生类似于弗雷德里克?泰罗(F.W. Taylor)、吉尔布雷 斯(F. Gilbreth、等早期管理学者,都曾把管理过程视为通过 改进工人的操作步骤和身体动作来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 “关心的重点是那些靠肌肉的重复动作来完成的任务,其研 究对象是属于操作水平方面的问题,未涉及更深层次的问 题” [3 ]。
因此,管理过程成为了一个技术理性的、非人化 的过程,它的重点是控制工人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时间,以 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在这种技术理性的控制过程中,工 人被当做了大机器上的螺丝钉,而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真实 的人虽然科学管理理论在后来遭到了诸多管理学者的批 判,但是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种技术理性旨趣 对组织生活和管理模式的深远影响,甚至可以说“社会控制 的现行形式在新的意义上是技术的形式” [4 ],它同样倾向 于把人当做技术的工具、机械的对象,而否定了人的自由与 权利在当前的学校组织生活中,控制型的管理逻辑也试图 通过技术理性的管理思维把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 复杂的、丰富的、人性的交往关系简化为工具性、机械性的 交往关系,把教师和学生当做学校组织机器中的一个个零部 件,以此来高效地生产出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产品(学生) 于是,人性化的学校组织生活就在这种工具性、机械性的管 理思维中被完全抹杀了显然,学校组织的治理模式试图对 这种控制模式展开彻底的反思与批判治理模式要求以人性 的、平等的、民主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给予教师与学生充分 的交流、反思、对话和协商的空间,提升他们的自我尊严感 和公民人格感。
治理模式不是把教师与学生当做教学机器、 知识容器或者工具,而是把教师和学生视为丰满的、复杂的、 整全的人和公民,把学校组织视为一个民主平等的、人性化的生活空间,从而建构人性化的学校组织生活,实现公共性与民主性在学校生活中的“再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