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二群第五讲 绝句第五讲(归雁整理英子略改动)我们今天讲三个内容:一用韵常识二绝句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再现 三渔阳绝句第五法 一、用韵常识 在 王力汉语诗律学中,根据 30 个韵部各包括的字数多少,分为宽韵、中韵、窄韵、险韵四类:1、宽韵部:包括四支、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一东、十一真、七虞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多的韵字可供选择2、中韵部: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鱼、二萧、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齐、五歌、六麻、四豪作诗用这些韵,有次多的韵字可供选择3、窄韵部: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作诗用这些韵,可供选择的韵字较少4、险韵部:包括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作诗用这些韵,可供选择的很少上面所分宽窄,是按用韵从严的要求来说的即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不许通押对于初学者来说,知道这点常识就行了,无须深究最重要的,是要弄明白哪些是邻韵,哪些可以通押所谓邻韵,一般指诗韵排列次序相近或音又相似的两韵,或两韵以上,如上平声的一东、二冬,二萧 三肴 四豪,六鱼、七虞等,这些邻韵可以通押(填词);有些韵排列次序不相近,而音相似,如上平声三江、下平声七阳,上平九佳、下平声六麻,也可以通押。
下面就具体说一说诗中用韵问题:(一)窄韵:犯窄韵是指使用的韵字大多数属于同一类词性,比如:一首作品中韵字大多数是名词如果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或“芳”、“香”等押韵,是不可取的当一首诗中韵字,所谓犯窄韵并不是指所使韵字所在韵部的字少,“窄韵”是必须避免的,它错误的程度超过孤平当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同一类时,必然导致的结果是该字前面组合的字也容易相同,这样就导致句式也雷同,一首诗中有好几个雷同的句式,直接影响整体的美感,吟唱起来就会单调单板二)险韵 险韵指的是使用了韵字少的韵部比如,三江韵这不是说不可以押三江韵,而是说根据作品的长度,选择适合的韵比如:排律不可用三江韵三江韵一共十几个韵字,即使勉强够用基本已经是极限押韵就会困难这种就叫“险韵”,是忌讳目前学习绝句,押三江韵就没有险韵的嫌疑三)僻韵 僻韵是指押韵时,所使用的韵字为不常见的,生僻的,平时基本上是见不着的,这样的押韵,就属于僻韵我们写东西是给读者看的,读者什么文化层次的都有如果你写诗用的都是生僻字,那有几人可以认识呀如果,押韵都拿一些大多数人都不认识的生僻字来押就是显摆!总不能让读者手捧本字典读你的诗吧字都不认识,读者也没兴趣。
四)、倒韵 看字面的意思,这个就很好理解,写作品的时候就是为了押韵,颠倒韵字比如本来是“长城”为了押“长”字这个韵,非要写成“城长”,如“飞天”为了押“飞”,非要写成“天飞”,这就是倒韵颠倒用字,有的时候,看起来,好象不是什么问题比如流泪和泪流不过,就是这样,倒韵也是不被许可的知己和己知,意思肯定不一样可有的时候直接影响诗句的流畅度五)窜韵 窜韵指的是押了两个(或两个以上)韵部,例如“香,阳,江,窗”都是同样的韵母,却不在同一个韵部,如果你一首诗里用了这几个字,就串韵了这绝对不允许六)私韵 网络上有个说法叫做“邻韵”看例诗:田家元日 作者: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东,童,丰押上平一东,农押上平二冬 我们这里是不允许的那么有人要问,李白、杜甫怎么可以用啊?“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 106 个韵部如果,拿“邻韵”去衡量唐朝的作品,就好比拿今天的法律去审判唐朝人,唐朝人肯定不能接受那么这首押的都不在一个韵部,是不是串韵呢?答案:当然不是的按照唐教坊的规定,韵,分“私韵”“官韵”两种。
什么情况下,押“私韵”什么情况下押“官韵”,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即使是押私韵也不得“窜韵”这样一说,大家迷糊了吧分不清“私韵”和“窜韵”了是的,私韵和窜韵非常容易混淆,它们的共同点是押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那么,它们的区别呢?就上边这首李商隐的作品而言,他这首诗押了几个韵部?很明显,不是一个韵部了功、中、丛、蓬押上平一东,封押上平二冬其实很简单,我们现在押两个以上就是串,古人押了两个以上就是私韵这是因为前人在一切正式的场合所创作的作品必须押官韵,也就是唐韵限制为押一个韵部而在非正式场合,即使是在宫廷上,也可以按照参加者的约定,押一部或两部甚至更多的韵部,这个就是押的私韵私韵,是一种律诗规则,这种律诗,由参与者临时制订规则比如:指定押两个韵部,若只押了一个就是错,就是要受罚了,这种情况下,必须押两个韵部;若约定的是押三个韵部,押多或押少也都是错的,一样要受罚这个私韵,是由于临时性规则所决定的,参与人是必须遵守的!私韵不等于窜韵!这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私韵,在非正式情况下,使用较多毕竟,在唐朝这种押私韵的,是具有游戏性质的诗而不是所有的诗也就是说,是人为的临时约定的,所以,不是所有的诗都必须押官韵,唐教坊没有规定不得使用私韵。
相当于我们现在临时规定的游戏规则 私韵,是被许可的;窜韵,不具备规则性也就是:没有任何约定的情况下,不押同一韵部的韵字,是不允许滴七)、韵不入诗 为什么要求韵不入诗呢?我们知道的古代汉语与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代表标点符号我们现在在诗中用逗号和句号划分句子,古代汉语,是没有的韵字,除了他本身字的含义,还表示的含义就是一句话的结束并不是象我们这样使用句号来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句子中出现韵字就很容易导致误会,会让读者误会句子结束了,特别是在吟唱的时候,会导致观众鼓掌错误,所以,韵字,只能出现在句子的最后一字如果,韵字放进句子中,特别是在宴会或某特别的仪式上吟唱时,就会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所以,我们在创作作品时就要遵从古人已经形成的自然选择,韵不入诗因为,韵不入诗,并非唐朝发明,在唐朝之前,就已经是这样做了,比如:之前的隋朝,南北朝唐朝,在这一点上,只是继承二、略谈绝句创作过程中意象的使用 1、意象的界说 所谓意象中的【象】就是物,【意象】是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然后通过文字,利用视觉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传递,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让读者如同亲身感受一般,领略其中的美。
2、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常用的的几种手法(1)多利用动态的物 做为意象,少点静态的陈述 如 王维和杜甫的 古绝少年行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古绝少年行 杜甫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街下马坐人床不通姓名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这两首绝句,所写的人物性格身份都很相似,就技巧方面说,都是一流的作品,我们比较如下:【相同点】系马高楼垂柳边 相同于 临街下马坐人床白面郎相当于游侠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 类似 指点银瓶索酒尝区别】问题是王维的少年很抽象,而杜甫的少年郎就具体,白面郎,有色泽有形象,活生生的站在我们面前,其次是相逢意气为君饮 是叙述式的,而意气 却是很抽象,怎么意气为君饮呢?不能在读者面前形成一个恣情纵饮的真实场面而杜甫的少年行则不同,他让这个少年自己表演,临街下马坐人床,把马直接骑到人家阶前,一句话也不说,就坐在马扎上这个少年手一指,高声喊道:哥们,上酒这样写,是不是把一个活生生的豪爽少年鲜活的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所以整首诗少年郎是动态的表演人物的表情动作可以用动态写,那景物的状态能不能用动态去写?我们看下面两句 薄云岳际出 初月波中上(何逊)薄云岳际宿 初月浪中翻(杜甫)何逊的这两句 只是一幅图画,何逊诗只写实景,月上波中仍是幽静的。
而杜甫则轻轻一改,从模拟景物的情态入手,月翻浪中,以动态描摹我们眼前马上就呈现出一幅波光粼粼,忽明忽暗,月影摇曳,忽散忽合的电影画面出现,是不是啊?所以前人仇兆鳌评价说“何诗尚在实处摹景,此(杜甫)用前人成句,只换转一二字间,便觉点景欲飞,”还有,杜诗“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罗隐取杜诗之意,改写为“不思曾腐草,便拟倚孤光”大家读读,这感觉上罗诗是不是不如杜诗原因有三:一、杜诗以腐草中的萤火与天上的太阳并写,形成强烈的对比;二是作者胸怀相差悬殊,口气也自然大小不同;三则是今天的重点,这“孤光”总不如“太阳”具体,“倚”字不如“飞”字活动,“便拟”也不如“敢近”更具动态通过这个例子,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结论】写作时诗句要精简生动,静态的叙述要尽量少,不要用分析或说明的文字去表现人物事态,与其直接叙述人物事态,不如让他自己表演给我们,因为人物自己的动态表演能构成生活的场景、生气盎然,这样作品的意象更清晰2)多用比的创作手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 比如:梅尧臣的赠杜挺之中的名句“作诗无古今 欲造平淡难再如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两句都是说平淡的诗境,梅尧臣是说平淡的诗境难以到达,但他以说理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眼前,大家看看“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
是不是在说理,他只是告诉读者一种什么什么的道理,所以我们读起来就感觉很模糊,也难理解,到底平淡的诗境是啥,我们读不出,更体会不出而咱们的大诗人李白咋说的呢?“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他就用了【比】的创作手法,用出水的莲花来比喻诗境,我们一读就懂,平淡的诗境就像出水的芙蓉,清新可爱,不假雕饰,出俗独立用很具体的意象代替了抽象的理论生动的交代清楚了平淡的诗境这两首诗,一个宋人做,一个唐人做,两诗所写内容是类似的,但宋诗喜用理论,唐诗虽也含理论在里面,却常以一副图画来表明意兴之所在因而评家严羽说“宋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结论】比的手法应用,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生动的意象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3)利用通感的手法,使意象鲜明逼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人间词话七:“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说“境界全出”表示写出了作者的感情,即感到春意的蓬勃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杨万里的 又和二绝句 其二(宋 杨万里)七言绝句 押庚韵 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一生情重嫌春浅,老去与春无点情这里花片的红是视觉 声是听觉 诗人这里面将视觉移到听觉 这就是通感 【结论】利用通感的手法,调动视觉、嗅觉,听觉去感受意象让意象带声带光,带香带味,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4)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细小的景物 给他一个特写,让这个细小的意象变成突出的意象如 七绝寄碧岩道光法师 王安石 万事悠悠心自知,强颜于世转参差移床独向秋风里,卧看蜘蛛结网丝注意合句,将镜头落在床角上,集中描写丝网上的蜘蛛,抓住这个特写,给予细致突出描写,让这个特写的小镜头,载满着情绪,形成一个突出的意象结论】在合句上把自己无限的情感,集中托付在某一个细小的景物上,给予极大的特写,让这个经过观察而精心选出来的小景物,淘汰去他复杂的背景,纯净的孤立起来,充满暗示力,能让读者以惊讶的目光去关注它5)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以以外明确的印象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对他不陌生。
下面我以具体的绝句分析如何利用夸张写物象特点五绝城上吟 唐 子兰 古冢密于草,新坟侵官道城外无闲地,城中人又老城外的古冢新坟,比草还密,侵占到官道上了,整个城外已经没有一丝闲地,而城中又迅速的老去一批人,这就是极大的夸张范例使人对于生命的短暂,死亡的流行,有了何等深刻的感知?(6)利用对比的手法衬托意象悬殊比例 这可使意象倍加鲜明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和万重山的对比 再如:“万山如墨一灯红”万与一,墨跟红 这两个例子是句内的对比再看:(选至)燕歌行(唐 高适)“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其中半死生与犹歌舞之间的对比三、渔洋绝句十二法之第五法 要点: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创作步骤:【起句】点名时间时间不可以直接用表时间的的词语【承句】交代清地点、事情,要紧抱起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延伸扩展起承两句交代清一件事即可,语意要连属,不可放松时间事件是过去发生)【转句】将时间拉回到眼前用此日、而今等词语转接,另述一事,和一、二句过去发生的事情形成鲜明对比【合句】紧抱第三句,将事件叙述完整并用眼前的景物藏住自己情感,忌讳直接叙述情感。
灞桥柳【清】王士祯 灞桥杨柳碧毵毵,曾送征人去汉南今日攀条憔悴绝,树犹如此我何堪注释】:题释:王士祯此诗化用了世说新语恒温北征典故:恒温(公元 312年公元 373年),字符子,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曾三次率兵北伐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率步骑 5 万北伐前燕,一路势如破竹途经金城,见前为琅琊使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条执枝,泫然流泪王士祯则转意为:春秋两季柳树的兴衰,让人益发离愁毵毵(s nsn):形容毛发、枝条细长披垂:华发毵毵|杨柳毵毵汉南:今武汉市汉南区攀条:攀,原意为动词,攀延(攀附他物延伸)此处化用为形容词,意为攀沿而上(实际是指垂下)的枝条憔悴:枯萎;凋零犹:尚且如此:这样何堪:怎么能够忍受此处为又能怎样之意译文】:春天灞桥柳枝婆娑正毵毵,曾经送别友人去出征汉南今日柳枝已尽是凋零枯萎,柳树都这样了我又能怎样?【手法】:一、全诗脉络:前二句说往事:“曾”是综述前两句的回忆起当年春天送友人出征时,灞桥上的柳枝正是婆娑轻垂,就好像妙龄少女的长发披肩,勃勃生气,楚楚动人后二句用“今日”引出当前:已是寒秋,毵毵如发的柳枝已经枯萎凋零,想必出征的友人或杳无音信,或是战事不佳,唯有对柳长叹,天意如此,我又有何奈何?此诗化用的恒温之典,其意境与恒温的意境相仿。
恒温的诗是这样写的:“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王士祯是这样写的:“树犹如此我何堪恒温原句意思是: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意思是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一旧一新的对比,表达出的落差之大;而王士祯借春秋柳之荣衰倾诉离愁二者同样兴起的是无可奈何的感叹渔洋法五与法四是相反的手法此两法用来表达时间对事物变迁所起的作用,以及怀旧之情,有独到之处大家还记得渔洋绝法四吧?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而法五则是: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二、物象选择:全诗只选择了一个物象:灞桥柳并以柳为主线,贯穿于每一句题目的灞桥柳,在第一句就看到了第二句没有直接写柳,但却用送人来反映出柳折柳相送.第三句攀条,又是柳,第四句树就是柳树灞桥是送别之地,柳是赠别之物灞桥边的柳枝,是中国文人寄托离愁的最佳物象一物足矣若再加入其它物象,反而画蛇添足了三、修辞手法:此诗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以今昔灞桥柳的凋萎与繁茂作对比,以景寓情,情兴于景,既表达出离别时间之久,又让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作者对离人的思念之深这就说明,选好了最佳物象,还要有好的修辞手法和精准的文字组织。
对比】:文学常用修辞手法之一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对比手法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常用的对比方法:1、同一人物或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对比:是以同一人物或事物在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状况作对比,以说明不同时间点的状况变化这两个用以对比的时间点,可以是现在与过去的某一个时间点,如此诗的“今”、“昔”;也可以是过去的两个时间点,如前述渔洋绝法三所举的裂帛湖杂诗六首其四,是用明朝与汉朝作对比时间对比一般不适合选择将来为对比时间点因为将来的状况是不确定的状况,不具备分辨变化的程度王士祯此诗,就是用灞桥柳这一个事物的春秋形态作比较2、不同人物或事物之间的对比:对不同的人物或事物的状况作对比,以说明不同人物或事物的性状岳王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是把岳飞与秦桧两人作对比裂帛湖杂诗六首其四,是把明宣宗的陵墓和楼船与汉武帝的陵墓和楼船作对比。
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用“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树”两组作对比渔洋法五与法四是采用的都是对比手法此两法用来表达时间对事物变迁所起的作用,以及怀旧之情,有独到之处只是表述的顺序不同:法四是先今后昔,法五则是先昔后今.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法四或法五来作今昔对比在选择物象的问题上,很多初学者不知道应该这样来选择,往往在一首诗了,罗列了大量的物象这样的罗列,是捉不住诗的主线而且有时候还会选用了相互矛盾的物象我们学学王士祯此诗的选择物象的手法,可以帮助我们精炼、准确地选择最适合表达我们诗的主线和情感的物象王士祯类似这类手法的作品还有: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胡元润画 白波青嶂非人境,忆住江南过五年今日长征老鞍马,菰蒲春雨梦江天鹅 溪 剩水残山只益愁,梓州荒绝接隆州眼明今日盐亭路,十里鹅溪碧玉流这三首是以“此日”、“今日”为转折词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二 六载隋堤送客骖,树犹如此我何堪。
销魂桥上重相见,一树依依似汉南送陈其年归宜兴二首(之一)与君五载扬州梦,细马吟春皂荚桥岁晚幽州复相送,九门风雪压盘雕这几首以“重”和“复”表达今日之事汉州纪梦 照壁孤檠不自聊,隔牕寒雨打红蕉惊回一枕乡园梦,身在西川金雁桥这首则是以“回”作转折词今天的讲课内容到此结束 复习今日所学:1、用韵常识 2、略谈绝句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再现 3、绝句创作-渔阳绝句 12 法之五 作业:1.诗词用韵常识都哪些 2,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常用的的几种手法都是什么 3采用渔洋第五法写一首绝句,韵部上平九佳 下平六麻任选其一 题目自拟 内容随意 诗句流畅 立意清晰 欣赏几首前人作品:1 书斋谩兴二首 其二(唐 翁承赞)七言绝句 押佳韵 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2 襄阳为卢窦纪事 其二(唐 元稹)七言绝句 押佳韵 风弄花枝月照阶,醉和春睡倚香怀依稀似觉双环动,潜被萧郎卸玉钗3 春词(唐 李建勋)七言绝句 押佳韵 日高闲步下堂阶,细草春莎没绣鞋折得玫瑰花一朵,凭君簪向凤皇钗4 赞马氏子(唐 粲和尚)七言绝句 押麻韵 丰姿窈窕鬓欲斜,赚煞郎君念法华一把骨头挑去后,不知明月落谁家。
5 古寺(唐 元稹)七言绝句 押麻韵 古寺春馀日半斜,竹风萧爽胜人家花时不到有花院,意在寻僧不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