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简介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 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 朝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 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 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目,这些都具有一个一起的特 点,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 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围咏史诗下个概念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 件进行表达、评判、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 歌,都能够称做咏史诗早在先秦时期,《诗经》《楚 辞》中就有这种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 或有所感悟的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 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咏史诗特点: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 其余”多用简练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 会、历史的感触二、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述古今的盛衰之比— ——表达主旨① 借古讽今 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挖苦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② 怀古伤今一一喟叹朝代兴亡转变,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以后 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③ 借古抒怀一一寄托对人一辈子的深沉感慨光阴再 也不,英雄易逝,以前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 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鉴赏时要专 门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刘大杰的《中国文学进展史》说,“咏史起于班固, 但只咏史事,不联系自己魏晋时期的左思有《咏史》 八首《世说新语•文学》记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 月夜闻客船上有人咏诗,遣人讯问,乃是袁宏在吟咏自作 的《咏史》诗到了唐朝,怀古咏史诗的创作蔚然成风, 显现了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卓有成绩的咏史大伙儿怀古咏史诗第一是诗中有历史,或历史人物,或历史 事件,或历史遗迹因为是诗歌,是文学作品,因此诗中 的“历史”没必要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贞一 斋诗说》说,“咏史诗没必要凿凿指事实,看前人名作可 见如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 古》,都提到赤壁之战,可后人对苏东坡是不是到过历史 上的赤壁古战场颇多争辩,其实,就诗文的思想内容、艺 术成绩而言,这种争辩是毫无心义的,因为苏东坡是在咏 怀历史,而不是在记叙历史这固然不是说怀古咏史诗能够歪曲历史窜改历史,作 为一种艺术创作,诗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历史,表情 达意,就需要制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环境、形象。
李商 隐的咏史诗之因此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缘故就在于此咏史诗的要紧内容: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期望像前 人那样建功立业2)通过仰慕凭吊前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的苦闷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 实咏史诗经常使用表现手法:一、对照通过旧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对照,从而 突出今日的凄凉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 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现在只有鹧鸪飞”前三句渲 染勾践灭吴归国的繁华,后一句直转写越亡后的荒凉这 是李白在南游吴越所写,表达了一种盛衰无常的感慨,并 在咏叹中又有对当朝统治者唐玄宗荒淫生活的嘲讽二、融情入景诗人擅长将情感融入景物描述中,不 着痕迹如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 空好音”,写走进武侯祠的所见所闻,“自”即“自 己”,“空”即“徒然”碧草映阶,也只是自为春色算 了,诗人无心欣赏;繁枝茂叶里的黄莺,也只是徒然唱着 春歌算了,诗人无心倾听什么缘故?诗人此刻想到诸葛 亮一生功业付诸东流,自然涌起一种悲伤和落寞的情怀, 而眼前草色、黄鹂不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吗?3、拟人以物作证,那个物都是具有永久时空意义如 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 证人。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 孤单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那个“旧 时月”正是作为石头城六朝盛衰的历史转变的见证人显现 的4、挖苦诗人在怀古咏史中,往往在对帝王将相的事 迹发表个人的观点,这观点中由于诗人的人民性立场,多 有批判意味的,由此组成挖苦,而且这挖苦因为对象的特 殊性,用了讽喻的方式,多显含蓄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 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尘凡妃子笑,无人知是 荔枝来华清宫是唐玄宗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 在那里寻欢作乐诗不明白说唐玄宗荒淫好色,贵妃恃宠 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尘凡”与“妃子笑”组成鲜明对 照,“妃子笑”易令人联想到周幽王为博妃子笑而亡国的 故事如此不用直抒己见而写作用意自明,且含蓄,耐人 寻味五、衬托指诗人从侧面着意描述,作为陪衬,使所 要表现的事物加倍鲜明突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景物描述“乱石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 场作了铺垫,也从侧面衬托了周瑜的英宏伟业和豪迈气 概六、用典利用典故,能用少量文字传递丰硕思想, 增强诗歌表现力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连续用了孙 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也是运用了借 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讲明现实问题。
对孙、刘的 赞扬,确实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挖苦,确 实是对韩侘胄没有预备急于收复中原的警告;对“佛狸祠 下“的感叹,确实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 以廉颇自比,那么是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 了作者的爱国热忱7、虚实古诗常采纳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形象加倍鲜 明突出,结构更紧凑,想象确实是虚的一种如姜夔的《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 惊纵豆蔻词工,表楼梦好,难赋深情杜郎”两 句,是想象昔时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的佳句 的杜牧,现在若是再来,面对荒凉破败的扬州城,恐怕再 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含蓄地抒发 了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情咏史诗鉴赏实例: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止境,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 所作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参考答案:“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述的统领作 用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参考答案: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拯救之时 的悲痛心情,偏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 英雄不在的感慨,偏重怀古。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旧事发思古之幽情,必然有现实的 缘故或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苏轼被贬黄州,到过本地一处 叫作赤鼻矶的地址——传言确实是昔时三国的古战场赤壁 ――凭吊,这赤鼻矶也能够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 了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 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强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摇摇欲坠 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确实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确实是诗人 引发诗思的现实缘故。